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产党人〉发刊词》的党建思想及启示

2018-02-06张甲哲丁俊萍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共产党人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张甲哲 丁俊萍

(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2)

《〈共产党人〉发刊词》,是毛泽东为《共产党人》创刊而写的。毛泽东在发刊词中第一次提出了“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并且回答了为什么建设党、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建党的重要方法和党如何正确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等系列重要而基础的问题。《〈共产党人〉发刊词》蕴含着丰富的党建思想,成为党的建设方面的经典文献。其中的党建思想,不仅适应了当时的时代需要,而且还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共产党人〉发刊词》的写作背景

《共产党人》于1939年10月4日创刊,是中共中央的机关刊物。《共产党人》创刊的时候,正值国际和国内形势以及中国共产党党内情况都在发生许多重大变化之时。面对这些变化,毛泽东为《共产党人》撰写了发刊词。《〈共产党人〉发刊词》也成为了一篇具有深远影响的经典文献。

(一)国内外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一时期,国内外形势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自1937年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以来,经过全国军民的英勇战斗,抗日战争已经由战略防御阶段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本对侵华政策进行了调整,改变原来对国民党采取的军事打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的方针,转而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同时还向国民政府提出“善邻友好”“共同防共”和“经济提携”等原则。此外,日本也把主要兵力由用于国民党正面战场转为用于敌后解放区战场,把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等作为主要的作战对象。

与此同时,国民党的内外政策也发生了重大变化。1939年1月,国民党在重庆召开了五届五中全会,制定了反共政策,并成立了“防共委员会”。为了打击和压制共产党,国民党还在自己的统治区域内迫害和囚禁了大批共产党员和爱国进步人士,并在思想文化领域对共产党展开了疯狂的进攻。国民党利用自己掌握的各种宣传机构,肆意制造和散布反共理论,鼓吹“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等反动思想。此外,国民党还对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全面封锁,并向八路军、新四军等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频繁制造军事摩擦,企图分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破坏抗战。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严峻的外部形势。

(二)中国共产党党内出现了新情况,发生了新变化

1.中国共产党内部依然存在着右倾思想,忽视了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一些党员对国民党的压制和干涉政策进行无原则的迁就和让步;一些党员对国民党过分相信,甚至倾向于把在国民党统治区内党的一切活动公开化。这些现象对共产党的实际工作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问题上,党内存在着右倾主义路线主张,认为共产党应该“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不用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更不用去争取抗日战争的领导权。这一路线忽视了共产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把抗战胜利的希望寄托于国民党及其军队上,是错误和有害的。

2.党的组织和党员队伍发展迅速,少数党员思想不纯的问题突显。抗日战争爆发后,为扩大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而彻底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此后,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队伍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而在这一过程中,大量农民和小资产阶级也加入了共产党。这部分人中的许多人虽然组织上已经入了党,但思想上却没有完全入党。他们也把许多落后的思想带到了党内,影响了党的建设的开展。这些变化都对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为了击退国民党顽固派的攻击,发动广大群众继续团结一致抗日救亡,同时也为了进一步提高共产党自身的建设水平,以应对所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党中央创办了《共产党人》这一刊物,并请毛泽东为它撰写了发刊词。毛泽东在发刊词中提出,《共产党人》这一刊物创办的主要任务,就是进一步促进党的建设水平的提高。他还把党的建设称为“伟大的工程”,并对党的建设作出了许多经典论述。《〈共产党人〉发刊词》也成为了党的建设这一伟大工程的奠基之作。

二、《〈共产党人〉发刊词》的主要党建思想

(一)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各方面完全布尔什维克化的共产党

毛泽东指出,《共产党人》创办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塞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1]这一论述在文中总共出现了四次,实际上指明了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

毛泽东的这一论述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也成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核心所在。这一论述的提出是有其具体的历史背景的。第一,我们党在那个时期克服“关门主义”,发展吸收了大量的新党员,这些新党员组成的新的党组织在群众基础方面还有一定的欠缺,并且在思想、政治和组织方面也不是十分巩固。第二,我们党的老党员还需要不断提高水平,老的党组织也需要在各方面进一步地巩固和进一步地布尔什维克化。第三,当时党所处的环境比过去复杂得多,党所肩负的任务也更加艰巨。这些情况都从客观上要求,中国共产党要把自身建设成为一个全国范围的,具有广大的群众基础,在政治、思想和组织等方面都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政党。

