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答案在风中飘

2018-02-08

北广人物 2017年41期
关键词:黑胶故园唱片

音乐,属性多样。

是个人感受?嗯,有偏爱流行,有只听古典。

有社会影响?嗯,一个例子就是足证:鲍勃·迪伦获得201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音乐到底是什么?音乐在你生活中比重有多大?你有关于音乐的情感故事吗?你的孩子在学音乐吗?关于音乐,还有许多许多问题……

答案呢?答案在风中飘。这也是鲍勃·迪伦很著名的一首歌《BlowinIn the wind》(《答案在风中飘》),编辑大家这组稿件时,这首歌一直在我耳边循环播放:“一个男人究竟要走多久,在你称呼他男人之前。一只白鸽要飞过多少海洋,在它睡在沙滩上之前……”

1996年,鲍勃·迪伦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推荐信内容如下:

“虽然他作为一个音乐家而闻名,但如果忽略了他在文学上非凡的成就,那么这将是一个巨大的错误。事实上,音乐和诗是联系着的,迪伦先生的作品异常重要地帮助我们恢复了这至关重要的联系。”

2006年,鲍勃·迪伦再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评价如下:

“他把诗歌的形式以及关注社会问题的思想融入到音乐当中,他的歌充满激情地表达了对民权、世界和平、环境保护以及其他严重的全球问题的关注。”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75岁的美国音乐家、诗人鲍勃·迪伦,以表彰其“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开创了新的诗性表达。”

三次诺贝尔理由,简单概括,都和诗有关。

没错,这是不能说最准确,但一定是最不好挑毛病的定位:音乐是诗。

音乐都诗了,还要什么答案啊,哪有什么答案啊!答案在风中飘。

对我们普通人而言,音乐更是记忆的一部分。和当时的情感共通,音乐和那情那景“狼狈为奸”,成就了3D记忆。待岁月流淌,时光旋转,记忆魔盒开启,3D记忆不但再现,还会依托此情此景再生长,再生成新的记忆……音乐,不折不扣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比如,直到现在,每次看到电唱机,我都觉得是有味道的。因为儿时,每天早上家里的地撒上一点水,清扫干净的过程,电唱机一直在转啊转,红色、黑色……什么颜色的唱片,播放出的音乐,都带着晨光中,灰尘和清水混杂的味道。

比如,多年前,我采访过超高段位音乐发烧友陈立老师,至今都记得他说起父亲的电唱机故事,我们瞬间在音乐采访中,达成难得的情感连接。

比如,至今相熟的朋友,还会喊我“水母”的绰号。咱饭量不行,但喝汤、喝水,简直就是抽水机。很多年前,去广州出差,和电台的主持人王东—起去淘唱片。淘唱片,要跑店,要好体力。我能跑,可过一会儿,我和女:“我要喝水!”真是耽误事儿啊。王东无奈,给我起了“水母”的外号。

比如,因为曾经的音乐记者关系,我积攒下的唱片数量,用箱形容已經远远不足了,而是多少箱码成了一面墙。在数字时代,被束之高阁。偶尔听黑胶,也是朋友聚,有怀旧的情绪了。

比如,我曾带儿子去了莫扎特的故乡奥地利西部的萨尔斯堡。内心涌动的是我,儿子被萨尔斯堡买的一个几何魔具,一副马路国际象棋,深深吸引。

音乐呢?

答案在风中飘。

与月共舞 邢大军

小提琴独奏版的《托赛利小夜曲》,非常适合在这秋凉月夜聆听,舒缓轻柔,恬淡感伤。

十多年前,曾有一段时间,喜欢去旧货市场“乱买”黑胶老唱片。之所以说乱买,原因有三:一来是已经有了一大堆听不过来的磁带和CD,况且那时网络下载或在线试听已经如火如荼,逆势买黑胶,除了怀旧,似乎很难再找出什么冠冕堂皇的理由;二来,美其名曰收集黑胶,对版本和材质却不甚了了,大的黑的,小的薄的,花花绿绿收了一大堆;三来,那时有唱片,但无唱机,这些老旧黑胶唱片,只是把玩,欣赏包浆。

