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小石器分类法视域下黑龙江地区原始石器与周边地区之比较

2018-01-30崔昊邱宇

理论观察 2017年12期
关键词:黑龙江

崔昊+邱宇

摘 要:以美术形态学为学科背景的大小石器分类法作为新型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对以形态分析作为核心之一的原始石器文化研究意义重大。运用大小石器分类法可以打破时间与空间的藩篱,实现对文本的充分分析,将黑龙江流域与周边地区的原始石器进行有侧重的分析和系统比较,将黑龙江流域原始美术的研究推向新层面和新高度,揭示黑龙江与周边地区原始石器文化的发展特征。

关键词:大小石器分类法;美术形态学;黑龙江;大石器;小石器

中图分类号:K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12 — 0025 — 03

一、大小石器分类法概述

(一)大小石器分类法的美术学学科特征

1.美术形态学的研究方法

大小石器分类法是美术形态学研究方法的具体运用和集中体现。美术形态学作为美术学的新研究视角最早于1956年由托马斯·门罗提出,其从美学的高度提出“艺术形态学”的构建设想,主张描述艺术领域中形式的本质及其变化,主张以艺术形式为核心来构建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1972年由卡冈的《艺术形态学》为标志,美术形态学确立了学科地位和研究方法体系。卡冈主张运用艺术形态系统去全面解析美术史,即建立“形态—历史”的研究方法体系。于是,形态辨析和由此引发的学科细化便成为20世纪美术研究的主流。以此为研究方法,站在宏观历史的高度,美术史便展现出了三个环环相扣的美术发展形态。即混合形态的原始美术、统一形态的古典美术、分离形态的现代美术。古典美术因其历史悠久而系统完备,现代美术因其去之不远而文本丰富,各自都有许多研究抓手,唯独原始美术因去之遥远且文本缺失而不易把握。运用古典美术那种体系严密的研究方法会使研究很难推进。于是,针对于混合形态属性的原始美术便适合美术形态学研究方法的发挥。

2.图像学的研究方法

大小石器分类法有图形学研究方法的属性。图像学的方法就是通过图像背后意义的阐释来揭示事物本质的研究方法。毫无疑问,作品的意义和本质不可能会完全地依靠视觉来直接获得,阐释和解构是必要的。包括原始美术在内的美术作品其本质都是精神的生产和审美的实践。所以对作品的解读也是一个二次创造的过程,何况是原始石器这样去之万年的文本。“不能把图像和图画画等号,而是要把图像和图画看作生长于同一树根下的经脉,根据不同的情况对事物进行具体的使用,这是研究图像学的第一步〔1〕”。单纯的美术形态学的运用有可能会割裂图像与文本的联系,而图形学研究方法恰好对此可以进行补充。“图像学发现和揭示作品在各种额外因素影响之后,更能诠释其物质本质的内容。这也是图像学研究的关键步骤,无论是传统图像学研究还是现代广义上的图像学研究都离不开对图像意识形态的发掘”〔2〕。而原始美术的文本过少且确立彼此的相互关联较难,仅仅运用历史的思维方法收效不佳,而对此形态学的研究方法恰恰可以发挥逻辑法的作用,正所谓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方法所强调的逻辑法与历史法相结合。所以,大小石器分类法在本质上是美术图像学与美术形态学二者研究方法的结合。

(二)大小石器分类法的研究优势及初步成果

大小石器分类法作为研究方法其将美术形态学与美术图像学进行综合,是针对于文本及相关信息严重缺失且不易辨识的原始美术研究应运而生的。相对于传统历史学及由此衍生出的传统美术史学而言其更加便利有效,在石器的器型、体量等形态方面的研究优势明显。当下,大小石器分类法作为一种针对原始美术的研究方法愈加被重视,形成了许多研究成果。如刘扬的《中国北方小石器技术的源流与演变初探》、杜水生的《中西小石器文化比较》《华北北部小石器文化成因分析》等。其中又以叶启晓的《黑龙江省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研究》一文最为突出。目前大小石器分类法已成为原始美术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且因研究视角的新颖独特而会将课题研究引向新的纵深领域。

二、大小石器分類法视域下黑龙江地区原始石器概述

(一)黑龙江地区原始石器类型划分的特殊性

按照大小石器分类法可将黑龙江地区原始石器划分为三种类型,即大石器、小石器和细石器三种。综合现有的文本数据长度6cm以上可归为大石器,长度4-6cm之间为小石器,4cm以下的为细石器。大石器完全为打制法,小石器是打制法为主兼以少量压制法,细石器则以压制法为主。叶启晓所主张的“黑龙江地区石器文化遗存,绝大部分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3〕的观点尚且保留了传统的石器划分方法。实际上,黑龙江地区原始石器文化的大量文本已经从事实上打破了以往传统的石器文化的划分方法,即那种“打制为主的为旧石器时期,磨制为主的为新石器时期”。黑龙江地区石器文化受本地物质基础的决定而呈现出特殊的时期划分。在经历短暂的以大石器为主的早期阶段之后(具体特征类似于传统划分方法的旧石器阶段),黑龙江地区石器文化很快就进入了大石器、小石器和细石器三者并行发展,同时存在的阶段,并成为本地原始文化发展的主体阶段。

