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北少数民族特困地区精准脱贫问题探究

2018-02-06韩艳慧张小华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西吉县少数民族精准

韩艳慧 张小华

(兰州工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和使命感把精准脱贫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把我们党领导的反贫困实践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1]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特别强调要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真正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当前,西北少数民族特困地区脱贫攻坚的任务还很重,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一定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以敢啃“硬骨头”的决心和打“歼灭战”的信心,总结精准扶贫工作经验,多方发力,搭建脱贫攻坚大舞台,确保特困地区人民群众在实现全面小康路上不掉队,一个都不少。本文以西北少数民族特困地区宁夏西吉县为例,分析西北少数民族特困地区精准脱贫工作采取的主要举措及面临的现实问题,探讨推进西北少数民族特困地区脱贫工作的有效路径。

一、西北少数民族特困地区精准脱贫工作现状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夯实脱贫攻坚基础

交通不便、饮水隐患、居住环境及条件差,曾长期制约着西吉县各方面的发展。为解决“路、水、绿、居”这些瓶颈问题,五年来,西吉县通过“上争、外引、内聚”等举措,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第一,全面进行公路升级改造。在国家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大力支持下,2014年建成固西高速公路,2016年建成固将、西三等旅游路、产业路、通村路,解决了21万人出行难问题。第二,切实改善饮水环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2处,完成中南部引水西吉受水区连通及配水工程建设,解决了12.3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第三,加大生态建设。实施“一山两区三长廊”生态工程建设项目,完成造林绿化43万亩,整治绿化主干线公路。第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改善群众居住条件。构建大县城、中心镇和特色乡、美丽村庄“三位一体”城镇发展体系,投资35.3亿元实施了一批重点工程,建成保障性住房8044套39.76万平方米,实施棚户区改造5772户,完成农村危房改造4.76万户,建设特色小城镇4个、美丽村庄20个,城镇化率由17.5%提高到22.37%。[2]西吉县通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了脱贫攻坚的基础。

(二)立足实际,创新推出特色产业扶贫

1.多种方式协力精准扶贫。按照宜养则养、宜种则种的原则,西吉县创新推出了“43210”(即指明晰“肉牛+马铃薯+X、黑山羊+马铃薯+X、珍珠鸡+马铃薯+X、肉驴+马铃薯+X”四种路径,做好“资源、市场、生态”三篇文章,强化“内生动力、外部助力”两个保障,推广“驻村帮扶、金融扶贫、能人引领、龙头带动、科技支撑、休闲旅游、托管种养、全赠半返、红利反哺、劳务创收”十种精准扶贫模式。)特色产业扶贫模式。

2.建立特色果蔬产业生产基地和育苗基地。以闽宁协作为平台,利用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华林蔬菜有限公司在西吉县注册的宁夏华林农业综合开发公司,创建了“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市场”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华林模式。公司建立8万吨果蔬储藏保鲜设施和先进的流水生产线,采用现代化的管理经营方式,在西吉县各乡镇及周边地区建立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和日光温室育苗基地,以订单农业的形式带动农户种植蔬菜,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带动农户脱贫奔小康。

3.大力支持特色养殖种植产业的发展。政府鼓励农户发展养殖肉牛、黑山羊、肉驴,种植马铃薯、玉米、草等特色优势养殖业和种植业。提供技术和资金方面的帮助,有关养殖种植技术方面的问题,农户可以免费参加政府提供的技能培训班,资金不足农户可以申请小额金融扶贫贷款。同时政府还建立了扶贫及惠农资金项目,主要是给每户免费供应马铃薯原种1000粒,发放珍珠鸡苗40只,农户还可享受退耕还林补贴资金和农资综合补贴资金。到2016年西吉县特色优势产业收入已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3.2%,“西吉马铃薯”“西吉芹菜”已成为中国驰名商标。[3]通过发展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西吉县探索出了一条“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的致富之途。

