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产业发展问题探析

2018-02-05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建华

中国科技产业 2018年1期
关键词:中国农业大学科研成果科技成果

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张建华

张建华

杨长聚

余成斌

邓延嵘

吴井军

张 瑜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鼓励和扶持学校在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的前提下,开展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兴办校办产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要“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规范校办产业发展”。

我国高校校办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密集的高校产业集群,上市公司达到60多家。高校产业已成为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重要部分,与高校的人才培养、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密不可分。发展高校校办产业,鼓励大学与企业全面合作,加大高校为国家、区域和行业发展服务的力度,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

校办产业要与高校协同发展

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三大职能,高校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量,校办产业是高校中最接近市场的领域,是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最佳途径。校办产业与学校协同发展,可以在学科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发展校办产业,有利于推动高校的学科建设。高校校办产业具有企业经营和社会服务两种功能,对市场变化感觉敏锐,可以调动资本、生产、品牌、商务等资源,对相关领域、技术进行快速投入。这些优势是提升学校学科建设的有力手段,有助于推动在新的学科领域实现突破。校办产业可以依托学校的优势学科,通过运用新知识、新科技,不断提升企业技术及产品研发水平,开拓具有学校特色和内涵的发展领域,形成产业发展与学科建设的良性循环。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动物医学院、国家玉米改良中心等办学单位,搭建了学院(中心)与企业在产学研用等方面合作的平台,学院(中心)的教授、专家以及学生积极参与到企业的产品开发、生产优化、经营管理中,提高了企业的科技和管理水平,提升了教师和学生的学术水平。

北京中农大动物医院有限公司前身为中国农业大学教学动物医院,承担着动物医学院本科生、研究生临床教学、培养工作,为更好地承载农大教学动物医院的职能,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增加学生临床实习机会,成立了北京中农大动物医院有限公司。公司成立后,不断完善管理和提高医疗水平,为动物医学院教学提供了高水平的实习条件,促进了学校动医学院学科建设和发展。2013-2016年,公司不仅完成了科研教学任务,为学校创造巨大经济效益,同时开办培训班,接纳外部进修人员和培训人员共计1521人,为提高社会平均医疗水平作出贡献。此外,公司与多个国际知名高校建立交流合作和学术往来,进一步奠定了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的国际一流地位。

发展校办产业,有利于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校办企业拥有成熟的企业管理和经营经验,能够有效支持学校科技成果产业化,通过科技型企业将科研成果市场化,有效地促进科研成果与市场的高效对接,促进学校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在校办企业的支持下,作为科学研究主体的教师也可以更好的发展成为兼具学术性和企业性的人才,进一步推动学校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和研究领域的扩展。2016年,中国农业大学有效的专利和技术近5000多件,截至当年底,共实现转化23项,涉及项技术转化收入6055万元。

我校参股企业—北农(海利)涿州种衣剂有限公司与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农学院、生物学院学科紧密相关,北农(海利)涿州种衣剂有限公司参与学校的“主要作物种子健康保护及良种包衣增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2009年,该项目获得国家农业部、中国农学会“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2010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北农(海利)涿州种衣剂有限公司为学校学生实习、实验、教学提供平台,累计接待学生实习、实践、教学活动近千人次。同时,公司为学校创造巨大经济效益,营业收入逐年增长,营业收入从2013年的8055.71万元增长到2016年的13151.00万元,增长率为63.25%。

发展校办产业,有利于高校对接区域经济发展。高校要主动承担服务社会的职能,高校有责任发展国家和区域经济,但由于学校教学和科研系统的教学型、公益性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主动“走出去”的功能。通过校办产业,采用企业化运作方式,有利于将学校的先进理念,先进思想、先进技术进行传播,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作贡献。目前,中国农业大学与河北省、广西自治区等多个省市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与地方政府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产业方面的合作,其中产业合作依托校办企业进行开展,充分发挥了企业在资本、技术以及灵活性方面的独特优势,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农业发展。

