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革命文化:特征·形成·发展·价值

2018-02-06赵莉娜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

赵莉娜

(中共新疆区委党校 党史党建教研部,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作用更加突出地表现在国家和民族的创造力凝聚力上,同时也成为各国间综合国力相互竞争的重要元素。中国革命文化也称之为红色文化。[1]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革命文化产生于革命战争年代,其外延可扩展至新中国成立以后,包括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及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所形成的文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中国革命文化依旧是中国人民精神力量的源泉。

一、理论维度:中国革命文化的本质属性及基本特征

(一)中国革命文化的本质属性

随着对中国革命文化研究热潮的出现,中国革命文化概念的界定也较繁杂,大体可有以下一些。

1.按照时间段划分。第一,红色文化是创建红色根据地时期的红色文化。何克祥认为,狭义上讲红色文化主要指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中国革命创建革命根据地(红色根据地)时期的革命文化。第二,红色文化是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文化,即科学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为基础,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领导中国人民创建的反帝、反封建的先进的无产阶级政治文化。第三,红色文化的上限,要追溯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夕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的那一历史时刻。至于中国红色文化的下限,目前还不能作出准确的估计,但是可以推断,即使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后,也要延续相当漫长的时日。

2.按照性质划分。第一,红色文化是一种观念意识形态。红色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具有群众性革命运动的文化体制,是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2]第二,红色文化是政治文化。红色文化是由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领导创建的先进的政治文化。[3]第三,红色文化是一种特色文化。红色文化是我国社会文化中的一部分,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不断扬弃中外文化思想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革命战争年代和和平建设时期所遗留的纪念地、标志物及其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基本内容的一种特色文化。[4]第四,红色文化是革命文化。红色文化是中国大地上培育出来的独特的革命文化。[5]第五,“红色文化”是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6]第六,红色文化是革命传统。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革命理论、革命经验和革命精神凝结而成的革命传统。[7]

3.按照载体形式界定。广义的革命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种形式,包含革命烈士及革命烈士所用之物,除此之外,还有革命事件和革命精神。狭义的革命文化指革命时期产生的非物质形态即所包含的革命精神,例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本文所涉及的中国革命文化系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不断探索、选择及整合中外优秀思想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凝聚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独特思想和精神风貌的文化。它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随时代变迁,内容逐渐丰富,既包含物质形态又包含非物质形态。总而言之,中国革命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是一种先进的政治文化。[8]

(二)中国革命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反之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9]中国革命文化作为一种政治文化,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及传承性等特点。

1.时代性。第一,中国革命文化具有无限延伸的生命力。它萌生于我们党领导民族斗争和人民解放的革命实践中。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建立的事业,是用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的载体;另一方面,中国革命文化又从形式、层次和强度等方面推动群众的实践活动,从而不断地体现出中国革命文化的时代价值。第二,“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它们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10]可以说,中国革命文化的与时俱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推进起着重要作用。第三,中国革命文化代表了前进的方向,无论是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时期,还是在现代化建设中的社会主义时期,都起到凝心聚力的作用。

2.民族性。第一,中国革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内在契合,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思想根基。中国革命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进行了革命性转换和升华,从中汲取、承载并传播精神精髓。第二,中国革命文化不断提升了中华民族精神。在每一段历史时期,都伴随中华民族精神不断添加新的内容,使其成为世代相承的前行动力。第三,中国革命文化不仅直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信,而且提升了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3.传承性。从发展的角度看,文化的发展都有积累的特点,每个时期的文化都不是凭空而造,在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中国革命文化始终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理想之中,“我们党在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扎根人民、志向高远。革命文化是我们党始终不忘初心、不改初衷,历经苦难铸辉煌的深层文化因素。正是这种不忘初心,使我们党在经历挫折之后,义无反顾地开辟和拓宽了中国道路。”[11]这都体现了中国革命文化的传承性。中国革命文化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不断积累文化力量,继续传承和弘扬中国革命文化,使之成为全社会的一面精神旗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二、历史维度:中国革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一) 萌芽时期