在我收藏的黑胶唱片中,有一张《托赛利小夜曲》单曲唱片,此黑胶唱片是少见的深红色硬质地透明小唱片。第一眼看到这张唱片时,是在黄昏的旧货市场。伴随着肯尼·基萨克斯名曲《回家》,散摊的人们留下满地垃圾。一个书报摊位前的废纸堆里,丢着一张满是灰土的深红色碟片,轴心印着一些不熟知的外国文字,唱片边缘有些破损,乍一看还以为是装修时用切割锯切割瓷砖后,报废丢弃的高速树脂砂轮锯片。问摊主这个多少钱?忙于收摊锁柜的摊主手一挥:不要钱,你拿走吧。

为了这张白来的且不明就里的破旧唱片,动了买一台电唱机的念头。经懂行的朋友指点,特地去了一趟麦子店女人街莱泰二手电器市场,去之前还顺手拿了一张老唱片以备试机之用。碰到一台品相不错的机器,砍好价钱后,拿出自备的唱片,让摊主插上电试试音儿,却不承想出来的是一段类似外星来客的异域之声,摊主也是一惊,忙检查电源连线和机器平稳度,逡巡一番始终未果后,他取下那张唱片,仔细端详了一番后说:“你这是老唱片,78转的,得是那种老式唱机才能放,现在这些都是后来生产的电唱机,放33转和45转的,你看,就这两挡。”

抱着这台二手唱机回家后,连好音箱线,第一时间放上那张深红色的“砂轮锯片”,秋凉月夜,按下电源,在这小提琴独奏版的《托赛利小夜曲》背景下,开始恶补有关黑胶唱片的一些基本常识:78转、33又3分之1转、45转、12时、7时、SP、LP、EP……

还是十多年前,秋凉月夜也常会听一首歌《与月共舞》,这首歌出自美国乡谣歌后多莉·帕顿1993年出版发行的同名专辑。

第一次听到这首歌大概是二十多年前,同学周宇有这张原版打口CD。除了套封月亮上的缺口,一切都异乎寻常的精美,这首《与月共舞》更是惊艳醉人,于是去蓟门里商场音像柜台买了一盘TDK空白磁带,借来这张打口碟,请同学钱冰戈帮忙,用他家的CD磁带一体机,单把这首歌翻录了一整盘磁带,时常会在夜里一个人的时候在宿舍播放,音量开的很大,一遍又一遍,当做背景声,循环往复。

大概是1998年的一天,那时我住在真武庙二条一个筒子楼的地下室,夏天傍晚饭后去复兴商业城一带闲逛,居然看见街边有卖打口碟的,一眼就看见了这张《与月共舞》,激动不已。不料,一位大概也是出来逛街消食的中年人竟然抢在我之前下手,他蹲下身拿起了这张碟掂看了一番,之后突然问卖碟的:“好好的唱片干吗弄出个缺口来啊,这还能听吗!?”endprint

卖碟的一愣,却没理会他。中年人没趣的扔下“破碟”,起身离去,迎着夕阳,慢慢消失在逛街消食的人群中。

这张多莉·帕顿的原版专辑《与月共舞》打口不深,几乎没伤到最后一首歌。如今我也是中年人了,偶尔夜里还会拿出这张碟,听听这首《与月共舞》,音量开的很小,一遍又一遍,循环往复。

故园风雨后

毕明

扳指算来,离开故园陕南已经整整29年了。29年前的那一年考上京城学府,从此辗转并居留在此,毕业打工、谈婚论嫁、生儿育女,如此这般地经历着一个普通人类似的平凡经历,毋庸赘述。你的路程我走过,我的经历你明了。然而历经近三十年的颠簸不碎的依然是对那遥远的故园的几分挂念与哀愁,且这份哀愁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尽管父母把人生最美好的岁月倾情奉献在那里近三十年,而且早已搬离了那片既偏僻又狭窄的故园,可是我却无法释怀自己从孩提到青年的19年青葱岁月,以及那被世人早已忘记的故园的破败与衰落。29年的思念无法拯救故园被时代列车的碾轧,它更加破落,不忍回眸相望。

前些年曾经驾车带着妻儿匆匆地故园重游。就算匆匆,也不忍多逗留片刻。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奈河,但无人修葺的住宅和厂房变得更加凄惨,本想带给妻儿的故园风情却不忍将目光多停留几许,不禁怅然想起纳兰性德《长相思》中的几句: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那会有怎样的声音呢?应该是父辈搭桥建厂时的劳动号子,应该是母亲在袅袅炊烟中拉动风箱的摇曳身影,应该是哥姐仗义凛然护持的高音,更应该是小伙伴捉迷藏时的无忌童声,然而它们常常消失在记忆的深处,只是在深夜的某一时分会不经意间闯入心田,甜蜜中带着一丝丝苦涩。

