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聊斋志异》雅俗辨略

2018-02-07孔涛

蒲松龄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蒲松龄聊斋志异

孔涛

摘要:《聊斋志异》雅俗互见,其雅可概括为言之雅、德之雅与情之雅,全面而深刻地表现了蒲松龄的文学才能、道德理想和情感观念;其俗可分为宿命之俗、情欲之俗与求奇尚怪之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蒲氏本人的世俗心理和多重人格,也折射出明清之际张扬“人欲”、具有近代启蒙色彩的世俗文化生态。

关键词:聊斋志异;雅;俗;启蒙

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识码:A

《聊斋志异》是中国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蒲松龄少负异才,满腹经纶,但因家道中落,科场失意,他不得不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正因如此,他才能广泛地接触民间的日常生活,熟悉黎民百姓尤其是下层文人士子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想,所欲所求。尽管他创作的经典人物形象多是狐妖仙鬼,但这些来自民间的源头活水为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提供了丰富的现实性内容,也使《聊斋志异》从文学思维到文学语言都充满着平易亲和的艺术格调。蒲松龄的秀才身份和文人性格使他天然地具有追求典雅精致的艺术趣向,而小说创作又不可避免地需要迎合世俗心理,这种雅与俗的矛盾贯穿着《聊斋志异》创作的始终。《毛诗序》云:“雅者,正也” [1] 17 ,《荀子·修身》也云:“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 [2] 22 。中国崇礼重文的精英主义文化传统始终是崇雅卑俗的,但俗文化源于人性、根植于民间,始终保持着十分强大的生命力。事实上,雅与俗的对立与调和是任何时代的文学艺术、任何作品都无法回避的重大美学命题,而雅与俗的评判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聊斋志异》同样如此,它亦雅亦俗,雅俗互见,既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蒲松龄个人的心灵状态,也反映出明末清初的这一特定时代的世俗风尚。本文不揣浅陋,将《聊斋志异》概括为言之雅、德之雅、情之雅,宿命之俗、情欲之俗、求奇尚怪之俗,现分别试述之。

一、言之雅

《聊斋志异》作为文言小说,雅言俗语兼用,以雅言为主,俗语俚谚也尽量雅化,句式句法小巧多变,总体语言风格凝练典雅,庄谐有致又生动活泼,同时因长于用典而略显深僻。蒲松龄在广泛继承古代雅言的基础上,大胆吸收民间俗语俚词的营养,为明清文言小说带来了一股清新之气,从而将中国文言小说的语言水平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鲁迅先生所言的“偶叙琐闻,亦多简洁,故读者耳目,为之一新” [3] 22 ,就是对其简雅清新的语言风格和叙事风格的嘉许。

《聊斋》言情状物惜墨如金,虽寥寥数语而刻画精准,鲜活生动,真正达到一字不易的地步。《谕鬼》中石尚书为警告群鬼而作的骈文,短小精悍,辞气铿锵,大义凛然,动情晓理,读之不免惊心震魄,鬼患亦由此遂绝;《席方平》和《胭脂》中的骈文判词,事理清晰,音律流丽,释放出气势如虹的正义力量,极富艺术感染力。当然,书中也偶有铺排繁复,辞藻华丽而内容空洞的骈辞俪赋,如《绛妃》中花神绛妃因屡被封家女子摧折,请作者作檄讨之,如此蝇头小事,蒲氏竟作千字长文,工丽对仗,几乎句句用典,虽是作者逞才肆能之作,亦足可证其语言功力之深。

蒲松龄的语言亦不乏机智幽默之处。如《狐谐》中狐女取笑孙得言等人的对联和即兴口撰的故事。《医术》中的张氏酒醉时开错了药方竟致病者痊愈;益都韩翁,将汗垢捻成药丸给人医病,半夜病者之父挝门甚急,韩翁吓得翻墙而逃,追之数里,才知道病者之父是来感谢他的。《盗户》中因官府偏袒“盗户”,乡民争相冒充,连狐狸也不例外;原壤为逃避课征,将田产暂挂颜回名下,颜回却霸占不还,原壤前去理论,却被孔夫子及其七十二党徒毒打囚禁。蒲氏独具匠心的这种幽默,是对当时丑恶现象的辛辣讽刺。《仙人岛》中芳云,取笑王勉的诗与文章,又故意曲解儒家经典取乐,读之令人捧腹。

