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作文能力培养樜谈
——作文教学要教会学生叙事

2018-02-09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文章作文能力

谢 莲

(遵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贵州遵义563000)

有人说,中学生学习语文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心里感慨颇多。怕文言文,是因为书读少了,无语感经验,解字断句释义困难;缺句法常识,少文化知识,读不懂,理解多歧义。怕周树人,是因为鲁迅先生的文章思想性强,加之身处一个特定的年代,其文章多用曲笔,蕴丰意深,学生难于理解。但是学生怕作文,就让人疑惑了:孩子自小学着说话,陈述事情,表达愿望,母语学习本是见于日常生活中的,只要将口头表达转为书面文字表述就是作文。为什么还那么怕作文呢?其主要原因是我们的语文教师乃至作文评价机制在作文教学中出了问题。如:作文教学因散漫而显玄乎,缺乏系统框架构建意识与能力;没有调动学生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积累,素材不丰富导致内容单薄;教师自己不动笔,无法用自我的激情与才情感染、影响学生;作文命题随意、单调、重复;评卷扫眼式,对题目、开头、结尾采用“扫眼”法,仅需对中间内容“一过眼”即可分出等第、层次,确定给分区间。如此“神乎”的格式化跳跃性阅读,最大化地体现了评卷的快捷化,也最大程度地给师生写作的教与学带来了“点醒”的“固化”,即“标题”“开头”“结尾”与“中间内容”的“点”的“醒目”化。

因为“应考”,使得作文教学已经失去了它原本诱人的光华与亮彩,无辜地被转化成了单薄而漂浮、无趣而呆板的“套路”文章,进行着模仿和引导。作文既缺乏真情流露,又丧失了生活的真实感悟。虽然浮词丽句满篇,文人诗句不断,但读起来总是毫无“味道”。追根溯源,“应考”的压力大,即便是“素质教育”也就自然演变成了“压力式”学习。空余时间没了,生活面窄了,生活空间小了,生活的内容枯燥了,生活的领悟能力自然也就弱了。很多时候都累得、厌得、烦得、无奈得不想说了、不愿说了,更不想做了,直至不能做了。机械式地传授、教条化地模仿、被动地领受,在长期貌似“高大上”实为“假玄空”的熏染中,当然就无法实现对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更无法提升其作文水平。

作文教学要教会学生写记叙文,学会叙事,把人物放进事件过程中去体现。讲清一件事,知道事件的来龙去脉;认识一个人,明白这人的功过得失;熟悉一个地方,知晓此处的独特无二;了解一种事物,懂得此事物的功益弊害;抒发一种情感,传达一种好恶,表达一个观点,陈述自己对自然、人生、社会的认识、理解与感受等。这些都是作文教学的具体目标。明确表述,即为叙事、说明、议论、描写与抒情等五种基本能力的培养。

“教会学生叙事”是作文教学中首先要做好的一件事。所谓“叙事”,通俗地讲就是“讲故事”。“讲故事”既充分体现又特别能锻炼学生脱离语境进行有组织地表述的语言能力。叙事可分为“生活叙事”与“想象叙事”。叙事(书面语言叙事和口头语言叙事)由“叙事结构”“叙事评价”“叙事顺序”三部分构成。叙事过程实际上是将所习得的基本语言能力、认知能力及各种知识进行充分运用。既能反映长、短期记忆状况,又能体现学生的自我认知和社会交往等多种能力。无论是时间、地点、人物的选取,还是评价的轻重语气、引述的勾连照应以及有关事件发展的起始、推进与结果等细节的取舍,以及连接词的选用,复述、转述、创造性改编等故事性编构,都需要较强的叙事能力。因为这些都是情感、认知、社会和文化发展现状的再现。叙事活动本身受人的内部认知图式的引导,包含了人类基本的、普遍存在的“归纳整理取舍”思维模式,即“结构良好故事”能力。如今普遍存在的“沟通障碍”,实为“叙事能力”低的表现。究其原因,从作文教学的角度来看,就是叙事能力的规范以及引导、指导不够,以及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系统性作文教材的缺失等所致。换而言之,就是作文教学太过于追求“高大上”,显得玄乎而不踏实。当然学生阅读积累不够、生活内容缺失也是根由。学生既无规范的章法结构,又无丰富的词语积累,更无生动的生活实例,真可谓“无话可说,无事可写”。那么,怎样才能提升学生叙事能力呢?作者查阅了大量有关叙事与叙事学[1]的理论文章,根据理查森“叙事既是推理又是陈述的方式”[2]的观点,提出了以下措施。

