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新思路·新动能

2018-02-08本刊编辑部G30秘书处

中国流通经济 2018年1期
关键词:流通供给消费

本刊编辑部,G30秘书处

(1.北京物资学院中国流通经济杂志社,北京市101149;中国流通三十人论坛,北京市100006)

新时代·新思路·新动能

本刊编辑部1,G30秘书处2

(1.北京物资学院中国流通经济杂志社,北京市101149;中国流通三十人论坛,北京市10000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因此,要摆脱路径依赖,告别旧的发展方式,在新思路指导下通过改革向新的发展方式转变。高度重视流通对贸易强国的重要支撑作用,将发展流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推行现代流通方式,创新流通业态,完善流通网络,壮大流通主体,提高流通效率;大力促进“互联网+流通”发展,努力补齐农村、中小城市和社区商贸服务业发展的短板,在难点上发力,重点解决商业道德、诚信体系缺失等问题。将“需求侧”与“供给侧”改革有机结合,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完善消费促进机制,优化消费服务结构,创新消费政策,提升消费质量。以创新驱动传统企业转型,促进多种方式的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全渠道业态;以供应链创新和应用创新流通方式,提高中高端产品供给能力,积极推动产品生产高端化、绿色化、服务化;以技术创新推进服务创新,打造新型贸易业态,从而不断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转变发展方式;互联网+流通;消费促进机制;供给侧;需求侧;新动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我国流通产业发展也进入新的阶段。新时代需要新思维,新发展需要新动能。为此,本刊编辑部与中国流通三十人论坛(G30)秘书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及G30部分专家进行笔谈,就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流通产业发展提出建议。

一、摆脱路径依赖,在新思路指导下前进

厉以宁(著名经济学家、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

第一,要摆脱路径依赖,告别旧的发展方式。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亚洲非洲一些独立的国家想早日摆脱贫困状态,听从了某些发展经济学家的意见大量引进外资,结果虽然经济增长率高了,人均GDP增加了,但并没有改变原来的体制,依然处于贫困之中。对此,一些经济学家从新的角度进行批评解释,认为发展中国家只顾发展,盲目开放投资和输出资源而不改变体制,从而陷入低收入陷阱或中等收入陷阱,于是产生了一个名词——路径依赖。路径依赖其实就是走老路,这是最保险、最安全的,前人这么做,后人就跟着他们的脚步走,既不承担责任,同时也回避了走新路可能遭遇的风险。正是基于这种情况,很多国家虽然感到旧的发展方式有问题,但还是坚持走老路,形成严重的路径依赖。希腊在世纪之交人均GDP超过12 000美元,超过了中等收入水平,但因为制度没有改变,金融危机爆发后受到波及,很快又跌回了中等收入陷阱。所以,走老路并不一定没有风险,而且全部改成新模式的风险可能更小一些。

第二,要让新旧发展模式更替成为一场革命。如何使新旧发展模式更替成为一场革命,是全世界很多经济学家都在讨论的问题,对中国来说,旧的发展方式持续了多年,其影响也是深远的。改革开放本身就是一场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走上了改革的道路;“十八大”以后,改革的进程进一步加快,真正开始将新旧模式更替作为一场发展方式的革命。但不少人认为以中国的国情应该慢慢改,路径依赖在思想上成为一个比较大的障碍,其影响不可小视。

旧的发展方式是走老路,跟着前人走,可以避免创新的风险,而新的发展方式一定要通过改革才能找到,才能发挥作用,才能见到实效。那么要改革什么?比如让企业成为市场主体,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比如科技创新,提供新产品、新产能、新功能等等,以新替旧。在中国,市场一定要排在重要位置,因为它是决定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但也还有一些例外,如公益性部门,跟国家安全有关的部门、特别重要的新科技的研究单位等。一般情况下,通过市场进行调节,不然就会被淘汰,但对于特殊行业、非营利性行业、纯粹公益性行业则需要政府发挥引领和扶持作用。