马克思主义的输入和传播是我国革命文化缘起的重要因素。五四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渐趋广泛,特别是1920年以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出现了一个新局面。一批知识分子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也进入了有计划、有组织的阶段。在传播的过程中,一批先进分子逐渐涌现出来,主要以社团活动为阵地,借助报刊,宣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

但是,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也非一帆风顺。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也是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社会主义的谈论,常常引起我们的兴趣。然而究竟如俄国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青年思想似的,模糊印象,隔着纱窗看小雾,社会主义流派,社会主义意义都是纷乱的,不十分清晰。[12]除此之外,马克思主义也面临各种学术思想的挑战,比较有影响的有实验主义、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等等。总而言之,萌芽时期的革命文化,还仅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在知识分子群体当中的传播。

(二) 初步形成时期

1.大革命时期。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着手动员组织活动。第一,把主要精力用于工人运动,成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工人运动的形势很快高涨起来,从1921年下半年到1923年2月,全国各地罢工次数达100次以上,参加罢工的人数共有30多万。资料显示:截止1925年5月初,共产党领导下的各地工会组织已经有166个,会员54万人;1927年2月间,全国工会会员由北伐前的120万人发展到200万人。[13]在工人阶级认同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为工人阶级提供全新的生活方式和革命武器,可以说,此时马克思主义逐步融入了工人阶级斗争,成为工人阶级斗争的指导思想。第二,中国共产党此时也注意到农民问题。党的“二大”宣言把农民视为一支重要的革命力量,肯定了农民革命的重要性和积极性。同时,中国共产党对农民问题的探索也不仅仅体现在理论上,还更在于实践。一些共产党人开始深入农村,发动农民运动,喊出了“土地应该归农民使用的口号”,截止1927年3月,全国农会会员已经达到150万人。[14]

总之,大革命时期,中国革命文化逐渐成形。第一,在城市,中国共产党发动广大工人阶级开展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体现出了工人阶级的伟大革命精神,激发了工人阶级追求个人平等、自由的意识,这也成为这一时期革命文化的一部分。第二,广大农村地区乡村文化的变化。“革命需要大的农村的变动,此变动是完成革命的重要因素。在农会的带领下,农民的文化运动便开始了。”[15]例如:湖南农民运动体现出了作为农民权力中心——农会的威力,同时也凸显了乡村底层群众文化革命的展开。

2.土地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各地武装斗争的基础上,建立红军,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到1930年,先后建立了十几块根据地,主要位于国民党统治较为薄弱的山区地带,如:井冈山、海陆丰、鄂豫皖、陕甘等。在相对较独立的革命根据地内部,中国共产党在乡村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传承革命精神,重塑根据地文化,实现了革命文化在广大革命根据地的蓬勃发展。中国共产党在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后,深入农村开展土地革命、积极发动群众,激起农民群众的革命热情和积极性。除此之外,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苏区的文化建设,在以民众教育、文化艺术、新闻出版、革命理想和精神等为主的革命文化上,形成了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气质和风格。

(三)成熟时期

1.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民族自卫战争。抗战期间革命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上升为此时红色文化的精髓。抗日战争的爆发,激起了全国人民对日作战的民族主义情结,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是中国共产党抗日的主要诉求。第二,奉行共产主义体制。在敌后抗日文化运动发展过程中,延安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所在地,居于核心地位。1937-1938年,许多青年奔赴延安,因为那些青年相信“他们去延安是为了寻求生活的真正意义。”[16]在那些青年心中,延安的一切事物都被赋予了特殊的思想含义,宝塔山、秧歌、纺车、农民头上戴的白毛巾,这种特殊的鼓动性事物,就成为了当时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灵魂。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当时延安所奉行的共产主义体制,对革命者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具有平等意味的共产生活方式,具有巨大的政治上的动员作用和精神上的感召和凝聚力。”[17]第三,爱党爱国事迹涌现。在延安的知识分子中,成千上万的青年人关心着国外的战事。“各类学校的学生都传唱着《保卫黄河》和《延安颂》,表达出一种对新文明的憧憬感,极大的鼓动着延安的知识分子。”[18]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军民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继承历史爱国主义情操的同时,也涌现出一批批可歌可泣的爱党爱国的模范事迹,体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提出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是抗日根据地内红色文化走向成熟的标志,也可以说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中国革命文化第一个成熟的形态。[19]