一、重视文脉梳理,提倡简练为文

作文基于阅读,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忽视思路研究,轻视文脉梳理;淡化逻辑层次的理解,削弱整体把握的训练;反复讲表达效果,过于强化支离破碎的词句欣赏;传授欣赏与答题技巧训练泛滥;一个概括性问题的解答就成了检测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能力的评判标准,过于空洞浮泛等。这充分说明,教学过于着急,整体感知不够。

教的走向偏移了,学的效果自然就会受损。读的方法不对,自然就导致写的思路不好。理清文章思路,对深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3]其强调的是,我们在阅读文章时,只有弄清了作者的思路,才能把握住文章的真谛。叶老先生之语虽针对阅读,却提醒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强化写作构思的重要性。

清晰的写作思路,往往可以引发对生活素材的激情调用,唤醒对记忆储存词句的自如选用。大家特别喜欢魏巍在《我的老师》中的开篇:“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先生。”这样的开篇,简明而直截了当,也是倒叙最规范的提示语,一个“最”字、一个“先生”、一个“小学”,包含着无数信息,耐人寻味。对周无君诗句的引用“圆天笼着,黑水托着孤舟。也看不见山,那天边只有云头。也看不见树,那水上只有……”,更加衬托出蔡老师那无穷的文人气息与雅致。所以,当作者感慨“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像这样的,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情感来源顺其自然、顺理成章,这是匠心独运的“巧妙”所在。因此,有关故事的复述、转述、改写等,是能力训练的基本环节。如果作文教学中重视了学生这些能力的养成和引导,也就是重视了学生叙事基本功的训练。

二、注意时空转换,适当变换角度

怎样才能让文章结构清晰、构思合理呢?可以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也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还可以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甚至在叙述完一个主要事件之后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还有“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叙述方法,有助于将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情,写得眉目清楚,有条不紊。或者从不同距离,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主要事件进行片段性分解,分别再现阶段性事件的原貌,让来龙去脉成为转换的基础,在时空穿梭中丰富表达,这既能体现文章清晰的结构层次,又能体现写作者缜密的思维。在时空穿梭、角度转换和穿插间自然构显出生活的丰富内容、建构起人物关系网、凸显出人物的异同、呈现事件的发展过程。此可谓文章以“变”彰显活力。

三、变换叙事角色,力求表达精致

让人在事件过程中自然活动,把人写“活”,这是叙事最具魅力之功。活动中的人,既可写个人也可选群体。而群像构写复杂得多,难度也大。无论是人物间关系的穿插,还是事件材料的节选,都需要进行细致筛选、打磨与加工,既不能繁杂也不能零碎,要有一个整体的构架,要体现一个中心,突出一个重点。好比人体靠骨架支撑,如果把文章的中心思想比作“灵魂”,材料比作“血肉”,那么结构就是灵魂和血肉的“骨架”。人物群像中的“主角”与“配角”,要根据文章中心思想表达的需要来选取。写一群人,永远难于写一个人和两个人。如何精致地组织材料、巧妙地将一群人凝聚在一起,反映各自的思想、性格、面貌等,这需要捋出一条线索,比如时空、人物、事件等。用线索去贯串人物、串联事件、串联场境,充分用好人、事物、境这根“矢”,去精准射中文章主题这个“的”。

四、注重详略取舍,文势起落有致

一篇文章巧妙的开头,如同“春雷”振聋发聩,使人心跳,让人眼亮。而干净利落、意味深长的结尾,犹如“撞钟”醍醐灌顶,豁然开朗,最能体现作文叙事的基本功。如果一篇主题鲜明、角度新颖的文章,读到最后却被一个不妙的结尾扫了兴,岂不可惜!结尾除了要服务于文章的内容和中心外,还受“开头”制约,这样说来,结尾就更难写了。一篇好文章的结尾要简练、生动、恰到好处。有人说:“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明朝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过:“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托尔斯泰也说过:“好的结尾,就是当读者把作品读完之后,愿把它的第一页翻开来重新读一遍。”一篇好文章的结尾如同“临去秋波的那一瞬”,往往叫人读了之后还想再读。

五、结语

综上所述,作文教学首先要教会学生叙事,在叙事中训练思维,用语言充分表达自己对人事、社会及自然的理解与认知。有关“叙事”的作文教学,不仅要有能力层级的分解,而有序且规范的训练也要落到实处,才能让“叙事”这种表达的基本功真正得到夯实。

[1]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美)赫尔曼,谭君强.叙事理论:核心概念与批评性辨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学二十二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猜你喜欢

文章作文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