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蒲松龄诗赞王士禛及其子孙

2018-02-07孙启新

蒲松龄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蒲松龄诗词

孙启新

摘要:蒲松龄不但是蜚声中外的文言小说家,也是清初重要的诗词作家,一生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赠答诗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这些诗中,蒲松龄由衷地称赞王士禛及其子启涑、其孙兆酂的德行、政绩和文才,表明对他们的景仰与赞美。

关键词:蒲松龄;王士禛;王启涑;王兆酂;诗词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蒲松龄不以诗著称,但并不说明他不长于诗,只是他诗歌的艺术光辉被《聊斋志异》掩盖了。蒲松龄不但是蜚声中外的文言小说家,也是清初重要的诗词作家。蒲松龄一生留下了一千多首诗,这些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其中赠答诗在蒲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包括蒲松龄写给王士禛及其长子启涑、长孙兆酂的应酬诗。在这些诗中,蒲松龄极力称赞王士禛及其子孙的德行、政绩和文才,表明对他们的景仰与赞美。虽然有的诗属于文人应酬,但更多的诗是由衷之言。由蒲松龄写给王士禛及其长子启涑、长孙兆酂的赠答诗,可以看出蒲松龄对王氏一门由衷的赞美之情。

一、诗赞王士禛:海内称三绝,鲁东止一儒

王士禛,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今桓台县)人。清顺治八年(1651)中举人,十二年(1655)成进士,十六年(1659)选授扬州府推官。康熙三年(1664)内迁,历官翰林院侍读、詹事府少詹事、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刑部尚书。他一生好学嗜诗,著述不倦,交游甚广,是清初一代诗坛盟主,著有《带经堂集》《居易录》《池北偶谈》《分甘余话》《香祖笔记》等36种诗文集。

《新城王氏世谱》记载:“士禛,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行十一。顺治辛卯举人,乙未进士。由扬州府司李历官经筵讲官、刑部尚书。生平好诗书,诗文之富至五十余种,海内尊之如泰山北斗。后进得片语奖藉,恍登龙门。居官不揽权、不纳贿、不党同伐异,士论尤以此高之。历官五十余年,政绩卓卓可纪。于乾隆三十二年,赐谥‘文简。生于崇祯甲戌八月二十六日,卒于康熙辛卯五月十一日,享年七十八岁。崇祀乡贤,入《扬州府名宦》,又入平山堂,与欧、苏并祀,其为世所推重如此。配张氏,累赠夫人,四子。” [1] 16-17王士禛四子分别是启涑、启浑、启汸、启汧。

蒲松龄与王士禛的交往,始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春天。此后王士禛两次致函蒲松龄,借阅《聊斋志异》稿本,还馈赠了香茶。康熙二十八年(1689),王士禛在《聊斋志异》原稿卷后题写了一首七绝《戏题蒲生〈聊斋志异〉卷后》,诗云:

姑妄言之妄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

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2] 295

前两句是说雨天里农民在瓜棚豆架下闲聊神鬼故事,以此隐寓《聊斋志异》传奇志怪的性质;后两句以揣度的口气,说作者大概是厌谈人间事、喜说鬼怪情。此诗写得极其含蓄,意在言外。首句“姑妄言之”用苏轼强人说鬼的典故。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经常与人泛泛而谈,实在无话可说时,就劝人随便讲说鬼故事。末句“鬼唱时”出自李贺《秋来》诗句“秋来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这就婉转地道出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就像苏轼、李贺一样困顿潦倒、怀才不遇,只好寄言于鬼狐。

蒲松龄收到《聊斋志异》稿本及题诗后,有《次韵答王司寇阮亭先生见赠》之作:

志异书成共笑之,布袍萧索鬓如丝。

十年颇得黄州意,冷雨寒灯夜话时。[2] 295

蒲松龄的这首诗反映了他安于穷困,不顾他人讥笑,坚持创作《聊斋志异》的心态:自己谈鬼说狐别有深意,并不那么轻松;得到王士禛的称许,也算得到了些许满足。

康熙四十年(1701)三月,己升任刑部尚书的王士禛上疏请求急迁其祖、父墓葬,康熙帝准假五个月。十月,王士禛假满回京,蒲松龄寄信并附诗为之送行。五言古诗《俚言奉送大司寇先生假满赴阙》云:

奎壁照齐鲁,光茫亘万丈。群登李郭门,共争滕薛长。

白发卧衡茅,倾风起遥想。登高眺平原,山川何修广!

