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参与教育供给侧改革,促进教育结构性变革

2018-02-10

中国远程教育 2018年9期
关键词:结构性变革供给

教育信息化2.0引发的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变化和学校管理的优化,而且是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甚至涉及教育与其他行业、其他领域的合作,终将促进教育的结构性变革。在助力教育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明确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结构性变革的时代方向、根本出发点以及实践路径。

指向培养什么样的人——信息化促进教育结构性变革的时代方向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我国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已经成为教育发展新的主题。总书记在2014年2月27日召开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强调“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因此,建设教育强国,离不开教育信息化的助力。

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走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怎样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总书记视察北京做出“四个中心”的战略定位后,我们需要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教育工作者也需要深入思考建设什么样的首都教育,怎样建设首都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信息化,怎样建设教育信息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10月3日致中国人民大学的贺信中提出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个教育终极目标的根本问题。在国家2035和2050发展蓝图中,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是在国家现代化的整体要求下确定并一脉相承的。因此,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为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结构性变革指明了时代方向。

直面“痛点”和核心问题——信息化促进教育结构性变革的根本出发点

信息化应当着眼于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在利用互联网促进教育变革之前,要先深刻认识和理解新时代的教育变革,特别是在变革的内容、影响变革发展的“痛点”及核心关键点上下功夫。首先,推进教育信息化2.0需要认真调研,契合变革提出的任务和要求,确定新的需求增长点。其次,深刻认识和理解《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结合改革任务对新的需求进行诊断。当今,教育变革的痛点主要在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后学生、家长、老师和学校在日常学习和面对新中高考上如何发力,教育行政部门如何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如何规范和治理参差不齐的课外补习班,学校和老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如何帮助学生弥补短板、发现和保护学生的特长并进一步扬长,高校如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上创新和有效,等等。因此,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结构性变革并进一步促进教育发展的关键就在于更加靠近核心问题的解决,更加靠近主流任务的完成,敢于直面这些问题的挑战。

在深刻认识和理解教育改革痛点和核心问题的基础上,信息技术可以在助力中高考改革、教学改革上进行探索。面对改革,教师和学生不再单纯靠做题和模拟试卷来积累经验、提升应战能力,教育也不再按原有单一的评价标准进行人才选拔,而是依靠信息技术对学生知识点掌握的诊断测评和大数据分析来有效助力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达到教育教学的精准支持、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及全面发展。

处于这样的教育改革背景下,以下问题亟待解决:在教师教学层面上,教什么、怎么教,怎么才能通过教学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性、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在考试和评价层面上,如何科学设计试卷和评价方式测评诊断出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在这方面,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为我们打开了全新的视野。尽管国际相关研究表明未来最不可替代的职业是教师,但信息技术已经大量涉足教师教学发展领域,特别是拥有“自适应”教学功能的人工智能教师已产生。利用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把教师从烦琐、简单和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助力教师专业属性的不断发展。比如针对教师知识能力的诊断、教学教法的诊断、精准教研的推荐、学生课堂听讲情况的反馈和反思诊断、常见知识点的智能应答以及人工智能虚拟教师的教学等。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甚至可以为教师教学行为和专业发展、学生学科知识掌握能力和核心素养能力进行全方位的“体检”。

参与教育供给侧改革——信息化促进教育结构性变革的实践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写入党章。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体现在教育中同样是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这就需要在需求导向的前提下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做文章。特别是利用信息技术这种新型的生产力,触碰和解决教育改革深层次的痛点和核心问题。

当今教育的供给,特别是在供给的内容、供给的策略、供给的方式、供给的节奏这四个维度上离教育现代化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在供给的内容方面,完成常规教学任务的教材远远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在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应当努力思考和驾驭教育的供给,使之稳定、可靠、丰富、多元。在从幼儿园到高校全链条的培养中,孩子作为消费者所汲取的营养和所获得的教育远非教材能够覆盖,也远非作为实体学校的围墙所能限制。在供给的方式方面,包括常规课堂、翻转课堂、在线教育、碎片化学习等非常丰富。在供给的策略方面,包括公办和民办学校、社会培训机构等,呈现多样化特征。新的时代,需要探索形成未来的基本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和增值服务相互配合支持的整体教育供给体系——建立统一战线。在合法和依规的前提下,各部门、各机构在自身专长领域共同服务于新时代孩子的成长,面向国家2035、2050未来现代化的蓝图为培养可靠的接班人和合格的下一代提供更加丰富的供给。在供给的方式、供给的节奏方面,根据知识能力的掌握进程和学生的差异程度,有的是要慢、要养,有的是要多快好省、迅速铺垫,有的是要把学生管在家里,有的是要通过技术手段逼学生出去。比如北京市开展的初中开放型科学实践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利用平台邀请社会机构发挥专长并申报课程,学生选课并使用学籍卡和面部识别实现签到,通过供给的多样化实现了学生到校外、外区丰富学习内容和增长技能的目的。再比如2018年在六个区开展的中学开放型在线辅导计划试点,全市区级以上骨干教师在线实现了通过对初中学生学科能力知识的诊断测评,匹配推荐学科专长的教师进行预约或实时一对一在线辅导,助力学生个性化成长和精准支持,真正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了教师智力资源的在线流转,创新了教师交流轮岗的新模式。

技术是工具,是手段,更是生产力。在教育改革大步向前、迈向教育现代化的征程中,教育供给结构的变革已经到了信息化必须参与的阶段。把握好时代方向,在教育改革的核心关键点上集中发力,全面参与教育供给侧改革,教育信息化2.0必将为促进教育结构性变革带来革命性的影响。

(本文系根据学术沙龙研讨活动中的发言整理修改)

猜你喜欢

结构性变革供给
基于应力结构性参数的典型黄土结构性试验研究
切实抓好去产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变革开始了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关于结构性改革一二三
变革中的户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