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形、意的完美结合”

2018-02-01胡勇忠

校园英语·下旬 2017年15期

【摘要】本文以许渊冲翻译理论中的“三美论”为理论依据,对李清照的《武陵春·春晚》从音、形、意三个方面进行了赏析,以此来说明“三美论”理论在诗歌翻译评价中的解释力。

【关键词】“三美论” 武陵春 诗歌翻译评价

前言

翻译难,文学翻译更难,诗词翻译更难上加难,故I.A. Richards说翻译可能是宇宙进化史上最复杂的活动。在21世纪这个历史时刻,中华民族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昂首阔步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挺进。随着中国和平崛起,“东学西渐”越来越热。在此过程中,翻译扮演着重要角色。如何把中华灿烂的文化传达出去,进而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翻译尤为重要。为此,我国翻译界众多学者一直在进行着孜孜的追求。其中许渊冲教授的翻译“三美”论,为我们翻译文学作品,特别是诗词,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探索。

一、“三美论”

以自己多年的翻译实践为基础,许渊冲将其诗歌翻译理论概括为: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三美,意美、音美、形美。三似,意似、音似、形似;三化,浅化、等化、深化;三之,知之、乐之、好之;优势论,竞赛论。“三美”上,许渊冲主张应首先追求意美,其次求音美,再次求形美,并力求三者统一。鲁迅也曾表达过类似的观点:“。其在文章,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许教授的三美论,似源于此。

二、“三美论”观照下的《武陵春·春晚》英译赏析

李清照的词作和赵彦春的翻译如下:

武陵春·春晚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Spring at Wuling

A wind balms dust;flowers fall.

Late, no hair I do.

Things stay, you away, oh, no.

Speechless, my tears flow.

On Twin Streams, springs good I hear.

Id ply my canoe.

I fear the locust canoe

Cannot bear all my woe.

该词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李清照正在金华避难。其时正逢金兵犯境,恩爱伴侣赵明诚病故,孑身流落金华,暮春时节,睹物思人,感叹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遂写下了这阕千古绝唱。

1.“意美”。“风住尘香花已尽”,起笔不凡。易安作此词时已经51岁,词力渐至巅峰,用白描手法绘出三种意象“风住、尘香、花已尽”:风停雨住,落红遍地,尘土也散发出清香。一幅暮春景象展现读者面前。景起是诗词惯用手法,然而“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作者起句描写一幅暮春美景,其意当然不在此,是为其后“物是人非”埋下的伏笔。赵译A wind balms dust;flowers fall. balm意为“在。上搽香油”,尘土哪来香呢?原来是风吹花落,将花香像搽香油一样搽在尘土上,恰当传达了原句的意美。次句“日晚倦梳头”,人物出场并点出时间。俗话说女为悦己者容,作者连头都懒得梳了,为什么呢?只因爱人已逝,梳给谁看呢?赵译Late,no hair I do.基本到位,但没将“倦”字的意象传达出来。三句“物是人非事事休”,点明次句原因,原来“倦梳头”原因是春景依旧,但爱人天人永隔,金人又南犯,真可谓万事皆休。赵译Things stay, you away, oh, no. 将“人非”显化为you away(人已逝),结句“欲语泪先流”是上面铺叙的自然结果。暮春日晚、物是人非,怎不叫人肝肠寸断!想要倾吐满腹忧愁,而话未出口泪已先流,让人心碎。赵译Speechless,my tears flow. 回译为“无语泪流”,原词意境似乎更美。下阕起句“闻说双溪春尚好”,作者用“闻说”不着痕迹引入下阕,确是高手。赵译On Twin Streams, springs good I hear.“双溪”是唐宋时金华游览胜地,有东港、南港两水汇于金华城南,译为Twin Streams(双子溪)是恰到好处的。次句“也拟泛轻舟”,承前句,人说双溪春色尚好,作者也想去泛舟了,毕竟作者也是爱美之心。赵译Id ply my canoe. 用一个would最大化地逼近“拟”字。最后,作者笔锋一转“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此句是全词词眼,也是历代传颂名句。“只”字与前句“拟”字呼应,遣词老道。舴艋舟即小舟。在此,易安发出了千古浩叹:“只恐怕双溪上那小小的轻舟,载不动我这么多的愁呢!”此处,作者出语惊人,赋予愁以“重量”,可谓匠心独运,不愧大家!赵译I fear the locust canoe Cannot bear all my woe. 用Cannot bear 来译“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bear的否定意“不能承受/忍受不愉快的事物”,非常合适。“愁”处理为woe (非常巨大的哀伤)将原词的愁有重量的神韵之美,传达得相当到位。