恨无双飞翼,飘堕亲几杖。虽固隔尘情,梦中常独往。

遥遥问何为,謦欬传云响。未睹衡气机,心情亦开朗。

愧无项斯善,堪蒙士元奖。学类炳烛明,力衰志犹仿。

怜此危败魂,老去更惚恍。喜近子云居,得奇冀参赏。

忽复远违乖,中心殊怅惘。芳邻如他迁,四缭剩墟莽。

圣明望治深,驾言不可强。名夹琉璃瓶,勋行炳天壤。

舍人促装行,大地尽瞻仰。[2] 402-403

蒲松龄在诗中对王士禛的奖掖之恩表示衷心感谢和美好祝愿,祝愿王士禛辅佐皇帝建立更大功勋。诗文首先将王士禛比作东汉的李膺、郭太,言称当时文人纷纷登临王氏之门,请王士禛评定其能力高低。接着说自己倾慕王士禛的风采,愿意追随在他的身边,虚心请教,但知道这是脱离实际的幻想,只好在梦中相见。然后叙说自己本来文才平庸,却得到王士禛的赞扬,心中有愧,只好效仿古人“老而好学”,弥补自身不足。最后说王士禛离家回京,自己与王氏家乡的文人失去芳邻,无从请教,实在遗憾,但王士禛回京侍奉皇帝,不久当入阁拜相,又是幸事。

王士禛接到蒲松龄的信和诗后,向其赠送《古欢录》。为此,蒲松龄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写《谢阮亭先生遥赐〈古欢录〉,用黄太史题〈放鹇图〉韵》,诗云:

怀中内双足, 霜风下松杪。缅想古沉冥,高风亦已杳。

遥惠《古欢录》,披读淡美好。名浮天地窄,才横渤澥小。

调羹济苍生, 想望亘四表。胡乃羡文人,结契海鸥鸟。[2] 439

这首诗不仅赞扬了《古歡录》内容高雅、言辞美妙,还赞颂了王士禛的文才、名望和政绩,同时对王士禛的屈尊结契,表示了愧不敢当的意思。

康熙四十三年(1704),王士禛以“王五”一案被诬罢归,回到新城 [3] 51 。第二年,王士禛赴济南游览名胜,蒲松龄闻讯后,作五言古诗《阮亭先生归田二十四韵》,称颂王士禛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是可与郑玄媲美的山东第一人。诗云:endprint

玉皇香案吏,谪位冠中枢。海内称三绝,鲁东止一儒。

羽仪表朝宁,名字满寰区。不羡穿针巧,宁甘抱瓮迂。

倾筐时倒屐,待漏尚操觚。文章驱屈宋,明允佐唐虞。

名士风流在,良臣气概殊。眼中辽海阔,胸次点尘无。

胡乃麑裘谤,忽成薏苡诬。事方理蝌蚪,人自吓鹓雏。

蕉鹿终难判,马牛任所呼。久羞栈豆恋,适入寰瀛图。

丛桂夙招隐,碧山不负吾。无如饮酒乐,岂必握兰趋?

宦橐存诗窖,角巾出帝都。犹堪事游钓,喜不就橛株。

人本如春柳,家原近白榆。到门无俗驾,悦耳有真娱。

莲社欣相待,醴泉幸不孤。桑田故阡陌,剑櫑旧眉须。

聊复修花宅,何劳乞镜湖?君才吟哨遍,我欲论潜夫。

赵妇雅能瑟,香醪许再沽。看他箫鼓竞,辛苦猎吴姝。[2] 492-497

全诗歌颂了王士禛的德行、政绩和文才,既为王氏罢官表示不平,又为王氏归田感到欣幸。

康熙四十七年(1708),蒲松龄收到王士禛近期刊刻的诗集,诵读之后,竟然夜梦相逢,因而作七绝二首《王司寇阮亭先生寄示近刻,挑灯吟诵,至夜梦见之》,诗中回忆了与王士禛论诗的由来,抒发了对王士禛的思慕之情。诗题中的“近刻”是指王士禛刊刻的《唐人万首绝句选》。诗其一云:

花辰把酒一论诗,二十余年怅别离。

曩在游仙梦中见,须眉犹是未苍时。[2] 562

诗的大意是,二十年前的二月十五日,自己与王士禛把酒论诗,相谈甚欢,之后一直没有相见。此时梦中见面,彼此的相貌还是二十年前的模样。

诗其二云:

自从供帐角巾还,春树萱云日日看。

不是梦魂迷中道,徒缘惫骨怯征鞍。[2] 562

诗的大意是,自从王士禛去官归田作隐士,春观绿树、暮看浮云,心情平和。作者之所以没有去看望王士禛,不是因为不识路途,而是因为年老体弱,不堪鞍马劳顿。从这两首诗可以看出,尽管蒲松龄十分感激王士禛对自己的提携和揄扬,但他自尊自重,绝不趋炎附势。蒲松龄在诗中言称“徒缘惫骨怯征鞍”,其实只是一个借口,并不是他的真实心声,因为这期间他还是每年数次来往于蒲家庄和西铺,而这段距离并不比去新城短多少。

同年蒲松龄还写了七绝《王玉斧诺赐〈蚕尾集〉,久许不与。偶因渔洋惠近诗,夜梦索之,戏柬一绝》,诗云:

长史马豆真堪笑,忽得渔洋惠好音。

最爱挑灯吟白雪,妄因数齿梦黄金。[2] 566

这首诗以开玩笑的口吻对王玉斧说:你许诺送我一套王渔洋刊刻的《蚕尾集》,到现在也没有给我,现在王渔洋赠送我一本《蚕尾后集》,并捎来一封信。我在梦中已经向王渔洋索要了《蚕尾集》,就不再麻烦你了。尽管此诗是戏作,但从中仍可看出蒲松龄对王士禛崇敬和爱戴的情怀。诗题中的王玉斧,名启座,是王士禛的族侄,新城县秀才,早年在京师追随王士禛十余年。

康熙五十年(1711)五月十一日,王士禛逝世 [3] 58 ,当时蒲松龄没有及时得知这一消息。五月三十日夜,蒲松龄还梦见王士禛,但此时王士禛早已不在人世了。蒲松龄听闻王士禛病故消息,如晴天霹雳,极为震惊,连作4首七言律诗,沉痛悼念王士禛。《五月晦日,夜梦渔洋先生枉过,不知尔时已捐宾客数日矣》诗其一云:

昨宵犹自梦渔洋,谁料乘云入帝乡。

海岳含愁云惨澹,星河无色月凄凉。

儒林道喪典型尽,大雅风衰文献亡。

薤露一声关塞黑,斗南名士俱沾裳。[2] 591

蒲松龄在诗中极言王士禛去世,是文章之道丧失、诗坛风韵衰竭,天下名士为之潸然泪下。

诗其二云:

遥忆黑头已珥貂,相逢快语彻清宵。

角巾归后羊裘老,芒屩办成李杜遥。

讣乍闻时惊欲绝,怀无倾处恨难消。

衰翁相别应无几,魂魄还将订久要。[2] 591

此诗追忆与王士禛初次相见的情景,赞美王氏归隐后的高雅举止,最后表示不日之后也将追随王氏而去。

诗其三云:

驴背红尘久惮劳,频烦尺一降林皋。

穸台深已掩松露,卤簿喧犹入枕涛。

久以家传贻小许,犹遗剩馥溉群曹。

牡丹一赋留宫禁,涕泪他年洒御袍。[2]591-592

此诗回忆王士禛多次致函,对自己关怀备至的情怀,赞颂王氏家学渊博、惠及后学,描述王氏去世后皇帝对他哀悼的情景,也表达在其生前未能再次相会的遗憾。

诗其四云:

高轩闻作玉京游,老泪横披不自由。

国士忍看埋玉树,达人已自乐瑕丘。

祗深骚雅垂亡惧,不比寻常死别愁。

道远未能将絮酒,垂缨屣履恨千秋。[2] 592

此诗的大意是,想到王士禛魂归黄泉,不禁老泪纵横。一代诗宗故去,真令人担心今后诗运不畅。自己悲痛欲绝,未能前去吊唁,实在是千秋之恨。

蒲松龄与王士禛的交往和友情,堪称清初文坛的一段佳话。蒲松龄与王士禛一生中只有一次会面,之后主要是书信往来、诗歌赠答。由于两人的身份、地位、名望过分悬殊,交往中并非完全平等。对于蒲松龄来说,在科举蹉跎、创作困顿之时,遇到王士禛这位高官重臣的关心和褒奖,感到宠爱有加,为此感激涕零,没世不忘;对于王士禛来说,以一代诗宗的身份,对当时名气囿于一隅的蒲松龄赞赏文才、给予鼓励,体现了他“奖掖后贤”的襟怀。蒲松龄对他与王士禛的交往与友情,十分看重,将王士禛对《聊斋志异》的评语过录到自己的手稿中,在其诗文中直言不讳地表达感激、钦佩之情。难能可贵的是,蒲松龄在与王士禛的交往中颇为自重,没存非分之想,纯粹是君子之交、文字之友。而就王士禛来看,他对这段交往却没有真正放在心上,既没有为《聊斋志异》作序,也没有应允为蒲氏作家传。今天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当然可以理解,无可厚非。但无论如何,王士禛的奖誉,对于蒲松龄坚定信念,持之以恒地完成《聊斋志异》的创作,对于促进《聊斋志异》的广泛传播,都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endprint

二、诗赞王启涑:诗轻万户侯

蒲松龄与王士禛的交往,聊斋学专家多有深入研究,而与王士禛长子启涑的交往却鲜有涉笔。《聊斋诗集笺注》载有蒲松龄写给王启涑的2首五言律诗《送王清远广文茌平》和13首五言古诗《和王春谷诸咏》,表明蒲松龄与王启涑有过文字交往,但这并不说明蒲松龄与王启涑见过面。

《新城王氏世谱》记载:“启涑,字清远,一字春谷,号石琴山人,行十二。由廪贡任茌平教谕、候补知县。性恬淡,不乐仕进,濡染家学,尤工诗歌。父司寇公为刻《茌山诗存》《西城杂咏》《因继集》;殷彦来为刻《闻诗堂稿》,行世;《闻诗堂随笔》《苏诗补注》尚未梓行。书法欧阳率更,画有倪黄遗意。常与邑令崔、孙两君修邑乘及续志,纂辑考证,皆称其有良史才。又与伯父宛西公率族隽课文忠勤祠,创永思会,重修族谱,俾族人乡学敦睦。晚年益治石帆亭园圃,甘隐约以终焉。事详武定丹书李太史传。生于顺治十年八月二十二日,卒于雍正五年八月初七日,享年七十五岁。配梁氏,继梁氏、褚氏,子五。” [1] 16-17 王启涑五子分别是兆酂、兆郁、兆郊、兆郆、兆郡。

康熙《茌平县志·职官·教谕》记载:“王启涑,新城例贡,升知县。”例贡,清朝科举制度中贡入国子监的生员,因为不由考选而由生员援例捐纳,故称例贡,不算正途。

蒲松龄《送王清远广文茌平》詩其一云:

蕴藉张公子,诗轻万户侯。笑谈皆磊落,裘马尽风流。

世本通宫谱,家宁借暇修。聊因一苇渡,直到凤凰楼。[2] 293-294

诗其二云:

