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临床诊治进展

2018-02-06董利昭张均范国峰

中国全科医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载量病死率特异性

董利昭,张均*,范国峰

2009年开始,国内新出现一种感染性疾病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该疾病的临床特征主要为发热、血小板减少、白细胞计数减少,病死率高达6%~30%[1-2],被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尽管SFTS的临床表现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类似,但检测大多数SFTS患者血清样本发现,其DNA和抗体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不同,最终鉴定为布尼亚病毒家族的一种变异的白蛉属病毒,该病毒最初命名较多,如SFTS病毒(SFTSV)、大别山病毒、河南发热病毒、淮阳山病毒等,最终确定为SFTSV[1]。之后韩国、日本、美国亦有类似SFTSV感染的报道[3-5]。尽管SFTSV的来源和带菌者仍然未知,但长角血属蜱虫被认为是最可能的传播媒介[6]。许多研究表明,SFTSV可通过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进行进化[7-8]。本文将国内近期有关SFTS临床诊治的进展综述如下。

1 流行病学

我国湖北省农村和河南省首次报道SFTS疑似病例[9],但是首例确诊病例为2006年9月安徽省定远县的患者[10]。2010—2016年,我国23个省均有SFTS病例报道,经国家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证实的有18个省,多数在河南省(37%)、山东省(26.6%)、安徽省(14%)和湖北省(12.6%),多数患者年龄为25~80岁,好发于3~11月,主要流行期为5~7月,高峰在5月[11]。自2013年开始,SFTS病例逐年增加,共报道7 419例,死亡355例,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和中部[11]。2010—2016年,SFTS患者平均病死率为5.3%,男女比例为1∶1.16,年龄5~87岁,平均年龄61岁,且随年龄增加发病率增加[11]。SFTS好发于疫区农民,97%的患者是居住于丘陵或森林地区的农民[12-13]。研究显示,21.85%的SFTS患者回忆发病两周前有蜱虫叮咬史[14]。有研究显示,SFTS潜伏期为 7~14 d,平均 9 d[15]。流行病学调查显示,SFTS 流行区人群感染率为1%~3%,主要感染人群为老年人,死亡病例多为50岁以上患者,年龄是死亡和住院治疗的关键预测因素[16]。

2 临床表现和诊断

SFTS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难与其他疾病鉴别,如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17]。早期临床资料提示,SFTS临床表现为发热、胃肠道症状(包括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肌痛、口腔出血、局部淋巴结肿大常见的症状还包括蛋白尿(84%)、血尿(59%)、头晕(23.52%)、头痛(19.2%)、寒战(10.29%)[1]。另有研究报道,SFTS可出现一过性心功能不全和脑病等临床表现[18]。有学者称,SFTS合并脑炎的发生率高达19.1%,其病死率高达44.7%[19]。日本、韩国也有SFTS患者表现为嗜血综合征的病例报道[20-21]。

SFTS实验室检查结果主要表现为血小板计数降低(95%)、白细胞计数降低(86%)、急性期单核细胞数量减少和单核细胞功能障碍[22]。一项纳入1 920例SFTS患者的荟萃分析结果表明,SFTSV感染最常见的临床特征为发热、食欲不振、肌痛、寒战、淋巴结肿大;实验室检查结果常为乳酸脱氢酶、转氨酶升高,其次为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计数降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酸激酶升高[23]。

对于SFTS,早期实验室检查若能证实为SFTSV感染,则对提高患者存活率及阻止病毒传播至关重要。早期实验室病毒检测需要基于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如流行季节、发病区域、临床特征、蜱虫咬伤史以及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但SFTS早期并无典型的或特异性的临床特征,因此实验室病毒检测确诊SFTS十分必要。SFTSV能够在犬巨噬细胞(DH82)、非洲绿候细胞(Vero)或Vero E6细胞培养中分离出来[24]。目前有多种分子生物学技术扩增病毒RNA,如RT-PCR和反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RT-LAMP)[25-26]。RT-PCR扩增基因S片段比基因L片段灵敏,可能是引物长度不同的原因[27]。qRT-PCR具有较低的污染率和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比传统的RT-PCR更准确[28]。疾病急性感染阶段,采用qRTPCR检验血液中的SFTSV基因可作为一种有效的病毒检测方法[29]。已有研究采用 qRT-PCR(美国 AlleLogic Biosciences公司)诊断SFTS,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和稳定性[30]。通过内嵌RT-PCR扩增S、L病毒RNA片段也可检测SFTSV[27]。此外,多元RT-PCR可以同时检测4种病毒:SFTSV、汉坦病毒、汉城病毒、登革热病毒[31]。