(一)以大石器为主体的文化类型

最具代表性的是黑尔滨阿城交界镇遗址、清河屯遗址、漠河老河沟遗址、饶河小南山遗址等。如大兴安岭漠河老沟河遗址出土的打制石器,以砍砸器和三棱大尖状器为主。其多见块状石片和石核,但无长条石片,更无压制的石叶。石核多为船底形和多面体,此外还有石斧及少量石球等。其体积硕大、工艺粗糙,是典型的旧石器。多数的程度大于6cm,长宽比例多为:1:1-1:1.4之间。其中最大的砍砸器最长19.5cm,宽11.5cm,厚5.3cm。其石材用料选择不严谨,既有质地粗糙而硬度较低的火山凝灰岩、砂岩、黑色板岩,也有硬度较高的砾石和石英岩等。加工技术较初级,以直接打击为主。锤击法和砸击法较多,有些虽有二次加工痕迹,但未出现间接打击法和压制法。

(二)以小石器为主的文化类型

以哈尔滨荒山遗址、顾乡屯遗址、阎家岗遗址、五常学田村遗址等为代表。石制品数量少,成器者更鲜见。小石器形态中多数为天然石片加工,少见石核。一般在6cm以下,长宽比例均小于1:1.8,没有大石器。其选料较杂,岩浆岩、火山岩、变质岩均有,一般质地较粗,硬度中等,石材选择较随意。其多用直接打击法,工艺相对粗糙,二次加工极少,不见长石片。大小石器的加工方法类似,最终出现某地以大石器为主而另一地点以小石器为主的状况,主要是因本地石材的自然属性。小石器与大石器相比其石材硬度往往较高一些,能承受更大的打击力度。而大石器的石材硬度相对低一些,打击过度会碎裂致使加工失败。且因硬度较低,碎裂后的碎块也无法另外加工。而小石器的石材多是天然碎裂后历经风化最终形成的,在自然的筛选下其与大石器的石材相比硬度较高,虽然在尖峰和刃口方面不如细石器那样理想但毕竟比大石器要进步了一些。endprint

三、细石器特征的文化类型

黑龙江地区代表性的细石器形态产地有昂昂溪文化、新开流文化、呼玛十八站遗址、呼玛老卡遗址、龙江景星遗址、泰来大坎子遗址等。细石器类型的原始文化其生产力水平程度较高,器型种类丰富,不仅有各式小石核,还有刮削器、雕刻器、小尖状器、切割器等,特别是出现了典型的长石片和截断石叶。具体说,十八站以半月形刮削器、船底形小石核为代表,老卡以三角形和梯形断面长石器为代表,大兴屯以截断石叶和楔形小石核为代表。细石器的整体特征是小型化,大多数石制品尺寸在4cm以下,有些石制品甚至小到1cm以下。石料选择性强,质地细腻而坚硬,多为二氧化硅成分很高的玉髓、玛瑙、蛋白石等优质的硅质岩,以及少量比例的燧石材质。加工制作水平高超,直接打击法和间接打击法之后还有系统加工,压制及琢修等方法大量使用,甚至出现了软锤加工。此外也有三方面石器混合出现的文化类型,如碾子山遗址。在碾子山遗址10余平方公里内的25个遗迹点中出土321件石制品。可辨识出此处遗址明显经历了从大石器到小石器,再到细石器的发展过程。

四、黑龙江地区原始石器文化与周边地区石器文化的比较

(一)与吉林地区石器文化的比较

吉林地区的石器文化主要集中在东部的山地边缘,如长白山地区。这其中含细石器的有中9处,大多为三种石器并存,且三者的比例较为平均。有研究结论认为:吉林东部的工艺传统是由华北细石器工业传入过去,同时锥形细石核技术也传了过来〔4〕。但若以大小石器分类法作为研究方法,以及运用比较学的研究方法将吉林与黑龙江两地区进行比较,可明显看出其两者在材质、器型、工艺、体量等方面都较为相近。于是可判断吉林原始石器文化仍然属于东北亚原始石器文化体系,与黑龙江地区完全同属于同一系统,都为东北亚本地源发的原始文化,而与华北石器文化应该是没有传承上的联系。

