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洋务思想对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影响

2018-02-01杨玛丽

贵州民族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思潮学堂少数民族

杨玛丽

(南京大学 历史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

“师夷长技以制夷”作为民族危难之际官僚阶级开眼看世界,推陈致新力图民族崛起的救亡运动。在推动军工业等实业发展的同时为社会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崇洋思想,社会风气的转变和社会事业西洋化转型成为潮流和信念。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受此影响,一方面开辟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新天地,是民族地区教育事业近代化的开端。另一方面导致民族传统文化的流失和断档,严重制约民族原生态文化的延续。探究近代洋务思想对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影响要追本溯源,以近代民族地区社会转型和史学材料的佐证为本,在认知民族地区典型洋务思想的同时透析民族地区在近代社会转型时期所孕育的社会观念和教育设置,在以传统民族教育为切入点,透析近代洋务思想对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影响,推移至民族地区教育改革,为推动当前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利借鉴。

一、影响民族地区教育环境近代洋务思潮的考量

(一)民族地区“教育救国”思潮的兴起

自鸦片战争以来民族地区受西方文化的渗透和熏陶严重,民族地区群众阶级性的西化成为影响清廷加强边疆的壁垒,特别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民族边疆地区危机俨然成为西方势力盘踞的重灾区。除内地民族聚居区相对保留先哲文化外边疆民族地区群众在亡国灭种之际积极响应有识之士推陈出新,洋务思潮的主动摄取和西方文化渗透的双重作用下应用而生。“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思想在民族地区以浓厚的“教育救国”最为反响,为实现救亡图存民族地区迎合西方文化的渗透和科技意识形态的灌输,以开眼看世界为学习姿态学习西方的器具制造技术。一方面民族地区的教育救国有洋务派主导,大力发展以军用企业相关联的民族教育事业,比如:左宗棠在新疆地区领导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群众新办松散织布类短期教育和以学习俄国技术为主的新疆俄文馆[1]。就是说民族地区教育救国思潮是地主阶级维新运动在民族地区的延伸。另一方面少数民族群众自发性的教育救国思潮,特别是长江流域民族地区和东北鄂伦春族等少数民族群众当中最为常见,比如:傣族群众在西方资本输出时借助西方教会学堂等学习西方制造技术和世界通识学习。总之,民族地区的教育救国思潮是洋务运动思潮推动下民族地方化的直接体现。

(二)民族地区“师夷长技”的经世致用思潮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来随着开放口岸和特权的增多,西方国家到内地传教兴学和兴办企业逐渐被固定下来。这为民族地区经世致用思潮传播与接纳奠定了基础。首先,西方技术层面的优越性在战争中显现和社会的夸大以及传教士的推波助澜逐渐传至民族地区和边远山区,相对于诸多远离中原政治效应影响的偏远地区,沿河沿江的民族地区和边疆民族地区受西方文化和洋务思潮的影响显著,严重冲击着民族地区原生态的社会秩序和思维态势。其次,随着民族地区和西方经贸往来的密切,民族土特产品成为西方商品输出的重点,加之民族地区开化程度欠缺,民族地区劳务输出成为西方在华劳务派遣基地,西方扶持的民族地区地方买办、帮办在同西方交往中获益不菲,直接成为经世致用思想在民族地区传播的助推器[2]。再者,同族长教育和部落教育相比西方在民族地区开设的新式学堂实用性强,特别是新式技术类教育是民族传统教育难以媲美的,使经世致用思想很快在民族地区被接纳。

(三)西方文化渗透中的多维思想的理念交织

近代洋务思潮在民族地区的考量所不容忽视的是西方文化渗透中多维思想的理念交织。洋务思潮在西方入侵的被动中前行,中西冲突和民族思维的差异性严重影响着西化的大众化接受,少数民族群众对洋务思潮的接纳始终是内心抵触却外在迎合[3]。一方面西方文明对于少数民族而言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诱惑力,利益的驱动迫使少数民族群众在救亡图存的浪潮中逐渐深入西方文明的深邃当中,这是少数民族群众在洋务思潮中接受西方教育模式力图教育救国的必然。另一方面西方文化的渗透严重冲击着民族地区固有的社会形态和家族秩序,促进了民族地区社会风气的开化,是西洋教育成为民族地区教育形态的核心。

二、洋务思潮影响下的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近代职业教育在民族地区逐渐广泛兴起

民族地区地方买办的发展是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开端。首先,语言学堂的创办和发展为少数民族地区语言翻译和双语教学的开端[4],新建俄文语言学馆、珲春俄文书院、自贡法语学堂等一批以语言翻译和外语教学为主的学堂在民族地区逐渐得以发展。其次,由少数民族贵族和地方买办共同创建的西洋学堂以聘请西方工匠担任技师,讲授冶金、织布等简单技术的培养。由官方出资在少数民族地区也新办职业学堂,或者官方选派到周边学堂学习技术,这大大推动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再者,由西方传教士等为首,在沙市、珲春等地开展西医教育,培养早期民族地区近代医疗事业的职业化社会化。

