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区乡村振兴的跨越机理与实践探索
——以安吉县为例

2018-02-07柯福艳徐知渊章伟江吴永华

浙江经济 2018年6期
关键词:安吉山区城乡

□柯福艳 徐知渊 章伟江 吴永华

(本文系2017年度浙江省农业资源区划研究课题《基于资源禀赋的浙江乡村振兴战略研究》(NQ2017-19);2016年度浙江省科协服务科技创新项目、重点软课题《山区绿色跨越发展的实现机制、典型模式与对策研究》(2016KXCX—KT002)研究成果)

山区的滞后发展,既与不利的交通区位等客观条件有关,也与无工不富及生态保护之间的徘徊有关,更与“在城市发展工业,在乡村发展农业”这种传统的城乡二元产业发展模式有密切的关系,进而难以从整体上形成富有竞争力的大产业。当前发展理念和战略重大转型为经济发展滞后但生态环境优良的山区开展乡村振兴创造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山区在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

城乡产业一体视角下山区乡村振兴的跨越机理

在新兴社会需求的拉动下,城乡产业发展边界融合且空间转化,传统农业与要素回报率较高的二三产业融合进而形成新兴绿色产业,即形成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路径,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发展契机。山区通过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可以提高要素在城乡间的流动性与综合回报率,加快新增发展要素向新兴绿色产业、向城乡一体的农林产品加工大产业集聚,进一步引起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形成与传统工业强县发展路径不同的绿色经济增长路径,从而跨越发展并实现乡村振兴。

新兴社会需求拉动,静态比较优势转化为动态竞争优势。我国山区大多地处偏远、地形复杂、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发展滞后。在传统非均衡发展格局中,市场机制使山区不但难以形成回流效应,而且也很难分享大中城市发展的扩散效应,始终处于不利地位,丰富的特产资源与良好的生态环境等静态比较优势难以转化为动态竞争优势。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出现两个明显的转变:一方面,社会发展方式出现转变,传统以工业为主、发展与污染并存的发展方式受到摒弃,而绿色环保的发展方式开始受到普遍的肯定与积极的探索;另一方面,休闲旅游等绿色需求普遍增长,特别是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代表的发达地区居民的相关需求大幅增长,并带领全国的休闲旅游服务需求呈爆发式增长态势。在新发展形势下,发展要素范围拓展,由传统人力、资本、土地等扩展到生态环境、农业景观、传统文化等新型要素上来,广大山区的发展价值开始凸显,静态的比较优势开始转化为动态的竞争优势。

农业多功能拓展,建立起“接二连三”一体发展路径。在传统发展格局中,山区农业一直拥有自己清晰的边界,与城市专属的二三产业的发展割裂开来,仅停留提供普通食品阶段,多种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农业农村发展既不能参与创建、分享二三产业的高附加价值,也没有植入二三产业的现代化管理经验,要素回报率一直低位徘徊,而偏低的要素回报率导致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广大山区农村一直处于落后的边缘。然而,山区具备发展以休闲旅游业为代表的服务型产业与以农林产业为基础的特色农林产业精深加工业的先天优势,该类产业的兴起将为山区乡村振兴带来跨越契机。山区在建设好生态文明的基础上,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积极发展农林产品加工业并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确立“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一产“接二连三”)或“农业生产+乡村休闲旅游”(一产“跨二进三”)等新型发展路径。这样,农业农村不仅参与创建而且分享二三产业的发展红利显著改善资源配置效率,而且把山区农村从低要素回报率的恶性发展循环带入到高要素回报率的良性发展上来。

城乡产业一体发展,经济结构由“二三一”转向“三二一”。在城乡二元产业结构背景下,山区农村要素回报率与农业生产要素低回报率紧紧捆绑在一起,阻碍资本要素下乡,产业无法形成系统性竞争优势,导致山区在传统非均衡发展格局中一直处于发展的边缘。这种城乡二元产业现象及其产生的危害作用在广大山区表现得更加突出。在以休闲旅游为代表的绿色经济蓬勃发展新背景下,山区农村地区的三产率先一体发展起来,将为打破山区城乡二元产业藩篱创造了条件。随着发展的深入,山区利用地方特色农林产品构建城乡一体农林产品精深加工业,利用城乡二级地方旅游资源构建城乡一体化旅游市场,促进农村地区有效承接城市产业资源,建立起与自身资源禀赋相匹配的产业一体化新增长路径。据此,要素回报率较高的第三产业对整个山区的资源要素回报率贡献上升,带动其整体资源要素回报率走高,并进一步带动山区经济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深刻转变。最终,山区摆脱依赖技术模仿或者生产要素累积的传统发展路径,转向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新型发展路径,通过走高的要素回报率产生集聚与回流效应,摆脱低水平发展轨道进入高水平发展轨道,实现振兴发展。

