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国古代建筑形制探析传统家庭观念

2018-02-09杨佳琳

卷宗 2018年3期
关键词:天人合一入世和谐

摘 要:建筑的风格是人的观念的反映,我国古代建筑形制鲜明体现了传统家庭观念,具体表现为:古代建筑的工整对称体现了传统家庭的和谐观;古代建筑的建造本身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体现了传统家庭的天人合一观;古代建筑的等级有别体现了传统家庭的等级秩序观;古代建筑的族群分布体现了传统家庭的入世观。

关键词:古代建筑形制;和谐;天人合一;等级秩序;入世

我国古代建筑层次多样,技艺精湛,多是艺术的佳作。古代建筑形制是古人观念的印证和体现,这些观念更多的是来源于传统家庭观念,我国古代建筑形制鲜明地体现了传统家庭观念。笔者试从古代建筑的工整对称、自然协调、等级有别以及族群分布等四个层面来探析传统家庭观念。

1 古代建筑的工整对称体现传统家庭的和谐观

我国古代建筑历来注重对称,宫殿、寺院、庙宇、民居等都呈现对呈现性分布。以考古来看,发掘的西安半坡遗址、安阳的殷墟遗址等都是呈现对称性布局;以北京城整个城市建设来看,北京城从金代开始建城,历经元、明、清多次重修或扩展。城市建设的特征之一是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永定门、前门、故宫、鼓楼等都在中轴线上;以宫殿来看,故宫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故宫本身具有明显的中轴线,故宫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都在中轴线上,中轴线两侧的建筑也是成对称分布的,此外,故宫外圈城上的角楼别出心裁,技艺高超,既不方,也不圆,但它是对称的,有对称面的;以庙宇来看,古代庙宇建造都有非常明显的中轴线,一般的大雄宝橄为最大庙子,它在中轴线上,内部神位的排列也是对称的,中间有一位主佛,左右各有一位辅佛;也有中间是五位佛的,则两侧各站有一位辅佛;妈祖庙中有两位主佛,但二佛对称,大小、体态均对称;以民居来看,最具典型的就是北方四合院,四合院长宽比有1:1、1:2、1:3等不同,但中轴对称是必有的。四合院也有一进、二进、三进甚至七进、八进的,但每进四合院都有自己的对称轴。北京四合院是最为典型的四合院民居形式,北京四合院无论规模大小,都是有基本单元组成,成对称分布。四合院有四面房屋围成,四面房屋即北房、南房以及东西两厢房,其中北房和南房对称,东西两厢房对称,正房、厢房之间则由抄手游廊连接沟通,既可供人行走,又可供人休憩小坐,观赏院内景致。此外,四合院的建设色彩也十分考究,青砖灰瓦,墙体磨砖对缝,这也本身体现着一种对称美。可以說,古代建筑十分看重工整对称,注重各个建筑之间的空间方位和结构布局。

我国古代建筑的工整对称凸显了我国传统家庭的和谐观,对称本身就是一种和谐美。和谐理念在我国传统家庭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一方面表现在我国古圣贤对和谐家庭观念的倡导和推崇,孔子提出“和为贵”,孟子也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庄子也提倡“人乐”和“天乐”。其实,古代各派思想都追求和谐理念。在实际生活中,传统家庭十分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和团结友爱,倡导夫妻恩爱、父慈子孝以及兄弟姐妹之间的团结友爱,正如《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所说:“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姑慈而徒,妇听而婉。”需要指出的是,我国传统家庭各个成员之间感情的维系与西方不同,西方一般是主张权利才谈及义务,而传统家庭则不同,只有承担相关义务,才能享受到相关权利,这种由义务到权利的模式本身凸显了一种和谐,愿意承担义务本身体现了家庭成员间的互敬互爱。我国传统家庭的和谐理念是中国家训文化的精华,具有借鉴意义。值得一提的是,传统的家庭和谐理念在近现代民事立法中也得以体现,如《中华民族民法》有类型规定:“子女应孝敬父母。父母对于未成年之子女,有保护及教养之权利义务。”此外,现代的《婚姻法》的多项条款也谈及家庭和谐,应该说,这些都借鉴了传统家庭和谐理念。