(二)近代教育理念的接纳成为教育革新的窗口

近代洋务思潮对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影响莫过于民族地区教育理念的接纳和地方教育的革新。少数民族群众教育理念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科举制度也难以全面地贯彻,主要受民族地区宗教教育和忌讳的制约群众对社会集体教育相对排斥,加之,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处在奴隶制到封建制的转型中教育特权基本被贵族和族长把持,普通群众享受不到社会教育[5]。但是近代洋务思潮特别是西方教会教育思想严重冲击了民族地区固有的教学理念和陈规,使近代教育理念的接纳成为民族地区教育革新的小窗口。一是民族地区在西方文化和功利主义的诱惑下逐渐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成为翻身的唯一选择。二是关于教育权利的理性认知,少数民族地区受封建思想和民族性别歧视的影响反对不同身份者一起就读,但是随着西方在民族地区零散的女子学校创办严重打破民族地区封建教育思想[6]。三是关于教育目标的认知,近代洋务思潮打破了民族地区大众教育败俗工具之说和经文教育理念,为民族地区近代教学模式的设置净化了社会风气。

(三)民族地区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

一是民族地区传统教育学堂也在洋务思潮下的影响下得以发展,但是在本土教育学堂中学堂教学内容有所创新,相对于先前民族地区的宗教教育和贵族教育而言传统教育学堂也算新式教育学堂。二是以治带教的诊所式西医学堂也举不胜举,同正规学堂相比,西医学堂完全由西方教会主持,课堂研习基本围绕西医开展。三是外语学堂,民族地区外语学堂基本上开始实行双语教学,无论是北方边疆地区的俄文学堂还是云南地区的法语学堂起初对少数民族学生也具有一定的排斥性。四是与教堂和宗教传播共体的教会学堂,教会学堂的创设为西南地区和华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基督教的接受起到了极大的宣传和教育作用。

(四)近代留学生制度逐渐在民族地区践行

近代洋务思潮影响下留学生逐渐在民族地区盛行是民族地区教育的新发展[7]。一方面在洋务维新运动中官方留学生的派遣,其中为推动西洋技术的社会发展和民族人才的培养,政府派遣留学生中以满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学生或者民族地区新式学堂培养的优秀学子也在其中。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学子的留学直接影响着民族地区民间留学教育的发展,自费留学成为近代民族地区教育事业难得的硕果。

(五)办学模式的多元化成为民族教育的缩影

近代洋务思潮影响下办学模式的多元化成为民族教育的缩影。纵观近代民族地区教育办学模式主要包括:中西合办、西方商办、西方教会创办、少数民族地区贵族、买办创办、地方官办等形式。中西合办在近代民族地区教育史上屡见不鲜,一般由中方提供场所,西方主导教育,比如:维吾尔族所喜闻乐见的俄文学堂。西方商办学堂主要有西方商人为培养民族地区代办发展自身商业需要而创设的学堂,比如:广西地区英法商人联办的织布学堂等。西方教会势力作为近代中国教育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在民族地区也以传教为主创办了诸多教会学堂。少数民族贵族、买办创设的学堂作为民族地区新式教育发展的成果但却始终被个人垄断,在社会教育方面作用不大[8]。地方官办学堂受洋务思潮的影响在教学中也不断革新,逐渐成为新式学堂的雏形。

三、近代洋务思想对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影响

(一)近代洋务思潮影响下民族地区教育日益规范化

近代洋务思潮影响下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对日后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代洋务思潮影响下民族地区教育日益规范化是直接体现,民族地区受图腾文化和宗教神秘色彩的影响严禁有驳于民族传统习俗的学风导致民族地区群众教育意识淡薄,家庭教育和童养教育成为民族地区世俗教育的关键。但是在近代洋务思潮的影响下随着新式学堂在民族地区的发展,民族地区教育逐渐摆脱科举制度下的功利化和买办诱导下的过度工具化,在办学方面日益规范化,无论是双语教学还是民族地区语言教学的嫁接整理民族地区在语言教学中逐渐统一[9]。在学龄设置和课程设置方面也以西方主导模式为标尺,逐渐规范化。在教师制度方面云南民族地区受法国文化的影响明显,逐渐实行族长责任制下的教师职业制度。民族地区教育事业至此也逐渐同内地教育同步,逐渐走向正规化办学道路。

