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灿烂千阳》中的女性主义表达*

2018-02-10钟韫霞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千阳莱拉里克

钟韫霞

(桂林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4)

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小说《灿烂千阳》讲述了两个阿富汗下层妇女痛苦挣扎、艰难求生的故事。玛利亚姆是个私生女,备受家人厌弃。嫁人后,她又因不能生育而受尽了丈夫的歧视与折磨。而另一位女主角莱拉聪明美丽,曾有过快乐的童年和美好的少女时期,然而战争摧毁了她的一切,让她一下子没了亲人与爱人。迫于无奈,她只能与玛利亚姆共侍一夫。在战争的苦难和丈夫的折磨下,这两名卑贱的阿富汗女性相知互爱,玛利亚姆甚至为了帮助莱拉出逃去追寻自己的幸福而杀死了丈夫拉希德,最后她也选择了死亡,完成了自己对于命运的救赎。

作品题目“灿烂千阳”带有浓郁而多元的隐喻色彩。一是象征着女性遭受的深重苦难,需要一千个太阳的光芒才能驱散这种苦难投射在女性命运上的阴影;二是象征着女性命运抗争之路的遥远和灰暗,只有一千个太阳发出的温暖和光亮才能支持她们把“革命”进行到底;三是象征着女性追求平等地位的希望,这种希望像一千个太阳一样永照女性,让她们在遭受苦难之后仍对生活怀有希望。小说通过对阿富汗两位有代表性的妇女人生经历的细腻描写,既表现了阿富汗女性苦难的深重和其命运抗争之路的漫长与艰辛,也表达了作者对阿富汗女性未来的乐观思想——“历尽苦难的阿富汗妇女,如同她们灾难沉重的国家,风雨过后,定会像一千个太阳一般,发出灿烂的光芒”[1]22。

《灿烂千阳》充满了女性主义的思想,但小说中的女性主义表达与其他作品存在着不同,有其自身的特色。以往的女性主义小说更多的是关注女性的成长、女性的情爱或者女性的堕落,而《灿烂千阳》更多地关注了女性的苦难、女性的抗争和女性的希望。小说中的女性们都映照着母性的忍耐光辉,她们都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命运抗争者,传递着妇女追求平等、解放和尊严的女性主义呼声。

一、苦难的承受者

小说中的三位主人公玛利亚姆的母亲娜娜、玛利亚姆和莱拉都是战争与男权主义的受害者。在她们生活的地方,女性没有基本的人身自由,没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没有男性的陪伴,甚至不能随意外出。同时,男权至上又使她们备受丈夫的绝对控制,她们没有自我,没有地位,没有话语权,没有工作权,只能沦为男人传宗接代的工具[2]134。无情的战争更是加重了阿富汗妇女的无边苦难,使她们饱受精神和身体的双重摧残。

小说中的女主角之一玛利亚姆是主人(其父扎里勒)同仆人之间一段孽缘制造的苦果,在这个族里私生女理所应当被视作“毒虫”。年幼的玛丽亚姆同患有精神疾病的母亲一起孤零零地生活在山上的小泥屋里,生活贫困。她的父亲每周都会来看她一次,跟她讲外面世界的新奇故事,这使她产生了与父亲共同生活、拥有家庭的愿望。可是,私生女的身份在当时的社会是不被接受的,玛利亚姆的年少无知和任性,导致了她母亲的上吊自杀,而她自己却依旧得不到扎里勒家庭的接纳,最终被无情的父亲和他的太太们匆匆安排嫁给了大她三十多岁、远在喀布尔的鞋匠拉希德。婚后的玛利亚姆被丈夫拉希德视为照顾其生活的女佣和为他生育儿子的机器。由于不能够给拉希德生育儿子,从此受尽家庭暴力的苦难。丈夫指责她、辱骂她、折磨她,玛利亚姆一次次流产后,更是沦为了丈夫发泄怒火的工具,随时要承受丈夫的拳打脚踢。可是,面对拉希德的冷漠、侮辱和折磨,她只能忍耐,因为她没有工作的权利,无法养活自己。

