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和趋势分析

2018-02-07侯英

时代金融 2018年3期
关键词:发展模式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

【摘要】互联网金融作为互联网与金融相结合的新兴领域,将对人类金融模式产生重要影响。本文梳理了互联网金融的概念、特点以及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发展模式 发展趋势

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与金融相结合的新兴领域,英文名称是Internet of Finance,简称IOF。互联网金融是指以依托于云计算、大数据、电商平台及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实现融资、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一种新兴金融模式。它不同于传统的以物理形态存在的传统金融活动,是存在于电子空间中的金融活动,其存在形态是虚拟化的,运行方式是网络化的。

互联网金融并不是简单的“互联网技术的金融”,更本质的是“基于互联网思想的金融”,它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工具,使得传统金融业务具备透明度更强、参与度更高、协作性更好、中间成本更低、操作上更便捷等一系列特征。任何涉及到了广义金融的互联网应用,都应该是互联网金融,包括但是不限于为第三方支付、在线理财产品的销售、信用评价审核、金融中介、金融电子商务等模式。

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

当前互联网金融模式,由传统金融机构模式和非金融机构模式组成。传统金融机构模式主要为传统金融业务的互联网创新以及电商化创新等,非金融机构模式则主要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金融运作的电商企业模式、P2P和众筹为代表的网络融资平台模式、比特币为代表的虚拟货币模式的虚拟货币模式、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模式等。

三、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互联网金融模式包容了传统金融模式,其可以部分复制和覆盖传统金融的业务模式,但传统金融却很难复制和覆盖其业务模式。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不仅仅基于数据、平台和技术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基于互联网思想、基于其社会价值的彰显。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特点和优势如下:

第一,客户广泛。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客户能够突破时间和地域的约束,在互联网上寻找需要的金融资源,金融服务更直接,客户基础更广泛。

第二,客户粘性高。互联网金融实现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高度统一,拥有“入口”的网络金融企业能够更容易获得客户,并使客户对其产生的粘性大大增强。

第三,信息透明。资金供求双方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自行完成信息甄别、匹配、定价和交易,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解决了市场信息不流通的问题。当下的移动网络大多具有推送功能,更能让客户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供需方均有透明、公平的机会。

第四,效率高。互联网金融业务主要由计算机处理,操作流程完全标准化,转账、证券交易、支付等金融功能的实现越来越快捷及时,用户体验更好。

第五,成本低。在这种金融模式下可以降低信息处理成本,金融产品的审阅、交易都可以运用在线支付的方式在网上进行,这种交易方式极大的降低了交易过程中的交易成本,互联网金融机构也可以避免开设营业网点的资金投入和运营成本。

第六,长尾效应。互联网金融模式具有长尾效应,即目前互联网金融的用户呈现出消费额度很小但数量巨大的特点,互联网金融门槛较低,具有明显的普惠性。

第七,征信优势。互联网金融企业依靠自己在“信息”、“成本”、“数据”等方面的天然优势,通过信息交互产生的大数据集转化为信用数据,并整合其它渠道信用信息,以此不断创新征信手段,使得对信贷风险的把控更为精准和到位。

第八,垄断性。软硬件上的规模经济以及平台和大数据的自然垄断特征将使得若干家互联网金融行业巨头的总和有很大体量,其余企业在行业内将很难生存。

第九,创新性。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互联网金融领域不断出现交易主体、交易结构、交易模式的创新,并满足了更多个体差异化的金融需求,使社会财富在更广大社会阶层中进行分配。

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互联网金融已经出现如下重要的发展趋势:

第一,移动化。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催生了互联网的移动化趋势,这种趋势在金融互联网的发展中体现也日愈明显。移动支付成为网络金融的主力军,手机炒股、网上购买理财产品等网络金融服务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客户使用。

第二,一体化。金融网络化的过程当中,客观上存在着系统管理客户所有财务金融信息的需求,互联网金融机构将顺应这种需求,力图打造一站式的金融业务平台,让投资者在平台上实现自助式投资理财、交易融资等一站式的金融服务功能。

第三,个性化。互联网金融带来了金融产品的标准化,但个性化需求还是存在的,更全面的网络金融服务和更为丰富的网络金融产品必将出现,而传统的金融机构将在未来互联网金融的个性化、定制化金融领域大展身手。

第四,品牌化。随着众多的网络金融产品出现,竞争将更加激烈。未来互联网金融机构将更加重视品牌化发展战略,基于信誉、安全、规模、技术甚至独特的企业文化和经营方式的品牌将成为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参考文献

[1]刘英,罗明雄.互联网金融模式及风险监管思考[J].中国市场,2013,(43):29-36.

[2]王海军,张海亮,王念.互联网金融理论建构:本质、缘起与逻辑[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5,31(06):13-21.

[3]晋自力.互联网金融及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以阿里小贷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05):96-97.

[4]赵芬,张丽云,赵苗苗,邵蕊,刘丽香,赵海凤,徐明.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架构和技术初探[J].生态学杂志,2017,36(03):824-832.

[5]卫颖.基于价值链视角的现代企业财务分析研究[J].会计之友,2017,(02):39-43.

[6]严圣阳.互联网金融产业链问题及整合对策[J].金融经济,2014,(10):23-25.

[7]谢治春.互联网金融创新与商业银行品牌塑造模式[J].中国软科学,2016,(06):159-170.

[8]霍沫霖,朱發根,单葆国.“移动互联网+智能用电”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电力,2016,49(03):39-45.

[9]林雪.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业务的融合与发展研究[J].金融论坛,2014,19(10):21-28.

基金项目:上海电机学院重点学科项目(13XKJ02)资助。

作者简介:侯英(1979-),女,经济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金融市场、国际金融。endprint

猜你喜欢

发展模式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