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标准:开启全面建设新征程

2018-02-07施京京

中国质量监管 2018年10期
关键词:标准化体系标准

党的十九大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提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质量提升,标准先行,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标准化工作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在持续推进发展、改革创新同时,也收获了累累硕果。当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型标准体系,标准正在从政府单一供给向政府和市场多元供给转变,呈现出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全域标准化新格局。

标准化工作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是推进我国技术进步、产业升级、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1978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标准总局,标准化的技术基础作用得以加强。在我国加入WTO后,标准化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的技术基础作用受到更广泛的关注。国家标准委会同各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在从源头确保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发挥了明显的作用;围绕中央提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要求,大力推动装备制造业、消费品标准提升工作,加快节能减排标准的制定和更新,持续开展的循环经济、高新技术、高端装备、服务业等标准化示范、试点工作均取得显著成效,标准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进一步显现。截至2018年上半年,我国共有国家标准36017项,其中强制性标准2086项,推荐性标准33547项,指导性技术文件384项;行业标准备案总数达到61197项,地方标准备案总数38880项。标准化服务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日益显著。

40年时光荏苒,我国标准化工作适应着改革开放的要求和时代的飞速发展,不断调整和完善工作机制,标准化的基础性、引领性、战略性作用愈发凸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标准化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来统筹推进,纳入国家基础性制度建设范畴,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健全发展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关于加强节能标准化工作的意见》、《关于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的意见》,有力促进了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2016-2020年)》,有效支撑了制造强国和质量强国建设。

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部署,在我国政府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的背景下,改革标准体系和标准化管理体制,改进标准制定工作机制,强化标准的实施与监督,可以更好地发挥标准化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2015年3月11日,国务院发布《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标志着标准化工作改革全面启动,标准化事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按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的基本原则,我国改革精简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体系,全面清理、整合、修订现行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强制性标准严格限定在涉及公共利益的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社会经济管理基本要求的范围内,形成统一的强制性国家标准体系,对可由市场主导的非强制性标准逐步放开。改革打破了政府单一供给的标准格局,推动了新型标准体系建立,促进了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

标准化工作改革以来,我国对强制性标准进行了整合精简评估,废止转化5000余项;开展了10余万项推荐性标准集中复审,推荐性标准不断优化完善;团体标准试点范围逐步扩大,1000多家机构发布了3000余项团体标准,团体标准蓬勃发展。伴随着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的实施,企业标准公开数量保持高速增长,声明公开的标准近80万项,超过改革开放以来有效备案的企业标准总和。国家标准委还探索建立了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通过高水平标准引领,增加中高端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支撑高质量发展。

标准化工作具有涉及面广、跨部门跨领域的特点,在标准化建设成为国家战略要素的背景下,需要在更高层面进行统筹协调和决策。《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提出了一项重要任务:加快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修订工作。1988年颁布的原《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是我国标准化工作的一部基本法律,这部法律的修订和实施关系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影响到标准化工作的改革、创新、发展。2017年11月4日,习近平主席签署第78号主席令,公布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这在我国标准化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新法固化了标准化工作的改革成果和成功实践,确立了我国新型标准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扩大了标准应用范围,强化了标准制定、实施全过程的监督管理,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有利于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强化标准化工作的法治管理,助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标准化在便利经贸往来、支撑产业发展、促进科技进步、规范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标准已成为世界‘通用语言’。世界需要标准协同发展,标准促进世界互联互通。”2016年9月,第39届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向大会表示热烈祝贺,李克强总理出席大会并致辞。这也是我国继1999年成功举办第22届ISO大会之后,再次举办这一国际盛会。1978年,我国重新加入ISO,成为国际标准化大家庭中的一员。随着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我国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水平不断提高。截至目前,我国已拥有ISO和IEC相关技术机构主席、副主席69名,承担技术机构秘书处88个,主导制定国际标准508项,在国际标准化组织注册的专家已达5000余人。

改革开放40年来,伴随着标准化战略的大力实施和改革的持续推进,标准化在保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提质增效、服务外交外贸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协同推进的标准化工作氛围。党的十九大确定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宏伟目标,我国正在以全面标准水平提升引领全面质量发展,为开启质量强国建设新征程、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标准化体系标准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标准化简述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忠诚的标准
美还是丑?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
一家之言:新标准将解决快递业“成长中的烦恼”
论汽车维修诊断标准化(上)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交通运输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