2.“音美”。诗词的音美,是通过其特有的节奏(格律)及韵来实现的。易安这首是《武陵春》的变体。标准的是双调四十八字,前后段各四句、三平韵,上下阕除首句外,后三句皆押平声韵。易安在末句两仄音后又加了一个仄音成四十九字体。汉语诗词的节奏,主要通过句内的平仄反复交替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来实现读音上的抑扬顿挫的。古汉语有四声,即“平上去入”,这四种声调,传达的感情是不同的。这是符合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的。钱冠连在《语言全息论》中,详细阐释了该观点,其认为语言在结构和组织上不仅与自然大宇宙相似,两者还是全息同构的。不仅如此,自然大宇宙、人及其语言三者也是全息同构的。人,既然是自然界中的一员,那么自然语言的语音和人的情绪,往往和谐一致。如平声韵舒缓和畅,表达的情调是婉转平和的;上声韵高亢舒徐,表达的情感是豪放而慷慨的;去声韵沉郁劲厉,表达的感情是响亮高亢而幽怨抑怒的;入声韵陡峭,宜表达峭拔激越而迫切清劲的情志。具体到具体韵部,各有其特点。《武陵春》词中,作者选择的是ou韵,选取了第十二部平声韵的十一尤中的“头休流舟舟愁”这六个韵字。而元音“ou”是被美国诗人爱伦·坡(Edgar Allen Poe)认为是人类语言中最能表达哀愁的语音。通过这几个最能传达哀愁的韵,易安用舒缓、平实的笔法和韵律,向读者传达了其深沉浩大的哀愁,特别是结句独创的比喻,虽历近千年,现在读来,犹能感受到其似重千钧的哀愁。赵译深知汉语中元音ou在表达哀愁上的作用,特意选择英语的元音/??/,即单词no、flow、woe,恰当地传达了原词的音韵美。

3.“形美”。中国古典诗词的形美主要在于它们的字数固定、排列整齐,使人赏心悦目,有着独特的对称美。如五言、七言绝句,五言、七言律诗等,每首五言四句或七言四句。词则稍有不同,词又叫“诗余”或“长短句”,如辛弃疾著有《稼轩长短句》等。虽然词内长短句不等,但某一词牌它的句式是固定的,平仄也基本固定。而且长短句结合,更能够适合词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来行文,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故“言长”是词所擅长的。正因为词的这个特点,所以通过固定的长短句格式,往往能传达深长的意味。这就是鲁迅所说的“形美以感目”。赵译在传情达意、还原林译诗歌的音韵美之外,也兼顾了译文的诗行整饬,以重塑原诗精髓。故译文在形式上也与原词高度契合,一音对应一字,完美地传达了原词的“形美”。

三、结语

由于汉、英语言在文化、逻辑、思维等方面存在的显著差异,要实现两种语言在音、形、意上的完全对等,也似乎是不太可能的。例如上述赵彦春教授的译文,把“欲语”翻译成“无语”;尽管在读音上实现了一音对应一字,但每句诗在字数上也没法做到与原词一一对应等等。译者只能是在努力实现“三美”的前提下,尽量在音、形、意上契合原文,达到与原作的“动态对等”。达到了这个要求的译文,就可以说是优秀的译文了。

参考文献:

[1]魯迅.鲁迅全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王国维.人间词话译注[M].施议对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胡勇忠(1969-),男,湖南永州人,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及大学英语教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