第三,改革不能止步,也不能拖延。如果长期徘徊在旧模式好还是新模式好的疑问里犹豫不决,那么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就会失去竞争力,就有可能被淘汰,路径依赖只会延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旧的发展方式重数量、重速度,新的发展方式重质量、重效果。“十九大”报告讲得很清楚,重在发展理念的转变。只有转变发展理念才能前进,如果发展理念不转变,仍然抱着以前的老观念老思路,甚至盲目地认为我们的方向正确、路线通畅,不需要再大干快上,这种思维对转型是有害的。真正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在竞争中出现的,是在有所为、有所不为中坚持才能成功的。

高速增长不是常态,中高速增长对某些国家来说也不是常态,中国在目前情况下不能再留恋高速度,保持中高速就好,中高速成为常态是能够持久的。我们还需要继续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等等,如果不补齐自身的短板,就有可能失去现有的市场,失去继续前进和发展的机会。对企业来说,要持续发展,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对手也是企业。当别的企业试验成功、有新产品新产能的时候,也就是逼迫自己改革的时候,否则就有可能被兼并。改革不能止步,抱着老思路和旧方法迟早要被淘汰,那就不如尽早改革。目前我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正处于二次创业阶段,最重要的就是要明确未来的方向,坚持改革,一定不能再依赖过去的途径,只有通过自我革新,创出新路,才有更美好的前景。

二、新动能引领流通发展新阶段

黄海(商务部原党组成员、部长助理、G30理事长):

党的“十九大”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确立,内贸流通发展也随之进入了新阶段。新发展需要新动能,“互联网+流通”成为最重要的推动力。

互联网技术是工业进步的产物,但无论中国还是世界,互联网技术应用最广泛、最成功、最有效果的却是商品流通环节的电子商务。出现这种现象不是偶然的,有其深刻的经济和技术原因。移动客户端、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把用户、商品、时间、地点、支付等要素同时组合在一起,使得碎片化的供给资源与无穷尽的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释放出巨大的社会经济价值,为商业发展提供了巨大潜力和广阔空间。党中央、国务院迅速抓住了这一机遇,根据中央政治局2015年7月研究内贸流通改革会议精神发布的《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综合试点方案》中,明确提出支持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相互融合,促进线上线下互动发展的要求。此后,国务院又相继发布了一系列指导“互联网+流通”深入发展的文件,要求商贸企业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智能化、网络化的全渠道布局,线上线下融合互动,全方位、全天候满足消费者需求。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流通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主要体现在农村、中小城市和社区商贸服务业上。我们要在“十九大”精神引领下,发扬“钉子精神”,努力补上内贸流通发展的短板,为实现中国梦做出新的贡献。

王先庆(广东财经大学商贸流通研究院院长、教授):

“十九大”报告中与流通相关的问题很多,范围也很广,可以从生活、消费、贸易市场、产业等角度去把握。

从生活视角讲,“美好生活”时代的流通问题与温饱时代的流通问题,从要素到结构、从数量到质量、从形式到内容都有着极大的差异。人民的“美好生活”如何实现,不仅为商贸流通在新时代的实践工作提出了新的目标、任务、战略和格局,同时也为新时期流通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理念、发展动力,以及商贸流通体系完善和流通体系改革提供了指南,而且为新时代的商贸流通理论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新课题,尤其是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的商贸流通理论体系提供了基本导向。消费是仅次于“生活”的第二重视角。商贸流通是联接生产与消费的纽带,更负有适应、发现、培育、促进、引导、创造、满足消费的责任和使命,反过来讲,消费对商贸流通的影响无疑是最直接的,也是最大的。因此,当前的商贸流通业如何与“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美好生活”导向的消费层次、消费内容和消费方式相匹配,数字化、场景化、体验化、便利化、国际化的消费格局如何实现,无疑是新时期商贸流通业面临的巨大机遇和挑战。就贸易视角而言,这也是“十九大”报告中涉及最直接和最多的商贸问题,包括“一带一路”中的“贸易畅通”、自由贸易试验区与自由贸易港、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以及“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等。尽管这些问题大多是站在“对外开放”和“对外贸易”角度来谈的,但它同时也对商贸流通理论和决策研究提出了新要求,就是如何站在内外贸一体化与融合发展的角度去理解新时代的商贸流通。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贸流通的国际化和“走出去”将是基本方向,如何打破传统的内外贸分割的旧思维,如何重新界定商贸流通的新内涵,特别是在当前“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如何让各界理解商贸流通与“一带一路”的特殊关系,都需要我们自身真正重视起来真正搞明白,不然,就无法站在更高的层次、用更广阔的视野去谋划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新未来。

