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后世各家医案探讨《内经》教学方法※

2018-02-09汤巧玲孙灵芝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22期
关键词:内经医家医案

汤巧玲 孙灵芝 宋 佳 贺 娟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北京 100029)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是四大经典之首,是培养中医人才道路上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但由于《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距今已有2000多年,其文词晦涩难懂,内涵深奥抽象,字字珠玑,在很多高校的本科教学中,常对《黄帝内经》文词、篇章的解释,花费了大量时间,使得学生们也多停留在简单的理解其字词段落的含义,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忽视了文字本身背后的深刻内涵以及对临床的指导作用,限制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笔者根据近些年的工作体会,在从事中医各家学说教学过程中,课堂中为学生们阐发后世医家学术思想时,常引用《内经》的原文,一方面为后世各家思想追本溯源,找到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带学生们重温经典,打造扎实的中医经典功底。从后世发展来看,中医学术思想发展经历了不同阶段,各家之说彼此相异,但都离不开《内经》之“根”。后世医家在实践中遇到难题,均是从中医之根《内经》入手,获取营养和启迪[1],能否合理地结合后世医家思想和相关临床医案,来更好地辅助《内经》的教学,现笔者提出以下观点,供各位同仁探讨。

1 基于医家医著的阅读指导法

阅读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独立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以获取知识,并培养独立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法。在学习《内经》时,采用适当的阅读指导法,激发学生查阅更多的后世医家书籍,以更深刻理解《内经》理论。从后世医家医著看各家对《内经》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以李东垣为例,东垣的代表作《脾胃论》便是基于《内经》“脾胃思想”的基础上创作阐发。《内经》一书重视“脾土”思想,其观点散落在不同篇章,李东垣在《内经》的基础上,将其脾胃思想进行系统梳理串联,《脾胃论》开篇就引用了《素问·五脏别论篇》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和《素问·经脉别论篇》的内容,列举脏腑各自的基本功能特点和脾胃运化水谷入五脏养全身的具体过程,将脾胃与九窍的通利进行了有机结合[2],以更全面地理解脾胃的功能特点和生理运行过程,即“水谷-脾胃-五脏-九窍”的生理轴,所以,在介绍《内经》篇章中的脾胃思想相关条文时,可以适当地指导学生阅读东垣的《脾胃论》结合后世医家观点,辅助学生们对《内经》条文的认识,使关于脾胃、人体气血运行的系统理论更加生动、鲜活。

《脾胃论》中专门设有一篇论述“脏气法时升降浮沉补泻之图”[2],根据四时气候特点,整理用药规律,将《内经》中的用药原则落实到具体脏腑治疗上,都是对《内经》理论的进一步深入阐发。结合《内经》“天人相应”的观点,将《内经》的理论落实到临床,提出用药要遵从四季阴阳节律的变化与人体气机升降浮沉的特点,都体现了后世医家医著对《内经》理论与临床的结合。

再如刘完素的《素问玄机原病式》是深研《内经》的病机理论,对《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中“病机十九条”的发展与发挥,演绎到极至。他将病机十九条中属于火热的病证范围进一步扩大[3],对火热病机进行深入阐发,在其《素问玄机原病式》中,热类疾病扩大到34种,火类扩大到23中,在此基础上,还补充了“燥”邪病机,使得《内经》的病机十九条更加完善,学生们在学习《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时,便可以对刘完素的学术著作进行介绍,并引导学生们进行阅读,以加深对《内经》重要理论的认识,深化基础知识的学习。

采用从《内经》到后世医家医著的阅读指导,即体现出学术思想“由源到流”的发展,可以使得《黄帝内经》与后世医家思想更加紧密结合,对中医学术体系有更全面的认识。

2 基于医家医案的情境演示法

中医医案承载了中医理论的宝贵资料,研究医案对于《内经》理论的深入学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基于医家医案的情境演示,是从后世医家的医案分析《内经》理论与临床的关系。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如《内经》中的情志疗法,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与《素问·五运行大论篇》中都提出了具体的治疗原则,即“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在这些五行相胜的理论指导背后,若能结合后世医家医案具体分析,把《内经》情志理论与临床结合,应用到中医的临床辨证体系之中,使同学们在一定的故事情境中去理解原文之间的内涵,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不是简单的记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介绍“因势利导”的原则:“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亦可结合后世医家医案,对“因势利导”的内涵进行生动解析。如张从正在《儒门事亲·风形》篇记载治疗风水一案:“张小一,初病疥,爬搔,变而成肿,喘不能食,戴人断为风水。水得风而暴肿,故遍身皆肿。先令浴之,乘腠理开发,就燠室中用酸苦之剂,加全蝎一枚吐之。节次用药末,至三钱许,出痰约数升,汗随涌出,肿去八九分”[4]。患者虽因病疥而出现肿胀,但其病机为外感风邪导致肺失宣降,而出现风遏水肿之证,其病位是在表,故根据“因势利导”的原则采用汗法治疗此案,张从正临床常用的“汗、吐、下”三法攻祛病邪,皆是《内经》“因势利导”思想的集中体现。在《内经》教学中,将后世医家的医案融入课堂,既可拓宽临床思路,同时通过临床问题的解决,也巩固和加深了理论知识点的把握。理论结合临床,树立学生临床辨证的信心,激发兴趣,也为后期临床课程奠定基础。

3 基于课外学习的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探索知识的学习动机,《内经》的教学也可以通过任务驱动法,让学生们被有趣的案例、有趣的故事吸引,然后带着任务去进一步查阅相关资料,再利用翻转课堂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知识学习反馈,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领悟。如课外让学生们积极搜集资料,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课堂上让学生以多种形式展现其如何基于医家医案等学习,加深对《内经》重要理论的认识,将其研究成果,设计成有趣的小剧本,或者是教学图片、视频等,进行课堂汇报分析,最后由教师适当点拨并归纳总结,这样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深化对《内经》条文的记忆和理解。另外,《内经》在后世各家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分支,如校订、注释诸家;分类研究诸家;专题发挥诸家等,都是在研究《内经》方面有比较突出成就的,或者研究方法上有独到之处的,教师都可以安排学生们课后进行了解,组织专题讨论或辩论,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4 小结

《内经》作为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其自身特点,积极拓展教学思路,合理地指导学生阅读后世医家相关著作及篇章,从后世医家医著、医案中了解中医学术发展,帮助学生掌握《内经》在后世医家医著中的继承与发展的整体脉络,让中医理论更加紧密地联系临床,学生在学习《内经》晦涩的篇章时,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

笔者认为要实现以上教学方法,任课教师要认真备课,扩大自身的中医知识储备,才能在浩如烟海的后世医家医案中,选择出与《内经》重要理论密切相关的医家案例,且病案的故事性要能引人入胜,能提高学生对经典的学习兴趣。还要让学生们主动参与到《内经》教学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相关学科知识,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学生在阅读医案案例的过程中,如同随医家出诊,通过思考《内经》相关的临床案例,不仅加深对经典理论的认识,还能够培养学生们的中医思维,对于中医临床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5]。

猜你喜欢

内经医家医案
中医医案方剂多维相似度算法设计与探索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清代著名医家莫枚士之《经方例释》临证用药思路探析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
新加香薷饮医案6则
《内经》治未病与亚健康的干预
古医籍中刺络放血医案浅析
论《内经》肝为罢极之本及其现代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