二、德之雅

蒲松龄的思想基础是三教融合,以儒为宗。儒家的忠孝节义、礼义廉耻是他价值观的基石。纵览《聊斋志异》全书,思想价值比较突出的篇目都反映着他对世道人心、科场官场的强烈批判和辛辣讽刺。尽管如此,他并没有也不可能超越他所处的时代而对封建制度从根本上予以质疑和否定,他的道德理想、政治理想仍然不出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施行仁政、公正廉明、济世爱民等等儒家思想范畴之外。蒲松龄创作此书的根本目的,除抒发他对黑暗现实的无比愤恨和深深无奈之外,更多地是冀望通过因果报应这一信仰机制惩恶扬善,劝化世人。《聊斋志异》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多为狐鬼仙妖,书生士子和各级官吏,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概括出蒲松龄理想世界中的官德观、士德观和妇德观,以下就从官德、士德、妇德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官德

蒲松龄对当时的吏治极端失望,他的官德标准不可能很高,其内涵不外乎“公正廉明”四字。“公正”在《聊斋》中主要体现在蒲松龄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如《司文郎》中瞎和尚能用鼻闻出所烧文章的优劣高下,但写出好文章的却落第,写出臭文章的反而高中,而烧考官们的文章时,“每一首,都言非是,至第六篇,忽向壁大呕,下气如雷。众皆粲然”, [4] 343 通过这一奇妙构思,蒲氏对科场腐败、考官无能、无法公正地选贤任能做了无比辛辣的讽刺。《何仙》中描写科场阅卷:“一切置付幕客,幕客六七人,粟生,例监,都在其中,前世全无根气,大半饿鬼道中游魂,乞食四方也” [4] 409 ,表现了蒲氏内心的无比愤恨。《郭安》中糊涂官陈其善竟然判决杀人犯做被杀者妻子的丈夫,蒲松龄禁不住感叹:“此等明决,皆是甲榜所为,他途不能也” [4] 389 ,甲榜尚且如此,何况其他,蒲氏对科考的极端失望溢于言表。

“廉明”则体现在《聊斋志异》中层出不穷的贪暴不仁、索贿行贿、贪赃枉法、卖官鬻爵等种种丑恶现象中。蒲氏《黑兽》中评曰:“余尝谓贪吏似狨,亦且揣民之肥瘠而志之,而裂食之;而民之戢耳听食,莫敢喘息,蚩蚩之情,亦犹是也。可哀也夫!” [4] 133 把贪官污吏和老百姓的关系比作黑兽与老虎、狨与狝那种挑肥拣瘦、想吃就吃的关系,而被吃者还要恭恭敬敬,汗不敢出,形象地表达了他对贪官污吏的深恶痛绝和切齿之恨。《续黄粱》中包拯参劾曾孝廉拉帮结党、卖官鬻爵、肆夺民田、强抢民女、贪赃枉法、荒淫无度等种种罪状,而皇帝还袒护他,更折射着蒲氏对吏治腐败的彻底失望。《冤狱》中蒲氏评曰:“每见今之听讼者矣:一票既出,若故忘之。摄牒者入手未盈,不令消见官之票;承刑者润笔不饱,不肯悬听审之牌。蒙蔽因循,动经岁月,不及登长吏之庭,而皮骨已将尽矣!而俨然而民上也者,偃息在床,漠若无事。宁知水火狱中,有无数冤魂,伸颈延息,以望拔救耶!” [4] 303这段话,把诉讼过程中官吏对百姓百般延宕、层层盘剥,徇私枉法,冷漠无情的官场黑暗揭露无疑,也从反面说明了蒲松龄的官德观。《王者》中的大王责令湖南巡抚,用其所贪赃银补齐六十万两饷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上层官僚贪腐程度之深,也折射着蒲松龄对其利用职权之便大肆收受贿赂的批判态度。《席方平》中二郎神对阎王、城隍、郡司、隶役的判语,全面揭露了阴间各层官吏贪赃枉法、敲骨吸髓、狡诈凶残、飞扬跋扈、助纣为虐等种种不法行为,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社会中黎民百姓所处的水深火热的恶劣境遇,判语所定的江水湔肠、请君入瓮、剔髓伐毛、脱皮换革、剁其四肢、烹其筋骨等諸种酷刑,也反映了蒲氏内心对贪官污吏的无比憎恨。《李伯言》《潞令》《梅女》《梦狼》等篇同样表现了这一主题。endprint