手机上正播放着30年前自己最有感触的歌曲《鹿港小镇》,戴着墨镜的歌者罗大佑使劲地呼喊着记忆中的家园:鹿港的清晨/鹿港的黄昏/徘徊在文明里的人们/再度我唱起这首歌/我的歌中和有风雨声/归不到的家园/鹿港的小镇/当年离家的年轻人。

还记得大学时有一次为了代表学校参加亚运会闭幕式的集体舞表演,那个暑假没有回家。于是用录音机加伴奏带把自己唱的《鹿港小镇》录下来寄给了父母。转年春节回家时妈妈说,其实我唱得一点都不好听,但能听出来儿子很想家。我说就是这个意思。

歌声再次通过耳机线钻入我的心底:听说他们挖走了家乡的红砖/砌上了水泥墙/家乡的人们得到他们想要的/却又失去他们拥有的。上世纪六十年代从东北搬迁至陕南的父母的工厂终于没有抵挡住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在奋斗了近30年后折价卖给了地方企业,而父母也随着新厂进都市的脚步搬进了大城市,然而他们已经无力再奉献一次青春——退休了。有的小伙伴们甚至不敢回家乡去看看,他们说,害怕止不住泪水。父母也从来没有在我们面前说过要回去看看,子女也不太愿意提起,因为我们认为那30年也许在父辈的心底深处只是一个结果,不会是成果吧。记得父母说过从那里搬出来时,老伙伴们大多很高兴,毕竟孩子们跟着出来在大城市会好很多,至于他们用奉献青春换来的现在的生活,他们说知足,大半辈子没有白干。

歌声继续萦绕心间:在梦里我再度回到鹿港小镇/庙里膜拜的人们依然虔诚/岁月掩不住爹娘淳朴的笑容/梦中的姑娘依然长发盈空。此时,心里悄然荡起一圈圈小小的涟漪,邻家的女孩,搬走后,你是否依然甜美微笑,我知道江南的风很柔,水很甜。

故园依旧在,不是梦中景。还好,我记住了故园的许多美好,风雨无阻。

有些歌听了,魂就丢了

白鸽

有没有那么一首歌,让你听到的时候会内心一动?反正我有。

说起那首让我一秒就沦陷的歌,甚至不能称之为是一首完整的歌,因为它只是出现于一部电影里,它就是詹妮弗·康纳利在电影《移魂都市》中酒吧唱的那段《the night has a thousand eye》。這是1998年的一部科幻电影,讲述的是一个终年不见阳光的黑暗城市里,每到子夜时分所有人都会昏睡5分钟,掌控城市的外星人会把人们的记忆互换,以此研究具有独立记忆和思想的人类,以挽救拥有共享记忆而濒临危机的外星族群。

故事细节已经记不清了,甚至男主角的脸我也完全不记得了,唯有这首音乐让我久久不能忘怀。女主角詹妮弗·康纳利饰演的是一名酒吧歌手,穿着一条紧身的银色长裙,就那么一慵懒地站在舞台中央,眼神迷离地唱着《the night has a thousand eyes》,足足唱了一分半钟。尤其是当她缓缓地唱到“记住当你撒谎的时候”这句歌词,还左右挑动了一下眉梢,画面真的太魅惑了,这一幕也让我对眉目传情有了新的体会。

记得当时看完这部电影,一下子就被这首歌勾了魂。上网一搜,发现这是一首1962年的经典老歌,这些年也被无数歌手翻唱过,全部下载听了一遍,发现远不及女主角的版本撩人。有些歌曲,真的要在特定的环境下欣赏,特定的人唱,才会产生莫名的情愫。只可惜,女主角詹妮弗·康纳利并没有唱全这首歌,该片也从未发行过这首歌完整版的OST(电影原声)。

