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民俗文化 促进语文教学

2018-02-09杨帮强

中学语文 2018年30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民俗语文

杨帮强

民俗文化是解读课文的一个重要视角。借助民俗文化,解读课本中的民俗,能有效地消除学生的认知断层,从文化氛围中去领会作者的思想和创作意图,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利用好民俗文化来丰富教学课堂,促进语文教学呢?

一、挖掘民俗文化,激发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的这句话,说明了在学习中兴趣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最大化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

我国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又各具地域特色,是语文教学的宝贵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能充分利用好民俗知识及本土民俗文化,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学习语文知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祝福》一课的教学中,小说中写到鲁四老爷书房对联时,我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只有下联“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于是我设置了一个活动:让学生去查查上联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故意隐去上联?学生在互助合作中进行探究,最后,学生们纷纷畅言,课堂氛围非常热烈。于是,我趁着学生对这一谜底的好奇,抓住了学生心理,向学生讲解其中的奥秘,并向学生引出“写对联”这一知识点。我先给学生介绍:不管何类对联形式,必须具备以下特点: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在教学中能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实施教学,才能最大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激情,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下深入学习语文知识。

二、理解民俗内涵,陶冶精神情操

民俗文化是陶冶道德情操、提升人文素养的一个台阶,因为民俗中蕴含着中华民族自然淳朴的优秀美德。

例如:民间中“祭祖扫墓的清明、包粽子祭屈原的端午、大年三十的守岁”等习俗,表达出美好的民族情感。课文中有对节日风俗的描绘,有信仰、婚姻、祭祀等习俗的叙述,反映出人们的生活情状、美好的理想和人际关系的准则。这些风俗历经风霜已成为一种美的风范,善的追求,真的指归,是全社会共同的精神财富,用这些传统美德来教育和规范学生的言行,可以培养学生感知有品味的文化,陶冶健康的文化趣味,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积极向上的追求。

又如:文言中的谦辞、敬称,并充分体现了尊祖敬长、与人为善的传统美德。如《伶官传序》“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这里的“庙”就是祖庙,庄宗受箭,藏于祖庙,此后出兵,派官员用猪羊到祖庙祭告,体现了对祖先的敬重,对父亲遗命的重视。先秦诸子名篇以哲理性强而著称,但这些文章深奥难解。其实,从民间文化角度来阐释就容易理解其中的思想,因诸子学说源于民间,是文人文学与民间文学结合的产物。而著名作家曹雪芹、鲁迅、老舍、沈从文、赵树理等的作品涉及大量的民俗生活内容,语言风格带有浓郁的地域色彩,惟有了解民俗背景,才能揭示作品的主题内蕴。

三、了解民俗文化,开拓知识视野

民俗是人民生活的反映,蕴藏着大量的文化科学知识,把民俗结合到语文教学中去,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语言文字、礼节禁忌、历法地理等知识,从而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

例如:借助民俗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杨柳”本为树名,一涉民俗,那就意蕴深沉。“柳”“留”谐音,折“柳”相赠以示相思,用“杨柳”表离愁别绪,故而柳永有“杨柳岸,晓风残月”,《诗经》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在语文教学中挖掘民俗资源,有助于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也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了解民俗趣味,提高教学效果

我国民俗文化斑斓多姿,在语文教学中穿插一些民俗文化知识,同学们将随作者一起身临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感受不同民俗的妙趣,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边城》中对“端午节”民俗的描写,“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的种种情形。”作者把“端午节”赛龙舟的过程细致地叙述出来,内蕴着作者对它的虔诚和赞美之情。作品通过精彩的描写向世人传达着湘西这一古老民族强悍与旺盛的生命力。

五、开展民俗调查,点燃学习激情

新教学理念强调,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为此,我在班级成立了“民俗兴趣社团”,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放手让学生探究民俗形式的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国民俗文化的情感。

探究活动:“农村安香火”的具体内涵,右首第一联一定是表明本宗族来自哪里?

例如:姓刘的香火,右首联为“彭城郡中历代远高曾祖位”、李姓则大多为“陇西郡中历代远高曾祖位”,这就表明刘姓主要来源于彭城,而李姓则来源于陇西。香火上的人物主要有孔子、观音等,让学生去探究哪些神仙和菩萨是可以上香火的,哪些则不能。为什么中间一定是“天地君亲师”?

又如:社会中常有摆摊测“八字”的,测的是哪八个字?怎么测?八字先生是怎么忽悠人的?让学生去社会生活中考察探究,明白“测八字”就指的是人出生的时间、即年、月、日、时,用天干和地支各出一字相配合分别来表示,如甲子年、丙申月、辛丑日、壬寅时等,所以算命又称“测八字”。依照天干、地支沂涵阴阳五行属性之相生、相克的关系,推测人的祸福。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兴致大增。

总之,通过多种形式,让同学们在实践中体验,在生活中探索,激发兴趣,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写能力的同时,更能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民俗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民俗中的“牛”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民俗节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