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建构的有效路径:典范文的语言分析

2018-02-09袁东升

中学语文 2018年35期
关键词:长衫典范孔乙己

袁东升

什么是语言建构呢?语言建构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语言文字的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 语言建构的路径很多;分析典范文的语言材料,梳理、积累典范文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妙之处,是建构语言系统的有效路径。

下面就以对《孔乙己》的语言分析为例, 来看看如何进行语言建构。

《孔乙己》 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经典小说,多年来一直都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教材编选它的原因或许有几下几点: 一是主题鲜明,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现实意义永不褪色; 二是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孔乙己、丁举人、掌柜的、小伙计都呼之欲出, 特别是孔乙己,已经成了自命清高、迂腐穷酸、好吃懒做而又麻木不仁的代名词;三是语言规范, 遣词造句准确生动,是学习语言运用的好材料。接下来试从用词、造句、修辞三个方面来简要分析这篇小说的语言运用之妙,引导、指导学生学会自觉、主动地建构语言系统。

一、词语使用准确生动

我们说话、写文章都离不开词语使用。使用词语的基本要求是准确,较高境界是生动。 体会词语使用的准确生动,梳理、积累作者的用词技巧,是语言建构的最基本内容。 《孔乙己》的词语运用技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用形象的动词,描写静态的事物,比如:

“时常夹些伤痕”, 一般说成“时常有些伤痕”。“有些”只能表示有;而“夹些”一下子就把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充分地表现出来了,既生动又形象。“伤痕”本来是静态的死东西,就是因为有“夹些”这个动词在前面,才使它有了动感。再如:

“失踪”本是用来说人的,一般不用它来说静态的物。书籍纸张笔砚等被人偷去,一般都说“丢失”。这里用“失踪”来说明人和物,形象生动。又如:

这里的“捞”字用得妙。 “捞”,本是表明用器物从水里捞东西的动作。这个词还用来表示不择手段的谋利行为,带有贬义色彩;比如说,“某某又捞了一把”,“某人没有捞到油水”等等。这里用“捞”字,是想说孔乙己这个受封建思想毒害的旧知识分子异想天开,也想通过科举向上爬,“捞”一把;但事与愿违,却“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

类似精妙的动词使用还有不少。

2. 在相似状况却又情境不同时,活用近义词,例如:

这两句话都是写孔乙己买酒时付钱的情形。 前一句用“排出”,表明孔乙己当时的阔气和神气。后一句用“摸出”,是他因偷了人家的东西,被打断了腿。腿断了,人更穷了,所以用“摸出”来表现。再如:

小说在描写“短衣帮”喝酒的情形时说:

在描写穿长衫的顾客喝酒时说:

一个喝酒是要“下酒物”,另一个喝酒是要 “菜”。 其实, 这里的“物”和“菜”同是用于下酒的东西,但由于经济地位不同,下酒的东西也就不同,选词也就不一样。

3.用恰切的虚词连缀语句,增强表现力,例如:

这句话全面地揭示了孔乙己的思想、性格以及社会地位、经济状况。一个“而”字,连接着“站着喝酒”“穿长衫”和“唯一”三个修饰语,意蕴丰富。

孔乙己在咸亨酒店里是与众不同的人。 他穿的虽然是长衫,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样脏、破的长衫穿起来并不体面, 可他又偏偏不肯脱下,以示自己不属于“短衣帮”,而他又穷困潦倒,与“穿长衫”的人配不上,所以只好站在柜台外面喝酒。

“而”字前后的“站着喝酒”和“穿长衫”,本是相互对立的两种情况,用“而”这个转折连词一连接,就全都统一到了孔乙己的身上。他的思想性格、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就都暴露在了人们面前:思想上自命清高,以读书人自居;社会地位低下,只能站着喝酒;经济状况不佳,没法“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这句话的语言魅力, 还在于“而” 字前后的两个短语的摆放次序。 先说“站着喝酒”,暗示了孔乙己的困窘,本应是个“站着喝酒”的“短衣帮”,但由于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较深,非常爱面子,脱不下那件象征着高贵的“读书人”才穿的“长衫”,因而就沦为一个不上不下的人。但是,如果把“站着喝酒”和“穿长衫”的次序调换一下,说“孔乙己是穿长衫而站着喝酒的唯一的人”,那情况就不同了,这时的孔乙己首先属于一个穿长衫的有钱有势一类的人物,只不过他愿意站着喝酒罢了。这与作者所要刻画的孔乙己形象就根本不同了。再如:

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第4段)

