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禹白附炮制历史沿革概况※

2018-02-08牛晓静康冰亚马彦江陈天朝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天南星人民卫生出版社本草

张 璐 牛晓静 康冰亚 鲁 静 马彦江 陈天朝

中药白附子为天南星科犁头尖属植物独角莲Fyphonium giganteum Engl.的干燥块茎。又名独角莲、野半夏等,以河南禹州产者为道地药材,故名禹白附,具有祛风痰、定惊、解毒散结止痛之功效,为临床常用的温化寒痰药,用于治疗惊风癫、破伤风、偏正头痛、毒蛇咬伤等症。生品有毒偶有外用,内服多用制品。据本草考证其入药有关白附和禹白附两种,炮制方法自古就有较多记载。本文拟从其品种考证、炮制历史沿革及工艺研究方面进行归纳整理,为其炮制减毒机制的阐释、工艺传承和优化乃至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1 本草品种考证

白附子临床应用中存在明显的同名异物现象。白附子一名始载于汉代《名医别录》(“生蜀郡,三月采。主心痛、血痹、面上百病”),被列为下品[1]。《神农本草经》(“出蜀郡,今不服有。凉州者生砂中。形似天雄……独茎,似鼠尾草,叶生穗间”[2])和《新修本草》(“此物本出高丽,今出凉州以西,形似天雄……”[3])对其产地形态均有描述。《海药本草》(“生东海又新罗国。苗与附子相似。大温,有小毒”[4])中有新的产地及药性的记载。宋代《证类本草》(“形如天雄,新罗出者佳”[5])和明代《本草品汇精要》(“生东海、新罗国。苗形如黑附子而小,其色白。用根,质类乌头而小,色白”[6])的描述与之前类似。《本草纲目》(“白附子,根正如草乌头之小者,长寸许,干者皱文有节”;“白附子乃阳明经药,因与附子相似,故得此名,实非附子类也。”[7])指出其与乌头只是形态类似。《蜀本图经》(“出砂,溃下湿地。叶细,周匝生于穗间”)中的相关记载显示其所指类似于四川(蜀郡)盛产的天南星科独角莲[8]。唐朝之后至明朝中叶,关于白附子从产地到形态的描述却非禹白附,而是与毛茛科黄花乌头相同。陈嘉谟《本草蒙筌》所述产地与生境(“白附子,巴郡凉州俱多,砂碛卑湿才有。”[9])与独角莲相似,其药图所示形态也类似于天南星科禹白附。《医宗必读》(“与黑附子非一类也”[10])明确指出白附子与乌头不同。由明朝河南杞县李中立的《本草原始》中附图所示根形呈长方形或长卵形,中部稍缢缩,形如蚕茧,具环纹,并图注“色白”,与禹白附一致,与现今河南禹白附为道地药材相一致。《中国药用植物志》最早以“独角莲”入药,实为“禹白附”。可见明中叶以后本草载入的白附子为禹白附而非黄花乌头。1959年版《中药志》最先以禹白附、关白附作为药材商品名分别收录,之后二者以正名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63年版,其中关白附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85年版后被删除。1988年国务院发布的《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规定 28种特殊管理毒性药中的“生白附子”,应指“禹白附”1种。《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2005年版)收录有关白附和禹白附两种,并注明关白附为浙江省习惯用药。至此白附子同名异物的混乱局面得以澄清。

2 禹白附炮制沿革及工艺研究

2.1 炮制沿革禹白附列为毒性中药,其炮制始载于宋代《太平圣惠方》(“炮裂”“以生姜汁拌湿炒干……”[11])。《博济方》记载的炮制方法(“汤洗去皮后入药”)比较简单[12]。之后《圣济总录》中有“潜水制”“酒制”和“醋制”等[13],较前几部古籍多。宋代本草记载的有“煨制”“炒制”[14-15]、“生姜制”和“甘草制”(“炮十分裂熟,以姜汁同泡了,甘草三钱浸二宿,焙,再浸焙”[16])。元代沿用前人“炒制”“炮法”及“姜汁制”等经验[17-18]。明代采用姜制、甘草姜制,并在前人经验基础上,对制作工序等作了详述,并创有湿纸煨制法。如“文武火上炮令黄,地上去火毒”“碎去皮、用新水浸一宿,炒黄色”及“以湿纸包裹煨候冷,纸干,取出切成片子,焙干”等[19]。清代除已有的“炒制”“炮法”及“煨制”[20-22]外,又增加“童便酒炒”[22]和“姜汁蒸”[23]。