小说的另一位女主人公莱拉是玛丽亚姆在喀布尔的邻居。莱拉出生在一个小知识分子家庭,聪明美丽的她接受着良好的教育,幸福快乐地度过了童年和少女时代,并结交了终生的恋人塔里克,“有着琥珀色的梦想和光明的前景”[3]68。然而,战争摧毁了她的一切,她相继失去了两个哥哥、恋人和父母,成了一名无依无靠的少女,身无分文,生活没有着落。莱拉陷入了拉希德的骗局,认为她青梅竹马的恋人塔里克已经死去,而且她怀了塔里克的孩子,未婚先孕,这在男权至上的社会是要受到惩罚的,她可能会被拐卖、被强奸,或被人割开喉咙丢到路边的臭水沟里,如果不嫁给拉希德,等待她和孩子的只有死亡。伤重的莱拉在拉希德的谎言和命运的胁迫下成为了年逾半百的拉希德的妻子,并沦为他泄欲和传宗接代的第二个工具。

男权主义带给妇女的深重苦难都在玛利亚姆和莱拉的遭遇中得到了印证。当拉希德的拳头和皮带落在她们身上时,可以说她们痛苦的来源是残暴的拉希德,是冷血而残酷的男权主义。她们的伤不仅是那些留在身体上的伤痕和流过的泪水,更是她们祈望美好生活的愿望的幻灭和苦难生活的无边苦海,即使一千个灿烂的太阳也难以驱散战争和男权制在她们身上投下的苦难的阴影。

二、命运的抗争者

玛利亚姆与莱拉是胡赛尼在小说中塑造的两个敢于反抗男性霸权的女性形象。这两个来自社会底层的妇女无法忍受丈夫的专制残暴,最后只能联合起来反抗并杀死丈夫以求得内心的解脱和人身的解放。胡赛尼对玛利亚姆与莱拉这两位阿富汗女性代表的反抗精神的叙写带有深刻的妇女解放意味[4]101。

莱拉的父亲是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教师,由于敌国的入侵而失去了工作。父亲对她宠爱有加,她也拥有了青梅竹马、疼爱她的情人。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莱拉身上自然也有了不少小资情怀以及那种新女性独立和追求自由的女性主义意识的萌芽。怀孕的莱拉终于成为了拉希德的宠儿,但女婴的降临,给莱拉和拉希德的关系蒙上了阴影,却给玛丽亚姆同莱拉的关系带来了转机,受尽冷眼的玛丽亚姆在莱拉和女婴的感化下成为了莱拉的好朋友。在忍辱负重、不甘命运安排的莱拉的策划下,两人进行了一次轰轰烈烈的逃亡,但却最终失败,并遭到了拉希德的疯狂报复。受尽苦难的莱拉不得不向命运屈服,并为拉希德诞下男婴,但这却并不能抹去拉希德心头的怨愤。世事变迁,后来拉希德家境没落,玛丽亚姆和莱拉的处境也越来越艰难,拉希德对男孩的宠爱使得莱拉不得不将女儿阿兹莎送到恤孤院。此时莱拉遇到了曾经挚爱的男友塔里克。塔里克的出现激起了拉希德心底的妒意,拉希德疯狂殴打莱拉,并要将她置于死地。面对拉希德无休止的残忍殴打,莱拉为了保护女儿而进行了反抗,她选择了逃跑,虽然反抗以失败告终,但她一直没有放弃过努力。最终莱拉坚持不懈的反抗得到了回报——莱拉对男权主义和命运的不妥协改变了玛利亚姆,让她和莱拉结成了反抗和追求自由的同盟。

在莱拉的影响下,玛利亚姆再一次走上了反抗的道路。她和莱拉的第一次出逃以失败告终,但更加坚定了她追求自由、摆脱魔鬼丈夫的迫害的信念。当拉希德因为莱拉与以前的情人塔里克偶遇而要将莱拉掐死时,玛利亚姆瘦小的身体爆发出了巨大的力量。她举起了铁锹,向拉希姆的脑袋狠狠地劈了下去,奋尽全力砍死了毁了她一生的丈夫,摧毁了压迫其一生的男权制,象征着阿富汗妇女摆脱男权制、寻求自身解放的决心和勇气。隐忍了数十年的玛利亚姆终于醒悟,用奋起反抗回应了拉希德数十年的虐待和摧残。拉希德死后,深明大义的玛丽亚姆自愿选择了死刑。而莱拉最终得以带着两个孩子与塔里克一同逃往了巴基斯坦,开始了全新的生活,最终摆脱了苦难的人生悲剧。