2 古代建筑的建造本身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体现了传统家庭的天人合一观

我国古代建筑的建造格外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这里讲的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其一指的是古代建筑建造设计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其二指的是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改造环境所进行的建筑设计。对于第一个层面,古代的设计师们在进行建筑设计时,都要对周边的自然环境(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林木植被)等进行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建筑布局,务必使建筑的形式乃至色调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如寺庙多选在林木葱郁的山峦峰谷中,园林建筑选址一般都选在依山傍水、自然环境优美的地方。此外,民居也格外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民宅院中以及周围多植树栽花,对于一些稍具规模的住宅庭院,设计更是别致,多会进行架构假山、围池修塘等方面的设计。总之,古代无论什么类型的建筑不突出强调自己,而是做到与周围环境的统一,相得益彰,将自身与环境有机融为一体。对于第二个层面,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适度改造世界为自己服务。自然界很难找到十全十美的建筑环境,人们只有改造环境,才能创造优化的生存条件。因此,在顺应自然的前提下,人们可以对环境,即古人称的“风水”进行改造与调整,以获得最佳的建筑环境条件。例如四川都江堰就是改造风水的成功范例——岷江泛滥,淹没良田和民宅,一旦驯服了岷江,都江堰就造福于人类了;浙江绍兴古时兴建的“应宿闸”、“陡门闸”两大水闸建筑,也堪称改造、利用自然的建筑奇观;故宫的护城河是人工挖成的屏障,河土堆砌成景山,威镇玄武;北海是金代时蓄水成湖,积土为岛,以白塔为中心,寺庙依山势排列。圆明同堆,修建一百多处景点,堪称“万园之园”。

古代建筑的建造本身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体现了传统家庭的天人合一观。古代人把人与自然理解为一个整体,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具有人的特征。传统家庭在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注重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以友善的态度对待自然万物,达到与自然和谐共生,正是这样一种观念我们称之为天人合一观。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经典命题,他强调自然与人为的和谐,从孔子、孟子到张载、朱熹等,无不强调天人合一观念,如孔子主张以“仁”待人,同时也以“仁”待物,老子也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endprint

3 古代建筑的等级有别体现了传统家庭的等级秩序观

我国古代建筑有鲜明的等级色彩,建筑等级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深深地影响建筑形式的發展进步。建筑布局、规模、问架以及屋顶,都有明确的等级限定。如屋顶有重檐庑殿、重檐歇山、重檐攒尖、单檐庑殿、单檐歇山、单檐攒尖、悬山、硬山等级别,其中庑殿顶级别最高,它是四面斜坡,一条正脊,四条斜脊的样式,多用于宫殿建筑。重檐庑殿顶是屋顶中的最高级,只有皇帝的正殿(如故宫的太和殿)和皇帝的家庙(如太庙)才能使用。其次是歇山顶,它多用于一般宫殿和寺院。再次是攒尖式。悬山顶和硬山顶级别最低,多用于小型寺庙、衙署或民居。开间有11、9、7、3等级别,其中皇帝以面阔9间、进深5间为最高级官殿,其次,依次是王府正殿7间,三品至五品官员厅堂7间,六品至九品官员厅堂3间,百姓建筑不得超过3间。色彩有赤、绿、青、蓝、黑、灰等,其中皇宫用黄色琉璃瓦顶,皇子、亲王等用绿色琉璃瓦顶,一般民居只能用黑色或青色瓦片顶。