偶然间,在豆瓣电影论坛上发现了这样一个帖子,标题就是:酒吧的那首歌。楼主是学后期的,专门从电影里把这段音轨给抓取出来,做成了mp3格式。再看帖子下面留言的网友,居然全部跟我一样,都是被女主角演唱的这首歌勾了魂,而且一勾就是好些年。大家纷纷在下面留下自己邮箱,楼主也真的回了每个人邮件,我也终于拿到了宝贵的MD3资源。挨了那么多部手机,却一直保存着这首歌。这次写沙龙,还特意去翻了翻那篇帖子,发布时间还是2009年,这么多年过去了,居然还有人陆续留着邮箱,楼主也信守着诺言继续无私分享着。我想,这就是一首歌醉人的魅力吧。

扎心催泪“这个年纪”

李雄峰

这个年纪,都该知天命了,所以,搁一般人都是波澜不惊,“神马都是浮云”了。这个年纪的人,就是拉进KTV,拿起麦克风,也无非是吼上几首上个世纪的“老爷歌”,再不就是这个世纪的几首“口水歌”,很少有人能对时下的新歌感兴趣,更别说对那些感人至深的歌曲及歌词品评一番了。殊不知,当下的一些歌曲,以其幽婉的曲调,简明的歌词,直接“攻击”着我们的心灵——要么扎心,要么催泪。endprint

巧了,不久前,就听到这么一首扎心催泪的歌曲,名字就叫《这个年纪》。尽管从歌词的感觉上听,这是一首更符合八零后人群.心态的歌曲,但是,在我這个已经年近半百的人的感受中,它也深深地刺中了我们的心,戳中了我们的泪点。缓缓的曲调中,歌者娓娓道来,而一句句歌词却在缓缓流入我们心田的同时,重重地拨动着我们的心弦……

“当我发现我已到了该成家的年纪,但我的女人呢,但我的女人呢”,而我这个年纪,没成家的人太少了,但是每每在各种聚会上和各类朋友闲聊的时候,大家却都感慨着——“但我的女人呢,但我的女人呢”。家,是成过,但,也散了……

“当我习惯把实话都变成了童话,那我的单纯呢,那我的单纯呢”,岁月的打磨,磨掉了很多人曾经单纯、曾经执着的棱角,人与人在圆滑中混迹着,小心地提防着。身心的疲惫,却在向往人人单纯。当真单纯了,却又被世人看成“傻子”。这个年纪,只有在孩子们身上去寻找曾经也属于过我们自己,而今却已消失的单纯。

“这个年纪我已不再将就,有些事情无法强求,该来的总会来该走的也无法挽留”,如果,到了自己这样的年纪,发出这样的感叹,其实已无可厚非,但是,歌者将这句歌词演绎出了超出那个年纪的“成熟”,却给人一种历尽坎坷挫折而无处疗伤的无奈。这不禁让人想起了另外一句歌词:“有时候想哭就把泪咽进一腔热血的胸口。”原本以为,只有到了自己这样的年纪,才会在三五知己的酒桌边喟叹:“青春慢慢从身边溜走我开始变得怀旧。”没想到,如今的年轻一代也感受着我们这个年纪“喝光了这杯酒就再也无法回头”的一种悲壮。

其实,一首歌是否能够有长久的生命力,而不是昙花一现,全在于“接地气”。一首能够反映现实生活、能够老少通吃的歌曲,一定会产生属于各自年龄段的共鸣。因为,无论你处于哪个“该成家”的年龄段,都有“这个年纪的我们爱情跟不上分开的节奏;这个年纪的我们更珍惜难得的自由;这个年纪的我们比起从前更容易感动;这个年纪的我们徘徊在理想与现实之中”如此五味杂陈的感受。

不知不觉之中,我们就在这样的生活磨砺中,走到了这个年纪;不知不觉之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身边世事的变化,也看到了我们自己以及我们的家人的变化。“不知不觉孤独不再可耻了,不知不觉爸爸的情绪变得脆弱了,不知不觉一把柴米油盐也成为压力了,不知不觉我们也开始懂事了……”

这个年纪,本不该再有如此澎湃的心潮。但是,这个年纪,被这首《这个年纪》扎心催泪了。endprint

猜你喜欢

黑胶故园唱片
山月
大自然的唱片
遥怜故园菊花开
CIT十周年纪念唱片预告与简介
李轶贤
坏唱片
黑胶LP特别推荐
黑胶LP特别推荐
黑胶LP特别推荐
黑胶LP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