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效果的思考

2018-02-06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家训君子中华

肖 浩

(武警学院 政治工作系,河北 廊坊 06500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角度全面部署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传承传统文化非常必要,而现实中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总体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不被重视,对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重要性认识不够;一些教师不仅对传统文化知之不多,而且缺乏了解和传授的热情;据研究者抽样问卷调查发现,63%的教师无法正确回答出“四书五经”的具体名称,74%的教师没有完整读过《论语》等。据有关研究者不完全统计,全国传统文化教师的缺口至少在200万[1]。部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没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很少阅读传统文化书籍,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浓厚。另外还存在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建设不系统、方式和载体不丰富等问题。

一、做好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内容的传播

(一)梳理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注重体现自身特点、抓住重点。

1.要注意梳理传播核心思想理念。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认真传播,为大学生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

2.要注意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荣辱观念,体现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传播出来,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行为方式。

3.要注意弘扬中华人文精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的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传达给大学生,这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滋养了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至今仍然具有深刻影响。

(二)重点着力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

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极为重要,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2]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在明确文化渊源和民族文魄。清代学者龚自珍曾经指出: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可见文化血脉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性格气节所在,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魂魄所系,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是我们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会凭空产生,不是无根之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融为一体,恰是借鉴并汲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无论是在国家层面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还是在个人层面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优秀传统文化中都可找到其价值根源。因此,作为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血脉相承、文脉相连。

(三)用“君子人格”引导大学生成人成为传承工作的落脚点

在汪洋浩瀚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君子文化”最能代表中华民族深层精神追求和独特精神标识,并体现中华民族最基本文化基因,而且最容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使大学生产生共鸣。

1.用“君子”形象引导大学生向上向善。中华传统君子文化是一个多层次的文化体系,由君子作风、君子胸怀、君子修养、君子境界、君子精神等各种文化要素构成的多因素多层次的文化体系,携带着民族文化基因,养护着民族文化血脉,在历史上发挥着重大作用[3]。其精髓是向上向善的价值观人生观,弘扬君子文化精神有助于提升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吸引。

“君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范畴,是数千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和推崇的人格范式,是中华民族理想而现实、尊贵而亲切、高尚而平凡的人格形象[4]。大学生正处于探索人生真谛、树立人格理想的思想成长关键期,倡导君子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文化上的因势利导,容易在他们中形成广泛价值共识,逐步形成崇尚君子品格、大兴君子之道、争做高尚君子的风尚。

2.用君子“和而不同”思想引导大学生正确处事。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优厚的生活环境,形成了比较强的自我意识,在学习、生活及交往中不同程度遇到了许多的困惑,其中一个重要的根源就是过分强烈的自我意识,集中体现为“眼里只有我”,对此加强君子文化中“和而不同”的思想引导非常必要。中华民族素来推崇以“和”为导向的为人处事观念。“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古代先贤认识到事物的千差万别和世界的丰富多彩,主张“和”同时也承认事物各自的特点,认为“和而不同”蕴含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和”的核心是协调不同、求同存异,寻求不同主体和对象之间的和平共处。这一理念彰显海纳百川、包容宇宙的宏伟气象,体现了对差异和不同的尊重与包容,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历经坎坷而跋涉前行的重要精神滋养。同时也是赓续数千年的人生智慧,对当代大学生非常富有启发性。

3.用君子形象引导大学生“知行合一”。思想政治教育中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是“知行不一”的问题,即对理解、认同、接受了的教育内容,不能自觉始终坚定地去践行。而加强君子文化教育将有助于此问题的解决,“知行合一”是中华历史上一切先贤最重要的人格特征。长期的中华历史发展中,君子作为耀眼的精神符号引领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安身立命。“君子”既是一个伦理范畴,又是一个实践范畴。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倡扬君子文化,用君子的情怀和格局来提升大学生人生境界,促进其成人成才,最重要的是倡导并促进践行知行合一,既要明了做君子的道理,更要践行做君子的要求。