(二)与内蒙古东部地区石器文化的比较

内蒙古东部与黑龙江地区比邻的就是呼伦贝尔地区,该地区的石器形态多以细石器为主,并含少量比例的小石器,大石器鲜有发现。石片、细石叶和其他副产品的数量较大,但出土地点尚未发现石制品原料或半成品,表明原料产地不与生活区相邻。本地石器多为细石器或小石器且多精密的压制法为之,以石镞、挂削器、石刀、细石叶等。从石器的功能来判断本地石器多用于狩猎和加工肉类、兽皮等动物性材料。呼伦贝尔地区的石器发展前后时间跨度很大,保存相对完好,是研究东北亚原始石器文化的绝佳文本。其与黑龙江地区的石器有很多近似之处,材质、加工方法、具体器型等方面相似程度较高。黑龙江与呼伦贝尔两者的石器文化进行比较,前者的玛瑙玉髓等高硬度材质较多,蛋白石、石英岩等材质后者较多,前者的压制法较多,后者在压制法的同时还保留了相当一部分的打制法。从石器形态的角度讲,于黑龙江地区是大石器、小石器、细石器三者皆有,而呼伦贝尔地区的石器多以小石器和细石器为主。

(三)与辽宁地区石器文化的比较

辽宁地区石器文化发达,多为原始社会末期的发达玉器文化,如红山文化(内蒙古东部境内也有较多分布),其为典型的小石器。辽宁地区的石器文化与黑龙江地区相比也比较符合那种旧石器—中石器—新石器的传统划分模式,从形态上也与华北的龙山文化有一定联系。如小孤山遗址,石器以脉石英为主要石材,此外还有石英岩、闪长岩、砂岩、玉石等。通过锤击法和砸击法两种方法制作石器,其采用砸击法生产小石器更是著名的周口店北京猿人文化的重要代表。其中采用小石器用锤击法打成较突出的尖,做钻具使用,这种钻具在我国其他旧石器遗址中还不多见,这同时也为小孤山发现较多骨針的针眼和钻孔装饰品给出了解释。有研究结论表明,辽宁地区的石器文化与我国华北小石器系统有密切联系,也彰显出自身的文化特征,在辽宁地区代表着一种新的文化类型〔5〕。其从文化属类上应该与黑龙江地区关联不大。

五、结论

在大小石器分类法视域下黑龙江地区原始石器与吉林、内蒙东部及辽宁等周边地区的石器文化进行比较,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黑龙江地区原始石器可分为大石器、小石器、细石器三种形态,且此三者是很大程度上是各自独立发展,在时间上曾经并列,但在空间上交集不多。尚无充分证据证明此三者在发展序列上存在前后继承的关系。落实到某个具体地点的石器发展,其形态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还是天然石料资源本身的差异。在临近山地台地的河流上游多为大石器形态,离山地相对较远的河流中游地区多为小石器形态为主并夹杂少量细石器,在河流下游的平原及湿地地区便以细石器形态为主了。

第二,与黑龙江地区相比,吉林地区的这三种石器形态大体呈现出混合一体,交织进行的发展态势,几乎每个遗迹点都会有三种石器形态同时出现。内蒙古东部地区呈现出细石器形态一家独大的局面,以压制法的细石器形态为主,兼以少量的小石器形态,大石器形态的文本更少。辽宁地区是以小石器形态为主,多为打制而成且选材精良偏玉化的石材制品为代表,大石器形态和细石器形态少有出现。

第三,以美术形态学和美术图像学为理论依据和学术支撑的大小石器分类法作为针对原始美术的特定研究方法,打破了传统美术史学以时间、空间为经纬坐标轴的固有研究模式,更有利于文本数量不足且缺乏关联信息的原始美术这个特殊研究对象。

〔参 考 文 献〕

〔1〕易英:图像学的模式〔J〕.美术研究.2003,(04):93-99.

〔2〕陆涛:形象·文本·意识形态——图像学研究的三个关键词〔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3,34,(04):127-132.

〔3〕叶启晓:黑龙江省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研究〔J〕.边疆考古研究,2003,(03):43-71.

〔4〕刘扬,陈全家,侯亚梅:吉林东部含细石器遗存的初步研究〔J〕.第四纪研究,2008,28,(06):1042-1049.

〔5〕傅博:辽宁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及相关问题的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8,(04):549-553.

〔6〕崔昊.刍议艺术评论视域下中国画交流话语体系的构建〔J〕.中国文艺评论,2017,(03):97-102.

〔责任编辑:张 港〕endprint

猜你喜欢

黑龙江
国画《五福临门》
王宏
第十届扎龙诗会获奖名单
黑龙江逊克江段跑冰排
羡慕等
获奖名单
获奖名单
铅笔长高了
黑龙江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