APP下载

中国农资流通:奠定农业现代化发展基石

2018-02-10中国农资李昕宇

中国农资 2018年39期
关键词:流通农资化肥

□《中国农资》记者 李昕宇

40年前,改革开放的号角如春雷般响彻中华大地,惊醒了沉睡中的东方,让神州大地迸发出勃勃生机,开辟了中华民族由站起来走向富起来、强起来的复兴之路。

20年前,化肥流通体制改革也激发起化肥产业无尽的动力,化肥的生产与流通取得了长足发展,化肥流通行业也随着改革的步伐不断砥砺前行,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的坚实基石。

中国农资流通体制改革经历三个节点,即1998年以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专营模式;1998年至2008年计划经济模式和市场经济模式并存;2008年以后步入全流通时代。从计划配额到市场配置、从肩扛手提到现代化流通、从单一产品到产业多元融合,化肥流通行业不断深化发展,积极调整化肥供需关系,推动流通渠道和模式不断转型升级,引领传统农资经销商不断向服务商转型,保障多元化绿色高效的肥料产品投入农业生产,构建起新时期化肥流通新格局,顺应了绿色高效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不断助力乡村蓬勃振兴。

砥砺40年,改革开放中激荡前行

伴随着中国百年的化肥使用历史,化肥流通行业也一步步从无到有,不断调整着化肥的供需关系,满足着时代发展的需要。进入新中国,在计划经济和国内化肥资源长期供不应求的的背景下,国家为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民利益,对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流通采取了严格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实行统一计划、统一收购(进口)、统一销售,在供销合作社系统形成了中央、省、地市、县及基层供销社四级批发、一级零售的比较完整的农资分配流通网络。但是,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在限制了企业生产积极性的同时,也无法真正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并且,由于把化肥当做支农物资而不是商品,对化肥价格实行薄利或无利政策,由财政担负企业的亏损,在多次连续降价及能源、原材料价格提高的情况下,化肥生产经营企业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国家财政负担沉重。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各行各业,化肥流通行业也进行了积极的变革调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化肥不是商品的认识逐步改变,在化肥价格管理方面停止了片面降低价格的做法。随着农产品收购价格的提高,按照使化肥生产经营保本微利的原则,化肥价格逐步得以理顺。1983-1984年,国家先后三次提高了国产和进口化肥各主要品种的出厂和销售价格。1985年初,随着能源、原材料计划内、外价格双轨制的实行,国家对化肥价格也开始实行双轨制,即计划价格由国家统一制定,计划外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为整顿化肥价格和流通的混乱状况,抑制价格的不合理上涨,1988年,国家决定在全国推行化肥综合平均销售价格,同时进一步整顿化肥经营渠道和价格秩序,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化肥多头经营、流通秩序混乱、价格过猛上涨的现象。

1992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加快化肥流通的市场化,国家对化肥流通渠道和价格管理权限进行了调整,逐步放宽了经营管制。1992年国务院下发的(1992)60号文件《关于加强化肥经营管理的通知》提出,化肥流通实行“一主两辅”政策,即,以供销社为主渠道,以农业“三站”和化肥生产企业自销为辅助渠道。1994年国务院下发了(1994)45号文件《关于改革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制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化肥流通“一主两辅”的政策,至此,供销合作社系统独家经营化肥的局面被打破。

创新20年,以全面改革全新启航

在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成熟的背景下,面对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化肥流通体制也迎来自身全新发展的新时期,进入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化肥流通新阶段。1998年11月16日,国务院下发了1998(39号)文件《关于深化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其核心就是打破原有化肥统购统销的计划模式,打破“一主两辅”经营格局,形成以供销社农资系统、生产企业和农业“三站”三条渠道并行的农资流通新格局,实行市场配置资源。由此,化肥流通“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建立起了市场主导、国家调控的化肥价格体系,奠定了今天的化肥生产和流通行业的格局。

通过化肥流通体制改革,化肥生产和经营企业自主可以进行购销活动;化肥流通渠道拓宽,化肥生产企业可以将自产化肥销售给各级农资公司和农业“三站”及以化肥为原料的企业,也可以设点直接销售给农民;政府指导下市场形成的价格机制得以建立;化肥进口代理办法进一步改进,各种贸易方式和渠道进口化肥均纳入进口配额管理;化肥进口代理渠道增加,除中国中化总公司外,赋予中国农业生产资料集团公司化肥进口代理经营权;救灾化肥储备制度设立,每年雨季来临之前,通过收储和进口,准备50万实物吨救灾备用化肥。同时相关优惠政策继续实行,支持化肥生产和流通。