SFTS发病后1周可检测到SFTSV特异性抗体,SFTSVIgG抗体在发病后6个月达最高峰,可持续5年;SFTSVIgM在发病后4周达高峰,仅持续约1年;SFTS患者在感染SFTSV最初1周内可观察到明显的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减少,发病2周开始迅速上升,发病后第6个月恢复到参考范围[32]。直接ELISA法、双抗原夹心ELISA法及免疫荧光检测法(IFA)可以检测到特异性SFTSV-IgG、SFTSV-IgM抗体及其他抗体,比病毒抗原抗体中和反应检测更加灵敏,且在SFTSV、汉坦病毒、汉城病毒之间不会出现抗原、抗体交叉反应。免疫层析法(ICA)是检测SFTSV较快速、廉价的方法。SFTSV检测方法总结见表1[33]。

3 治疗与预防

SFTS的治疗主要为支持治疗,尚无特异性的抗病毒治疗。已有关于采用利巴韦林治疗SFTSV感染患者的描述性报道,但无令人信服的治疗性效果,对SFTS患者病死率无改善,对住院死亡或非死亡患者的血小板计数、病毒载量无影响[34]。对于进展性的重症SFTS患者,也有血浆置换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成功的病例报道[35]。国内一项前瞻性观察研究提示,SFTS患者接受利巴韦林治疗组有较高的贫血、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36]。有研究显示,萘磺苯酰脲(一种抗锥虫药物),可能对SFTS有效,但仍缺乏人体试验的有效数据[37]。SFTS的支持治疗包括补液、维持电解质平衡、输入新鲜冰冻血浆和血小板,但效果有限。抗生素可预防或治疗继发性细菌感染,特别是有蜱虫叮咬史的患者。研究显示,替加环素或新喹诺酮类可预防蜱虫叮咬传播的细菌性感染,此类抗生素的益处除了杀菌或抑菌作用外,还能抑制机体炎性反应[38-39]。

表1 SFTSV检测方法Table 1 Measurement methods for SFTSV

目前尚无预防SFTSV感染的疫苗,SFTSV的主要预防措施是健康教育,防止蜱虫暴露或叮咬,避免接触SFTS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或排泄物。部分患者咽拭子、尿液或粪便中可检测到SFTSV RNA,但是否存在传染性仍需进一步评估,也没有证据提示SFTSV可空气传播[40]。但对确诊的SFTS患者进行病毒载量监测,结果提示患者发病后第6天左右病毒载量达最高峰,可能是人人传播的最高风险期[41]。医务人员或确诊患者的接触者均需进行基本的个人防护,包括手套、面罩以及眼和皮肤的保护;流行季节时人群防护包括喷洒杀虫剂、穿长袖衣服、尽可能避免进入疫区等。

4 预后

近期一项荟萃分析结果表明,SFTS病死率为12.2%,高于国家登记报告数据,但无区域地理差异,高龄、住院延迟与病死率密切相关[23]。国内一项纳入174例已确诊的SFTS患者的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该疾病的病死率约为23%,基线年龄、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肌酐水平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42]。有研究显示,SFTS病程中循环髓样树突细胞协同刺激分子CD80/CD86持续下调,循环髓样树突细胞水平与白介素(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入院时SFTSV病毒载量呈负相关,该结果提示SFTS患者树突状细胞功能受损,循环髓样树突状细胞水平与SFTS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循环髓样树突细胞可作为预测SFTS患者预后的一项指标,尤其在患者发病9 d后[43]。检测SFTS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提示,干扰素(IFN)-α和其他细胞因子如IFN-γ、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巨噬细胞炎性蛋白(MIP)-1α、IL-6、IL-1也与SFTS严重程度密切相关[44]。应用RT-PCR检测住院SFTS患者的SFTSV病毒载量,结果表明SFTSV病毒载量与患者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等生化指标密切相关,是住院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SFTSV病毒载量>107Copies/ml与患者临床结局差密切相关[42]。

5 小结

SFTS是世界范围内的严重疾病,且主要流行于中国中部地区。SFTSV在蜱虫或其他动物宿主体内,通过基因突变、重配或重组进化。SFTS流行广泛、进化快速且能跨物种传播、致死率较高,这使得其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而SFTS早期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常出现误诊或延迟诊断,临床尚无特异性病毒治疗方案。因此临床医师应熟悉该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保持警惕性,早期进行SFTSV的实验室检测,加强支持治疗。针对SFTS还应加强基础研究,疫苗和新药的开发可能是未来科研的热点。

作者贡献:范国峰进行文章的构思与设计,负责文章的质量控制及审校;董利昭撰写论文,进行论文的修订;张均对文章整体负责,监督管理。

本文无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载量病死率特异性
全髋翻修术后的病死率
CT联合CA199、CA50检测用于胰腺癌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探讨
无人机多光谱遥感中植被指数与森林地表可燃物载量关系研究*
肝衰竭患者HBV-DNA载量与炎性因子及肝纤维化指标的相关性
降低犊牛病死率的饲养与管理措施
管家基因突变导致面部特异性出生缺陷的原因
病毒载量检测在102例HIV抗体不确定样本诊断中的应用
死亡率与病死率的区别
陈建杰教授治疗低病毒载量慢性乙型肝炎经验总结
管家基因突变导致面部特异性出生缺陷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