(三)实施生态移民,多路径脱贫

对于居住在生态环境脆弱、生存条件恶劣的山区贫困群众,宁夏通过实施生态移民工程,采取城市乡村结合、有地无地结合、集中插花结合等多种方式,从山区迁出安置到自然和生存条件较好的地方。移民安置方式主要采取县外移民和县内移民。第一,县外移民。从1998年开始,10年间宁夏先后从西吉、海原、同心等贫困县搬迁到吴忠市红寺堡开发区的移民就20多万人。其中,仅西吉县就向红寺堡、南梁农场等地搬迁安置移民4.9万人。第二,县内移民。西吉县向田坪乡燕李、震湖乡党岔等地搬迁安置县内移民2.1万人。全面完成了“十二五”生态移民任务,使贫困人口减少8.21万人。[4]这样通过分期分批的生态移民,一方面有利于恶劣生态环境修复,建设美丽乡村,乃至美丽中国。另一方面,使长期处于深度贫困中的群众真正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

(四)以红色文化为依托,发展特色旅游产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走好新的长征路”的伟大号召,西吉县出台了《西吉县加快发展全域旅游实施意见》,大力培育红色旅游产业,以将台堡红色旅游为核心,着力构建“一中心四板块、一轴六环线”的全域旅游大格局,打造红色旅游胜地。[5]第一,围绕核心景区重点建设火石寨丹霞生态旅游小镇、将台堡红色旅游小镇、震湖黄土湿地旅游小镇和沙沟、西滩、兴隆、硝河、马莲回乡民俗风情旅游小镇与和平玫瑰特色旅游小镇等。第二,支持发展各具特色的精品乡村旅游村。我们课题组专门到被评为“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村——西吉县吉强镇龙王坝村去调研。龙王坝村与其他村不同,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依托这一优势,村子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村子修建了漂亮别致的窑洞宾馆,把村舍规划建成民宿一条街,政府帮助村民翻新房子,每家腾出并布置两间客房用来接待游客。据统计,截至2017年6月,龙王坝村已累计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次,旅游社会总收入6.1亿元,全村人均收入水平高于全县农村居民人均收入6857元。[6]

正是因为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扶贫脱贫举措,近年来西吉县脱贫步伐大大加快,贫困人口由21世纪初的25万多人减少到现在的7.51万人,而且县委县政府明确表态要确保2018年实现全县7.51万贫困人口脱贫摘帽。作为西北少数民族特困地区的西吉县探索出的脱贫之路,对西北其它少数民族特困地区精准脱贫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二、西北少数民族特困地区精准脱贫面临的问题

从纵向看,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但是,在实践中,我们也要认识到: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三年,全国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脱贫攻坚形势依然很严峻,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相比其他地区普遍较高。

(一)扶贫工作按部就班,工作主动性创新性不强

1.任务导向性,降低了扶贫效果。实施精准扶贫脱贫,是党和政府对贫困群众的政治承诺,也是庄严的历史使命。[7]这些年来,西北少数民族特困地区政府基本上都把扶贫的目标任务分解给各责任单位,任务完成的情况与各单位的考核挂钩,各单位又把扶贫工作的压力层层向下传导,分配到每个部门和干部个人,作为干部奖惩升迁的依据。这种任务导向性的扶贫,把贫困者看作反贫困干预的对象,要其脱贫,忽视调动贫困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和对贫困者的了解和信心,在扶贫中实施“自上而下”的政策决策,由于西北少数民族特困地区的传统文化与习俗的特殊性,贫困群众对政策领会接受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没有真正形成我要脱贫的良好氛围,使精准扶贫工作在实施中难度较大,推动不力。

2.扶贫项目的可适性欠佳。扶贫项目是国家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一环,是解决贫困地区人口脱贫的重要举措。做好少数民族特困地区扶贫项目显得尤为重要。在实践中,西北少数民族特困地区在扶贫项目的选择和实施中,缺乏对项目可适性进行因地制宜的深入调查研究,以至于有些项目实施后收益不高,甚至造成资源的浪费,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比如,我们在宁夏西吉县吉强镇套子湾村入户调研中,了解到政府给每家每户发放珍珠鸡苗40只,珍珠鸡苗喂养长大后政府每只出80元回收。这个帮扶项目看似很好,可是农户们不精通如何喂养珍珠鸡苗,结果大多数鸡苗夭折死亡,很多农户家鸡棚里仅存活有一两只珍珠鸡。这反映出政府在扶贫项目的可适性、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及最大收益化等方面欠缺全面精细的考虑,导致一些扶贫项目对贫困群众的脱贫带动作用不明显。