二、注重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方法

(一)要抓好随机教育

所谓随机教育,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由组织者根据教育的目的、目标、内容及效果的要求,结合教育实施过程中的新情况而选择教育时机、补充教育素材,从而使原有的教育内容能够更加完善,教育效果更加突出,对教育对象的影响更深刻,从而实现教育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随机教育突出地表现在它是在系统的教育过程基础上根据教育实践遇到的某些新情境而展开的灵活教育活动。可以利用在国家和民族历史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对国家和民族具有重要意义的时间及具有重大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社会事件。中华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节日,节日都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凝聚着人类的智慧,体现着人类文明的特点,有传承文明的重要作用。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统一的文明大国,历史上曾经产生过无数的节日。这些节日多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在历史的长河中青春永驻,受到人们的喜爱。比如我们的“春节”“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三月三”等节日都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着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理解与追求。

(二)做好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有机渗透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基本明确的教育教学内容。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中宣部、教育部在2005年2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了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是,四年制本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必修课四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后改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同时,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另外,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其中,“原理”课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概论”课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原理,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纲要”课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基础”课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在当前的理论教育课程体系中,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必须着眼于有机渗透。以“原理”的教学为例,就要结合基本内容有机穿插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比如在“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辩证的否定观”“社会文化”等内容中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作用及正确对待的原则、方法等内容的教学,才能有效地实现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

(三)实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大学生接受规律的统一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事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1.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质是要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世界观和价值观,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而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实效,必须遵循教育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

2.要把握大学生的接受规律。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而言,要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同时要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接受特点、需求热点、诉求兴奋点和话语特点,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教育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最终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

三、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

(一)精心设计大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载体

群众参与性强、受众面广的文化活动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要结合实际开展各种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目的的大型节庆文化活动,因时而变结合日常生活的时间节点开展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目的的多样化活动。活动是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所在。离开了文化传承活动,也就失去了载体和活力。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组织开展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朗诵、书法、绘画、摄影、对联、剪纸比赛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成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二)以文化经典教育为依托

中华文化经典指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中,用文字铸就、流传下来的各种历史文化典籍浩如烟海,积淀着我们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价值意义,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提供了丰厚滋养。以经典原著为依托,大力推进经典助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让经典在思想政治教育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根本性、支撑性作用。

(三)展现中华文化的代表性品牌

文化是人类实践过程中改造世界的一切成果,包括器物、制度和精神思想等层面。在中华民族5 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一系列的灿烂文化,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认真研究梳理并予以传播。

1.展现丝绸、陶瓷等中华文化的亮丽名片。“丝绸”和“陶瓷”就是中华灿烂文化的优秀代表,丝绸薄如蝉翼,轻似云霓,美若彩霞。其中织锦的出现,将丝绸审美文化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是中华丝绸审美文化史上的奇葩。所谓锦,就是用彩色丝线织成花纹图案的丝绸。它色彩斑斓,图案华丽,是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高等丝绸。我国的织锦技艺如花绽放,形成了蜀锦(成都)、宋锦(苏州)和云锦(南京)三大名锦。蜀锦图案华美,精湛高贵;宋锦花纹精致,色彩典雅;云锦色泽光丽,灿若云霓。各有特色,美不胜收。所谓绣,又称为刺绣,民间也叫作“绣花”,是以穿针引线的方法,将某些花纹图案缝制在织物(布料、丝绸)上。扬州大学的古风教授从审美文化的角度高度评价了中华锦绣的价值,认为“锦绣是中华丝绸审美文化的精华”[5]。丝绸是一项古老而伟大的发明,并从东到西、从陆地到海洋铺设出了色彩斑斓、富丽堂皇和波澜壮阔的丝绸之路,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做出的重要贡献。2009年9月30日,“中国蚕桑丝织技艺”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从此中华丝绸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2.挖掘“二十四节气”的丰富文化内涵。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世界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方式,而人类生活和实践与时空紧密相连,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时间文化,“二十四节气”就是其代表性成果,深深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的文化记忆与生命节律。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节气歌》简短的歌词里蕴藏着无穷的奥秘。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6]。近几年,九华立春祭、石阡说春、壮族霜降节、苗族赶秋等七项民俗活动陆续被列为二十四节气遗产项目的扩展名录,形成了丰富的遗产体系。我们要深入挖掘以“二十四节气”为代表的中华节气文化中包含的中华民族的自然观、时空观及思维方式,体悟中华民族对人类的独特贡献。