在这样的党建目标中,“全国范围的”是一个地域方面的要求,指明中国共产党要建设成为一个在整个国家范围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政党;“广大群众性的”是一个质量方面的要求,它规定着党对社会各方面影响的深刻程度。具体来说,一方面,共产党要代表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另一方面,共产党又需要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而这两个方面也是相互作用的。列宁曾经强调:“先锋队只有当他不脱离自己领导的群众并真正引导全体群众前进时,才能完成其先锋队的任务。”[2]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代表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应有之义,这是党产生的基础,更是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从党的建设的三个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思想上的巩固要求不断提高党员的思想修养,共产党员只有坚持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政治上的巩固要求不断增强党员的政治素质,这样党员才能更好地面对新情况,迎接新挑战;组织上的巩固要求必须重视党组织的建设,只有建立了坚强的党组织,我们才能团结广大党员,凝聚全党的力量,为实现伟大的事业而不断奋斗。“布尔塞维克化的”即要求中国共产党要时刻以共产主义的信仰作为全党的指导,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这样,共产党员才能坚定理想信念,并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战斗力。

(二)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胜利三大法宝的核心所在

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第一次对中国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做了深刻论述。中国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通过分析它们的发展历史,可以总结出若干重要的规律,更可以看出,党的建设在这三大法宝中处于核心地位。而这实际上也指明了我们必须重视党的建设的原因所在。

1.中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和其他阶级的统一战线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是发展变化的。毛泽东认为,统一战线在过去十八年中的发展可以分为大革命阶段、土地革命战争阶段和抗日战争阶段这三个阶段。通过对统一战线在这三个阶段中发展历程的考察,毛泽东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在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的过程中,必须进行坚决的两条战线的斗争。一方面,对于忽视资产阶级在一定时期中一定程度上参加革命斗争的可能性的错误行为,我们要进行反对;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反对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纲领、政策、思想和实践等方面等同起来,忽视它们之间的原则差别的错误观点。我们共产党要同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并尽量保持下去。此外,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还需要对民族资产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采取不同的策略,并且要认识到统一战线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在发展变化中的。

2.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斗争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战争。在武装斗争方面,毛泽东首先明确指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的实质。接着,他指出中国共产党武装斗争的历史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北伐战争阶段、土地革命战争阶段和现在的抗日战争阶段。在北伐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初步认识到了武装斗争的重要性,但还未认识到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了自己独立的武装力量,并且已经学会把武装斗争这一主要的斗争形式和其他的斗争形式直接或间接地结合起来;而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已经能够运用过去的斗争经验,更好地开展武装斗争和其他各种形式的斗争。通过对之前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斗争的策略和经验的总结,毛泽东指出,共产党是在革命战争中发展、巩固和布尔什维克化的,没有革命战争就没有今天的共产党,也就没有革命的胜利。

3.中国共产党的建设过程有三个阶段的特点。毛泽东指出,党的发展、巩固和布尔什维克化在过去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党的幼年时期,土地革命战争阶段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阶段。接着,他对中国共产党在这三个发展阶段中党建活动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论述。在此基础上,毛泽东指出:“十八年的经验告诉我们,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3]他对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形象的分析,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共产党进行战斗的两个重要而基本的武器,共产党的组织则是掌握这两大武器的英勇战士。党组织的发展和巩固离不开合理而有效的党的建设工作,因此,党的建设在这三者中处于核心地位,具有重大的意义。

(三)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才能更好地进行党的建设

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强调:“集中十八年的经验和当前的新鲜经验传达到全党,使党铁一样地巩固起来,而避免历史上曾经犯过的错误——这就是我们的任务。”[4]他认为,总结之前的经验并向全党传达是共产党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也是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方法。

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对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进行了深刻的总结,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以来的十八年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殊环境中经历了许多伟大的斗争。而在这一过程中,既有胜利,也有失败。他的这些论述,实际上从一个方面回答了怎么样建设党的问题,为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方法。我们在进行党的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向历史学习,对过去犯过的错误进行反思,对之前的经验进行总结,并将这些经验和教训在全党进行传达。这样,我们才能少走弯路,更加科学而有效地进行党的建设的工作。

此后,中国共产党更加注重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并以此作为提高党的建设水平的一个重要方法。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都是对之前的历史进行总结,并对原来党内具有争议的问题作出明确定论。这两个决议通过对党的历史进行总结并对有争议的问题给出结论,从而在我们党发展的关键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它们消除了广大党员思想认识上的混乱,统一了全党的思想,使全党更加团结地向前发展。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并不断向历史学习,是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方法。我们只有运用好这个方法,才能更好地推进党的建设这项“伟大工程”。

(四)党必须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认为,共产党应该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他的这些论述回答了中国共产党在加强自身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毛泽东指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理解。”[5]这实际上就是在强调中国共产党在加强自身建设和开辟革命道路的过程中,应该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中国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各个国家的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其巨大的力量。因此,中国共产党要善于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中,依据中国社会的特点创造出新的成果,并以此来指导中国的实践,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更好地解决中国的问题。