3.脱贫的不可持续性逐步显现。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贫困群众实现脱真贫、真脱贫,真正过上小康生活,是精准脱贫的最终目标。在政府的精准扶贫方案及相关政策措施的作用下,一些贫困群众实现了暂时的脱贫,但是,一旦遭遇重大疾病、红白喜事和孩子考上大学,就会因病、因学、因重大变故重返贫困。西北少数民族特困地区群众生存条件差,脱贫又返贫的现象比较突出,这就对精准脱贫的长效性提出拷问,脱贫不可持续性问题急需解决。

(二)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1.没做到密切联系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基层党组织只有密切联系群众,成为群众的主心骨,才能了解实情,为群众真心服务。西吉县有19个乡镇和298个村,各乡镇及村级党组织在精准扶贫脱贫工作中为群众做了一些实事。但是,部分乡镇及村党组织软弱涣散,党员干部脱离群众,高高在上,在脱贫攻坚战中不能很好地起到“头雁效应”。

2.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素质有待提升。由于各方面原因,一些基层党组织书记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较弱,领导能力不强,没有大局意识,工作方法滞后,没有创新精神,自觉为群众服务的意识较弱,严重抑制了基层党组织在脱贫工作中的引领作用。

3.基层党组织工作缺乏活力。党的基层组织是推动全党工作和发挥党的战斗力的基础,充分激发少数民族特困地区基层党组织工作活力,是带动贫困群众脱贫的关键所在。西北少数民族特困地区基层党组织工作活力不足,一些基层党组织工作按部就班,被动应付,没有创新理念,工作不能与时俱进,规章制度不健全,工作模式陈旧,党员干部队伍中优秀人才缺乏,党组织不能很好地服务基层。

(三)文化教育扶贫乏力,贫困存在代际传递

1.文化扶贫重视度不足。文化不发展,经济就难以发展。少数民族特困地区的贫困问题,除了地缘、交通、经济等因素外,文化贫困也是致贫的基础性因素,有时甚至是直接根源。文化贫困是产生贫困的内生因素。少数民族特困地区的贫困,在一定意义上与文化观念落后、文化资本缺乏是有关系的。贫困的农牧民群众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经济观念比较落后,安于现状,过度依赖自然资源,不奢求与市场经济有何种同步的对接,习惯于生活在传统习俗带来的心理慰藉中。缺“营养”,精神文化荒漠化,使贫困群众在对自身低层次文化充满自信的基础上约束了自我发展,容易固步自封。在一些少数民族特困地区存在越扶越贫,脱贫返贫等现象,这也说明了贫困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加之政府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整体设计中,对文化性因素的针对性设计的较少,缺乏文化脱贫攻坚的内容,文化缺位现象严重。很大程度上延缓了贫困群众脱贫的步伐。

2.受教育程度低,贫困代际传递问题突出。一个地区人们受教育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该地区经济发展程度。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反映出我国15岁以上人口文盲率逐年在下降。从整体上看,少数民族地区15岁以上的人口文盲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宁夏固原市15岁以上的人口文盲率在全区各市中最高。特别是回族集聚村子基础教育薄弱,一些孩子只接受过小学阶段教育。群众受教育程度低,导致思想观念落后,不主动接受新的思想信息,生产技能差,缺乏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对贫困习以为常,代代传递。

(四)地域限制,扶贫路径狭窄

1.产业扶贫整体实力不强。西北少数民族特困地区大都地处山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落后,受资金、技术、人才等因素的影响,扶贫产业还面临着许多问题。第一,产业规模整体较小且分布不均衡,产业结构单一,层次较低,扶贫的辐射带动力不足。第二,产业组织化程度低,产、供、销一体化市场体系不完善,产品生产大多停留在初级加工阶段,品牌少,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不显著。第三,产业发展还面临资金投入不足,技术水平较弱,劳动力供需不平衡等问题。

