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经济发展质量提升

2018-02-06卫中旗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经济发展

卫中旗

(中共江门市委党校 经济教研室,广东 江门 529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新时代和新的历史方位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根据我国发展现状和时代特点,做出的客观、精准的判断。社会主要矛盾是党和国家制定方针政策的基础,是确立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的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意味着发展任务、战略安排与方针政策的调整。经济发展是解决社会矛盾,实现各项目标、任务的基础条件。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在此关键时期,深入认识和理解我国主要矛盾转化的背景、内涵与特征,理清其与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之间的关系,对进一步提升我国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有效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背景、内涵与特征

(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时代背景

重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和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先后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四次探索和总结,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不断深化。从1949年建国到1953年土地改革完成之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从1953年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过渡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阶段。1956年党的八大提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但在之后的一段时期内,因为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我们党对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未能坚持和贯彻执行,致使经济社会发展经历了较大曲折,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矛盾解决的进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深刻汲取历史教训,重新正确认识国情,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正式总结:“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社会主要矛盾表述一直沿用到党的十八大。

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的30余年中,我国生产力水平得到了空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改善,实现了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为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中,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开创性成就,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使得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也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已摆脱过去的落后状况,迈上了新的台阶:经济发展方式正发生深刻转变,产业转型升级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卓著,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名符其实的制造大国,220多种工农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经济总量已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二,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同时,人民生活水平也已有了质的提升,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人民群众的需要由以前的单一化、低端化,开始转向全方位、高端化,比以往更加渴望美好的生活,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美好的生活。

因此,从社会生产和人民需要的现状看,以往“落后的社会生产”的表述已不能完全反映我国当前的现状,“物质文化需要”也已涵盖不了人民的实际需要。现阶段,影响我国人民生活美好程度的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即不同区域、城乡、群体、领域、行业之间,存在发展上的先后不齐、高低落差、贫富不均等问题,这些已成为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突出问题。

(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内涵与特征

1.全面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内涵。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社会在矛盾运动中不断发展前进,一定的社会矛盾对应于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不可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而存在。同时,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毛泽东思想告诉我们,抓住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抓住了解决问题的“牛鼻子”。随着经济与社会发展、时代变迁,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适时调整发展战略规划和方针政策,是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判断,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更加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集中精力攻坚克难的现实需要,同时也体现了党勇于直面矛盾,带领全国人民持续奋斗、久久为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使命担当和坚定信念。

党的十九大同时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2]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虽然较以往有了显著提高,但仍然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先进与落后并存,富裕与贫穷共生,文明与蒙昧交织,还没有达到真正强起来的发展阶段。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仍然任重道远,我们党必须号召全国人民,清醒认识和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唯有如此,才能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主要特征。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第一,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着我国社会各领域快速发展和深刻变革而产生,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治国理政方略形成的时代背景相一致,并为其提供了现实依据。第二,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时代在前进,人民幸福生活的内容也在不断地扩大、丰富。当前,能够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就是人民群众的幸福寄托,人民对幸福的追求无止境,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也永远不会停歇。第三,体现了发展的全局性。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的发展,涵盖范围更广,对发展质量的要求也更高。第四,体现了发展的动态性和长期性。对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描述没有用具体的指标,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形势相适应,体现了发展的动态性理念。同时,把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对党和国家今后的长期战略安排具有指导和引领作用。

二、要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重在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一)经济发展是应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前提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是支撑其它

各领域发展的前提基础,离开了经济发展的基础,其它发展都将是空中楼阁、无本之木。从人类社会和国家发展层面来看,经济实力是一个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核心内容,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主要的力量,人类社会的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的发展,都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从个人发展层面来看,经济发展所创造的物质条件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人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高层次需求,必须建立在基本物质需求满足的基础之上。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牢牢抓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使我国经济总量在短短30多年内快速上升到世界第二的位置。目前,全国各族人民已经总体上实现小康,2020年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为未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我国经济规模总量虽大,但人均GDP仍然相对落后。2016年我国GDP总量达74.4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但人均GDP只排在世界第69位,与发达国家之间还有着较大的差距。[3]另外,2016年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的比重约为44%,和发达国家相比也有明显差距。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民生活水平直接相关。我国人均GDP和人均收入较低,除了人口众多的因素之外,还意味着我国GDP的含金量不高,即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高,尤其是占整体经济比重较高的制造业,其发展质量亟需进一步提升。

(二)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紧迫课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当前,我国虽然已是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同时也是利润弱国,我国拥有世界第一的消费市场,但却没有世界第一的利润。

据统计,从2011年开始,我国制造企业的平均利润率,连续6年徘徊在2%—3%的超低利润区间,并且连年下降,入围2017年中国企业500强的245家制造企业,2016年的平均利润率也只有3.3%。[3]以智能手机为例,2016年全球智能机市场的总营业利润为537亿美元。其中,苹果一家的营业利润为449亿美元,占比高达79.2%。国内前三大智能机品牌华为、OPPO、vivo的营业利润在全球利润中的占比分别只有1.6%、1.5%、1.3%,合计不到5%。[4]

