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武龄家的不动产 向内寻求精神富有

2018-02-08

北广人物 2017年41期
关键词:张家读书孩子

张家的10位儿女都很优秀,因为他们的父亲张武龄是一位思想开明的教育家。

叶圣陶曾说过:“九如巷张家的4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后来她们凭借各自的非凡魅力,分别嫁给了昆曲名家顾传玠、汉语拼音创始人周有光、作家沈从文、汉学家傅汉斯。而张家的6个儿子也个个出类拔萃,引人注目。不禁让人关注到他们的父亲张武龄:一位思想开明的教育家。

家中便是藏书阁

张氏家族人才辈出,绝非巧合。张武龄出身名门世家:祖父张树声历任两广总督和代理直隶总督;父亲张华奎是进士出身,为清朝政坛风云人物;母亲是大家闺秀、昆曲研究家陆英。祖父张树声对张武龄影响很深。张树声自幼长于书香门第,其父白天奔波生计,晚上教诸子读书。在严父的训导下,张树声勤勉读书,绩学励行深受学界耆宿赞赏。后来,张树声博学冠群,被录取为廪生,取得功名进入仕途。祖父张树声、父亲张华奎都从了政,效命于国家。渐渐地形成了“爱国、爱家、爱读书”的家风,在张氏家族中代代传承。

张武龄作为张家的嫡长孙,天资聪慧,深得祖父疼爱。虽生于显赫家族,却不曾沾染富家贵公子的半点恶习。洁身自好、憎恶赌博,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藏书。家中的书全是张武龄买回来的,他常常带着男仆去书市。后来跟书店老板关系熟络后,只要一进新书,书店就直接将书打包成捆送到张家,以至于张家的藏书在苏州都是出了名的富有。张家的一楼有4个大书房,父亲母亲备一间、孩子们共用两间;二楼则是藏书的库房,有数以千计的古籍书卷、古文雕版。张武龄除了休息外,其他的时间都花在了读书上。在潜移默化中,他的孩子也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张武龄总是悉心分类排列,不设限地供孩子去自由翻阅。孩子们看书遇到不懂之处,会找张武龄解惑,观点不一致时便会围坐在一起积极讨论。

张武龄的读书爱好不僅影响着子女们,就连家里待久了的用人、保姆都染上了书卷气。多年后,张兆和嫁给了沈从文,一个贴身照顾孩子的保姆去探望她,顺手就把沈家书房里巴金和茅盾的书全部看完了,走时还不忘点评说:“不过如此。”

父亲的格局,儿女的方向

1914年初夏,张武龄的第4个女儿出生了。由于前三胎都是女孩,夫人陆英只看了孩子一眼便哭出了声;婆婆唉声叹气,沮丧至极;在产房门口等待恭贺的双方亲戚,都提着带来的礼物悄悄地走了。张武龄却从没男尊女卑的世俗偏见,相反,他很高兴。他大步流星地走进夫人的房间,紧紧握住夫人的手,满目深情,感谢她为张家又添了丁。后来,家里连续生了6个男孩。一共10个孩子,张武龄全都一视同仁,不偏不倚。他给儿女们取的名字,也极为讲究。每个女儿的名字中,都带有“儿”——元和、允和、兆和、充和,名字里不仅没有一丝脂粉气,而且都有“两条腿”,是希望她们可以不被世俗生活所牵绊、独立自主不依附于任何人活着,走出一片广阔天地。儿子们的名字中都带有“宀”——宗和、寅和、定和、宇和、寰和、宁和,意思是期望他们不要忘本,要记住自己的根,长大后要敬奉祖先、弘扬祖业。男孩的心里一定要顾家,而女孩的内心一定要强大,他们的名字都带有父亲美好的祝愿,都有“和”这个字。张武龄期望孩子们以后要做人谦和、家庭和睦、凡事以和为贵。

不管男孩女孩,张武龄都很注重其兴趣养成,尽可能给他们最大的自由,让他们发掘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为了让女儿们学习纯正昆曲艺术,张武龄会实地去寻访专业艺人来家传授。张武龄的教育自由而严谨。“记得小时候家里来客,小孩子一定要站在客厅一侧规规矩矩打招呼,待用人端着糖果盒子上来后,要马上安静地依次退出,从来没有出现在客人面前闹着要糖果的事唐。”姐妹们回忆说。

