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规模化定制视角的服装企业转型
——以杭州派登洋服为例

2018-02-08陈殊

浙江经济 2018年14期
关键词:传统服装服装业规模化

□陈殊

服装行业是浙江的传统优势产业,但随着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和个性化消费需求增长,传统服装业发展持续低迷。服装业如何借助“机器换人”,提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如何借助“互联网+”,实现商业模式创新,这些都是传统服装企业转型的重要命题。笔者在杭州典型服装企业——“派登洋服”调研期间,对其在规模化网络定制上的探索实践留下了深刻印象,其做法和经验对加快服装行业的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结构性改革,打造浙江版“中国制造2025”具有引领和借鉴意义。

用规模化定制重构服装业

当前传统服装业发展主要面临四个问题:一是服装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和个性化需求多元化带来的挑战。随着国内中产规模不断壮大,对服装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愈发显著,服装企业难以适应服装产品的快速迭代以及个性化需求带来的冲击。二是金融危机持续影响下,海外市场需求持续萎缩,多数以外贸贴牌生产为主的服装制造企业面临着生存困难,部分企业已经破产、倒闭。三是服装业向海外转移带来的国际竞争加剧。随着国内要素成本的上升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服装业向具有要素成本优势的东南亚国家和地区转移,其相对国内服装制造企业具有比较优势而加剧了国际竞争。四是服装企业信息化基础薄弱,难以适应新的转型发展需要。

作为杭州著名的服装制造企业,派登洋服成立之初就与意大利杰尼亚、1881、华伦天奴等多家世界著名公司合作,在高档西服和休闲系列服饰制作上具有很高知名度。但近些年市场需求疲软,派登洋服即使拥有一流的德国杜克普缝制设备、美国电脑打板、放码排料CAD系统、电脑自动立体整烫等数字化生产设备,仍然面临生存压力。而同行业的红领集团从2003年开始转型尝试,借助互联网开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从每天只能生产80套标准化男装的工厂发展为一天生产3000多件完全不同款式服装的高级个性化定制工业平台。这给派登洋服转型提供了启发,于是义无反顾地逐步减少OEM加工业务,加大资金投入用于个性化的定制服装规模化生产改造,开始了从传统服装企业向个性化服务商的转变。

大规模定制是指服装企业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设计技术、智能化制造等技术支持下,根据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开展批量化生产制造,从而实现高生产效率的一种生产活动。派登洋服首先开展网络营销和柔性智能生产线的改造,实现了网上下单、计算机辅助打板和自动裁剪;其次构建上亿条面向全球用户的西服、衬衫版样的数据库,与美国、澳洲和国内主要C2B商家的个性化定制实现数据共享,为款式选型、自动打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经过改造,派登洋服具备了规模化网络定制能力,能实现7天完成制造、5天送达目的地的能力。也正是通过改造,企业运营成本降低两成以上,利润率从改造前的5%提高到了现在的30%,真正实现了以单定产和零库存。派登洋服目前正在构建集阿里、京东等网络服装定制商店和其他服装工厂于一体的服装生产服务生态系统,建成后消费者只要通过3D试衣镜等获取身体尺寸数据,自动上传到服装智能工厂的信息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选择合适样板,自动裁剪后分拨到对应的服装加工企业缝制等,真正实现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和融合发展转型目标。

合力破解服装企业转型之困

派登洋服开启的C2M模式(“消费者到智能工厂”),实现了从消费者到工厂的无缝连接,是一场引领服装业的革命性变革,但传统服装制造企业在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规模定制转型过程中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一是经营模式转变难。传统服装制造企业订单渠道单一,多数产品是OEM的,新渠道拓展缺少品牌支撑,新模式需要的人才储备不足,网络营销渠道构建困难等都阻碍其转型。二是供应链改造难。开展规模化定制需要对原有供应链进行重组,要把敏捷的思想与精益的理念结合起来,建立精益敏捷型供应链,即把面辅料供应商、服装制造商、服装销售商和顾客等组成的网络中上游做到精益、下游做到敏捷,但原来的供应链消费端是被动的,供应链管理关注重点正好相反,管理定势阻碍供应链改造;另一方面服装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利益及收益偏好不一致,导致供应链的协同非常困难。三是流程和组织重组难。规模化定制需要重组业务流程和组织架构,以适应动态柔性化的生产。原有制造工厂驱动型经营模式,流程和组织职能是保证按计划批量生产,而规模化定制是消费者驱动型的,流程根据信息驱动,组织更加扁平,这种革命性的重组具有难度。四是装备和信息化系统升级难。多数传统服装制造企业为劳动密集型,其电脑控制系统、电脑设计、打板系统拥有率低,而规模化定制则要求从接收消费者定制信息开始,到设计、生产、发货、售后等环节都需要有信息系统支持,要开发量身定制系统、定制数据处理分析系统、CAD/CAM系统、库存管理系统、销售管理系统等,原有设备和系统改造投入大。