随着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之间的厂商矛盾开始出现,生产企业开始自建营销网络;供销合作社系统内部也开始面临生存危机,一批企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一批企业从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入手,开始锐意改革。同时,农资流通业态开始出现新的变化,厂商间加强联合与合作,投资入股、总经销、总代理、联储联销、代储代销、连锁、农资超市等现代经营方式和营销业态不断被引入化肥流通领域。化肥淡季商业储备制度也成为政府稳定市场的重要手段。

进入新世纪,化肥流通行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我国农资流通体制计划经济模式和市场经济模式并存延续了11个年头后,2009年8月24日,国务院〔2009〕3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深化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出台,明确对化肥经营取消限制全面放开,农资流通进入完全市场化阶段,并迎来全流通时代。由此,化肥流通市场完全放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流通渠道不断下沉,网络终端成了农资流通企业抢占市场的关键。农资流通企业开始打破传统农资经营模式,由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变,延伸从农业生产、农资供应、服务到农产品销售地整个产业链,实现规模化经营,涌现出了湖南安邦、安徽新天地、华农连锁等多种模式。以安徽辉隆农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农资流通企业也开始进入资本市场,做大做强企业。

聚力新时期,转型升级迈向新征程

新时期,新发展,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的历史时期,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出了新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发展路径,农业不断向着绿色、现代化迈进。与时代同步,面对深化改革和绿色发展的新要求,化肥流通行业也在不断转型升级,开创出了创新融合发展的新格局,有力推动了化肥工业的供给结构性侧改革,为新时代的新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据中国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协会提供的数据,2012-2017年,供销合作社系统农资企业化肥销售额分别是5236.93亿元、5838.47亿元、6093.6亿元、6336.03亿元、6322.47亿元、6596.7亿元。同一时期,供销合作社系统农资企业化学农药销售额从334.39亿元增加至610.05亿元。在2017年较2016年销售量下降的情况下,销售额不降反增,表明以供销合作社系统为代表的整个农资流通行业实现了减量提质发展,以绿色、高效为核心的转型升级之路正在不断深化推进。

近年来,农资流通行业在市场的风雨中成功实现创新发展,从农资产品的搬运工脱胎为农业全产业链的建设者与参与者。由《中国农资》长期深入调研农资经销商群体形成的《2018中国农资经销商分析报告》提出,随着农资行业优胜劣汰和转型升级速度的同步加快,打破传统农资流通模式,由贸易商向服务商转型已从行业共识上升为切实行动。《报告》表明,以省级公司为代表的大型农资企业在品牌、渠道、技术、产品、服务、产业链等各个领域全面出击,打造出一批大而全、大而强的企业转型与合作模式;中小型农资经销商也通过就要交产品、作物、市场,乏力产业链单一或多个环节,迅速成长并逐渐表现出小而精、小而优、小而快、小而美等特质,农业服务途径、领域、模式呈现出爆发式拓展,这种服务多元化的趋势,也为农资行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改革活力与发展动力。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在改革开放进入全面深化的新时期,化肥流通行业也面临着新的时代答卷,如何直面问题与挑战、秉持改革之笔书写出新的优异答案,考验着、也激励着每一个农资人。正如中国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李殿平在接受《中国农资》记者采访时表示,流通行业还存在着企业“小散弱”、行业利润率长期保持低位、信息化水平较低、企业综合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等多方面问题,今后行业将向着新的发展方向不断改革前进,不断加快农资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步伐,推动农资流通企业向农业综合服务商转型,探索线上与线下融合服务,培育农资流通龙头企业,推进智慧农资建设和农资质量追溯体系建设,从多方创新注力实现化肥流通行业的深化改革新发展。

猜你喜欢

流通农资化肥
7月我国化肥进口量增加
富“鳜”逼人!标鳜最高38元/斤,订单去到39元/斤,流通商疯狂抢订!这条鱼成“抢手货”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化肥农药减量,怎么减?
送农资增收致富添助力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化肥需求增长不均 有人欢喜有人忧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农资人,你是否看见鱼在流泪?
一个幸福的农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