2.金融扶贫效率不高。除了产业扶贫,金融扶贫是西北少数民族特困地区在精准扶贫中普遍采取的脱贫举措。但在金融扶贫中也存在效率不高的问题。第一,由于习惯了贫苦生活,农户信用意识较弱,不愿意通过贷款扩大生产。第二,金融机构商业利益在扶贫中削弱,加之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难以防控,导致金融机构的扶贫积极性也不高。第三,基层群众干部驻村扶贫的情况少,存在县管乡财政,乡管村财政的现象,导致扶贫资金不能精准落实到户。

三、西北少数民族特困地区精准脱贫的路径

(一) 按照“顶层设计”,统筹谋划落实好各项扶贫工作

1.树立人民为中心的扶贫理念,谋划好各项脱贫工作。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203次提到“人民”,这说明党的初心和情怀是人民,使命是人民,党所做的一切是让人民幸福。在精准扶贫脱贫工作中,我们始终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扶贫理念,做到反贫困为了人民,反贫困依靠人民,反贫困成果人民共享。[8]为了让少数民族特困地区人民早日摆脱贫困,我们要谋划好各项脱贫工作。特别是在精准脱贫进入啃硬骨头阶段,政府一定要做好“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提高精准脱贫的系统性和协同性,保障精准扶贫脱贫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西北少数民族特困地区,由于其贫困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地方党委政府要将扶贫的短期目标与中长期目标相结合,短期绩效与中长期绩效并重,客观地把握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的关系,将基于能力与资产建设的开发式扶贫与兜底式的救济型济贫相结合,整体谋划,多管齐下,精准施策。

2.加强扶贫项目的责任落实和监督管理。第一,扶贫项目的精准性和可操作性,关系到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扶贫项目的选择和推广,要和每村每户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不搞“一刀切”“大呼隆”和对其他地方经验的“生搬硬套”和简单复制。第二,县委县政府领导在扶贫项目的选用、实施中承担总责任,各基层领导干部承担分责任。项目的资金管理分配实行领导负责制,谁失职谁负责。第三,扶贫项目实施中,把项目需求和贫困户的能力相结合,使项目的实效性落到实处。第四,加强项目监督考核,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不定期进行考核评价,有违规行为及时批评督促其整改,严重的使用法律手段予以制裁。

3.着力解决脱贫的不可持续问题。针对脱贫后再返贫现象,需要各级党委政府部门齐心协力,统筹规划,制定出因地域、因农户差异的科学合理的脱贫之策。注重从提高脱贫质量上发力,针对可能返贫的各种因素:第一,要创新帮扶举措,着力增强贫困群众的自我造血能力。第二,要构筑脱贫的保障体系,真正落实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灾害救助、特殊救助等措施,实行精准兜底,全力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脱贫后绝不能再返贫,切实解决精准脱贫的不可持续性问题。

(二)建强基层党组织,充分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

1.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9]习近平同志指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基层是基础。要把扶贫开发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是党在农村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也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10]西北少数民族特困地区在脱贫路上,基层党组织是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领导核心。只有建立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群众脱贫致富就有了主心骨,扶贫工作中的各项部署、决策才能落地生根,收到实效。

2.创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队伍。各级党委要选贤用能,抽调一批党性强、真心为群众办实事的优秀干部深入到民族特困地区任职,帮助民族特困地区建设一支“有政治责任感、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基层服务型党组织队伍,充分发挥县、乡、村三级党组织的作用,建立各级脱贫攻坚农民讲习所,把理论学习和实践考察充分结合起来,用大众化的群众语言、灵活多样的讲习方式宣讲党和各级政府的扶贫政策,以及脱贫攻坚思路和出路,对贫困群众家中劳动力开展素质技能培训,提供创业和就业机会,充分激发贫困群众积极脱贫的内生动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创造更多的条件。

3.探索“互联网+党建”工作方式。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活力,创新改进党建工作方式是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西北少数民族特困地区要积极地利用好互联网,创新党建工作方式。一是打造基层党务工作云平台,实施“一村一个微平台”,推进基层党务工作精准化。二是建设党员网络学习培训课堂,实现党性教育即时化。三是打造党为群众服务新平台,实现基层党组织为群众服务网络化。

