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发展新思路

2018-02-08杨海波

中国传媒科技 2018年12期
关键词:电视新闻受众融合

文/杨海波

信息的飞速发展和技术的快速更迭,给传统事物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在传媒领域,新媒体的涌现,使以广播、报纸等为典型代表的传统信息传播媒体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这点从目前传统传媒所占的市场份额中便可得到明显的印证。与此同时,网络媒体等新兴媒体形式的发展却以倍数增长。传统电视媒体若想抵御被边缘化的危险,则势必要基于时代发展的特点和自身的发展需求,不断寻求和摸索转型和升级之路,找到应对之策,走转型升级之路。只有这样,才能使电视新闻在新媒体的挤压下生存,才能使电视媒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以下,作者从媒体融合视角出发,研究传统电视新闻在新的媒体环境下如何进行传播与应对,才能使自身重新掌握主动权,并在竞争中谋得有利地位。

1.电视新闻的传播现状

对于国内大多数的地方电视台而言,新闻无疑是立身之本,是重要的内容组成。在互联网尚未普及以前,广播、电视等媒体是人们接收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更新和发展,新兴媒体不断涌现,并挑战着传统媒体的地位。电视新闻的地位岌岌可危,受众人数也每况愈下。信息化时代,以广播、电视、杂志、报纸等为代表的传统传媒格局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媒体融合环境下,以传统媒体转型发展及新兴媒介的融合发展正构成新的媒体环境。特别是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媒体传播中的融合应用,更是颠覆了人们对新闻资讯获取渠道和方式的认知。同时,新媒体也在不断蚕食和瓜分电视新闻的受众群,致使传统电视新闻的发展遭受严重冲击。社会发展瞬息万变,在新的媒体时代,电视媒体不可避免地需要与在网络自媒体平台等进行博弈,在进行博弈过程中,由于网络媒体信息传播具有即时性、容量大以及强的现场感等优势,很容易攫取受众的目光,若电视新闻不尽快实现传播理念、技术、平台等方面的革新与升级,则将在市场竞争中丧失筹码。对此,有必要加强对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的转型路径等的研究,讨论其如何才能突破重围,寻求新的发展。

2.传统电视新闻发展的局限性

2.1 电视新闻快速性不足

时效性是新闻传播的一大属性。与纸质新闻、广播新闻等对比,电视新闻在信息的及时性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实际传播过程中,对比新闻事件发生,却难免名不副实。特别是一些地方广播电台的新闻记者,摄制、写稿、出稿的观念未能及时更新,如新闻播送文案的写作仍旧以伏案写作为主,以写稿质量高低衡量能力高低,大大增加了文案写作的时间消耗,从而造成新闻快速性不足的现状。

2.2 电视新闻的被动性

看过电视新闻现场的都知道,电视新闻与观众互动的主要形式通常是新闻播报员播送一条新闻,吸引了观众的注意,接着观众打电话到电台与新闻播报员联系表达自己的想法、谈感受、提建议等,然后新闻记者根据反馈情况再行动,进而形成二次报道。走完全程之后,才真正形成了电视新闻的双向传播。然而,纵观整个过程可以发现,电视新闻的互动性极低,不仅耗时长久,而且沟通的信息十分有限,所能获取的反馈信息仅仅是少部分观众的想法,存在较大的被动性。

2.3 电视新闻缺乏生动性

此外,电视新闻与新兴媒体新闻的最大差距在于现场感不强,现场感不强则容易造成生动性不足,无法引发受众的强烈的兴趣和注意力,最终导致新闻播报之后反响平平。特别是比对网络新闻关于重特大新闻主题后引发的巨大反响之后,更容易看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简单,即当前电视新闻仍然沿袭传统播送模式,以现场采访、画面记录为主,这种模式下的新闻播送无法给受众带来如临现场的观感,自然无法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

3.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电视新闻的应对之策

“穷则变,变则通。”在新兴传播媒介的狙击与挤压下,电视新闻该如何应对,才能获得生存与发展?