从“派登洋服”规模化网络定制的探索实践看,在居民消费需求不断升级和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涌现的大背景下,破解传统服装制造企业转型之困,笔者认为可以从政府和企业层面共同推动。

在政府层面:一是推动促进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政府引导企业加强生产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通过将生产性服务剥离,创新产业组织形态,打造一批服务规模化定制的公共服务平台。如结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一批众包、众筹服务中心,以弥补传统服装企业创新型人才储备不足;如鼓励龙头企业推进一批纺织服装科技创新基地、时尚创意基地和先进制造基地于一体的特色小镇建设,从而降低传统服装企业开展规模化定制的门槛。二是创建扶持机制和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如出资与民间资本一起成立产业发展基金,让利民资,帮扶产业转型;对企业开展公共平台建设、装备更新和信息系统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税收优惠、专项资金支持等,减轻企业转型的负担。

在企业层面:一是加强品牌建设。规模化定制对品牌具有一定的依存度,特别是随着个性化消费需求的升级,消费者对产品的文化和心理认同至关重要。服装企业要通过品牌塑造,有机地将时尚与传统文化融合,让消费者找到衣服之外的更多认同感,让消费者对品牌有期待、有依赖,实现服装产业整体的附加值提升。

二是加强规模化定制模式研究,选择最适合自身的模式。C2M规模化定制模式是借助互联网搭建起消费者与制造商的直接交互平台,从产品定制、设计生产到物流、售后,全过程依托数据驱动和网络运作,适合于像红领集团这类具有智能制造基础和具有一定网络营销渠道的服装企业;如果采用C2B2M规模化定制模式,即消费者通过网络平台渠道获得制造企业信息,并通过微信小程序、移动端App、微信订阅号等收集定制信息,再由制造企业完成定制,这种模式的B与M如果是松散型的关系,那么B仅仅是服装企业的一个引流渠道,如爱定网(www.ifzdz.com)就是为消费者与服装接包企业提供的定制服务平台;如果是紧密型关系,服装企业就是B的制造接包方,如派登洋服正在打造的平台,作为第三方为其他服装企业提供定制共享服务。

三是加强流程优化和组织重组。在开展定制流程设计要时多采用延迟制造策略,推迟CODP发生,尽量采用标准化的模块,零部件和标准件的生产环节来减少个性化定制带来成本压力;针对动态多元化需求,重新组建由设计、工艺、生产、财会等人员组成订单处理团队,打造一个去组织、去层级、去审批的扁平化组织,保证供应链实现高效协同,快速适应多元化订单的需要。

四是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没有信息化就没有规模化定制,信息化是优化供应链管理、智能化生产的保障。企业要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流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强对信息系统的升级改造,根据自身信息化的水平和在规模化定制服务链中的职能定位,分别对供应链管理系统、智能生产系统、网络营销系统、客户服务系统等进行开发和改造升级,以满足规模化定制的需要。

猜你喜欢

传统服装服装业规模化
益林中草药 初现规模化
枣规模化控制杂交育种技术体系
设立“传统服装日”,先要找准文化定位
规模化猪场暴发PED后的快速稳定策略
“一带一路”与区域贸易协定对中国传统服装出口的影响探讨
中国传统服装服饰的舞台表达形式
隧道LED照明规模化应用研究
服装业如何进行供应链管理
OEM服装业的自主品牌战略研究
论服装供应链中的物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