事实上,如何正确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如何在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必须正确处理的重大历史课题。在这一问题上,一些党员曾经犯过教条主义的错误,他们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候,往往忽视中国的具体国情,而机械地以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或者共产国际的指示作为处理问题的唯一依据,结果导致党领导的革命事业遭受巨大损失,党的组织也遭到严重破坏。我们党首先需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接着还要做好调查研究工作,认清中国的国情,最后就是要把实践工作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恰当地结合起来,并在这一过程中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更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才能更好地领导人民群众开辟新的伟大事业。

《〈共产党人〉发刊词》中这一重要的党建思想,促进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更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以及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障。

三、《〈共产党人〉发刊词》党建思想的启示

《〈共产党人〉发刊词》中的党建思想,不仅适应了当时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需要,促进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其中的重要观点更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依然具有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对于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和水平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党必须更加重视自身的建设

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毛泽东指出了中国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分析了这三大法宝之间的关系,阐明了党的建设在这三大法宝中居于核心地位。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必须更加重视自身的建设,才能更好地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1.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是党领导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是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建设更成为关系共产党自身生死存亡和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共产党人〉发刊词》中的党建思想,要求中国共产党在加强自身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将党员数量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结合起来,同时也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协同融合起来,从而使党的建设的内容更加全面,目标更加明晰。这些重要的思想理论,不仅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南,对其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提高自身建设水平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是党在新时代应对新情况、肩负新使命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对我国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我国处在发展进步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对着艰巨而又复杂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并经历着一系列深刻的变化。习近平指出:“新形势下,我们党自身建设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6]面对新时代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变化,我们党必须更加重视自身建设,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更好地应对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才能更好地把握住时代脉搏,肩负起带领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二)必须善于总结历史经验

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才能更好地进行党的建设。这一思想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中得到充分肯定和弘扬,善于总结历史经验也成为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优良传统和成功秘诀。在新时代,我们党要更好地加强自身建设,必须继续保持和发扬善于总结历史经验,不断向历史学习的优良传统。

中国共产党是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善于向历史学习,从而能够不断前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90多年来,我们党正是做到了不断从自身成功的经验中获得前进的动力,从失败和挫折中汲取深刻的教训,才不断深化对我国革命和建设规律的认识,完善和提高自己,进而领导全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可以看出,我们党取得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坚持真理,改正错误,不断提高自身建设水平,始终保持自己的先进性。党的历史经验是无数中国共产党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体现了我们党对于民主革命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改革创新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面临一系列的新情况、新挑战,更需要准确把握党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工作,紧紧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党更需保持善于总结历史经验、不断向历史学习的优良传统,对自身的历史倍加珍惜,并把其中好的历史经验发扬光大。

(三)党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强调,我们党在加强自身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结合起来。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党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开拓创新。

中国革命的成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推进以及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有效开展,都要求我们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实际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体化。[7]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又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带领中国人民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取得这些成就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正确地对待和运用了马克思主义,找到了适合中国的革命和发展道路。毛泽东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需要我们学习的,但我们必须坚决反对脱离实际情况的教条主义。我们应该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学习马克思主义,并认识到那种脱离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并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此外,毛泽东还多次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求党员同志们乐于并且善于开展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实际情况。事实上,我们党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必须善于进行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实际情况,从而能够更好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际和国内环境,承担着艰巨而繁重的任务。我们党要想更好地迎接挑战,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重点了解广大人民群众的困难与需求,真正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在引领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中切实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四)切实增强党的阶级和群众基础

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为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建设成为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已经完成了建设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政党这一党建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有制经济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迅速,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形成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我们党需要把新的社会阶层中的优秀分子也吸收到党内来,从而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和群众基础。但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出现了党的组织建设相对滞后的问题。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虽然在不断扩大,但其中的党员数量却一直偏少,很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没有设立党的组织。第一,这种情况影响了党在企业职工中政治核心作用的发挥,更影响了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不利于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巩固。第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一项重大的历史使命。要顺利完成这一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必须增强自身的凝聚力,调动包括新的社会阶层在内的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加以推进。第三,通过对新的社会阶层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其中的绝大部分人员来源于农民、工人、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和留学归国人员等。他们也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积极的、进步的力量。把新的社会阶层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是十分必要的。

因此,我们党需要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中加大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力度,努力把其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消除党的组织建设中的“空白点”,实现党组织全覆盖,增强党的阶级和群众基础。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进一步凝聚力量,更好地带领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1][3][4][5]毛泽东选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02、613、614、614.

[2]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3.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3.

[7]李朋.论毛泽东思想建党的思想及当代价值[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7(3).

猜你喜欢

共产党人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共产党为人民百年千年万年
共产党是好琴手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共产党人的感情
修炼好共产党人的“心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关于共产党人“心学”的几个问题(下)
关于共产党人“心学”的几个问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