2.解放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解放区的文化建设也取得极大成就。第一,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文化依然属于具有区域性质的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包含十九个地域。[20]第二,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文化也是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发生变化的。解放战争后期,战事渐渐明朗,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和推进城乡社会变革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前进方向。早在“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中就指出了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自此,《太阳照在桑乾河上》《暴风骤雨》等作品相继诞生。第三,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化是围绕战争为轴心的战时文化。解放战争时期的红色文化前期以延安为中心,后期以西柏坡为中心。铸就了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为代表的革命精神。其特点是与工农兵相结合的指向、大众化的风格和为政治为抗战服务的功能,可以说解放区文化在中国现代文化系统中塑造了自己独特的形象。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革命文化成为了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团结人民、带领人民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的先进性深深地渗入到了革命者的血液之中,形成了“听党指挥、服务人民”的军队,“革命青年,秉救国济世之宏志,怀义无反顾之决心,离家别妇,走上职业革命家的道路。”[21]中国革命文化的精神铸造了英勇善战的红军精神。1940年,毛泽东在总结中国近现代革命胜利的经验时指出:“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22]随着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解放战争时期形成的革命文化逐渐由部分区域上升为主流文化。

(四)发展时期

1.开拓时期。新中国建立后,为了适应和推进政治变革与经济建设,即适应和推进从旧中国向新中国的过度,适应和推进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准备和实施,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一,不断组织群众性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教育运动。“为了争取一切爱国主义知识分子为人民服务,要办各种训练班,办军政大学、革命大学。要让他们学社会发展史、历史唯物论等课程。”[23]这样,建国初期,全国上下很快掀起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热潮。这次学习使广大基层干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从而加深认识新社会、了解共产党。

第二,特别重视对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青年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1949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马列学院,在各大区和省、地级单位也成立了中级党校和地方党校,从而形成对干部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教育阵地。在高校,从1953年起普遍开设“马列主义基础”等公共政治理论课,形成了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教育的课程体系。

2.发展时期。第一,从中国革命文化影响的范围来看,1949—1978年间的革命文化,已经超越了革命战争时期区域文化的范围,涉及全国人民群众生活的各个方面,触及思想观念、言行举止、理想信念等等。红色旅游、体验式教学、忆苦思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吃水不忘挖井人等理念,主导了人民大众的生活。

第二,从中国革命文化的内容分析,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铁人”王进喜、“两弹一星”精神等,都是那个时代具有价值导向的精神内容,集中体现了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及爱国主义的精神特质。可以说,这一时期的中国革命文化已经充盈在人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三,从中国革命文化的地位分析,这一时期中国革命文化承担着极为重要的历史使命,那就是倡导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人民,激发和坚持革命精神。“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里,不能让毒草到处泛滥。无论在党内,还是思想界、文艺界,主要的和占统治地位的,必须力争是香花,是马克思主义。”[24]我们革命的文艺,就是要根据光辉灿烂的现实生活,塑造出新的工农兵英雄人物,并通过他们向人民群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鼓舞人民群众革命斗志,推动历史向前发展。

三、现实维度:中国革命文化的当代意义

(一)中国革命文化增进政治认同

人类政治认同的前提是政治情感认同、政治价值认同、政治理论认同和政治制度认同,在此基础上,形成对于国家的认同度和忠诚度。[25]当前中国的政治认同,集中于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治理体系的认知、认可、服从和参与度。

