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浙江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着力点

2018-02-07闻海燕

浙江经济 2018年6期
关键词:产业链融合农业

□闻海燕

针对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应坚持以绿色生态、市场需求、共创共富为导向,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有效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

近年来,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产业面临“天花板”和“地板”双重挤压的新形势,浙江抓住建园区、强加工、兴三产等关键点,将产业链、价值链、生态链等现代产业发展理念引入农业,加快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全产业链。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农业多功能不断拓展,农村新业态不断涌现,形成了纵向融合延伸产业链、横向融合拓宽产业链、按混合融合方式将现代特色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等有机结合多种模式,推动了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全省已培育出一批知名加工园区。例如,江山市共有蜂产品加工企业29家,全年蜂产品加工营销产值超10亿元,蜂业规模与经济效益连续22年位居全国各县(市)第一,走出了一条“以组织化运作、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品牌化管理、产业化经营”为核心的蜂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新路。将创意农业与乡村休闲旅游等有机结合,创新探索了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农业新功能,发展新业态,促进了农村产业发展、村民增收。以“种植+加工+休闲旅游+产品销售”的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的“建德果蔬乐园”已成为一个以鲜果采摘为基础、融合亲子娱乐、自然科普、创意农业、农作体验、地方美食、休闲养生、风景观光为一体的区域乡村旅游品牌。缙云县的北山村、有“淘宝第一村”之称的临安市白牛村都是依托发展电子商务带动了村庄产业发展,使昔日贫穷落后的小山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但目前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制约了浙江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摸清问题症结,找准政策着力点,将有助于化解农村产业融合面临的矛盾和制约因素,加快农村产业融合。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产业融合发展层次不高。一是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水平不高。浙江省农业和二三产业的关联不够紧、融合发展水平不够高。从产业链条看,精深加工业等发展相对较慢,加工增值链条较短,多数加工产品仍处产业链中低端、附加值不高。农产品仍以鲜食鲜销为主,产业链短,附加值低,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较低。二是休闲观光农业定位不准、发展特色不明显,同质化严重,农业多功能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大多数休闲农业项目以旅游观光、体验为主,高品位、多样性、特色化不足。类型上以农家乐居多,在吃、住等方面发展较好,而农业观光、体验教育和农村民俗文化等休闲农业产品开发相对滞后,特色文化、历史传承、民族特色以及其他功能有待进一步开发融合。三是各类经营主体协同发展、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尚不健全。大多数农业龙头企业与农业合作社和农户并未建立起紧密连接的利益共同体。一方面,大部分地区的利益联结机制仍以订单农业为主,违约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紧密型利益联结方式比例很低。不少农民合作社产权纽带不紧,与社员仅是产销合作关系,有些甚至是产权单一的“个体户”。

产业融合存在要素瓶颈约束。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供给不足,成为许多地方推进农村产业融合面临的突出制约。浙江虽然在农村金融改革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探索,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难、抵押难问题仍普遍存在。此外,多数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缺乏专业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建德新叶村村委会为促进古村落保护和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有机融合做了大量探索。但是,专业化人才及复合型人才缺乏极大地制约了新叶村农旅有机融合的发展,这也是省内农旅融合项目发展普遍面临的问题。

产业融合主体带动能力较弱。新型农业经营组织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发展不平衡,家庭农场、专业大户规模偏小,自身带动能力不强,参与融合能力不够。由于没有产权和股份为纽带,很多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只是松散的联合,实际上都是各自单干,没有形成实力较强、紧密利益连接的联合体,更无力拓展联合社的功能。

融合发展外部环境尚待改善。产业融合政策体系不健全、配套服务相对落后。例如农业补贴政策重生产轻加工销售和功能开发,补贴不足、新型业态扶持不够等;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滞后、市场供给不足、服务体系不匹配;基础设施、人才培训、市场体系等融合基础建设滞后;政策法规亟待完善,监管主体分散,管理部门分割严重。

缺乏产业融合的规划体系。缺乏重点项目的详细规划及规划之间的衔接,导致产业融合项目多为自发、小规模、随意性。尚未达到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农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的目标。

