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放的边界:陈瑞访谈

2018-02-02孟尧陈瑞

画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策展美术馆当代艺术

孟尧 陈瑞

“新的旧物——处于传统与革新张力关系中的设计”(2015年,策展人:福尔克·阿尔布斯,项目负责人:陈瑞)

孟尧:这5年里,你在南艺美术馆策划的展览当中,有没有哪些展览对你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陈瑞:5年是一个不长也不短的时间,但这5年南艺美术馆经历的是一个从无到有并且逐渐发展的过程,所以一些节点性质的展览更容易被铭记。首先要说的是作为南艺美术馆开馆展的“奥托·迪克斯作品展”,这场活动的意义不是因为开始而重要,重要的是南艺美术馆开始了国际化的姿态与胸襟,这也奠定了我馆前进的方向。同时这个活动对于我个人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德国方面的合作伙伴对我影响很大,从展览接洽、展览布置到一系列的活动,不只是专业严谨的态度令人惊叹,更重要的是来自精神与意志的感染。奥托·迪克斯的展览也让也我意识到,策划展览要更多地从知识的生成、展览内涵的延续以及文化交流的角度做权衡考虑,包括围绕展览展开的导览活动、公共教育讲座、专业交流,所有一切都是从公共文化传播的角度出发,充分体现美术馆的学术性与公共性。

另外,2015年的 “德国:艺术之域”展览与对话展也是一个值得纪念的节点。这场活动由两场展览构成,首先“德国:艺术之域”选择的艺术家是在德国生活或者是在德国工作的非德裔艺术家,我自主策划了一个名为“开放的边界”的对话展,选择了像谷文达、周春芽、谭平、杨旭光等一批有留学经历的中国艺术家。两个展览构成了一种独特的观照与互文关系。中国和德国不一样,德国有一种向心力,吸引很多人去,但中国的艺术家更多的是走出去,反过来对中国本土产生影响。制造这种对话,实际上是从艺术生态差异的角度对不同文化做一个对比和研讨,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这场活动也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我一直有一个观点,中国100年来对外来文化或者是中西融合方面其实是非常纠结的历史,从五四运动、到后来的留苏、改革开放之后的“八五”新潮美术运动、上世纪90年代中国艺术家的大出走,到2000年之后出国留学的常态化,这也使得我们目前对国外的当代艺术的认知和理解越来越有一种日常化的心态,这和以前那种陌生化、蒙眬化或者说是隔岸观火的心态大不一样。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西方艺术,还有中国和西方艺术的交流史其实对中国当代艺术影响是非常大的,这是我思考的一个问题,我也一直努力通过展览来呈现这个问题:

第一,把西方艺术中对中国当代艺术有深刻影响的“原典”请到中国,这种“拿来主义”一方面是再次审视与学习,同时也是让外来文化和我们的历史语境产生一种新的关系。

第二,从中国艺术家在国外这条线索,来探讨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上的传播与对中国国内当代艺术的影响,这方面的力量与影响是非常大的,但是这方面的梳理我觉得可能少了一点,所以说我也一直在做这两条线的研究与展示。当然也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很好的契机和各方面天时、地利、人和,才能慢慢做下来,这是一个方向。

孟尧:从南艺美术馆5年的展览名单中可以看出,“水墨”和“典藏”的板块在你的策展序列里占了很大的一个比重,请你谈一谈这方面的工作。

陈瑞:南艺美术馆有一个比较开放的策展制度,任务分配也会兼顾每个人的兴趣、能力和选择,也可以说是时间或者是空间的机缘巧合让我做了这些事情,必然性与偶然性、主动与被动的因素都有。我本身学美术史出身,有一定的学术基础,而美术馆在许多方面都在起步建设阶段,有可能你就是某个时间点最适合的人,但是我的性格又是不论做什么只要选择了就一定要做好,所以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努力从不同的视角、以不同的方式去呈现这些看似传统的名词。这些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文化养料,传统也并不是什么束缚。难道起一个新异的名字,你就当代了?每一个学科、每一个艺术种类都有当代的可能性,我也在做这方面的努力,但前提条件有两点:第一是深入传统,第二是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同样,选择艺术家的标准也是这样的状态,如果艺术家没有相当的传统功力和开放的心态,也不会进入我们的视野。

孟尧:2016年,你同时策划了“一分钟影像南京之旅”和“出镜——中国实验短片影像展”,为什么要平行做这两个展览?它们有什么共性和差异?

“艺术之域 / 开放的边界——对话“德国:艺术之域”展览海报(2015年,策展人:乌尔苏拉·策勒、陈瑞)

陈瑞:这种“双线展览”的模式延续了我之前策展的脉络,就是在做国际展览的时候,或者说在中国做中国本土当代艺术的时候,更希望能够把国际的和国内的做一个“双线对比”,同时呈现在观众面前。把国际和国内的同类艺术作品放在同一主题、同一结构下做这样的对比,能让艺术家和观众都有更直观的了解,这样的了解也更真实和特别。

左·“一分钟影像南京之旅"(2016年,策展人:朱莉娅·凡·莫瑞克、陈瑞)

孟尧:2017年,你分别做了“德意志制造联盟文献展”、“艺本:艺术书展”、“熔点:国际陶瓷联展”,策划这几个设计主题的展览,有什么具体的诉求?

陈瑞:从事设计相关的展览其实是当时馆里做的一个分配,让我开拓设计类型的展览。但是我不希望把它做成传统的设计展,我想把它做成更开放的环节。设计也是当代社会中重要的发展方向,它和当代艺术有很多结合的点。我们做这个展览,从展览的角度也好,从观众的角度也好,从受众接受的程度的角度也好,其实都是必须做的事。设计不是我的专业研究领域,我策划展览时,更多是作为召集人去搭建一个平台,和专业的设计人来合作呈现。从展览的参观流量和观众的接受度来看,这样的模式与展览的传播效果都是非常好的。

右·“高山流水第二回——中国当代山水画的拓展与延伸”(2017年,策展人:陈瑞)

孟尧:对于南艺美术馆现在实行的项目负责人制度,你5年实践下来,有什么心得体会?

陈瑞:这种制度是在李小山馆长的努力下得以实现和推进的。与传统的美术馆运营管理模式不太一样,实践之初也受到了一些质疑,但5年后美术馆也给出了非常明确的回答。这种模式使得策展人可以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自由度比较大,有点像“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感觉,但是挑战与风险也是并存,享受这种自由的时候也需要更多的付出和努力。策展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做事既要有格局,又要经营细节,即劳心又劳力。这种制度的优点在于能够调动项目策划人的积极性,但是有时候一个人的力量、一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可能达到一个非常高的存量,这两点之间怎么找到一个平衡,这也是眼前面临的问题。一方面我们依靠美术馆整个的团队做各种展览和项目的推进,继续发扬团队精神;另一方面我们也会做一些联合策展的交流平台,希望吸引更多的策展人或者是学者参与到南艺美术馆的建设当中来。新的5年已经开始,下面会按照大的脉络去做深入的延续,更加注重展览的细节与深度,这也是我对自己未来工作的要求。

猜你喜欢

策展美术馆当代艺术
当代艺术概念的确立与有效性
陈文令当代艺术作品选
当代艺术的珍奇橱柜
——评《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
策展成为一种系统的工作方式
新时代博物馆策展人制度的探索与实践——以沈阳故宫博物院为例
《策展哲学》
日本当代艺术的“三剑客” 上
去美术馆游荡
国内当代独立策展人生存状况报告
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