蒲氏深恶痛绝的是草菅人命、敲骨吸髓、强取豪夺之类的极端式贪腐,对官场上人情往还、请托送礼、感情投资之类的灰色贪腐,他是有所保留、有所认可和接受的。书中甚至正面人物也存在托人打点、主动贿赂阳间或阴间的官吏、仆役的情形,这也说明蒲松龄对“廉明”看法不是绝对的。另外,《聊斋》也描写了一些清官循吏的形象,如《柳秀才》中的沂县县令为蝗灾忧心,感动柳神入梦献策以免禾田受损;《折狱》中的淄川县令费祎祉明察秋毫,断案神明,且于蒲氏有知遇之恩;《龙戏珠》中齐东县令徐公廉政爱民,一家却惨遭雷击而死,让蒲氏嘘唏不已。

(二)士德

《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士子,绝意仕进的往往非狐即仙,多数主人翁都是像蒲松龄一样的读书人,通过科举实现飞黄腾达、光耀门楣的理想是他们普遍的人生信仰,因此,作为儒家弟子,仁孝忠悌、礼义廉耻是他们基本的道德信条。从《聊斋志异》文本本身来看,蒲氏对孝、义、悌、痴最为推重。

如《席方平》中的席廉因儿子席方平孝义,被二郎神赐阳寿三十六年而起死回生。《孝子》中的周顺亭割肉熬膏,敷母患疽处,病痛顿止。《乐仲》母亲弥留之际想吃肉,乐仲割股以献,后疤痕化为两朵赤菡萏,死时光明生于股际。《钟生》里的钟庆余因孝行,阎王为其母亲增寿十二年。《考城隍》《水灾》《侠女》《商三官》《青梅》《田七郎》《齕石》《白于玉》《青娥》等篇,都有表现孝行的内容。

表现“义”的例子也很多。《邢子仪》中的秀才邢子仪虽然赤贫,但因性格耿直方鲠、不好色而得天降双美、富甲一方的好报。《大力将军》中的查伊璜施恩不问名,赠与当时做乞丐的吴六一衣物银两,后终得吴将军豪赠一半家产以报。《丁前溪》中的丁前溪游侠好义,受人一饭之恩,慷慨相报。《崔猛》中的崔猛、李申行侠仗义,替天行道。《聂小倩》中的宁采臣清介自守,信义刚直,不取不义之财,最终抱得美人归。《聊斋志异》也有反面的例子,如《武孝廉》中的石某落魄时受狐女重义深恩,显贵时却忘恩负义,最终惹怒狐女索还药丸而死。《丑狐》中的穆生,因丑狐馈赠致富,后来却聘道士画符驱狐,终遭破产丧趾之报等等。

《二商》中二商原谅了亡兄大商的不义,以德报怨抚养其子,感动大商托梦告知窖藏之银,经营致富后分给其侄一半家产;《张诚》中张诚与张讷的兄弟之情;《珊瑚》中安大成将大部分财产分给弟弟;《向杲》运用幻化之笔描写了向杲替庶母所生的哥哥向晟报仇的故事,从侧面体现了兄弟之间的情与义;《湘裙》中晏仲十分思念死去的兄长晏伯,醉酒后不知不觉来到阴间,便将兄长的儿子带回了阳间,用自身阳气使其由鬼变为活人,并将其抚养成才。这些都是表现“悌”的篇目。

对于痴,蒲氏在《阿宝》文后评论说:“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 [4] 72 蒲氏本人一生孜孜于科举,不可不谓痴,其在“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案冷凝冰”(《聊斋自志》)的环境下,集腋成裘,写成此书,亦不可不为痴。

(三)妇德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除了《马介甫》中的尹氏、《珊瑚》中的臧姑、《吕无病》中的王氏、《大男》中的申氏、《邵女》中的金氏、《阎王》中的李久常之嫂、《二商》中的大商之妻等悍妇妒妇形象之外,绝大多数女性都是有情有义、贤良淑德的正面形象,尤其是蒲氏笔下的狐女鬼妇,绝大多数均美艳风流,行侠好义,绝少争风吃醋,横暴嫉妒的行为,集中体现出蒲氏理想中的妇德观念。