3.展现中华农耕文化的无穷魅力。当代中国正在经历大规模的快速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意见》在“保护传承文化遗产”部分,提出了“实施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做好传统民居、历史建筑、革命文化纪念地、农业遗产、工业遗产保护工作”的要求。在上万年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形成了朴素而深厚的农耕文化,这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农耕文化对于留住当代人的“乡愁”意义重大。作为先民农耕智慧的结晶,农业文化遗产和殷墟的甲骨、商周的青铜器、绵延的长城、汉之赋、唐之诗等等一起,共同勾勒出中华文明的精神画符,构成了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绚烂的文明景观。它们不仅保存着文明的根脉,更蕴藏着传统文化的“基因”密码。

在浙江青田县形成了“以稻养鱼,以鱼促稻,稻鱼共生”的著名的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是我国第一个、世界第一批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的保护试点。自此,我国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工作进入快车道,并日益受到世界关注。截至目前,国家级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清单上已有62个项目在列,其中11项更是被列入世界级农业文化遗产名单,数量居世界各国之首[7]。另外,江苏兴化的水乡垛田,“田中有寨、寨中有田”的尤溪梯田,漫山遍野红枣飘香的“千年枣园”泥沟村等都是我国中华农耕文化的优秀代表。

(四)用好家风、家训文化

我国传统文化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石,“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因而家风家训文化历来受到人们重视,是中华民族极具特色的宝贵文化遗产。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家风建设作出重要论述。《意见》指出要“挖掘和整理家训、家书文化,用优良的家风家教培育青少年”。回望历史,家风家训既有代代相传的不变基因,又有顺时应势的创新发展,在文化传承、社会建设、国家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家训,也称家诫、家范、宗规、族训、家语等,主要是指父辈对子孙、家长对家人、族长对族人的训示教诲。中国家训教化传统源远流长,而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几乎涉及家庭生活乃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核心始终是围绕“睦亲治家、处世之道、教子立身” 三个方面展开的[8]。

家训教化助推了优秀家风的营造和传承。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化,而优秀人才的成长与建功立业都离不开家训文化的滋养,许多名人望族都有深厚的家训传承。北宋司马光以《家范》《训俭示康》等家训,倡导“谨守礼法”和“德教为先”的治家之道,因此司马家族虽世代贵冑,却勤俭持家、和待乡曲,其家风一直为时人称誉。被朱元璋誉为“江南第一家”的浦江郑氏家族,以其家训《郑氏规范》治家教子,告诫子孙“倘有出仕者,当早夜切切以报国为务,抚恤下民”。在这种家风影响下,该家族宋元明三朝出仕做官者达173人,无一人因贪赃枉法被处置。浙江省临安的钱氏家族,自钱缪至今,后辈人才辈出,近代以来更是呈现人才井喷之势,钱氏家族因此被称为“两浙第一世家”,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钱氏家训》。《钱氏家训》以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作为立身之本,将与人为善、勤俭持家作为基本美德,分为个人篇、家庭篇、社会篇、国家篇,蕴藏丰富的人生智慧。家规家训起到的教化作用,既带有启蒙的特性,又贯穿于人生命的整个过程,带有终身教诲的特性,无形中成为国家培养道德之民、法律之民、智慧之民的有效举措。著名科学家钱伟长说过:“钱氏家族十分注意家教,有家训指引,家庭教育有方,后人得益很大。”钱学森去美国留学时,其父钱均夫专门为他写了庭训,秉承庭训的钱学森在学成之后,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百废待兴的新中国,为两弹一星事业奉献了一生。2013年9月,《钱氏家训》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 顾青,吴魏. 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与思考[J].语文建设,2015(1):4-5.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3-164.

[3] 周玉清,王少安.中华传统君子文化的历史发展及其当代价值[N].光明日报,2016-04-22(1).

[4] 钱念孙.君子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光明日报,2014-06-13(1).

[5] 古风.锦绣是中华丝绸审美文化的精华[N].光明日报,2016-05-12(11).

[6] 王胜昔,郝永飞.“二十四节气”天地之中一首歌[N].光明日报,2016-12-17(7).

[7] 王丹.守护中华农耕文明[N].光明日报,2017-03-22(5).

[8] 陈延斌.家风家训:轨物范世的生动教材[N].光明日报,20117-04-26(11).

猜你喜欢

家训君子中华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传统家训里的廉政观
三坊七巷 名人家风家训馆
君子无所争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家训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