(三)加大文化和教育扶贫力度,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1.落后的文化和教育是脱贫攻坚战中的软肋,必须下大气力解决。由于落后的文化和教育而滋生的“精神贫困”日渐成为脱贫攻坚路上最难过的坎、最难爬的坡。新时代帮助西北少数民族特困地区群众摆脱贫困,应当把文化和教育的扶贫工作作为重点,突出扶志和扶智,切实解决人的精神先脱贫问题,转变一些贫困人群的“等靠要”观念。

2.以乡村文化振兴为契机,建立村级文化服务中心。要抢抓机遇,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党委专项资金的支持,通过新建、改扩建、提升功能、强化管理、完善配套设施等措施,建立健全乡镇文化站、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要积极筹措资金,为这些站和中心配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所需的设备器材。在做好硬件支持的同时,还要通过选派文化指导员、招聘文化服务中心专管员进村等方式,积极推动乡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改变乡村因缺失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所引发的赌博、大肆酗酒等恶习,培育文明乡风,改善村民精神风貌,实现村民精神不贫困。

3.注重基础教育,抓好扶志和扶智工作。通过实施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扶贫和技能培训措施,激活民族特困地区的“造血”功能,引导贫困家庭通过辛勤劳动,主动发家致富,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去创造未来、根除贫困。特别是要认识基础教育在扶贫中的重要性,“治愚”和“扶智”从娃娃抓起。大力发展贫困乡村学前教育,全面改善民族特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差的境况,利用互联网为民族特困地区的孩子提供平等、开放的远程教育平台,从而缩小城乡、东西部的教育资源差距。同时,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吸引高素质人才投身贫困地区教育事业,让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西北少数民族特困地区的精准脱贫、永续发展注入不竭的“源头活水”,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的代际传递。

(四)发挥好“互联网+”的助推作用,实现多维度精准扶贫

1.树立“互联网+脱贫”理念。习近平同志十分重视“互联网+”扶贫工作,在2016年4月召开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他指出:“发挥互联网在助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让更多困难群众用上互联网,让农产品通过互联网走出乡村,让山沟里的孩子也能接受优质教育。”[11]西北少数民族特困地区要紧抓机遇,结合实际,配合相关部门积极“实施网络扶贫行动计划”。

2.应用“互联网+”,提高农产品的供给质量。在农业产业扶贫开发中,存在着农产品供给品质不高,市场需求小等问题。这就需要利用互联网,借助东西部对口帮扶,在农产品的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同时精准发力,利用互联网建设最先进最科学的供给方式——可视生态农业,提高农产品的供给质量,扩大农产品需求端。

3.聚集社会力量,拓宽电商扶贫渠道。电商扶贫已成为扶贫的重要手段。西北少数民族特困地区要充分利用上线运行的中国社会扶贫网,积极联合苏宁、京东等电商开展扶贫工作,使当地大量农产品实现上线交易,为贫困群众脱贫助一臂之力。

综上所述,实现西北少数民族特困地区群众2020年全面脱贫,任务艰巨,需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统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的整体规划,统筹施策,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采取政策扶持、资金扶助及对口帮扶,实现精神扶贫和物质扶贫齐头并进;同时,整合扶贫部门、民政、社保及农业口的相关数据,构建少数民族特困地区贫困人口动态监测大数据,建立贫困人口动态监测与救助机制,保障扶贫脱贫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确保西北少数民族特困地区在脱贫攻坚战中不掉队,到2020年与全国其它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1]韩庆祥.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看精准扶贫——读《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EB/OL].人民网,2017-09-08.

[2][3][4]红色西吉:用宁夏精神走好新的长征路[EB/OL].宁夏新闻网,2017-04-17.

[5]西吉以将台堡为核心打造红色旅游胜地[N].宁夏日报,2017-06-26.

[6]宁夏西吉县龙王坝村家门口吃上旅游休闲饭[N].农民日报,2017-06-19.

[7]对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几点思考[N].四川日报,2017-04-21.

[8]王海英.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西北民族地区贫困问题及其反贫困机制研究[D].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12.

[9]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10]周挺.习近平关于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与实践[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5(05).

[11]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人民网,2016-04-26.

猜你喜欢

西吉县少数民族精准
山西吉县:建设基层动物防疫队伍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山顶上的足球场》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西吉县实施胡麻高产创建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