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在推拿治疗小儿夜啼中的应用

2018-02-09邓陈英胡秀武刘建武梅澜君闵阿鹏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22期
关键词:阳明气机阴阳

邓陈英胡秀武*刘建武梅澜君闵阿鹏

(1 南昌市洪都中医院针灸科,江西 南昌 330006;2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江西 南昌 330006)

夜啼是指婴幼儿入夜啼哭不安,时哭时止,或每夜定时啼哭,甚至彻夜哭闹,但白昼如常的一种病症[1]。古人称儿啼,民间俗称“夜哭郎”或“哭夜郎”。此病多见于初生婴儿和半岁以下的婴幼儿。夜啼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一种睡眠障碍,它严重影响着小儿及家人的睡眠质量,而足够的睡眠是小儿生长发育的重要保证[2],并且充足的睡眠是国际公认的健康标准之一。近年来小儿夜啼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现代医学并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中药在治疗小儿夜啼方面虽有较好的疗效,但口感不佳,喂药困难。此外部分重镇安神药物如矿石类质重性寒,易伤脾胃,不宜长期服用[3]。因此,开发研究小儿夜啼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基于对“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的认识,应用小儿推拿手法从“脾胃”论治小儿夜啼,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现代医学认为小儿睡眠障碍与遗传、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微量元素缺乏、维生素缺乏及人种因素有关。有研究表明小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未完善,肠道功能不成熟或体质偏胜有关[4]。中医学对小儿夜啼的认识,最早可追溯到东汉时期的《颅囟经·病症》:“初生小儿,至夜啼哭,是有瘀血腹痛,夜乘阴而痛则啼”,提出瘀血腹痛所致夜啼。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小儿夜啼者,脏冷故也”,提出了“夜啼”的病名及发病原因,即“脏冷”。宋《圣济总录·小儿门·小儿夜啼》对夜啼的病因病机进行详细的阐述。认为小儿脏腑嫩弱,易感寒邪,寒为阴邪,白天为阳,夜间为阴,上半夜为阴中之阴,同气相求,一到夜间,体内之寒邪与外界之阴盛相应,凝滞气机,不通则痛,腹痛而啼。《婴童百问》:“夜啼者……或心热烦啼,必有脸红舌白,小便赤涩之症。《圣继总录》云:“心气不和,邪热乘之,则精神不得安定,故暴惊而啼叫也。”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脾寒、食积、心热、惊恐所致,与脾、心、肾关系密切。根据中医五行中的相生关系可知心为脾之母,脾为心之子,母病及子,心经的病变影响脾胃的功能,脾胃功能的紊乱亦可引起心神疾病。从经脉循行亦可说明,《灵枢·经脉》云:“胃足阳明之正……上通于心”“脾足太阴之脉……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是主脾所生病者……烦心,心下急痛……不能卧”“小肠手太阳之脉……络心”,脾经、胃经与心相联系,脾胃及胃肠功能失调,累及心神,从而引起失眠。经言:“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因脾、胃、小肠与心联系,故调理脾胃能治疗心神疾病。又因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可见夜啼与脾胃不和有着密切的关系。

2 小儿夜啼从脾胃论治的理论依据

中医学认为脾胃疾病与夜啼存在着因果联系,可概括为“胃不和则卧不安”。“胃不和则卧不安”最早见于《内经》。《素问·逆调论篇》:“帝曰: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皆何脏使然?愿闻其故。岐伯曰: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从中医理论上: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为气机升降枢纽;脾胃运化腐熟食谷,为气血生化之源,是人体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大凡食滞内停,胃失和降,脾胃亏虚,气血化生乏源,胃阴不足,阳气失和……都可引起阴阳失和,而最终导致卧不安寐。清末名医张聿清《医案》曰:“胃为中枢,升降阴阳,于此交通,此坎离之即济也。水火不济,不能成寐,人尽知之。不知水火不济,非水火不欲济也,有阻我水火相交之道者,中枢是也。”意思是:脾胃居于中州,为气机阴阳升降的枢纽,脾胃不和,心肾阴阳无力相交,阴阳相交的通道阻塞,阳不入阴而失眠。故胃和是阴阳气机升降有序,元神潜藏,人得安寐的基础。