三、高度重视流通对贸易强国的重要支撑作用

徐印州(广东财经大学商贸流通研究院教授):

发达的流通产业是贸易强国的有力支撑,重视流通在国民经济中的先导和基础作用,重视发展流通产业,有利于推进贸易强国建设。

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经济要求流通不仅具有实现价值的功能,而且具有提升价值的功能;流通不仅完成商品交易,还应组织和引导生产;流通业既是市场的接受者,又是消费的引导者。流通大发展是引领经济结构调整,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推进贸易强国的迫切需要;是增强内生动力,应对全球经济风险,实现“稳增长”的迫切需要;是规范市场秩序,保障改善民生,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社会和全体人民的迫切需要。搞活流通,才能有效地推进贸易强国建设,有助于化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流通作为推进贸易强国的“支撑柱”,经济发展稳中求进的“稳定器”,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增加就业的“吸纳器”,控制通胀的“减压阀”,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民生福祉。加快流通大发展,越来越成为提升国家和地区经济运行速度、效益和质量的关键。在“十九大”精神指引下,应将发展流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努力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推行现代流通方式,创新流通业态,完善流通网络,壮大流通主体,提高流通效率。

傅龙成(中国商业联合会副会长、研究员):

实现新时代商贸服务业更平衡更充分发展对满足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从我国即将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的现实出发,明确提出并实现建设贸易强国的新目标,实现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现代化发展,完成从大到强的转变。具体来说,要从过去扩大流通规模、提高增长速度为主转变到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轨道上来;流通业要形成东中西部地区共同发展,城镇和乡村市场协调发展,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格局;商业建设要从比投入、铺摊子、耗费资源为主的传统粗放式发展方式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创新和人才素质提高,集约化、精细化发展方式上来;网点和基础设施建设要从热衷于大型购物中心和城市综合体开发,追求设施豪华、高档、超前,过度开发、无序发展转变到不同业态、不同规模档次、功能配套齐全,购物中心、便利店、社区商业、居民生活服务、冷链物流、物流配送、信息化服务平台等各类设施科学合理布局,均衡发展上来;商业赢利方式要从目前厂商联营扣点返利、收取“通道费”、扮演商业“二房东”角色为主,向恢复商业经销、企业自采、商品自营,通过合理的进销差价扣除经营成本获得盈利的方式转变;流通和商业供给侧要更加注重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要,适应消费升级,尤其是在中高端消费、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要适应居民生活服务性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的客观需要,大力开发提供提升餐饮、住宿、旅游、休闲、信息、健康、体育、文化、家政等多方面服务的产品与项目,形成商品消费和服务性消费共同增长、服务性消费加快发展且比重逐步加大的消费格局;促进商贸服务业发展的工作方式要从争取单项扶持政策、安排专项资金、组织实施阶段性重点工程,转变到通过制定法律法规、行业规划、产业政策和标准规范,并组织实施、构建法治化营商环境上来;扶持商贸服务业要形成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主管部门、综合部门、地方政府、行业组织、相关机构、企业自身等各方面协同发力、良性互动的格局。