古代建筑的等级有别体现了传统家庭的等级秩序。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封建历史的自然农业社会。家庭是整个自然社会最基本的单位。在家庭这个单位里,形成了“家庭本位、家族至上”的家庭伦理,体现着鲜明的等级秩序,这种鲜明的等级秩序对于维护家庭稳定乃至封建社会秩序都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中国封建社会的家庭伦理与西方不同,它根生于我国独特的文化环境里,有着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齐家思想、夫妻和敬、家和睦邻、仁爱礼让、勤俭持家等是传统家庭伦理的道德原则和伦理观念;父慈子孝、夫义妇顺、邻里和睦、兄友弟恭等是传统家庭伦理的道德规范;以家为本、家族至上的群体意识成为传统家庭伦理的核心,家庭和谐是以个人利益无条件地服从家族群体利益来实现的;在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和家长专制下,父子关系为家庭关系的轴心,夫妻关系从属于父子关系和家族利益,家内人际关系以与父的亲疏远近而依次排序,形成等级差序的人际格局,而且家庭成员之间地位尊卑非常分明;以孝敬父母和忠诚国家为主要内容的家与国同构的家国一体机制,为移孝作忠在政治生活中的实现提供了社会结构的可能。反过来说,封建等级政治统治又强化了传统家庭关系协调的政治化倾向;在传统家庭中,中国传统道德起源于家庭人伦关系,对这些家庭关系的约束和调整就构成了主要的道德要求。在中国传统的封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伦”之说。其中父子、夫妇、兄弟“三伦”就属于家庭伦理范围。在传统家庭观念中,比较突出的就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三从四德以及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是古人为了适应父权制家庭以及家族利益所建构的一套规范,所谓三从指的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的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三从四德体现了古代家庭严格的等级秩序。而对于三纲五常,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基本理论,被历代的封建统治阶级所维护和提倡。它们作为封建社会的最高道德原则和观念,被写进封建家族的族谱中,起着规范、禁锢人们思想、行为的作用。两千多年来,它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国民性。同时,这种思想在一定时期也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作用。三纲五常是儒家伦理文化的架构。三纲五常中的“三纲”指的就是“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其中的“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孔子强调的是以等级名分教化社会,认为为政首先要“正名”,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通过上定名分来教化天下,体现了鲜明的等级秩序。

4 古代建筑的族群分布体现了传统家庭的入世观

古代建筑多是成族群分布,所谓的族群分布指的是由单体建筑组成庭院,再以庭院为单位组成建筑群。从整个建筑群来看,重要建筑物一般在中轴线上,次要建筑物排列在中轴线的两侧,从而达到重点突出,层次鲜明的效果。

我国古代建筑呈现平面展开、群体组合的布局方式,这种布局方式是接近日常生活的空间组合,不是高高在上、指向某种神秘的布局,而是指向活生生社会现实的布局。我国古代建筑族群分布体现了传统家庭的入世观,即古人追求现实幸福的愿望和强烈的人本精神。人世是相对于出世而言的。佛、道都认为人生是苦恼的,佛教主张修行悟道,到达彼岸的极乐世界,道家主张自由无待的境界,达到精神永恒。儒家注重此岸世界,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济苍生,安社稷”,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古圣贤孔子就是以入世之心开创了儒家,主张民本教化和仁政,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儒学最终成为了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总体来看,儒家的积极入世思想,是从修身开始,从修身开始,中经齐家,终于治国、平天下。这种思想以个人道德实践为基础,以实行德治为核心,它从小到大,由近及远。并且,入世思想与广大人民生活相贴近,与中国人传统的伦理文化心理相合拍,易于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易于在社会实践中推广实施。因此,这种人世精神在封建社会的前期和中期,对于巩固封建生产关系、稳定封建社会秩序、加强中央集权制统治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儒家入世思想对古代家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以修身、齐家为基础的思想,不仅促进了个人道德品质的完善,也促进了家庭伦理关系的协调,形成了中国所特有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敬老爱幼、团结和睦的家庭伦理关系。家庭是中国封建经济最基本的社会生产单位,传统家庭主张采取直面现实的积极行动,而不是回避现实,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改变现状,而不是坐等改变,强调自强不息。重要的是,传统家庭通过修身、齐家而形成的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在具体的道德实践中,逐渐积淀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德,这些传统美德世代相袭,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1]张擎寰,郭玉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2]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0.

[3]唐晓军,师彦灵.中国古代建筑[M].北京: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马永庆.中国传统道德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杨佳琳(1986-),河南开封人,开封市文物执法大队馆员。endprint

猜你喜欢

天人合一入世和谐
帛书《黄帝四经》之“道”的“入世”特征
出世与入世之间的持守——《诗词五首》整合教学设计
中国入世“日落条款”法律效果的“善意”解释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