坚持以绿色生态、市场需求、共创共富为导向,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从日、韩两国发展第六产业的经验来看,政府的支持是促进第六产业发展的重要外部环境。因而,推动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需要从政策上入手,为产业的融合发展创造条件。

以绿色生态、市场需求、共创共富为导向,全面规划农村产业融合。规划先行也是日、韩两国发展第六产业的重要经验。规划应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背景下从绿色生态、市场需求、产品附加值、流通效率、资源环境、食品安全以及推动产业融合主体与农户共创共富这七个方面入手,对农村产业融合的未来发展进行全面布局。合理确定一二三产业优先序,选择适合融合的重点、亮点产业,带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构建“三产”融合发展认定机制并对产业融合主体进行精准扶持。人才资源或主体资源是促进农村产业融合的核心。因而发展农村产业融合首要的是解决人才资源短缺的问题。这就需要大力培育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为骨干,以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为纽带的多元化产业融合主体。从日韩两国实践看,建立认定机制,制定较为详细的认定标准并成立专门的认定机构,是政府实现精准帮扶和第六产业经营业主获得援助的依据,这对提高政策瞄准精度和政策实施效率具有关键意义。目前,浙江省从事三产融合的主体除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外,借助信息化使空间上分离的农村一二三产业实现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互联网公司等新农人是促进农村产业融合的又一新型主体。如浙江阿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安吉颐居美丽乡村科技有限公司均是以美丽乡村大数据平台为核心,以众创空间为载体,构建美丽乡村产业链生态圈,打造美丽乡村全产业链服务体系。同时因地制宜探索了多种经营模式,如安吉鲁家村“公司+村集体+家庭农场+农户”模式。建议尽早出台较为详细的农村产业融合认定标准,以便在对不同形式的经营主体进行认证基础上实行精准扶持。针对不同的从业主体,还可以细分几大板块,从广度、深度上划分不同类型进行扶持。

加大对区域特色品牌产业融合项目精准扶持力度。区域特色品牌产业具有价值高端化、经营品牌化、生产标准化的先天优势,是发展农村产业融合的“领头羊”。如“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安吉黄杜村就是通过发展传统白茶产业带动了村庄发展,全村已有安吉白茶规模型企业7家,全国驰名商标1个,省著名商标3个,市级13个,QS认证企业26家。为此,要加大对以区域特色品牌产业为主导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扶持,推进资源性产品向初加工、精深加工产品转变,推进品牌化经营,着力打造一批独具特色的乡村区域品牌并以此推动农业结构向全产业链调整。在此基础上,结合休闲养生养老、体验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形成多业态、多功能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财政扶持方式可以包括补助和贷款两种方式。设立针对产业融合的财政补助项目,并对从事产业融合的经营实体给予税收减免与优惠的政策。补助项目可以分为全额补助、一定数额补助和事业费不等比例补助3种方式。在贷款方面,主要以低年息的不等比例贷款、不等年限的全额贷款为主。

加快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第一,加强三产融合发展的制度体系建设。十分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是日韩两国第六产业发展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关于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专门政策只有《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他相关政策则分散于各类规划或政策指导意见之中,且政策措施多是宏观性政策指引,缺乏具体的、针对性强的制度和政策保障。建议浙江加快完善相关制度保障体系。建立统一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政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必将打破原有的产业分类格局,产业间交叉融合将日益增多。因此,政府的产业发展政策也应及时调整。整合促进农业产业化组织、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农产品流通等涉农领域扶持政策,建立统一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政策。出台“培育及支持农村产业融合的相关法规”。第二,建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利益协调机制,保障农民和经营组织能够公平分享一二三产业融合中的“红利”。完善订单农业,进一步规范合同内容,严格合同管理,建立订单农业风险保障金制度,形成稳定购销关系。支持农户将其拥有的土地、林地、宅基地等产权入股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实行租金保底和利润分红结合的收益分配机制,让农户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鼓励产业链各环节联接的模式创新,建立以契约为基础、产业和利益紧密连接的利益共同体,最终实现创收增收。

猜你喜欢

产业链融合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筑牢产业链安全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