四、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难点上发力

洪涛(北京工商大学教授):

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目标来看,我国流通产业当前仍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一是流通业未能充分发挥其引导生产和引导消费的基础作用;二是流通业的组织化程度和组织层次比较低;三是新的网络技术应用还有较大空间;四是网上和网下相互融合才刚刚起步;五是流通业参与国际化竞争和贸易规则制定还不够充分;六是与流通/贸易强国的距离还比较遥远。

流通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流通产业的理论研究严重滞后。目前基本上是“商贸流通”的研究,即小商业研究,只是批发、零售的研究,而不是整体的、全品类的商品流通研究。所谓全品类商品流通的研究是指一个国家所有商品流通的研究,全品类、全体系的商品流通研究应该有一个完整的顶层设计,目前研究人员、课题、经费等资源都比较紧张。此外,商流、物流、信息流是被分割开来进行研究的,研究机构之间缺乏相互协同,未形成合力,所以流通产业研究很难上升为国家战略。第二,流通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很艰巨,流通业本身也有服务商品供给、业态供给、方式供给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问题,以及如何提供市场所需要的服务、产品和体验活动,如何提供消费群体所需要的业态、经营方式,还有流通格局的供给、渠道结构的供给等等一系列的问题。第三,流通业的同质化问题严重。因此,流通产业发展应该有一些顶层的、体制机制方面的设计。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我们既要总结成绩,还要看到存在的很多问题,特别是商业道德、诚信体系缺失,只有加快解决重点问题,才能够真正使流通产业可持续发展。

五、将“需求侧”与“供给侧”改革有机结合

马龙龙(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G30副理事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当中明确提出要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从理论上说,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是社会再生产四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环节。从2016年开始,当大家都在讨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形势和内容时,我就提出将“需求侧”与“供给侧”改革有机结合的观点。从供给和需求的关系来讲,二者是一个整体的两个矛盾着的侧面,但很大程度上是需求决定着供给,因此,离开“需求侧”孤立地谈“供给侧”,在流通领域是没有意义的。商务部应理直气壮地推进“需求侧”改革研究,将“需求侧”与“供给侧”改革有机结合,实现促进消费扩张、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

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当前我国经济体系中存在的结构性供需矛盾主要体现为消费者有意愿和能力消费,而生产者却没有能力提供满足消费者意愿的商品,与此同时,不符合消费者意愿的存货投资不断增加,最终导致无效供给与经济失衡。因此,对于需求侧改革必须深入、全面地把握,对于需求总量和结构的变化要进行精确分析,对于消费者的购买心理和购买行为变化要精确掌握。刚刚召开的全国商务工作会议提出了2018—2022年商务工作六项主要任务和八大行动计划。六项主要任务中的第一项就是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八大行动计划中的第一项就是消费升级计划。可见,商务部对增强国内消费和国内贸易发展已有充分的认识和有力的行动纲领。在不远的将来我国消费整体上对于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促进作用将会显现出来。

王强(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在市场经济形态下主要以消费来落实,其中零售业是主战场,零售业的品质提升,是落实“十九大”报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的着力点和工作抓手。

在国民收入稳定增长、品质消费成为逐渐富裕的中国居民的主流要求的背景下,中国的商品、品质、品牌、零售业等都有很多需要提升之处。特别是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消费者不满足于仅仅获得商品,还对售前、售中、售后的高品质服务提出了要求,迫切需要零售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零售业高品质服务的供给水平和能力,包括精细化管理、良好信誉、正品保证、品质优良、售后服务保障、渠道便捷、支付安全、配送及时等系统化的零售服务能力。