校办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随着高校校办产业的不断壮大,原有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企业治理的要求,很多高校的校办企业出现了治理结构、股权分置、企业发展、薪酬激励、人员任用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校办企业定位不明确,校企关系尚未理顺。由于校办企业脱胎于学校事业单位,所以仍采用事业管理的形式进行企业管理,行政管理隶属于学校,企业经营面向市场。校办企业虽有独立核算,自主经营的权利,但在人事、资产、薪酬以及生产经营方面仍接受学校管理。校办企业在股权投资、转让,资产处置等仍需要校务会研究决定,并且需按照教育部的国有资产管理办法来执行,决策程序慢、管理层级多是普遍的问题。同时由于国有股份审批程序过多带来的限制,很多合作项目不愿意有国有股份的介入,无形中也减少了很多潜在的经济效益。

校办企业管理型人才匮乏。由于学校对于外聘的职业经理人缺少信任度,所以从事校办企业管理的负责人仍由学校正式编制人员担任,同时学校优秀的行政干部、教授大多不愿意从事校办企业管理,缺少企业管理、营销方面的职业经理人成为高校校办企业的通病。同时,校办企业的基层职工队伍由事业编制、外聘人员、临时工组成,事业编制人员与非编制人员待遇不同,不能按照市场机制合理进行人事管理,给校办企业员工队伍建设带来不稳定性。

教师经商办企业缺乏制度规范。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掀起了全民经商的浪潮,很多高校教师也投身商海,其中不乏像俞敏洪、马云、刘永好等成功的商业精英。高校教师经商办企业多数采取的都是“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教授们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利用自身的学术技术和专利进行创业,由于教授的学术研究成果属于职务发明,所有权归属所在的高校,擅自使用带来的违法甚至犯罪的问题。同时教授经商办企业往往会让自已的研究生参与其中,由此带来的经济纠纷、师生矛盾、安全事故等时有发生,也备受上级部门和社会的质疑和诟病。这显然与当前国家鼓励和引导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政策背道而驰。

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仍需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中对职务发明的权属规定不明晰,造成科研成果在进行转化和投资时出现矛盾;科研成果转化当事双方可以实行协议定价的程序仍未完成落实;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缺乏免责机制,使高校决策者承担着政策变化可能带来的法律风险,造成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性不足;科技成果转化后企业,国有股权退出机制不合理。

企业管理者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缺少对于校办企业的奖励机制,校办企业贡献与经营者报酬脱节,责权利处于背离状态,奖励机制不健全,企业盈利后也无有效的激励措施对优秀从业人员进行鼓励,不利于进一步调动企业管理者和职工的积极性。

促进校办产业与学校协同发展的对策

校办产业要主动担当学校人才培养职能。产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温度计”,校办企业能够从社会发展过程中获得大量的反馈信息,校办产业与高校其他部门协同合作,共同发展,可以使大学更好地面对国民经济,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高校也可在科学研究、产品开发、人力资源和技术革新等为企业提供支撑,为校办产业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校办产业要积极参与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校办产业要实现与学校的协同发展,需要进行自身的深入改革,以适应学校的快速发展和对接学校的发展目标,同时校办企业还要思考如可“如何体现大学精神和学校特色”等问题,将学校的长期发展定位和目标与校办产业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学校进一步改革的“催化剂”和“试验田”,为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增添活力。

校办产业要积极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市场体系不完善,企业科技水平低,成果转化通道不畅。高校校办产业是学校科研项目的中试基地和技术推广中心,是加速科技成果向社会企业转移和扩散的重要途径。高等学校拥有最优质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资源,学科门类齐,专业涵盖广,校办产业要主动促进科研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通过转让专利、共建研究院、组建产学研联盟等方式,向学校和社会企业输送技术,实现高校、校办企业与社会企业的共同发展。

做大做强学校科技创新创业产业园。世界上最成功的高校产业园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工业园,以此为中心形成了美国硅谷。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建设了具有学校学科特色的科技园,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园是我校与中关村科技园区共建的国际创业园和都市农业技术转移中心,是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和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的综合平台。驻园企业340多家,其中我校学生创业企业15家,园区企业与学校的学院、学科、专业有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初步形成为了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化为主要产业的特色园区和双创基地。

猜你喜欢

中国农业大学科研成果科技成果
科研成果转化
博落回有效成分的提取及其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
中国科研成果震撼全球
中国农业大学扎根曲周的故事——闲不住的老支书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安得“广厦”千万间——记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李保明教授及其团队
审批复杂 科研成果落地难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