(二)开辟了地方民族教育事业近代化发展的新纪元

近代洋务思想对民族地区教育事业最根本影响在于开辟了地方民族教育事业近代化发展的新纪元[10]。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近代化发展所面临的困境是传统教育难以跨越的壁垒,洋务思潮作为民族地区开放社会风气和接纳新生事物的转折点,对教育事业的影响属于不可磨灭的创举。首先,近代洋务思潮推动了民族地区社会教育事业从无到有的发展,为现代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改革奠定了基础。其次,洋务思潮在民族地区传播了先进的教育理念,特别是西南民族地区洋务思潮不仅打破了少数民族家族教育的垄断和科举制度废止,还传播了西方人权主义理念下群众教育的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为教育平等等原则在民族地区的扎根确立了实践基础。再者,以外语学堂和西医学堂为主学校创办和多元办学模式的发展为日后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必要保障。

(三)为民族地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代洋务思潮对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影响还在于为民族地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方面洋务思潮本身注重技能教育的培养,特别是受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也逐渐将职业技术教育纳入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之中,各种形式学堂在课程设置方面除基础性教学外大力推崇西洋技术课程的研习。另一方面西方资本输入和商品输出需要在民族地区推广机械化生产,技术教育成为他们扩大商品输出的关键,特别是新疆地区纺织私人学堂的职业教育成为现代公司主导下的职业教育的雏形[11]。总之,近代洋务思潮影响下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树立标杆,中西合办模式下传统工匠精神和西方科学思维的结合,为民族地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开辟了新模式。

(四)近代洋务思想导致民族地区通识性教育的断代

近代洋务思潮对民族地区教育事业产生积极推动作用的同时也折射着消极弊端。特别是近代洋务思潮导致民族地区通识教育的断代是消极影响最显著的反映。首先,民族地区经世致用思想泛滥,忽略教育的递进性和阶段性,在洋务思潮推崇技能教育和军事教育中教育课程设置的片面性导致少数民族地区长期基础教育薄弱。其次,在近代洋务思潮影响下民族地区教育事业长期的对外嫁接和学科移植,导致民族地区传统通识性教育的断代,特别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思维的影响下民族地区社会整体的盲目崇外导致本土原生态教育资源的搁置,特别是传承性知识教育的轻视直接导致民族通识教育的断代。再者,近代洋务思潮影响下民族地区传统教育未能在通识教育中反映或者在基础教育阶段体现,导致民族地区民族教育文化的流失,严重影响着民族地区教育素养和文化素养的铸就。总之,近代洋务思潮冲击下民族地区原生态教育资源的断代是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一大损失,严重制约着新时期民族地区教育文化的沉淀和整合。

(五)近代洋务思潮造成民族德育教育始终难以对接

近代洋务思潮造成民族地区德育教育始终难以对接是消极影响的另一反映。受经世致用观念和教育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近代以来民族地区教育观念始终以工具化的教学目标贯彻整个民族教育,造成现代德育教育在民族地区难以融合贯彻。一方面近代洋务思潮在民族地区社会教育的萌芽状态注入了功利主义的观念,功利主义同人性欲望结合长期占据着边远地区民族教育的主流,德育教育在民族地区贯彻中效果甚微。另一方面民族地区的辍学问题在德育教育理念中难以同国家战略对接,进而导致民族地区教育事业长期滞后不前。

参考文献:

[1]张婷婷,蒋明宏.梁启超家庭美育发凡[J].重庆社会科学.2016,(09):33-35

[2]卢无忧,蒋明宏.《曾国藩家书》中的人格教育思想[J].兰台世界.2015,(07):67-68

[3]蒋明宏.清代无锡钱氏家族教育及其转型述论——以堠山派城中支、湖头派七房桥支为例[J].历史教学问题.2014,(05):72-74

[4]李劲松.云南民族教育的成就和面临的特殊问题[A].中加多元文化与民族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5:23-24

[5]张紫涵.论晚清洋务派的科学观[D].成都理工大学2008:17

[6]董明月.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9:13-14

[7]王春生.洋务教育与中国教育早期近代化的诞生[D].曲阜师范大学2008:5-6

[8]张旭辉.洋务实业教育述论[D].吉林大学2008:8-9

[9]苏娌.晚清维新派教育救国思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10-11

[10]郭中丽,孟林.少数民族传统孩童教养与现代学校教育的冲突与调适——以云南傣族为例[A].中加多元文化与民族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5:50-52

[11]赵文涛,邓魁,宋志一.“污名化”的少数民族教育、就业和人际交往问题[A].中加多元文化与民族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5:13-15

猜你喜欢

思潮学堂少数民族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维新思潮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影响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森林学堂
宝宝国学堂
宝宝国学堂
“文革” 后期的民间批判思潮(1968~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