一个“又”字,韵味十足。 “又”表示重复一次或多次,可见孔乙己脸上添伤疤不是偶然的,而是经常的。他经常偷人家东西,经常挨打,生活中的不幸经常发生。这里不用“经常”,而用“又”字,特别是“又”和“添”“新”三词连用,含蓄地表明了孔乙己的生存状态。

类似于“又”字这样精妙用法的虚词还有很多,第10段中的“竟”字也是。

这句话里的“竟”字,一方面表明这个封建势力的代表人物丁举人有权势、不好惹,另一方面也说明孔乙己为生活所迫到了何等地步! 他就这样豁出去,冒着生命危险去偷那有权势人家的东西,这是“他自己发昏”的地方,也是他为了活命不顾一切的地方。

虚词的使用一般不被学生重视。其实,恰切地使用虚词,最见语言运用功力。

二、句式运用多变灵动

语意表达最基本单位是句子,选择恰当的句式来表情达意,是语言运用的重要内容。只有能够认识并理解语言材料中不同句式的表达效果,才有可能在语言表达时选用适宜恰当的句式。所以说,积累句式知识,分析、梳理并整合其表达效果,也是语言建构的重要内容。

《孔乙己》这篇小说,在句式选用上灵活多变。 从语气上说,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都有出现,用来叙述事件,设疑激趣,增强语气。 从结构上说,除一般句式之外,连动、兼语、长修饰语等特殊句式运用也恰到好处,凸显了小说的语言魅力。

1.连动句式的运用

这类句子,由同一陈述对象统领,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连缀,在意义上,或表先后关系,或表原因结果, 既增加了语句的信息量,又使表达更加紧凑。

2.兼语句式的运用

(1)教人活泼不得。(第3段)

(2)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第9段)

这类兼语句式在小说中也不少。运用兼语句的最大好处就是语言经济,语意连贯。

3.长修饰语句的运用

(1)(鲁镇的)(酒店) 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第1段)

(2)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第4段)

(3)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酒店里]当伙计。(第2段)

(1)(2) 两句使用长定语,(3)使用长状语。长定语从各个不同角度修饰说明中心词, 长状语从时间、地点等方面说明动宾短语怎么样。 定语或状语数量越多,被修饰说明的对象就越具体明确,语意就越清晰,表达效果也就越好。

需要注意的是, 分析连动、兼语、长修饰语等这类句子时,不必要也不要在名词术语上作文章、绕圈子, 关键是让学生通过变式比较,体会这类句子表达的精妙。

三、修辞运用增强表现力

1.夸张修辞的活用

(1)词语的夸张。比如:

“绽” 是裂开的意思。 这里说“绽出” 是强调突露出来, 实际上“青筋”并没有真的裂开,是夸张的说法;以此来强调孔乙己在涨红了脸的时候,条条青筋突露的样子。

(2)以小喻大的夸张。比如:

“曲尺” 是木工常用的一种工具,用以量直角,长的一边差不多一尺多,短的一边只有几寸。旧式店铺里的大柜台,它的形状就象只小“曲尺”。这样以小喻大,生动形象。

(3)以大状小的夸张。比如:

无论是九文钱也罢,四文钱也罢,钱数都是非常少的;但为什么两次都用“大”来修饰呢?其他地方都没有提到“大钱”,为什么唯独说到孔乙己的钱时才说“大”钱呢?其实,这是为了强调孔乙己的钱少得可怜,用“大”来突出“少”,增加语言的讽刺意味。

2.反复修辞的妙用

反复是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修辞手法。词或句子有时候连续出现,叫连续反复;有时候间隔出现,叫间隔反复。鲁迅在《孔乙己》这篇小说里,多处使用间隔反复的修辞手法。比如:

(1) 接下来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第4段)

很明显,这两段话末句有意重复,突出强调了孔乙己只是个被取笑的材料,表明了他悲惨的社会地位。

还有,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一句,在第10、11、12段中反复出现了四次,刻画了封建制度下的商人的唯得是图,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念念不忘一个“钱”字。

当然, 典范文的语言分析,远不止这三个方面。本文仅选取这三个方面说一说,以点带面。

分析典范文的语言表达特点,是帮助学生建构语言系统的一条有效路径。 通过这条路径,学生可以充分理解并认识语言表达的精妙之处,进而在运用语言时,能学习、借鉴典范文的精彩表达,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当然,语言建构与运用更要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进行,学生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语言文字的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进而发展到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

猜你喜欢

长衫典范孔乙己
晚清民国男士长衫结构工艺研究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典范秦山 创新之源
孔乙己(下)
孔乙己
极简设计的典范 徕卡 TL2
习仲勋:统战工作的典范
“民国长衫客”的微时代营销
长衫悠悠数风流
那个穿长衫的人叫孔乙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