禹白附见于文献的的炮制方法至少有10种之多,现代常用的 7种炮制方法多是在前人姜制、甘草姜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如姜矾制或姜、甘草、白矾、黑豆制等方法[24]。现行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炮制规范中所收载的方法,多为矾制和姜、矾煮/蒸制。《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中“白附子”项下“炮制”为姜、矾煮制法[25]。白矾有防腐解毒的功效,是禹白附现代炮制方法中应用最广泛的辅料,不过因主要化学成分为十二水合硫酸铝钾,经白矾炮制后,饮片中铝的残留较高。

2.2 炮制工艺研究禹白附生品毒性主要表现为对眼结膜、胃黏膜及皮肤的局部刺激作用。其中毒表现为口舌麻辣,咽喉部灼热有梗死感,舌体僵直,继而四肢发麻、颤抖、流涎、面色苍白甚至意识丧失,严重者可致死亡[26]。刘先琼等[27]研究发现,禹白附所含毒针晶是其刺激性毒性成分,毒针晶含有的凝集素蛋白,能够增强其刺激性毒性。潘耀宗[28]发现,白附子毒针晶和凝集素蛋白均为有毒物质,凝集素蛋白能加重炎症反应的发生,由巨噬细胞介导。

禹白附炮制主要目的是降低毒性和提高疗效。余跃等[29]研究发现,天南星科毒性中药炮制前后草酸钙针晶形态发生变化,而草酸钙含量没有显著改变。为阐明白矾溶液降低毒性成分毒性的炮制机理,吴皓[30]通过动物模型观察白矾炮制对禹白附毒性的影响,根据针晶在炮制过程中的晶型变化,白矾溶液浸泡前后凝集素蛋白肽序列变化,得出白矾炮制减毒的作用机制是分别针对针晶和毒蛋白的双重作用。吴娜[31]搜集了道地产区的和不同批次市售的白附子饮片,明确了禹白附产地种植和加工技术规范以及目前主要的炮制方法。熊成成等[32]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白附子不同炮制品的药理作用进行了综合评价,比较姜制和矾制对白附子药效及毒性的影响,结果显示白附子不同炮制品药效从强到弱依次为姜矾共制品>矾制品>生品>姜制品。余悦[33]研究发现,白附子生品经炮制后总皂苷、总生物碱、总多糖、核苷类、总黄酮等化学成分含量均有变化,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除总多糖外其他四类成分在制品中的含量均较生品明显减少。聂容珍等[34]研究显示,天南星和白附子均有一定的镇咳祛痰作用,且制天南星和制白附子效果略优于生品,又通过一系列动物实验分别观察镇咳祛痰、镇痛和镇静抗惊厥作用,综合比较显示制白附子镇咳祛痰的作用优于生品,再次印证增效是禹白附炮制目的之一。余家奇[35]所测定的9个样品中,姜、矾煮制白附子中桂皮酸含量最低,说明姜、矾煮制白附子毒性最小,为姜、矾制法提供了证据。据研究[32-35],禹白附炮制后毒性刺激性成分明显减弱,或被消除,其抗炎镇静等药理作用没有明显变化,镇咳祛痰作用有所增强。