我国制造业为什么大而不强?为什么制造业会陷入超低利润区?主要原因在于:第一,产业和企业仍然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虽然我国目前以高铁、大飞机、大型船舶、航天等为代表的高端制造走在了世界前列,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制造业企业大多仍位于利润率较低的全球价值链低端,处在为国外知名企业打工的境地,仅仅赚取少量的加工劳务费,大量利润被国外企业赚走。第二,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竞争力不强,仍然是我国制造业的痛点。从企业排名来看,2016年,我国进入世界财富500强的企业达110家,但进入世界品牌500强的企业仅有36家,与美国的227家差距很大,也落后于英国、法国和日本,且均排名在30名以外。缺乏自主品牌和品牌影响力不足,阻碍了我国企业的产品溢价能力提升,使得我国企业在和国外名牌企业和产品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如火如荼,但也面临着陷入恶性循环的风险。第一,低端产业过多,导致我国大量低端产品供给过剩,而中高端产品供给不足,难以有效满足人们消费升级的需要。随着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国人对消费中高端产品和服务的热情高涨,但许多产品和服务在国内却无法有效供应,结果致使我国内地游客连年出现境外“爆买”的行为。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大陆游客境外消费约1.5万亿元,其中有7000-8000亿用于购物。2016年,我国大陆游客出境游更是增至1.35亿人次,消费总额超过1.7万亿元,其中购物总额近1万亿元。第二,企业利润率过低,致使企业没有足够的盈余资金进行技术创新和研发,又抑制了企业转型升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如何从根本上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经济内生动力,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紧迫问题。

三、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途径

(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供给体系质量,跟上消费升级步伐与趋势

近年来,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利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成效显著,有效抑制了经济发展的虚胖趋势,挤出了经济发展中的水分。但随着我国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居民消费升级将加速提升,要跟上消费升级的步伐,就必须引导资本走向,促进产业尤其是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第一,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促进传统产业在技术研发、生产方式、销售模式、管理效率等方面再造升级,跟上市场需求变化的步伐与趋势。第二,大力发展包括先进装备、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等在内的先进制造业,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提升先进制造业在整体经济中的比重,推动制造业整体升级。第三,加快发展互联网、大数据、共享经济、绿色经济等,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新兴产业领域,有效满足新一轮消费升级的需要。第四,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文化体育、娱乐体验、绿色餐饮及快递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为人们提供更加优良的服务产品与精神食粮,尽可能把大量的境外消费留在国内,同时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二)激发、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提升中国制造的质量效应和品牌效应

1.要通过政策激励和引导,形成尊重、爱护、学习企业家精神的社会氛围,为企业家干事创业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使企业家充分了解党和国家的战略规划和政策,尤其是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党的十九大精神走进企业,使企业家和广大职工树立高度的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把企业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强大的企业家精神动力;同时,还应在全社会各行各业大力倡导工匠精神,弘扬中华民族勤劳、诚实、守信、重义的优良传统,增强全民族注重质量、精益求精的观念和意识。

2.着力提升“中国制造”的品牌效应。从我国企业入选世界品牌500强的数量和盈利情况来看,“中国制造”在国际上的品牌形象与我国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的地位还很不相称。因此,亟需通过品牌建设来提升我国企业及产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为此,企业应以大力建设质量强国和品牌强国为目标,推动企业文化和品牌文化建设,加大企业品牌营销力度,打造更多的世界级品牌,扩大品牌经济规模,提升我国经济的附加价值。

(三)规范、升级产品与服务标准,带动经济发展质量提升

产品与服务标准是提升产品与服务质量、进而提升整个经济发展质量的核心要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质量标准体系日益规范,但仍然跟不上建设制造强国和质量强国的需要,标准不明确、不严格,甚至缺失,与国际标准不一致,已经成为国人消费升级的主要障碍之一。因此,应进一步深化标准化综合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第一,加快改革标准供给体系,推动消费品标准由生产型向消费型、服务型转变,建立健全技术、专利、标准协同机制,开展对标达标活动,鼓励、引领企业主动制定和实施先进标准。大力推进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工程,逐步消除国内外市场产品质量差距。第二,加快转化先进适用的国际标准,提升国内外标准一致性程度,推动我国优势、特色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同时,大力推动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在国际竞争中提升企业质量。

(四)加强技术创新,为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提供动力支撑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同时,从世界工业革命和发达工业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历来都是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根本动力。长期以来,缺乏核心技术导致我国企业和产品品牌力不强,附加价值低,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人的购买和消费欲望。因此,应大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特别要鼓励企业加强核心技术研发,提高中高端产品与服务的供给能力。第一,政府部门应完善法规、制度建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创新型文化建设,创建利于创新的社会大环境,使创新成为全社会的时尚和潮流。第二,应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世界前沿科技的追踪和研发,保持在引领人类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和颠覆性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应通过政策激励和资金引导,支持企业加强应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把更多的新技术转化应用到消费品的生产制造中,为市场提供更多更优的中高端产品及服务。

[1]汪建新.“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昭示深刻变革[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7-11-13.

[2]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国家统计局网站,2017-02-28.

[3]连山道.中国拥有世界第一的市场,为什么没有世界第一的利润?[EB/OL].凤凰网,2017-12-07.

[4]2016年苹果独占智能手机市场八成营业利润[N].新京报,2017-03-10.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分享经济是个啥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拥抱新经济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