释褐初悬帐,岩岩此道尊。金貂司马胄,弦诵鲁连村。

公子风流远,名山大业存。重邱均化雨,桃李在公门。[2] 294

这两首诗赞扬王启涑出身高贵、文采风流,同时预祝他升任茌平教谕后,在礼乐教化方面作出一番事业。

在赵蔚芝《聊斋诗集笺注》中,《送王清远广文茌平》系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盛伟《蒲松龄年谱(简)》对此有详细记载。《蒲松龄志》叙述:“王士禛利用居家时间,阅读了《聊斋志异》的稿本,并评点了其中部分篇章……他还采摭了《聊斋志异》中的《五羖大夫》《妾击贼》《张贡士》《赤字》《小猎犬》等篇,收入其(康熙三十年成编的二十六卷)《池北偶谈》中。” [4] 67 《王渔洋事迹征略》记载:康熙二十八年,“蒲松龄呈所著《聊斋志异》,读之,大赏其文笔,题一绝于后。采十余则入《池北偶谈》,复点志其目,属缮写收藏。蒲松龄未遑缮写,唯次韵答诗” [5] 338 。

综合上述资料,康熙二十八年,王士禛在淄川结识了蒲松龄,回到新城家中,阅读了蒲松龄撰写的《聊斋志异》,评点了部分篇章,并在篇末题诗,还将《聊斋志异》中的五篇志怪稍加修改,载录《池北偶谈》。蒲松龄对此感激不尽,依韵和诗。同时,按照王士禛圈点的篇目,蒲松龄抄录了《聊斋志异》的部分篇章,供其赏读。此时蒲松龄得知王启涑就任茌平教谕,写诗祝贺,在将其抄录的《聊斋志异》送给王家时,或许也将此诗一并送达王家。从目前现有材料来看,蒲松龄与王启涑没有见面晤谈的机缘。

蒲松龄《和王春谷诸咏》,在《聊斋诗集笺注》中系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赵蔚芝为此诗作如下注释:“这十三首五言古诗所歌咏的是王渔洋的西城别墅中的十三个景点。赵执信《饴山诗集·还山集上》有《西城别墅十三咏,为阮亭侍郎作》,所咏景点与此相同,体制亦为五言六句。” [2] 393

《王渔洋事迹征略》记载:康熙二十四年(1685),“启涑为公(指王渔洋)归憩计,修葺西城别墅石帆亭” [5] 316 。王启涑修建西城别墅的前因后果,王士禛的《西城别墅记》有详细记述:“西城别墅者,先曾王父司徒府君西园之一隅也。初万历中,府君以户部左侍郎乞归养,经始此园于里第之西南,岁久废为人居,唯西南一隅小山尚存。……康熙甲子,予以少詹事兼翰林侍讲学士,奉命祭告南海之神,将谋乞归,侍养祭酒府君。儿涑念予归无偃息之所,因稍葺。” [6] 1805

王士禛在家为父亲王与敕守丧期间,就住在西城别墅。康熙二十五年(1686),王启涑赋诗《西城别墅诗》十三章,几年之间,先后有百余名知名诗人参与唱和。王士禛在《蒙木集序》记录:“会予儿涑赋《西城别墅诗》十二章(注:原文如此),和者逾百家,而钟子诗最奇特,巉陗似孟东野。” [6] 1800 《西城别墅诗》唱和情况,《王渔洋事迹征略》有若干条记录。如康熙二十九年(1690),查慎行作《西城别墅十三咏,新城王清远属赋》;陶蔚作《题新城王公西城别墅十三首》。再如康熙三十年(1691),尤珍作《西城别墅十三咏》,题下注:新城王阮亭先生命赋;惠周惕作《新城先生属和城西别墅杂咏》,自注:先生嗣君清远原唱;阎咏作《和王阮亭少司马西城别墅十三咏》。赵执信也写作了和诗,据阎咏《和王阮亭少司马西城别墅十三咏》跋:“归途经秋谷夫子家,夫子十三首蚤成,亦命和之。”赵执信所作和诗情况,赵蔚芝先生有考证。

蒲松龄在《和王春谷诸咏》歌咏的十三个景点分别是石帆亭、小善卷、春草池、石丈、半偈阁、三峰、樵唱轩、小华子冈、竹径、双松书坞、大椿轩、绿萝书屋、啸台。这些景点,王士禛在《西城别墅记》中有较为详细的说明,这对于深入理解蒲松龄的和诗有帮助。文章记述:

西南一隅小山尚存。山上有亭,曰“石帆”;其下有洞,曰“小善卷”;前有池,曰“春草池”;池南有大石横卧,曰“石丈山”;北有小阁,曰“半偈阁”;东北有楼五间,高明洞豁,坐见长白诸峰,前有双松甚古,曰“高明楼”。楼与亭皆毁于壬午之乱,唯松在焉。

所谓“石帆亭”者,覆以茅茨,窗槛皆仍其旧,西尻而东首。南置三石俪立,曰“三峰”。亭后增轩三楹,曰“樵唱”,直“半偈阁”之东偏。由山之西,修廊缭绍,以达于轩阁。由山之东,有石坡陀出亭之前,左右奔峭,嘉树荫之,曰“小华子冈”。冈北石磴下属于轩阁,其东南皆竹也。南有石磴,与洞相直。洞之右以竹为篱,至于池南。篱东一径出竹中,以属于磴,曰“竹径”。其南限重关内外皆竹,榜“茂林修竹”四大字,岌岌飞动,临邑邢太仆书也。楼既久毁,葺之则力有不能,将于松下结茅三楹,名之曰“双松书坞”。西园故址尽于此。出宸翰堂之西,有轩南向,左右佳木修竹。轩后有太湖巨石,玲珑穿漏,曰“大椿轩”。轩南室三楹,回廊引之,曰“绿萝书屋”。其上方广,可以眺远,曰“啸台”。薜荔下垂,作虬龙拿攫之状,百余年物也。[6] 1805-1806endprint

王启涑的《西城别墅十三题》,清康熙《新城县志·艺文》只收录了八题。兹将王启涑原诗与蒲松龄和诗分别抄录如下,以此可以欣赏其意韵与文采。

王启涑《石帆亭》诗云:

结亭如轻航,风帆静无恙。

四面碧窗开,屏幛屹相向。

宛对瓜步山,襟怀颇闲畅。[7] 6

蒲松龄和诗云:

名园已就荒,石帆幸无恙。

鉏茅构以亭,忽然天宇旷。

危坐窗四开,如有清波荡。[2] 391

王启涑《樵唱轩》诗云:

幽居惬地偏,清荫落高树。

天籁杂禽鸣,心契丘樊趣。

旷怀慕襄阳,风流传逸句。[7] 6

蒲松龄和诗云:

庭树生微凉,苔阶衬香软。

南风送樵歌,尘襟半消遣。

身到白云村,欻然闻鸡犬。[2] 391

王启涑《半偈阁》诗云:

茅茨远市圜,禅心静无碍。

瓣香读楞伽,悠然得三昧。

清磬一声鸣,伽陵鸟音碎。[7] 6

蒲松龄和诗云:

古有賢达人,逃禅薄轩冕。

宁知第一流,位尊道逾显。

所得在真诠,半偈胜万卷。[2] 392

王启涑《大椿轩》诗云:

地僻到人稀,潇洒图书静。

峨峨上古椿,华繖骨清影。

老干凌春秋,蒙壮发深省。[7] 6

蒲松龄和诗云:

材贵重名山,非以臃肿故。

蒙庄矜大年,八千犹有数。

得过轩中人,万世有余慕。[2] 392

王启涑《双松书坞》诗云:

曲铁盘虬枝,风雨龙鳞老。

亭亭散秋阴,偃盖蔽晴昊。

仿佛陶通明,庭院迹如扫。[7] 7

蒲松龄和诗云:

拏云上参天,鬖鬖翳白昼。

千岁鹤发翁,嶙峋鸡皮绉。

时闻波涛声,疑是双龙逗。[2] 391

王启涑《春草池》诗云:

春色媚渌池,芳草丰茸发。

对之感惠连,情思颇蕴结。

何处遣离怀,西堂梦未歇。[7] 7

蒲松龄和诗云:

池水浸亭台,清宵帖寒玉。

春草年年生,波影摇苍绿。

惠连久辞尘,好梦来相续。[2] 392

王启涑《啸台》诗云:

秋光豁鸿濛,登高骋遐瞩。

心驰碧云飞,目极长白麓。

遥溯古人风,琴啸慰幽独。[7] 8

蒲松龄和诗云:

临风登高台,顿觉天界阔。

台下有苍龙,蜿蜒上拏攫。

倘逢苏门人,把袂当共酌。[2] 391

王启涑《竹径》诗云:

小圃盈苍簋,横斜绕径曲。

森沉映苔纹,雨霁幽光肃。

露下孤月明,婆娑戛寒玉。[7] 8

蒲松龄和诗云:

一径通云山,深入游仙梦。

折折路欲迷,白鹤引二仲。

客归待月明,清影遥相送。[2] 392

蒲松龄所作的和诗为什么晚了11年?唯一的解释便是,蒲松龄与新城王家交往不多,与王启涑没有当面接触,多年之后才得知文人纷纷唱和《西城别墅诗》,于是欣然命笔。蒲松龄得知王启涑《西城别墅诗》诗并和之,其中间人有可能是王士禛的族侄王启座,因为查阅《聊斋诗集笺注》,康熙四十年(1701)前后,蒲松龄与王启座多次交往,兼有诗词酬唱。

三、诗赞王兆酂:家传风雅犹不替

蒲松龄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写作了七绝《题玉斧〈立雪诗思图〉》。《立雪诗思图》背景是漫天大雪,雪中之人是个身披鹤氅的英俊少年,正在凝神构思诗作。赵蔚芝推测,结合蒲松龄的七言古诗《见王汉叟翩翩有父风,乃叹林下必有清风,诚然也。作寄玉斧》,此处蒲松龄称赞的英俊少年,可能是王渔洋的族侄王启座(字玉斧)的儿子王汉叟。并称《立雪诗思图》当系王玉斧按自己构思请人绘制 [2] 454 。

这个推论其实不正确。新城王氏第十七世孙、新城王氏宗亲联谊会副会长王毓棠先生代笔者查证《新城王氏世谱》,得出结论:王汉叟是王士禛的长孙、王启涑的长子,而不是王启座的儿子。民国三年《新城王氏世谱》记载:“兆酂,字汉叟,行十二。素性刚直,存心坦白。候选光禄寺典簿。雍正八年需次选人,未及授职,值左辅水灾,钦命协办濮州、范县赈务。厘弊剔奸,民沾实惠,全活无算。生于康熙二十六年十一月初二日,卒于乾隆十七年十月二十九日,享年六十六岁。配李氏,四子。” [1] 16-17 王兆酂四子分别是:长子祖导,武庠生;次子祖瑒;三子祖璘;四子祖琦,廪生,出嗣于兆郊。现有资料表明,王士禛喜欢肖像,留下了多幅画像,那么身为长孙的王兆酂深得祖父的宠爱,王士禛一定会让画家为其画像,《立雪诗思图》当是其中一幅。

《题玉斧〈立雪诗思图〉》诗云:

鹤氅从容意态闲,苍茫无尽雪漫天。

人疑京洛羊车里,思在灞桥驴背间。[2] 454

在诗中,蒲松龄借用晋时“卫玠羊车”的典故,赞扬画中人丰神俊朗、人中龙凤;借用唐时郑綮“灞桥驴背”的典故,赞扬画中人诗思敏捷、出口成章。诗中“鹤氅”,泛指鸟羽所制的裘衣。《世说新语·企羡》记载:“孟昶未达时,家在京口。尝见王恭乘高舆,被鹤氅裘。于时微雪,昶于篱间窥之,叹曰:‘此真神仙中人!”《晋书·王恭传》中亦载此事。魏晋南北朝、隋唐之际,鹤氅是风流名士常着服饰,后来才成为道服的专称。蒲松龄借此称赞画中人清华高雅的气质。endprint

作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的《见王汉叟翩翩有父风,乃叹林下必有清风,诚然也。作寄玉斧》,赞扬王兆酂英俊潇洒、雍容华贵,谦逊有礼、温文尔雅,出身名门贵族而无纨绔子弟的轻浮之气。诗题中的“林下清风”出自《世说新语·言语》:“刘尹云:‘人想王荆产佳,此想长松下当有清风耳。”同书《贤媛》:“谢遏绝重其姊,张玄常称其妹,欲以敌之。有济尼者,并游张谢二家,人问其优劣,答曰:‘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蒲松龄借此典故称赞王兆酂秉承了父祖二人的超逸风度,文质彬彬,翩翩有礼。其诗云:

羊车公子二十龄,玉骨英迈神爽清。庐儿楚楚骑白凤,登堂撝抑温满庭。家传风雅犹不替,芳兰竟体流余馨。翔步雍容中齐夏,想见藏府皆通明。老夫性僻近疏陋,行年衰惫拙益增。至处少年徐引散,我闻浮薄亦厌听。空谷跫跫见珠履,大雅温文移我情。古人白眼诮纨绔,概视天下余不平。[2] 516

从诗题分析,蒲松龄可能在某个场合见过王兆酂,十分欣赏他的谦逊风度,于是赋诗一首。蒲松龄在诗中夸赞王兆酂相貌堂堂、风度翩翩;继承了家传风雅,并且发扬光大;胸怀光明磊落,态度从容不迫,好像来自仙境中的少年儿郎。诗中“羊车公子二十龄”,是说诗中的公子二十岁。按《新城王氏世谱》所载,王兆酂生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康熙四十五年时正好二十岁,从年龄上来说符合王兆酂的条件。蒲松龄对王士禛的人品才学十分敬重,自谓“窃附门墙”之“私淑者”,因此爱屋及乌,不吝笔墨,在诗中对王兆酂极力称赞。蒲松龄言称,世俗之人把天下纨绔子弟一律看成无知无礼的轻薄之徒,自己决不同意这个谬论,因为有现成的例子,王汉叟就不是这种人。蒲松龄通过王启座转达这种敬意,主要还是想达到称赞王士禛家学渊源、教子有方的目的。

從以上两首诗的写作背景来看,蒲松龄与王兆酂绝对没有交往,他写作的这两首诗极有可能通过王启座转交王士禛家。《聊斋诗集笺注》系于康熙四十二年的诗作,有蒲松龄与王启座的酬答诗《王玉斧忽至,夜出壶酒,对酌倾谈》,此诗排列在《题玉斧〈立雪诗思图〉》之前,诗末联“罢酌成瑶章,衰翁谢不敏”,所言自谦之作可能就是《题玉斧〈立雪诗思图〉》。据此可推断,诗成后蒲松龄当面交给王启座,拜托其转交王士禛。系于四十五年的蒲松龄诗作《寄王玉斧》,排列在《见王汉叟翩翩有父风,乃叹林下必有清风,诚然也。作寄玉斧》之前,说明以上两首诗当由蒲松龄寄送王启座,由其转送王士禛家中。

参考文献:

[1]王树的.新城王氏世谱(卷五)[O].民国三年第七次续修本.

[2]蒲松龄.聊斋诗集笺注[M].赵蔚芝,笺注.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

[3]路大荒.蒲松龄年谱[M].李士钊,编辑.济南:齐鲁书社,1986.

[4]蒲松龄志编纂委员会.蒲松龄志[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5]蒋寅.王渔洋事迹征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6]袁世硕.王士禛全集[M].济南:齐鲁书社,2007.

[7]崔懋.康熙新城县志(卷十四)[G].扬州:广陵书社,2004.

Abstract: Pu Songling is not only a famous novelist of classical Chinese novels,but also a great poet in the early of the Qing dynasty. He has written more than thousands of poems in his life,and zengda poem(present each other with gifts oem)occupies a great amount of proportion in the whole poems. Among them,Pu Songling has sincerely admired the moral integrity,political achievements and literary talent of Wang Shizhen,as well as his son Wang Qisu and his grandson Wang Zhaozan,and he also expressed his great respect and praise for them.

Key words: Pu Songling;Wang Shizhen;Wang Qisu;Wang Zhaozan;poem

(责任编辑:朱 峰)endprint

猜你喜欢

蒲松龄诗词
『别人家的孩子』蒲松龄
蒲松龄:努力换来逆袭
《神探蒲松龄》:并没有那么差!
蒲松龄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