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助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2018-02-05中国大唐集团公司董事长陈进行

中国科技产业 2018年1期
关键词:产学研成果融合

◎ 中国大唐集团公司董事长 陈进行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创新工作,把创新置于新发展理念之首,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我国在全球创新领域排名由2012年第34位上升到2017年第22位。

党的十九大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出重大部署,强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但是,科技创新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同样存在,以科技创新推进经济提质增效、壮大实体经济、突破资源环境瓶颈的能力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提升。真正使创新成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重大战略支撑,打通产学研用转化通道和价值链,亟待推进创新质量、效率、动力变革和创新主体融合,通过这“三个变革一个融合”,使创新成果有用、能用、快用,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所讲的“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一样,“科研成果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看的”。

一是要推动创新质量的变革。创新成果有效应用是创新的根本目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之一“补短板”,其中一个重要短板是创新。既需要解决创新对创造高端供给支撑能力和减少需求外溢的引导能力不足的问题,也需要解决好创新自身质量问题。必须把高水平科技创新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产业链、价值链、业务链布局创新链,优化创新投入结构,提升成果供给质量,使研发创新过程及成果更加贴近发展实际、更加契合产业需求,更加聚焦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加能够解决影响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的突出问题。

二是要推动创新效率的变革。创新成果及时转化是创新的关键环节。创新成果不转化就没有效益,错过最佳转化时机,效益必然大打折扣。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我国创新投入、产出及创新效率均在中上等收入经济体中排在首位,成为唯一与发达经济体创新差距不断缩小的中等收入国家。但国内各行业间并不平衡,电热生产行业研发投入强度只有0.15%,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六分之一,与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极不相称,也进而导致我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生态可持续性指标排名处于劣势。党的十九大把建设美丽中国确定为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之一。创新必须以国家战略目标为导向,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加大能源及生态环保领域创新投入及成果转化力度,促进各行业创新效率同步提升,确保“富强”与“美丽”同步实现。

三是要推动创新动力的变革。创新成果持续涌现是创新的最佳境界。竞争永无止境,创新必须及时跟上,以新成果构建新优势。科技创新是一项具有高度探索性的社会活动,靠外力计划、组织不可持续,根本要靠改革激发创新主体内生动力和内在活力。必须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措施落地,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特别是要完善相关财税金融政策和风险分担、收益分配、容错纠错等配套机制,让企业敢投入,让企业家愿投入,让大企业愿主导,让中小企业愿参与,让各类资源要素的创新活力、让各类人才的创新智慧竞相迸发。

四是要推动创新主体的融合。创新成果实用有效是创新的最终目标。毋庸置疑,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但从研发机构资金来源上看,政府资金仍然是主要来源,始终保持在80%以上,企业资金始终没有超过4%。从研发模式上看,单个企业独立研发模式占75%左右,合作开发模式仅有8%,制约了创新视野和质量,也增加了企业购买设备及软件等费用,这部分费用占到了创新费用总支出的近40%(年均超过6000亿元)。要鼓励以国内企业为主导,吸收国内外先进企业、研发机构、金融机构等,构建政产学研融一体的创新战略联盟,共同研发、共享成果、共担风险。要注重发挥传统产业和老企业创新及成果转化主体作用,做到增量与存量并重,鼎新与革故并举,开辟新产业、培育新业态,也要用新技术、新成果让传统产业和老企业焕发青春,在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方面同样发挥应有作用。

作为特大型综合能源企业,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始终把创新作为企业发展进步的灵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发展和能源革命重大战略思想,以打造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的“创新大唐”为目标,全面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一是科技创新体系日臻完善。组建了由17名院士组成的专家委员会,成立了科学技术协会,建成了7个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5个院士及博士后工作站,牵头发起成立了多个国内国际产业创新联盟,所属科学技术研究院下设研究机构发展到了12个,构建了职能管理、研发创新、工程建设、技术服务、专家支撑“五位一体”的创新体系,促进了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和高效转化,推动了企业转型升级。同时,建立以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科技管理制度体系和分类评价体系,每年设立500万元奖励资金,实行分门别类奖励制度,促进了创新成果科学、技术及经济价值的持续提升。

二是创新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坚持以科技引领、管理创新、流程再造为手段,深度推进优化设计、优化运行“两优化”工作,打造了一批工期短、造价低、质量优、效益好的精品工程。目前,在役及在建总装机1.63亿千瓦,其中清洁能源占33.13%。山东滨州热电项目通过创新发展、优化设计,工程管理、生产运营等技术经济指标创国内同类机组最优,被国家能源局树为质量安全标杆,并召开全国电力安全生产现场会在行业内推广。内蒙古托克托电厂五期工程投产后总装机达到672万千瓦,成为世界最大在役火电厂,节能环保指标均居行业领先水平,所发电力4条专线全部直供北京,占首都电力需求三分之一,正在全力打造世界最大、最强、最优、区域位置最重要的“四最”企业。内蒙古塞罕坝风场运行总装机131万千瓦,成为世界最大风电场。依靠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自主研发建设了生产调度、资金调度、燃料调度和信息安全监控“四个中心”,成为首个特大型企业集团级“互联网+”智能发电平台。

三是创新合作领域日益拓展。加强与国内外知名研发机构及装备制造、能源生产等企业的合作,全面提升企业创新发展能力和发展质量效益。与法国电力集团合作建设的江西抚州2×100万千瓦火电项目,主要技术经济及可靠性指标均创国际先进水平。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合作建成的北京国际清洁能源数据监测、培训、检修“三大中心”投入运营,将为我国燃机乃至煤电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装备、技术及服务支撑。即将投产的山东东营2×100万千瓦火电项目,采用世界首例“单轴六缸六排汽”二次再热主体结构,集成应用多项首创性关键技术,设计煤耗258.72克/千瓦时,比同类机组低17.02克,将成为技术方案最先进、集成创新度最高、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世界标杆企业。获得国家批准的唯一的国家级电力示范项目郓城2×100万千瓦630℃超临界二次再热电源项目,是一个代表世界煤电技术含量最高水平的攻关型创新工程,将成为清洁高效发电的典范、数字化智慧电厂的典范和产学研融合创新的典范。

四是创新成果质量持续提升。近五年,中国大唐集团新增授权专利4877件;新承担或参与行业及以上标准243项,累计达到280多项,其中国际标准31项,获IEEE标准协会“企业卓越贡献奖”,是继华为公司、国家电网之后第三家获此荣誉的中国企业;获得行业及以上科技进步奖296项,“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多联产技术开发与产业示范”、“大型发电企业集团战略引领的全面创新管理”、“互联网融合关键技术在大型能源集团研究与应用”等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国家级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一等奖、中国电力科技进步一等奖。

迈向新时代、贯彻新思想、开启新征程,作为中央能源企业,必须更好地担当起创新主体的职能,积极推进政产学研融深度融合,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产学研成果融合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验收成果
《融合》
工大成果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