优质的顾客服务是零售业品质提升的核心。基于国内外成功零售商的实践,优质的顾客服务才是零售业的根本。人性化的规划、设计与设施设备供给是一流服务的基础;提供科学合理的商品组合是打破传统的“千店一面”困局、实现零售商业特色经营的基础;基于细节的精细化管理、执行力建设和顾客体验是一流服务的核心。实体零售业和传统业态要成功转型升级和实现运营模式变革,需要敏锐把握消费变革的趋势,顺应潮流;需要结合原有业态的特点,在传统优势中融入新的元素,进行运营创新;需要回归零售商业的本质,提供顾客真正需要的服务。

融合了休闲、文化、节日、集市,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商业才有活力。“市以城在、城以市兴”,融合发展才能带来人民的满意和生活乐趣,成为一个城市的心脏和灵魂。各级、各类城市管理者必须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并慎重决策。

六、加快完善消费促进机制,提升消费质量

王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的矛盾已经转化。这一判断是基于我国已经稳定解决十几亿人民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巨大发展成就,也是基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从高增长向高质量阶段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结构调整加快,消费领域已经展现的新变化新需求做出的。

与以往不同的是,当前中国消费领域出现了引人瞩目的新变化,突出表现在城乡居民消费正在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中等收入群体和新生代正在成为新消费的主导,消费要求正在从满足基本生活需要转向生活、生命质量的提高,消费重心正在从商品转向服务。与此同时,新一轮技术革命及“互联网+”正在推动中国消费市场的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城市化深化和现代交通体系完善将重塑中国消费市场地理空间等方方面面,并且正在构筑一系列引领发展的消费新增长点。

新消费及其相关消费新增长点的加快发展,将为我国现代经济体系的构建和实现高质量增长注入巨大的市场动力,极大地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引领制造业迈向中高端,促进服务业特别是各类消费性服务业加快发展,也将带动新一轮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并对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消费环境的改善提出一系列新要求。因此,加快推动消费驱动增长格局的形成,需要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完善消费促进体制机制创新。

刘普合(商务部电子商务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G30副理事长):

促进消费增长,拉动消费结构升级,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重大课题。“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把解决这一课题的重要性更是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总结十多年拉动消费的实效,应该看到,这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是一个需要政策、消费服务行业和消费者协同才能解决的老大难问题。

首先,应加快分配制度的改革,提高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相当多的家庭不是捂着钱袋子不愿消费,而是因为负担重、预期压力大而不敢消费。虽然存在消费观念的因素,但起绝对作用的因素还是收入不多、消费能力不足。

其次,应优化消费服务结构,做好三篇大文章。优化消费服务结构,要实行面向人群的根本性转变:要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切实保障生鲜品的便利消费,做好完善流通服务基础体系的大文章;要面向老年社会,创新“商养结合”等新的社区生活服务业,做好构建适应老年人群综合服务体系的大文章;要面向中产收入人群,创新购物消费、服务消费和信息消费的服务集成方式,做好不断提高新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大文章。

再次,应提高流通追溯实效,进一步改善消费服务有效供给水平。流通追溯既要发挥规范经营者行为的管理作用,还应发挥建设流通主渠道的推进作用,更应发挥帮助消费者选择消费的社会作用。消费者的选择权,就是市场机制的作用,就是流通追溯的实效,就是净化市场环境的力量,就是提高流通服务有效供给的抓手。“放心消费”可以有效释放消费意愿,“主渠道”才是保障放心消费的供应链网络。

柳思维(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湖南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

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就必须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加大体制创新力度,努力释放增加优质供给产品的生产力,释放人民群众的消费力。

一是加快分配体制改革,采取多种举措,进一步提高中低收入者的薪酬水平,增加其财产收入比重,扩大中等收入者队伍,切实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消费能力,让他们“敢消费、能消费、愿消费”。