3 结语

作为河南道地药材之一的禹白附是常用有毒中药,炮制减毒技术是保证其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的关键,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尤其是炮制前后药效/毒性成分的转变和炮制减毒机制等问题。目前,禹白附的炮制工艺中各个环节的控制,诸如辅料白矾用法用量等,对其毒性、有效成分含量和药理作用的影响需要严格把控。本文所查阅古籍尚不完整,仍需继续研究,应加强对传统特色炮制技术的挖掘和整理,继承不同地区尤其是道地药材产地的中药炮制的文化精髓。传统的炮制技艺是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对中医药古籍中炮制技术整理归纳,吸取前人精华,对传统炮制理论和技术继承并合理创新,丰富炮制品种以增加临床使用的灵活性。诸如星点设计、响应面法及总评归一值优选等方法已应用于中药炮制工艺的优化,结合现代科学技术,阐释传统的炮制理论和方法,探讨经过不同炮制方法对禹白附药效作用的差异,充分挖掘其药用价值,为禹白附炮制方法的改进和创新提供参考,使其应用更符合中医临床辨证施治原则。

[1]陶弘景,尚志钧辑校.名医别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

[2]尚志钧.古本《本草经》佚文考[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5):24-27.

[3]苏敬,尚志钧辑校.新修本草[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4]李询,尚志钧辑校.海药本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5]唐慎微,尚志钧辑校.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

[6]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卷14)[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7]李时珍.本草纲目(卷17)[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7.

[8]中国科学院四川分院中医中药研究所.四川中药志(第1册)[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60.

[9]陈嘉漠.本草蒙筌(校点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

[10]李中梓.医宗必读(卷3)[M].北京:中国书店,1987.

[11]王怀隐.太平圣惠方(卷19)[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

[12]王兖撰.博济方(卷4)[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9.

[13]宋太医院编.圣济总录(卷187)[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

[14]许叔微.普济本事方(卷4,5,10)[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59.

[15]窦材.扁鹊心书[M].上洋江左书林藏版,1146.

[16]朱佐.类编朱氏集验科医方(卷1,5)[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

[17]危亦林.世医得效方[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64.

[18]许团祯.御药院方[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1983.

[19]失钻.普济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

[20]祁坤.外科大成(卷4)[M].古雪堂藏版.1665.

[21]孙望林.良朋汇集(卷4)[M].善成堂木刻本,1711.

[22]吴谦等.医宗金槛(卷63,70)[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3.

[23]鲍相嗷.增广验方新编(卷11)[M].上海:上海锦章书局印,1949.

[24]黄金钰,戴忠,马双成.白附子的研究进展[J].中草药,2015,46(18):2816-2822.

[2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北京: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106-107.

[26]倪姗姗,戚其华,马慧慧,等.急性白附子中毒 1例报道[J].中国民间疗法,2014,22(6):59-59.

[27]刘先琼,吴皓,郁红礼,等.禹白附凝集素的凝集活性及加热对刺激性作用的影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6):548-551.

[28]潘耀宗.天南星科有毒中药毒性作用机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6.

[29]余悦,黄玉梅,吴志坚,等.天南星科毒性中药炮制前后草酸钙针晶的变化研究[J].中药材,2014,37(10):1765-1767.

[30]吴皓.天南星科有毒中药炮制减毒共性机理[C].南京: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中国医药物资协会中药饮片及生产设备协同创新联盟、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中药饮片分会,2014年全国中药炮制学术年会暨中药饮片创新发展论坛及协同创新联盟会议会议讲义,2014.

[31]吴娜.白附子对照饮片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6.

[32]熊成成,蔡婉萍,林嘉娜,等.白附子不同炮制品药理作用评价研究[J].中药材,2016,39(8):1763-1766.

[33]余悦.白附子及其炮制品的质效评价研究[D].广州:广东药学院,2015.

[34]聂容珍,陈文政,林嘉娜,等.天南星科有毒中药及炮制品的药效比较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6,32(4):53-56.

[35]余家奇,何世坚,冉会敏,等.白附子不同炮制品中桂皮酸的含量测定[J].辽宁中医杂志,2013,40(12):2551-2552.

猜你喜欢

天南星人民卫生出版社本草
天南星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
牵牛子的本草考证
中草药天南星的研究进展
A Network Pharmacology Analysis of Cang Fu Dao Tan Formula for the Treatment of Obese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