安吉城乡产业一体化实现乡村振兴的经验

安吉是浙西北一个典型的山区县,曾是浙江省25个贫困县之一,位于黄浦江之源,三面环山,北临太湖,茂林修竹,河道密布,全县植被覆盖率达75%,森林覆盖率达71%,年均水资源储量达15亿立方米。安吉是著名的“中国竹乡”与“白茶之乡”,其中,毛竹蓄积量和商品竹均名列全国第一,境内竹林达100万亩,立竹量达1.45亿株。

自2001年正式确立“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并着力推进城乡产业一体化后,安吉经济发展开始发生系列变化,多个经济发展指标在经过短暂的调整之后保持良好态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一是经济增长保持良好态势。2006-2016年间,安吉县的GDP、财政总收入、城镇居民收入、农村居民收入名义年均增长幅度分别达到12.82%、20.66%、10.59%和12.48%,均高于浙江省同期平均水平,其中,财政收入增速优势最为明显。二是在全省的经济发展地位不断提升。安吉县GDP、财政总收入在全省各县(市)的排名由1990年的第29位和第28位上升至2016年的第27位和第20位。三是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与城乡融合水平较高。自2004年起,安吉县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开始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且保持稳定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比不断下降,2016年降至为1.74,显著低于浙江省2.07的平均值。四是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一产比重持续下降并降至较低水平,二产比重在近10年保持下降态势,三产比重保持稳步上升态势,三次产业的比重从1990年的47.35∶31.03∶21.62优化为2016年的8.16∶45.09∶46.75,以休闲旅游业为重要增长内容的三产在国民经济中已占据主导地位,并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具体来说,安吉县山区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经验如下:

摒弃工业立县,确立生态立县发展战略。特色农业与乡村生态环境非常优越的安吉,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并没有意识到自然资源真正的经济价值。在全国“无工不富”浪潮的冲击下,安吉学习苏南模式、温州模式,试图通过发展传统工业来振兴经济,引进了印染、化工、造纸、小建材等污染重与能耗高的项目,虽然经济得到了快速增长,但牺牲了资源环境,水质严重污染等问题显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走向了对立面。1998年,太湖治污“零点行动”倒逼安吉痛下决心,在县财政收入只有4000多万元的情况下先后投入8000余万元,对全县112家污染企业进行了强制治理,关闭了22家污染严重企业,拆除了有30多年造纸历史、全县税利大户孝丰造纸厂的制浆生产线;对全县的低档小建材、小加工等烟尘污染企业进行了集中整治;开展了大规模的“绿色工程”建设,关闭并复绿了200余处矿山。太湖水治理行动倒逼安吉重新审视自身的特点、优势和责任。以此为起点,安吉开始思考新的发展理念与新的发展方式,确立生态立县战略,将特色产业、生态环境、地方文化等比较优势转化为动态竞争优势,以期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健全农林产业链条,建起一产“接二连三”路径。2001年安吉开始了探索“生态立县”之路,主要任务是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和生态城镇,拓展农业农村多种功能来健全产业链条,成功打造了一产“接二连三”发展路径。一是积极做强农林生产,大力发展相关二产,城乡的工农产业融合发展。在做好竹、茶生产的基础上,在城乡同步发展竹、茶产品加工业,成功把竹、茶产业打造成为富民增收的大产业。竹产业从传统的“竹笋食品+建筑脚手架”发展到竹笋食品、竹纤维纺织品、竹炭、竹地板、竹转椅、竹席、竹窗帘、竹饮料等八个大类2000余个品种的大产业,全县有6万余户竹农经营着百万亩竹林,110余家小型加工企业在城乡进行竹制品初加工,20家大型龙头企业在城市进行竹产品的精深加工。当前,竹产业对全县GDP的贡献率达到60%左右,为全县农民平均增收7000余元。全县白茶产业种植面积17万亩左右,1.58万种植户,茶叶加工企业400余家,年产量达1860吨,产值24.74亿元,产业链从业人员达20万人,仅白茶收入为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增收6800余元。二是拓展农林与农村的多种功能,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农村一产成功实现“连三”。21世纪初,面对上海等大城市率先迸发出来的休闲旅游需求,安吉县委、县政府果断做出决策,在乡村大力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农业等,把安吉打造为沪杭等门户城市的后花园。安吉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与美丽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于2008年提出:把一个县当作一个景区来规划,把一个村当作一个景点来设计,把一户农家当作一个小品来改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探索出一条具有安吉特色的民富县强的发展路径。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接轨上海的休闲度假、养生疗养、环境教育、农业观光四大基地,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产品,生态型经济即经济生态化已成为安吉县域经济的主要特征。