二是进一步加快扩大消费市场的开放改革,特别是加大服务市场和服务产业的开放力度。进入全面小康的消费结构升级过程中,享受型、发展型消费的比重不断上升,而满足享受型、发展型消费主要靠服务业和服务消费,提高生存型消费的质量也离不开服务业支撑。但目前在服务业中还有不少限制开放的体制机制障碍,比如电信服务依然缺乏充分竞争,发展文化、教育、体育、养老等服务的体制瓶颈也特别突出。因此,必须以开放促改革,破除限制和朿缚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服务业发展。如加快推广上海自贸区经验,打破各种非正常垄断,完善市场机制,努力提升服务供给质量,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三是在促进消费政策上创新,如进一步扩大和完善消费信贷政策,剌激城乡居民消费。

四是在加强完善消费市场管理、优化消费环境上创新。互联网电商环境下,消费市场管理的难度加大,体制机制创新也应在改善消费环境方面发力,通过以法治市和以德治市相结合,在网上与网下建立公平竞争、诚信文明的市场环境,消除消费者的后顾之忧,可以引导和促进消费者放心消费。总之,这方面的制度创新大有可为。

依绍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流通产业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

近几年来,消费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当前,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发生变化,由基本消费需求上升到追求消费质量和附加价值,对商品和服务供给提出更高要求,因此,要进一步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就必须从加快提升消费质量出发,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提升消费质量,要重视创新的引领作用。流通作为生产和消费的中介环节,在组织生产和促进消费方面发挥着双向引导和调节作用。因此,要通过流通创新,包括流通体制机制创新、流通企业生产运营模式创新、流通方式创新、流通效率提升等,不断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具体来讲,就是要以创新驱动传统企业转型,促进多种方式的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全渠道业态;以供应链创新和应用创新流通方式,提高中高端产品供给能力,积极推动产品生产高端化、绿色化、服务化;以技术创新推进服务创新,注重服务品质提升,创新贸易方式,打造新型贸易业态,培育新业态。

New Era,New Way of Thinking and New Motivation

Editorial Office of China Business and Market1and Secretariat of G302
(1.China Business and Market,Beijing Wuzi University,Beijing101149,China;2.G30on Circulation in China,Beijing100006,China)

As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entered a new era,the principal contradiction facing Chinese society has evolved.What we now face i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unbalanced and inadequate development and the people’s ever-growing needs for a better life.China’s economy has been transitioning from a phase of rapid growth to a stage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So we should avoid the problem of path dependence,abandon the old development pattern,and transit to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by reform with the guidance of the new way of thinking.We should,first,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role of strong trade country in supporting,take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tion as the the important point to transform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deepen the institutional reform in circulation,promote modern circulation pattern,make innovation in the business type of circulation,perfect the network of circulation,make the main body of circulation to be stronger,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irculation;second,we should furth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Internet+circulation”,strengthen the weakness of commerce trade service industry in rural areas,small and medium cities and communities,and solve the moral problems,and such problem as the lack of credit system,as so on;third,we should combine the reform both in the demand and supply side,improve the quality of supply,improve the mechanism that can be used to promote consumption,optimize consumption service structure,make innovation in the formulation of policy for consumption,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onsumption;fourth,we should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enterprises with the help of innovation,promote the diversified integration of online and offline,and develop the omni-channel business type;fifth,we should make innovation in the circulation pattern with the help of supply chain and the application,improve the capacity for supply in terms of medium-and-high-end product,and promote the high-end,green,service-oriented production;and sixth,we should promote innovation in service with the help of innovation in technology,and establish the new trade business type to enhance the fundamental role of consumption in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transform the pattern of development;Internet+circulation;the mechanism that can be used to promote con⁃sumption;supply side;demand side;new motivation

F1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66(2018)01-0122-07

10.14089/j.cnki.cn11-3664/f.2018.01.014

本刊编辑部,G30秘书处.新时代·新思路·新动能[J].中国流通经济,2018(1):122-128.

2017-12-26

(林英泽、包文彬整理)

林英泽

猜你喜欢

流通供给消费
富“鳜”逼人!标鳜最高38元/斤,订单去到39元/斤,流通商疯狂抢订!这条鱼成“抢手货”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40年消费流变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