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安优化重组教育机构编制资源

2018-02-07

中国机构编制 2018年1期
关键词:核定机构编制生源

●张 锋

近年来,江苏省淮安市围绕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和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目标,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和管理方式创新,以区域教育机构编制资源统筹为抓手,实现市县区教师编制总量控制、统筹使用、动态管理,进一步深化教育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坚持问题导向,摸清教育资源底数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人口快速增加,城区特别是中心城区教育资源短缺问题凸显。截至2016年底,淮安市公办中小学共有在校学生55.4万人,共核定教职工编制4.36万名,实有3.97万人,空编3878名。其中,城区中小学学生数为35.8万人,占生源数的64.6%,核定教职工编制2.24万名,占51.3%;农村中小学学生数为19.6万人,占生源数的35.4%,核定教职工编制数1.84万名,占42.5%。2011年至2016年各县区流入市中心城区学生数约1.7万名,2020年市中心城区预计新增学生数2.23万名。按照城乡统一“师生比”,2016年底中心城区中小学缺编800名,到2020年末预计缺编1351名。

从中小学生生源变化趋势及教职工配比情况数据看,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城乡学校办学规模呈现出“城区大班化、乡村空校化”的分化态势,农村学龄儿童不断流失,农村学校规模、班级规模越来越小,“微型学校”“微型班级”大量出现。而城区特别是中心城区教育资源供给不足,部分地区和一些学校不同程度存在大规模、大班额问题。二是资源布局失衡压力大。“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格局尚未完全形成,市本级举办中小学“虹吸效应”明显,县区重点中小学扩张现象较为普遍。区域教育资源统筹机制尚不健全,优质师资分布失衡,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教学质量存在差距。三是教师队伍存在结构性矛盾。在编制结构上,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量超过省定师生比,但县区间配置并不均衡,个别县区教职工编制不能满足区域生源教育需求。农村中小学编制和在编教师相对宽裕,城区中小学用编压力较大,存在大量编外教师。在学科结构上,非专任教师所占的比重偏大,小学科教师严重不足,普遍缺少体育、音乐、美术、艺术、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在区域结构上,农村学校青年教师流失严重,教师年龄趋于老化,教师补充更新动力不足。城区部分学校特别是新建学校招录应届毕业生教师的岗前培训时间不足,教育教学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不强,专业素养与学校定位不协调。

二、动态统筹调剂,促进教育资源有效供给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地方实际,淮安市重点推进动态统筹调剂,逐步缓解区域教育资源紧缺问题。

1.完善分级管理体制,划清政府办学“责任田”。健全“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市县统筹规划建设、学校自主发展的高中教育管理体制,明确市中心城区普通高中由市级统一举办管理、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学校由区统一举办管理,不再新建或举办由市本级财政负担的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学校,市直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学校新增集团成员校或现有成员校扩大规模的,由学校所在县区政府负责。各县区相应修订区域学校布局规划,在人口集聚较快的区域加快布点,特别在生源急剧增多、现有教育资源不足的学校周边,提前启动建设一批基础教育学校,解决热点学校的入学压力,确保施教区内学生平等接受教育。

2.推行多方统筹机制,打造教师编制“周转池”。针对部分中小学因教育事业发展、生源变化和学校布局调整等情况造成的编制紧缺问题,建立教职工编制动态统筹机制,按照“全市统筹、动态调剂、盘活存量、资源共享”的思路,从多个层面协调编制,保障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一是面上调剂。市本级统一上收50%事业单位空编,结合管理体制调整和综合执法改革,优化整合部分领域事业单位,撤销公益职能弱化、可由社会承担的事业单位,收回事业编制1459名,优先用于教育事业。二是区域统筹。依据2011年到2016年县区流入市中心城区的生源数,按照省定“师生比”,综合考虑县区承受能力,一次性从淮安区、淮阴区、涟水县调剂754名教职工空余编制。三是内部挖潜。根据中小学办学规模和教育实际需要,动态调整学校教职工编制数,进一步压缩工勤编制,回收空余编制。淮阴区每两年调整一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优先保障农村学校和重点片区。金湖县按“师生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重新核定全县各校编制数,调剂162名编制用于新建中小学。淮安区共收回农村中小学460名空编。

3.坚持“标准核定、分批实施”原则,发挥编制的规范引导作用。一是总量控制。严格按照学校规划办学规模、标准班额和省定“师生比”,确定各学校编制上限,实行总量控制,从体制上约束中小学在规划规模内运行。二是分批核定。每年集中调整市直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依据在校学生数和下年度招生计划相应调整编制,对达到办学规模的学校不再增核编制。三是动态调整。定期评估学校编制使用效能,建立市直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数据库,对有较大变动的及时进行调整。2017年9月之前,已调整9所中小学288名教职工编制,有力推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三、创新管理方式,构筑优质均衡发展保障体系

1.构建教师发展服务平台,着力破解“提升难”问题。组建市教师发展学院和各县区教师发展中心,整合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电教馆的职能和资源,建立市、县(区)、校三级教师培训体系,实现区域内教科研训一体化。健全特级教师、特级教师后备、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坛新秀五个层次的梯队培养机制,以5年为周期轮训中小学教师,全年组织教师培训3万多人次,进一步提高教师能力。

2.推行“县管校聘”改革,着力破解“流动难”问题。各县区结合实际,通过创新教职工编制管理和岗位设置等方式,赋予教育主管部门统筹分配各校教职工编制和岗位设置的自主权,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交流比例均超过15%。洪泽区将“核编到学校”调整为“核编到学段”,按照中专、高中、初中、小学分段核定全区教师编制,统筹安排全区学校教师。金湖县根据教师人员结构和教育需要,重新设置各中小学教师岗位,在全县22所义务教育学校公开进行全员竞聘,共有292人调整工作岗位。淮安区组建6个公办教育集团,集团内部教师流动不受人事、编制限制。

3.开辟教师补充绿色通道,着力破解“储备难”问题。完善教育、机构编制、人社等部门联动机制,优先审理中小学机构编制调整事项,对中小学特别是农村学校用编进人优先审批,支持学校采取自主招聘或人才引进等方式招录教师。一般提前半年以上研究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调整事项,便于学校招录骨干教师和优质应届毕业生,开展岗前跟班学习,提升岗位适应性。盱眙县每年预留部分教职工编制,用于支持农村教师定向培养工作。根据机构编制管理权限,2017年已批准各县区857名教师用编计划。

(作者系江苏省淮安市编办主任)

猜你喜欢

核定机构编制生源
《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释 义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释义
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的思考
网通政务新浪潮 共话机构编制新未来
——2017年第一期机构编制部门信息化专项培训班(领导力班)顺利举办
跨省生源调控
陕北红色学校与国民党在西安的生源争夺战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土地增值税在什么情况下应当核定征收
水库移民无法核定人口分布的调查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