3.1 把握受众需求,坚持深度报道

当前,伴随着各种新媒介的涌现,在新闻传播速度上,对比电视新闻,显得更加迅速、快捷。但依据作者多年对各类媒介传播影响度调查分析得知,虽然各类新媒体的形式丰富,甚至达到了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的程度,但对新闻生产本身影响寥寥。究其原因在于,新闻事件的资料收集、加工、处理以及一条新闻的生产,无不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刀,过程中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这些都是一些小的网络传媒平台所无法达到的。从总体上看,信息生产市场的壁垒仍未打破,传统电视新闻媒体在信息生产与制作中的垄断地位仍然存在。特别是对于一些新发生的深度的新闻事件,仍需仰仗专业的电视新闻人进行生产制作。由此可以看出,在白热化的新旧媒体竞争中,电视新闻虽然看似不具备明显优势,但在信息生产、加工、制作以及舆论引导等方面仍然占据优势。对此,电视新闻应当准确认清形势,深入分析和把握受众的需求,走深度报道之路,做到业务投放精准,内容生产有的放矢。

3.2 把握融合趋势,构建融合格局

第一,要积极构建广播电台媒体的网络传播新主体,开辟与新媒体能够相对抗的新的受众市场,在互联网领域形成新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比如,我们可以借鉴央视建设央视网的模式,加快建设网络电视台,为用户提供更多的网络资讯服务,充分满足他们多元化、个性化的诉求。同时,还可以尝试制作几档与其他广播电台不同或者其他广播电视台无力制作的“拳头节目”,此类“拳头节目”需适合全国性播出或跨地区播出,以此作为电台的王牌节目;第二,要积极进军新媒体,与新媒体谋融合、合作之路。新时代下,人们获取信息的需求愈加强烈,为应对这一需求,许多电视台推出了新闻 “全时空”播送类型,涌现出诸如24小时滚动播送的方式。但目前在广播电视上的“全时空”类的新闻播送主要还是在于固定空间,在移动空间的发展仍是短板。为此,电视新闻可以从此处着手,直击自身发展弊端,突破信息传播平台限制,与网络媒体等寻求合作,利用媒体融合之契机,拓展网络传播与移动传播等路径。同时,电视媒体也可加强自身建设,特别是无限传播网络的打造。通过上述途径,走新闻融合之路。

3.3 做好新闻直播,提高影响力

最后,需不断进行技术升级,提高电视新闻直播能力,从而应对三网融合下对广播电视台新闻播报技术的要求。一方面,大力推进有线电视网络的数字化整转与双向改造,借鉴新媒体的优势,打造电视与网络平台同步直播,实现新闻全覆盖与快播报。特别是在新闻直播现场的真实性、全面性和现场性等方面,电视新闻仍然具有新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对此,电视新闻要充分利用新闻直播形式,将新闻事件快速、真实地记录下来,保持新闻事件原貌,增加新闻事件的直播能力与影响力;另一方面,电视新闻媒体要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快速获取新闻事件发言人资格,成为第一见证者,并在事件发展过程中始终掌握主流话语权,占据主导地位,从而最大限度地引导正面舆论倾向。具体实施中,地方电视台可以借鉴中央电视台的全媒体融合直播形态,探索新闻直播日常化、常态化的发展路径。同时,电视媒体也应利用好自身特色,借助媒体融合之势,推进与其他媒体形式的合作,增进与观众的交流、互动,增加新闻直播的现场感、表现力与影响力,从而使电视新闻更受观众青睐。

结语

总而言之,在今后的发展中,电视新闻在注重对新技术挖掘、新平台构建、新媒体产业链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资源的开发和整合,继续走转型升级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电视新闻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猜你喜欢

电视新闻受众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电视新闻评论发声三策
电视新闻的三大功能性硬伤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