1.反驳历史虚无主义,确保意识形态安全。第一,国际上,综合国力的较量日趋体现在思想文化领域,西方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价值渗透”“颜色革命”,企图利用各种手段,危害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安全;第二,近年来,国内历史虚无主义浪潮、对马克思主义及中国近代历史,甚至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全盘否定的话语时而有之。这种倾向否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之基、消解了中国革命文化,对中国人民的政治认同产生了严重误导。第三,“一种意识形态一旦被人民接受之后便会以非凡的活力永久存在下去。在这个国家出生的人会把他们的爱投向这个制度的各种象征。”[26]红色文化不仅涵盖了中国革命历程中形成的共同的精神内涵,而且是反驳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一把利剑。

2.深化对党的领导地位的认同,增强爱国主义意识。第一,中国革命文化孕育着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发展历程,对革命文化的挖掘和阐释,也是基于政治文化的角度重温党的发展史,有利于坚定对党的历史的认同,深化对党的领导地位根基的认同。第二,中国革命文化以一种鲜活的方式叙说历史,使人们更清楚地理解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起到了调节社会成员政治行为的作用。在新形势下,通过学习革命文化中的崇高精神,使广大党员干部、社会各界人士及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增强爱国主义教育。

(二)中国革命文化为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提供精神动力

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自觉践行,是基于心理优越性和行动上坚定性的文化表现。[27]习近平指出:“要依靠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28]构建文化自信,离不开中国革命文化,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中国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第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当代中国进入了开放、创新和变革的多样化时代。各种思潮和外来文化相继涌入,加速了文化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正是在这种多元文化相交织的情况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导性的价值取向,就反映出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基本需求。进一步讲,坚持和巩固这一核心价值理念,就是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仰。第二,中国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处革命遗迹、红色文物都折射出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的崇高理想和价值追求。中国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取向上一致: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崇高的爱国精神与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等一脉相承。

2.中国革命文化同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有着内在的契合。信仰体系的丧失是最大的忧患,理想信念的动摇是最大的动摇。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理想信念建设。第一,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毛泽东就说过“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树立起来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29]无数仁人志士、英雄楷模,把个人和国家的兴旺繁荣紧紧联系起来,把共产主义信念作为毕生的追求,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无所畏惧,为着自己的理想信念奋斗不息。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的重要因素,这些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胜利,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革命胜利的精神动力。第二,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解决了吃饭、就业、稳定物价等一系列难题,国民经济得到恢复,靠的就是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30]如果离开马克思主义,离开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革命文化不自信,中国革命就不会成功,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也不能繁荣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第一,从理论上说,优秀的中国革命文化是中国人精神生活的重要支柱,是一种先进的政治文化。“我们过去能在艰难困苦中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信念。”[31]第二,从现实维度讲,深入了解和把握中国革命文化的当代意义,更能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1]曾长秋.论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提升与功能拓展[J].湖湘论坛,2016(06).

[2][25]罗永宽,李燕.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与当代价值[J].文化软实力研究,2017(02).

[3]李水弟,傅小清.红色文化之源: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J].求实,2008(05).

[4]徐朝亮.利用红色文化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J].继续教育研究,2009(07).

[5]钟利民.论红色文化的经济价值及其实现问题[J].求实,2010(03).

[6]李芝兰.地震区域内红色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北川为例[N].中国文物报,2009-05-27.

[7]吴尚民,孙伟平.弘扬红色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08-28.

[8]李水弟,傅小清,杨艳春.历史与现实:红色文化的传承价值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8(06).

[9][2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33-634、708.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

[11]包心鉴.夯实道路自信的深层基础[N].人民日报,2016-09-05.

[12]瞿秋白.俄乡纪程[A].曾庆瑞,赵遐秋.心的历程[C].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134.

[13][14]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0-115.

[15]毛泽东选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6-39.

[16][17][18][21]高华.革命年代[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212、212、213、228.

[19]魏本权.论20世纪以来中国红色文化的嬗变与重构[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01).

[20]毛泽东选集·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44.

[23]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74.

[2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46.

[26][美]哈罗德·拉斯韦尔.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138.

[27]秋石.坚定文化自信,谱写文化强国新篇章[EB/OL].新华网,2017-07-05.

[28]曹新高,张浩.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想腐”机制建设[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7(04).

[2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497.

[30][31]邓小平文选·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3、110.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