城乡休闲旅游产业有机对接,休闲旅游经济在城乡间一体化发展。为进一步发挥生态环境的优势、夯实生态资源向经济资源转化的路径,2011年,安吉依照城乡融合发展的思路,将全县作为一个整体,建设“中国美丽乡村”大景区,打造优雅竹城、风情小镇、美丽乡村立体化休闲旅游经营格局,其中,优雅竹城是龙头、风情小镇是极核、美丽乡村是基础,三者相得益彰。用“美丽”二字将乡村、小镇、县城串成一线,融为一体,把整个安吉打造为长三角地区甚至中国的休闲旅游名城,使旅游经济成为安吉经济增长的龙头。2013年,安吉县发布了《全面推进县域大景区建设实施意见》,打造国家级旅游大品牌,完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旅游标准化示范县等国字号旅游品牌创建,启动申报国家5A级景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到目前为止,安吉先后获得了全国唯一的联合国人居奖,被评为全国首个休闲农业与农村旅游示范县、全省首批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县等。随着休闲旅游业在城乡间一体化发展的深入,安吉城乡休闲旅游资源与客源市场实现有机联结,休闲旅游业飞速增长,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新动能与新型增长路径。2016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1928.8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33.16亿元,旅游景区门票收入4.68亿元。

山区实现乡村振兴应把握三个关键

山区应创新发展观念,积极占领新经济制高点。山区应根据社会发展规律的变化,发挥观念创新的引领作用,抢占新的经济制高点以提升产业结构,走绿色发展之路。一是要把握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及生态经济系统的相互关系,依靠观念创新实现山区生态系统资源向经济系统资源的转换,使山区走上生态经济化与经济生态化的科学道路,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变。二是要正确看待山区当前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所处的落后状态,把握经济、社会和生态整体的发展规律,结合新型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抢占新经济发展制高点,通过推进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优化产业经济结构,提升要素综合回报率。三是要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指导,把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冲突及其转化,从历史视角看待山区的发展。从短时期来看,山区的生态保护可能会牺牲经济的发展,但从长期来看,生态保护的结果是在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集聚能量,反而可以增强区域经济的发展能力。

山区应一体发展城乡产业,打造产业系统竞争优势。山区推行城乡产业一体化,不仅使资本、人力、物力等传统发展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按照市场化机制进行最优配置,而且可以使城乡共享市场资源,进一步形成合力做大目标市场,提升城乡产业要素回报率,从系统上确立产业发展竞争优势,推动山区形成要素集聚与回流效应。山区县安吉紧紧依托农村的竹、茶资源与生产,在城乡同步发展相关精深加工业,带动生产农户增收致富的同时,进一步做大做强产业,把竹、茶产业培育成民富县强的支柱型产业。同时,安吉紧紧抓住休闲旅游市场发展大趋势,在城乡间同步发展休闲旅游业,将城市旅游资源与乡村旅游资源有效对接,系统性地放大了旅游资源与市场,把休闲旅游产业育成了惠及民生的最重要产业之一。因此,要让绿水青山化为金山银山,山区就要前瞻性地布局绿色产业,努力把生态环境建设与优化生产力布局、产业升级结合起来,在城乡间统筹产业布局,通过城乡产业一体化将特色农林产品精深加工业与绿色休闲旅游业打造为民富县强的普惠产业,并带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完成换挡升级。

山区应加强政策引领,引导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对于处在经济起飞阶段的国家或地区,科学合理的政策与措施能够对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引领与拉动的作用。在新产业萌发阶段,通过适当的产业助推政策,能够使该产业在当地落地生根并发展壮大,并进一步带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按照产业集聚发展态势,把资金、人才、技术、土地等发展要素引向重点扶持的产业,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在安吉的快速发展中,政府的作为较为积极,包括创新发展战略、实施产业政策导向、加大服务宣传、加强公共服务等,优化发展环境的角色十分突出。引领政策应主要集中在:一是对主导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税收、融资信贷等普遍优惠政策,提高这些产业对产业资本的吸引力和本地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二是对主导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人才、土地、财政等优势政策,集聚产业发展要素,引导产业集聚发展。三是做好主导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按照发展规划有步骤推动新兴重点产业集聚发展,以产业为龙头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猜你喜欢

安吉山区城乡
“赤脚”——一个山区医生的行走(上)
《山区修梯田》
小丑拉绳
看到了什么
山区
城乡涌动创业潮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安吉博物志最美不过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