从经络循行上:足阳明胃经与心经发生相互关系,如《灵枢·经脉》云:“胃足阳明之正……上通于心”,“脾足太阴之脉……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是主脾所生病者……烦心,心下急痛……不能卧”“小肠手太阳之脉……络心”。意思是说:脾经、胃经、小肠经与心相联系,脾胃及胃肠功能失调,累及心神,从而引起失眠。经言:“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因脾、胃、小肠与心联系,故调理脾胃能治疗心神疾病。阳明之脉络于目相交,如《素问·热论篇》中提出:“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阳膀胱经在目内眦交会,与阴阳跷脉在目下及口角之旁交会。阳明经出现病变,可使目不得瞑而失眠。

3 典型医案

江某,男,8个月,2017年12月1日初诊。主诉:夜卧不安1月余。患儿于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夜卧不安,哭闹不休,白日玩耍如常。遂就诊于我科门诊。现患儿夜卧不安,哭闹不休,于每晚21:00—22:00开始哭闹,持续2~3小时,面赤唇红,烦躁不安,口中有异味,脘腹胀满,纳差,大便干,2日1行,小便黄。查体:体温36.8℃,心率123次/分,舌质红、苔黄腻,指纹多紫。扁桃体无肿大,双肺听诊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音低钝,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无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胃肠彩超示:胃肠积气。中医诊断:夜啼(心脾积热证)。治则:和胃安神、清心宁神。推拿处方:清补脾5分钟、清板门5分钟、逆运内八卦3分钟、清四横纹3分钟、清大肠2分钟、捣小天心5分钟、清天河水3分钟、分阴阳3分钟。嘱注意调配饮食,饮食应易消化吸收,定时定量。

连续推拿5次后睡前不哭闹,夜寐安,口中无异味,大便较前软,日1次。随访2个月未见反复。

4 体会

小儿推拿是建立在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基础上,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学说为理论指导,运用各种手法刺激穴位,使经络通畅,气血流通,达到调整脏腑功能、治病保健的一种方法[5]。推拿治疗小儿夜啼,免去服药的困难,又无痛苦及副作用,易于被小儿接受,是一种较理想、疗效较好的治疗方法[6]。基于对“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的认识,脾胃疾病与夜啼存在着因果联系。故治疗小儿夜啼需重视脾胃的调理。方中清补脾、清板门可清脾胃之热而调其本脏之功能;逆运内八卦、清四横纹、清大肠可调中和胃、消胀、消食导滞,通便,调和肠腑;捣小天心、清天河水、分阴阳可清心除烦,镇惊镇静。诸穴合用共奏和胃安神、清心宁神之功。

小儿推拿从“脾胃”论治夜啼,通过刺激调理脾胃功能的特定穴位及经络传导以调整脏腑功能,使机体达到阴阳平衡状态,胃和神安。是遵循“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而创立的推拿方法,通过“和胃”使脾胃气机的升降有常,进而促使全身阴阳气机升降有序,卫气运行井然有序,能正常出入于营阴,阴阳交感开合运动如常,五脏六腑功能协调,神能进行节律性运动,最终达到“昼精而夜瞑”。小儿推拿从“脾胃”论治夜啼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的基本特点,操作时主要选取上肢穴位,无痛苦及副作用,容易被患儿及家长接受,体现了中医特色,为小儿夜啼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阳明气机阴阳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高中生物错题集建立的实践研究
杲杲冬日阳明暖好时光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
便携电子打气机
论朝医体质学的阴阳论
罗阳明:大瑶山里的年轻博士
浅析LNG加气机工作原理及现场检定方法
论中医气机升降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