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信息技术找到灵魂

2018-02-10

中国远程教育 2018年9期
关键词:现代化精神信息化

教育部下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之后,我们认真进行了学习,很受鼓舞。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树立了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三全两高一大”,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关于教育信息化2.0,我谨表达一些个人观点。

信息技术无论怎样发展,都要谨防技术理性超越价值理性

最近我们经常提一个词——资本凶猛,实际上现在技术也很凶猛,当资本和技术叠加在一起时就更加凶猛。目前这种情况在全球都呈现出来。信息技术在我国教育领域的应用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是利用不足,例如在西部等地区尽管基金和设备投入很多,但使用效率不高,存在浪费现象;另一方面是在某些发达地区存在信息技术使用过度的现象,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使用方向存在偏差,例如使用大数据技术评价教师,增加了教师的负担和压力,教师很抵触。我们必须要思考,技术到底是解放人、发展人的手段,还是束缚人、奴役人的手段。在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关系上,技术理性永远要服从于价值理性。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里面有一些表述,我觉得还可以进一步思考。例如: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显著特征。我认为这种说法稍微有点过了。现代化最本质的内容是现代精神,技术手段是第二位的。有一些极端事例甚至表明,技术手段有时会异化成作恶的手段,成为控制人而不是解放人的手段。特别是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讨论技术的发展对人的作用、对教育的作用,首先必须确立价值理性的绝对指导地位,技术只是一个手段。

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要为人的现代化和国家的现代化服务

信息化只是一个手段,是为教育目标服务的。我们国家最大的目标是什么?我们的第二个百年目标是什么?是实现现代化。什么是现代化?教育怎样为实现现代化服务?教育作为一种手段要为两个方面服务:一方面是服务于人的发展,另一方面是服务于国家的发展。服务于人的发展就是培养现代人,服务于国家的发展就是建设真正的现代国家。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教育,教育信息化存在的合理性不取决于技术自身多么高超,而取决于它如何为教育服务。如果教育信息化为培养现代人、为建设现代国家服务的能力很差,那么这种教育信息化是非常值得怀疑的,它的价值取向是有问题的。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有几句话非常好:教育信息化必须聚焦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以学习者为中心,从注重物质建设向满足人的多元化需求转变。讨论教育信息化问题时教育的目标是上位概念。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都要为人的现代化和国家的现代化服务。而这就涉及中国国民性的改造。鲁迅先生讲国民性需要改造,到了21世纪,中国的国民性依然有一些不好的方面需要进一步改造。

到了21世纪,人的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有了新的时代要求,那么在人的培养目标方面与之前有何不同?这就涉及目前研究比较多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问题。我们讨论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为人的发展服务,必须结合国际上对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讨论,从这个起点来考虑。21世纪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称为“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种变革不仅包括信息化,也包括全球化,此外还有知识经济。知识经济就是创新经济,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对于中国的教育目标而言,有六种核心素养特别重要: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公民素养、合作与交流能力、自主发展能力以及信息素养,其中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都属于高阶认知能力。这六种素养背后体现的是什么精神?是创新精神、科学理性精神、民主法治精神、合作精神和独立自主精神,这些精神正是我们这个民族特别需要的,所谓国民性的改造就是朝这个方向改造。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不论是目前的教育信息化2.0,还是将来的教育信息化3.0,都要为培育这些精神服务。如果因为教育信息化这些精神反而萎缩了,那么我们的教育信息化就是彻底失败的。

这六种核心素养可以进一步概括为两大超级素养: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与智商相连,体现的是“聪明的脑”。创新是真聪明,会刷题、会记忆不是真聪明。合作能力与情商相连,体现的是“温暖的心”。中国的孩子特别需要培养这两种能力。教育信息化的价值必须与教育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果我们的教育信息化使得我们的孩子头脑更聪明了、心灵更温暖了,那么信息化的目标就达到了。现在我们国家的教育存在的问题是什么?我们现在的培养目标,特别是在中小学,实际上只有两个:第一个是成绩要好,第二个是要听话。只要孩子能考高分而且听话,就是好孩子。这样的孩子其实未必能对国家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而有创新精神的孩子在教育体制内并不一定受欢迎,老师不一定喜欢。所以信息技术的使用应当让人变得更聪明、更温暖。哈佛大学的哈瑞·刘易斯教授写了一本书,书名叫《失去灵魂的卓越》,描述的是哈佛大学培养的一部分学生,学历很高,成就卓越,但是没有灵魂。我们需要反思一下:有没有“失去了灵魂的技术”。教育信息化和信息技术一定要有灵魂。现在有些学校采用信息化技术为应试服务、为控制教师服务,这样的信息化、这样的技术手段就用偏了。

要设立合理使用技术的边界

教育过程包括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之前有过讨论,即在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这两个方面中信息化在哪个方面可以用得更多?讨论的结果是大家觉得可能在学校管理方面信息化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学生学习方面也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在学生学习方面发挥作用,其中的关键点是何克抗教授一直提倡的一个观点,即信息技术要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就是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每个人在生命中要处理三方面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己的关系。现在信息化来了,还涉及人与网络的关系。现在出现了一个什么问题呢?孩子宅在虚拟空间里、宅在家里,不和自然接触,不和社会接触,甚至也不真诚地面对自己的灵魂,沉溺于各种网络娱乐当中,迷失了自己。技术手段应该让人回归本我。不要过度使用技术,过度使用会引发问题。对教师的评价也是如此。利用大数据评价教师,教师干的所有工作都要留有痕迹,这是很可怕的事情。当一个人没有安全感,没有一定自由度的时候,他是不可能有创新精神的。当前在我国教育领域,评价是被过度使用的,特别是利用大数据对教师进行评价在一些地区用得尤其过度。信息技术是非常好的工具,这个好工具我们要把它用好,要注意使用中的合理边界。

(本文系根据学术沙龙研讨活动中的发言整理修改)

猜你喜欢

现代化精神信息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虎虎生威见精神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