三、希望的缔造者

面对着家庭暴力和社会动荡,玛利亚姆和莱拉在艰辛的生活中依然存留着一丝希望,那是对生命的坚守和对亲情的依恋。玛丽亚姆渴求着同父亲扎里勒一同生活,而莱拉则渴求着母亲的眷顾、塔里克的爱情还有平和的人生。然而两种不同的梦想,两道不同的人生轨迹却最终交汇在同一种苦难中,美好的愿景被苦难的现实击溃,面对无法战胜的现实,她们能做的只有隐忍。千千万万个玛丽亚姆和莱拉都选择在苦难中缄默,然而当她们鼓起勇气反抗时,必然将会是天际最绚烂的太阳,充满着力量和希望。她们是妇女追求自由、追求平等的希望缔造者。

玛丽亚姆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和父亲到电影院看一场电影,吃一根赠送的雪糕。玛丽亚姆的父亲每周都会带着礼物来看望她,陪她钓鱼,跟她讲外面世界的故事。久而久之,虽然母亲极力告诫她外面世界的险恶、女性命运的悲哀和她父亲扎里勒的虚情假意,但玛丽亚姆依然在同父亲在一起时享受到的短暂快乐中生出了逃离现实境遇的想法。对幸福的追求,对完整家庭的期盼、父爱的渴望,让玛利亚姆不听母亲的劝阻,做出了去寻找父亲扎里勒的举动,虽然最后遭到了父亲的遗弃,但她对爱和亲情的渴望和为之付出的努力也是令人唏嘘的。莱拉的逃跑和反抗让她又燃起了对自由的渴望,她产生了要摆脱魔鬼丈夫逃离这地狱般的生活的希望和信念。

莱拉对爱情的追求,对自由和美好生活的渴望,还有她的成长环境和教育背景,使得她更具有新兴思想和独立意识。在被迫嫁给拉希德后,她并没有放弃反抗和希望,不断寻求开始新生活的出路。莱拉的出现重新燃起了玛利亚姆追求自身解放和自由的渴望,两个同病相怜的女人成了亲人和朋友,也成了战友,她们一起努力缔造着摆脱男权制度桎梏的希望。面对男性的专制和暴力,玛丽亚姆和莱拉从最初的隐忍渐渐学会了反抗,她们选择了团结、互爱和坚强,勇敢地抛弃了原来听天由命、逆来顺受的思想和做法,大胆地追求自由、幸福和爱情,真正成为了冲破自身命运樊笼的希望缔造者。

四、结语

小说的结局是玛丽亚姆通过死亡逃避了苦难的命运,而莱拉也通过外逃获得了全新的生活,虽然她们天各一方,再次分离,但是她们的心却永远连接在一起。故事的结局极富有象征意义,也代表了作者的思想:千千万万的阿富汗妇女追求解放、自由平等意识的觉醒和团结互助将会为她们未来的命运带来希望和寄托,并汇聚成千千万万个太阳,照亮阿富汗妇女的命运和前途,让她们在主宰自我命运中能为自己苦难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另外,作者不仅仅只是看到阿富汗女性的希望,还看到了整个阿富汗民族的希望——小说中莱拉的父亲哈基姆是个热爱民族文化的好父亲,他经常带着孩子们去了解阿富汗的文化,并反复对他们说“阿富汗需要你”[5]183的话。正是父亲的行为与话语,让代表着阿富汗妇女希望象征的莱拉与她的爱人塔里克在众人费解的目光中重新踏上了返回阿富汗的路,也揭开了阿富汗人民开始新生活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尚必武.《灿烂千阳》中的态度系统及其运作:以评价理论为研究视角[J].山东外语教学,2008(4).

[2]赵淑彦,李志红.《灿烂千阳》中女主角们的反抗历程[J].戏剧之家,2016(6).

[3]李青霜.绝望中的希望 拯救生命的力量——评胡赛尼的《灿烂千阳》[J].外国文学,2012(6).

[4]余意梦婷.政治视角下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塞尼小说的精神世界[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9(5).

[5]卡勒德·胡塞尼.灿烂千阳[M]. 李继宏,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千阳莱拉里克
陕西千阳:春耕备耕抓上手 技术培训走在前
盗号者
莱拉和我是如何环游世界的
蓝天与麦地 千阳万亩旱作梯田
驯鹿迁徙时
抿一口梦幻泡影
家庭系统理论视阈下解读《骨》中莱拉的转变
灿烂千阳--自驾贵州之旅
杀人容易脱身难
视觉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