如《小翠》中的小翠是一位前来报恩的狐女,天真无邪,童心未泯。她虽两次保全夫家,并治好了丈夫元丰的傻病,却因打碎玉瓶受到责骂而负气出走,后来小翠变成元丰未来妻子的模样,以慰他日之思,小翠的至纯至善,重情重义,实让人流俗汗颜。《白于玉》中的葛女下嫁吴筠,却能忠贞不二,甘于贫苦,理生计,奉吴母,训孤儿,井井有法,表现出一个大家闺秀的高尚风范。《商三官》中的三官为报父仇,女扮男装学戏,利用仇人庆寿的机会色诱其人,复仇成功后悬梁自尽,表现出过人的胆识和气节。《土偶》中的王氏,丈夫去世却矢志不嫁,命人造丈夫塑像,每天供奉,表现出从一而终的忠贞妇德。《邵女》中柴廷宾的贤妾邵女,面对其妻的残忍骄横,忍辱负重,以德报怨,最终赢得了其妻的尊重和爱戴。《农妇》里的女主人翁,勇健不亚男子,常为乡民调解纠纷;其辛苦所得,有盈余則施丐者;分娩后仍能挑着两个巨瓮行走百里;操行谨严,曾痛打有秽行的结义姊妹。《宦娘》中的女鬼赵宦娘,雅爱琴筝,因倾心温如春的琴艺,暗中撮合温如春和良工的姻缘,成人之美,功成而身退。这种可亲可爱的女性比比皆是,如《红玉》《阿霞》《侠女》《细柳》《姊妹易嫁》《庚娘》《黄英》《恒娘》等等。

三、情之雅

蒲松龄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尽管他已洞悉科举制度的极端腐朽,但他没有改变命运的其他选择,所以他一次次地抱有幻想,又一次次地折戟科场,时时刻刻承受着痛苦、失望、孤独、辛酸、愤怒、无奈、自嘲等负面情感的折磨。正因如此,他内心比常人更渴望人间真情的抚慰和滋润,更希望打破地位、门第、金钱这些世俗枷锁对人性的钳制。这从《聊斋》诸名篇所体现出的爱情、友情可以看出来。在他的生花妙笔之下,那些狐仙、女鬼、花妖虽然性情各异,但大多聪慧漂亮,善良忠贞,情深义重,不慕荣华,鲜少受封建礼教的束缚。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们往往来去自由,从不掠人之美;更有痴情男女,对所爱魂牵梦萦,生死相许,充分展现了蒲氏所憧憬的理想爱情。《聊斋》中的友情,不管是人类之间,还是人类与异类之间,也都具有真诚无私、肝胆相照、超越权力地位的浪漫主义特点。

(一)爱情

蒲松龄善写爱情,在痴情的描写与表现上,尤其细腻真切,感人至深。如《阿绣》中刘子固对阿绣的爱情,热烈而真挚:阿绣留下舌痕的包裹,子固不敢再动;从阿绣处买来的香帕脂粉等物,刘将其密藏入箧,思念她时就拿出来看看;听说阿绣已许人,刘灰心绝望,归家捧箧而泣。《阿宝》中的孙子楚对阿宝一见钟情,魂魄竟跟随阿宝回家。后来孙子楚化作一只鹦鹉朝夕守在阿宝的身边,痴情若此,终于让阿宝下决心嫁他为妻。《婴宁》之王子服在元宵灯会偶遇婴宁后,失魂落魄,相思成疾,其爱恋之痴,让人动容。《香玉》中的黄生与白牡丹花神香玉一见倾心,二人诗词唱和,琴瑟和鸣,好不惬意,可惜即墨蓝氏掘花至其家中,白牡丹不久枯萎而死,黄生日日哭悼,作哭花诗五十首,终于感动花神,让香玉重生。十年后,黄生死去,死后变成长五瓣叶子的牡丹,不久遭人砍斫,白牡丹和耐冬相继殉情而死。《白秋练》中的慕蟾宫与白鱀豚精的女儿白秋练都雅爱诗词,白秋练竟因喜欢蟾宫读诗声而相思成疾,蟾宫归家后亦因思慕秋练几近殒命,二人不仅都通过为对方读诗治好了彼此的病,还用朗读声作约会的暗号,用诗词来占卜,用读杜甫的《梦李白》来保全秋练的躯体不腐,二人对诗之痴,对情之痴,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表现这一类痴恋主题的还有《连城》《乔女》《王桂庵》《娇娜》《鲁公女》《花姑子》《宦娘》《瑞云》《晚霞》等篇。endprint

猜你喜欢

蒲松龄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不一样的魑魅魍魉
『别人家的孩子』蒲松龄
蒲松龄:努力换来逆袭
《神探蒲松龄》:并没有那么差!
《清史稿》灾异卷及《聊斋志异》的形象设定
STRANGE TALES INDEED
论《聊斋志异》的悲剧意蕴
蒲松龄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