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思铸妙笔
——论作文深度教学

2018-02-09范玲玲

中学语文 2018年15期
关键词:深度作文教学

范玲玲

当下高中生的作文写作已日趋模式化,基于可操作性的原则,教师平日主要训练学生写议论文。通常的模式是首段亮出总论点,文中设置三个工整的分论点,再填充几个耳熟能详的论据,结尾重申总论点。这样的“三段论”式文章,思路固然清晰,却有宿构之嫌,模式化痕迹太重,充斥着故纸堆的陈腐气息,老师易教却怕读,学生易学却怕写。

和模式化写作对应的常规作文教学,常常是老师就题论题,带领学生审题、赏读范文、借鉴论据。等到了考场,换了新题目,学生往往罗列论点,堆砌论据,生搬硬套,最终说理空洞,“为文造情”。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能交给学生什么?是日趋一日地强调模式还是引领学生“为情而造文”?是持续输送“感动中国”之类的素材还是关注现实语境中的典型事件?是就题论题的审题分析还是二元对立的思维训练?是扣人心弦的歌唱还是空洞而无灵魂的呐喊?

从应试的角度看,写作文固然需要掌握易于模仿的清晰框架,这也是老师最好教授给学生的写作模板。为了内容的充实性,学生需要积累大量的素材,这个可以通过短期背诵来实现。于是阅卷中总会看到“名人开会,名言荟萃”式的应试作文。固定的结构模式和丰富的作文素材能建构有匠气的作文,但难出有才气的作文。要写好作文,最需要的是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精巧模式也好丰富的素材也罢,都是写作的皮毛,思想才是作文的灵魂,然而会思考问题,有思维深度恰恰是最难培养的。所以我们旨在应试的作文教学,难免以功利之心舍弃了深度教学。

而当下横空出世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带着强烈的时代感和深度写作气息,让学生不得不放弃模式化写作,学会深度写作。以2015年全国卷Ⅰ为例,作文材料内容是小陈举报父亲在高速公路上打电话,写作要求“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任务明确,要求学生就事论事,就事论理,并且采用书信体。同时期的全国卷Ⅱ作文,材料展示了三位当代风采人物,写作要求“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依然指向明确,要在选择中确定最具风采的人物。有别于传统作文,这两道作文题在用材料引发考生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增强写作的针对性,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思考、权衡。

我们的教学要转换思路,写好“指令性、针对性、思辨性”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需要理性交流,在辨析比较中包容异见。显然,单靠背诵素材无法濡养思想,更无法实现就事论事,就事论理的目标。深度教学、深度写作已成必然趋势。

如何实现深度教学、深度写作?深度写作的前提是要让学生善思,善思才能言。在作文训练中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在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多角度思考素材的内涵,不盲目屈从他人对素材的分析和运用,要有自己独到的认知,实现从摆事实讲道理到紧扣事实事讲道理的转变。黄厚江老师曾说:“从常规的作文教学课来看,作文指导应该力求对改善学生的写作过程发挥引导作用。而且最好突破以题目为立足点的写作指导,可以以材料为立足点,以构思为立足点,以写作困境的突破为立足点。”那么深度教学的立足点则是引导学生做到深度积累,深度思考。

一、深度积累

积累素材,并非越多越好,切忌大面积撒网。市场上有大量作文素材书,学生喜欢直接摘抄或背诵,一味求多,到了考场上反倒提笔忘言,一个素材都想不起来,或者不知道如何结合论点合理运用素材。正因为平时摘抄时对素材一知半解,并未抓住这个人物的精髓,临到落笔自然无从下手。写作时搜肠刮肚,为举什么论据和如何举论据耗费了精力,弱化了文章的思想性,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有贴标签的嫌疑。

有效积累素材的原则是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无我有,即当大家还在写感动中国榜样人物时,可以写写民国大师,如梁簌溟、傅斯年、刘文典,或者当下热门政治人物。以摘录曼德拉事迹为例,要教会学生简要摘录他的主要生平事迹,他为南非黑人追求平等自由,忍受二十七年的牢狱生活,在狱中思考创作,在狱中学会坚忍、宽容,当选总统后不恋栈等等。要多次摘抄,大量占有曼德拉各方面材料,还要了解他人对曼德拉的经典评价,最后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认知。对曼德拉各方面事例烂熟于心,作文时就可结合材料观点信手拈来,贴切论述,写出独到见解。