有钱却不给儿女花,倾其所有也要办学

“每天我们只要离开了书房,放鸟归林,这里就不再安静。我们有时学王羲之‘临池洗砚,更多的时候是疯疯癫癫爬山、玩水。”《张家旧事》一书中写到。而当孩子们到了要上学的年龄,众所周知,私塾是那个年代普遍的教学模式,而张武龄却让孩子们在家里上学。他有自己的教育理念,他设置了接近现代化的课程:音乐、数学、历史、地理,体育和舞蹈等,然后聘请了几位老师到家里来教授孩子相关的课程。他从不干涉具体的教学,只参与编选教材,从四书五经中,挑选符合新时代观念的古文进行精编。在他看来,学习从来都不是件只让人被动接受的事,他想把孩子们培养成有生机活力、可以独立去思考的个体。

张武龄不仅在对子女们的教育方面倾尽心血,也在为更多家庭教育问题考虑着。开明的张武龄立志要“兴办一所自己的学校”,让想读书却没有条件读得起书的优秀女性可以免费接受良好教育。1921年秋,张武龄变卖部分家产,在苏州创办了乐益女子中学。定名“乐益”,取“乐观进取,裨益社会”之意,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他的人生目标是将办学作为一种爱好,当作一生的慈善事业。后来,他的子女延续着父亲爱家报国的志趣,也纷纷投身于慈善事业中。

教育的终极目的:向内寻找幸福

张武龄教育有方,膝下的四女六子,个个才貌双全、各有所长。长女张元和是专攻清唱的昆曲专家;二女张允和擅长诗书格律;三女张兆租或为著名编辑;小女张充和在名校任教;长子张宗和是历史学教授;次子张寅和去世稍早;三子张定和是中央歌剧舞剧院著名作曲家;四子张宇和是南京中山植物园研究员;五子张寰和担任乐益校长,从事教育;六子张宁和,26岁成为中国交响乐团第一任指挥。

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让孩子拥有幸福的能力。这在张氏一家也正如此。张家的4个女儿,在开放式的教育下个性迥异,大姐是典型的大家闺秀、兰心蕙质;二姐古灵精怪、主意最多;三姐穿男装剪短发、英姿飒爽;四妹规规矩矩,举手投足极致典雅。她们虽个个才情横溢、觅得佳婿,但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又各自饱经沧桑、历经磨难。大姐张元和,本是嫁夫随夫、夫唱妇随,孰料丈夫56岁因病去世,此后元和有半个世纪身处异国他乡,80岁还和曲友登台义演;

二姐张允和,1952年离开公职,回归家庭,自称“做了46年标准的家庭妇女,真正成了一个最平凡的人,也是一个最快乐的人”;

三姐张兆和,和丈夫沈从文可谓劫难重重、聚少离多,但即使是被下放和挑粪种田,骨子里仍是让人动容的坚强与平静;

四姐张充和,国学功底深厚、对昆曲有着极高造诣,却以一种“游于艺”的态度,云淡风轻、淡泊名利,真正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默默耕耘一生。

张家四姐妹,离世时分别为96岁、93岁、93岁、102岁。不得不说,高寿也是一种了不起的智慧和心态。四姐妹晚年时,曾共同编撰一本叫《水》的刊物,这是世界上发行量最小、办刊人年龄最高、装潢最简素的刊物。那个时代有多少人羡慕张武龄的一生所得,生来官宦之家,坐享万贯家财,而他却一生云淡风轻、不慕名利,宁可舍弃世家官位,舍弃家产,也要兴办校舍,公益办学。

世人都说他傻,可经过沧海桑田世事变化,才知晓张氏家族真正的幸福,并不是获取的财富有多少,而是懂得精神上的绝对富足。这也是为何,张家儿女个个都成了才。图片说明:张武龄和女儿

据《家人》整理endprint

猜你喜欢

张家读书孩子
说话算话的我
张家塬村村歌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张家贵 藏石欣赏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