人有我精,即当大家都关注热点人物时,我能找到独特的切入点。当大家都因韩国第一位女总统朴槿惠的上台而关注她时,不应该只满足于摘录她的生平事迹,简单引用他人定论。可以根据她少年、青年和晚年的不同境遇,去思考她的多样人生:少年幸福美满,是粉红色的;青年历经丧亲之痛,是黑色的;晚年坚忍自励,是紫色的。从色彩的角度描述朴槿惠,以显人有我精。再如梁思成,可以从他对奈良建筑的保护,对林徽因的宽容,写他是沉静而有大爱的,爱建筑超越国界;爱妻子不去束缚。

若持之以恒地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必定会赋予素材积累的深度,也会造就深度记忆,写作时就可有理有据,做到论述贴切。

二、深度思考

深度思考者自然会深度积累,而深度积累又会推动深度思考。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可让作文更具现实性。白居易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既是古训,也是历代文人富于历史使命感的一种集中概括,与“文以载道”的传统主张一脉相通。这启示我们写作要关注现实题材,针砭时弊,培养真实语境中的表达能力。两耳闻时事方可妙笔著时文。

针对时事要去深度思考,不能以看热闹的心态,不可人云亦云。拾人牙慧者,作文自然浅薄。笔者要求学生每天课前做五分钟演讲,曰“每日一言”,每天课前安排一位学生发言,展示当下热点事件、人物,提供多方观点,综合他人思考再分享自己的认知,从而学会多角度辩证地看问题。作文要写深刻,得学一点辩证法。

以韩磊摔婴案为例,不要仅随大流指责他凶残,要试着结合他个人经历来看他的成长环境。韩磊从小到大多次犯罪,长期生活在监狱,我们可以追问这样的环境起到思想改造的作用没?周围的同伴对他有没有恶的影响?牢狱是否有改造人心的功效?韩磊的冷血是人性本恶的暴戾人格作祟还是长期缺乏善的感染所致。同样,对于杀死城管的商贩夏俊峰被判死刑,民众几乎一边倒同情夏俊峰,没有想过要抚慰已经死掉的两位城管,为什么?仅仅因为夏俊峰是弱势群体,我们会觉得他无罪或者罪不至死?城管就是暴力执法的代名词?夏俊峰究竟是不是正当防卫?面对同样逝去的生命,我们的同情心为什么不能同样倾洒?对于无钱医治孩子,用在路边让路人当马骑的方式筹钱的父亲,我们与其质疑作秀,还不如拿出同情心捐赠,或者呼吁医疗救助制度的完善性。

对于以上问题让学生学会站在更客观、更多元的立场,广泛占有材料,多质疑,多分析,看问题可能会少一些偏激,多一份对异见的包容,少一些浅薄,多一些深度。这样的课前演讲既锻炼了学生的口才,有丰富了学生的人文情怀。好的教学正是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好的作文教学就应该是有情怀的教学,通过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去孜孜不倦地求真,向善,悟美。

三、深度写作

深度积累和深度思考都为了实现深度写作的目的。考场作文往往限定立意,限定时间,属于功利性写作,平时仅仅训练考场作文,学生难有大的发展空间。为了可以我手写我口,可为学生提供随笔这个平台,让学生多做自由写作,自由写作方可独抒性灵。

以笔者的班级为例,在平时的周末练笔中,有学生写关于行乞者的专题,写他们的生活状态,写自己施舍时的心态,写同情的价值,写慈善不分大写。有学生写三国人物系列,写男性有的智慧、有的残忍、有的仁义;写女性有的彪悍、有的美丽、有的哀愁。有学生写军事系列,写历史的二战优秀将领,写我国海军的建制,写我国空军的战斗力。有学生写英雄系列,如项羽、切·格瓦拉、曼德拉……有学生写不文明现象,写中国式过马路,写乱扔垃圾,写插队,写在景区乱留言。鼓励学生观察生活,关注热点,形成随笔系列,去深度抒发对一类人、物、事的感想。无限制写作给了学生独抒性灵的空间,既锻炼了思维又积累了素材。

“没有在深夜里痛哭过的灵魂不足以谈人生。”同样,没有深度积累、思考,写作者不足以写出佳作。思想是作文的灵魂,也是文学最牵动人心的东西。“文如其人”,先成为一个有深度的人,而后才写出有深度的作品。每周设置点评课让学生去深度思考,周末的周记评讲和学生分享观点。习惯思考的大脑才会充盈思想,有思想就有了写作的源头活水。

教师在平日的作文教学中应将思想的启迪作为训练重点。设计好专题教学,每个阶段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享受思维的快乐。思考,才能有思想。思考的过程,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有了思考过程的积累,才会有思想的积累。那么写作不再是苦事,而是展示思考成果的乐事。

猜你喜欢

深度作文教学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