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代上京路军事研究与考述(下)

2018-01-30孙文政

理论观察 2017年12期
关键词:军事研究

孙文政

摘 要:金代上京路是金朝军事的大本营,为女真族灭辽伐宋做出了重要贡献。海陵王迁都后,上京路军事空虚,造成了金代上京路及其周边地区,自海陵王后期接连爆发了契丹等抗金大起义,动摇了金王朝的统治,最终,金上京路被蒙古军占领。

关键词:金代上京路;军事;研究

中图分类号:K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12 — 0005 — 11

四、海陵王政变与迁都对上京路军事的影响

海陵王是靠军事政变夺取政权的,他时刻害怕女真贵族以同样的方式夺取政权,天德四年(1151年)四月,他不顾诸多贵族势力的反对,毅然下诏迁都燕京。海陵王迁都燕京不仅使金国的政治、经济重心,由金上京路南移到燕京地区,而且军事力量也随之南移到燕京,对金代上京路的军事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海陵王把大批女真猛安谋克迁往中原地区,使上京路军事力量消弱。金代上京路军事空虚,造成契丹遗人窝斡大起义,以及给蒙古部发展壮大,提供了可乘之机。

(一)海陵王军事政变与迁都

1.海陵王军事政变

海陵王完颜亮在上京会宁府,发动军事政变、弑杀金熙宗,是发生在金代上京路的重大事件,对金代上京路的军事产生了重大影响。《金史·海陵纪》记载:“废帝海陵庶人亮,字元功,本讳迪古乃,辽王宗幹第二子也。母大氏。天辅六年壬寅岁生。”① 海陵王完颜亮在熙宗时期,“由于熙宗与其父完颜宗干的深厚感情,因而熙宗对这位堂弟也宠爱有加,完颜亮的仕途一番丰顺。”②“(皇统七年五月,召为同判大宗正事,加特进。十一月,拜尚书左丞,务揽持权柄,用其腹心为省台要职,……一日因召对,语及太祖创业艰难,亮因呜咽流涕,熙宗以为忠。八年六月,拜平章正事。十一月,拜右丞相。九年正月,兼都元帅。”③此时的海陵王已大权在握,权力欲望逐渐膨胀,与此同时,海陵王深感自己做为太祖长子宗干之子,却未能继承皇位表示不满,因而有时难免袒露心迹。时任尚书省令史高怀贞是海陵王的心腹,《金史》载:“海陵久畜不臣之心,尝与怀贞各言所志,海陵曰:吾志有三:国家大事皆自我出,一也。帅师伐国,执其君长问罪于前,二也。得天下绝色而妻之,三也。”④特别是在皇统九年(1149)正月十六日海陵王生日,“金熙派近侍大兴国以司马光画像、玉吐鹘、厩马赐之。即表示将完颜亮视为金朝的司马光,是可以倚赖的重臣。裴满皇后也让大兴国同时赐以完颜亮生日礼物,熙宗得知,大为震怒。”⑤由于熙宗与裴满皇后不和,害怕皇后与重臣结党于己不利,一怒之下,杖责大兴国百下,并追回皇后所赐礼物。《金史·后妃传上》记:“海陵本怀觊觎,因之疑畏愈甚,萧蔷之变,从此萌矣”①熙宗通过这件事,对海陵王产生怀疑,不再象从前那样信任海陵王,开始消弱海陵王的权力。“三月,拜太保、领三省事”②表面上好像升官了,实际上剥夺了海陵的实权。这样一来“海陵由此不自安。……复为平章政事,由是益危迫。”③于是,海陵密谋发动政变,联络仆散忽土、徒单阿里出虎、大兴国、唐括辩、李老僧、徒单贞等人,闯进宫中弑杀熙宗。“十二月丁巳(1150年1月9日),忽土、阿里出虎内直。是夜,兴国取符钥启门纳海陵、秉德、辩、乌带、徒单贞、李老僧等入至寝殿,遂弑熙宗。秉德等未有所属。忽土曰:始者议立平章,今复何疑。乃奉海陵坐,皆拜,称万岁。”④海陵王弑金熙宗,成为金第四个皇帝。

2. 海陵王在上京时期的军事改革

夺取政权后,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开始加强中央集权,海陵王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改革措施。金初的军事管理体制,是沿用辽朝的都统制。《金史》载:“收国二年(1116年)四月乙丑,以斡鲁统内外诸军,与蒲察、迪古乃会咸州路都统斡鲁古讨高永昌。”⑤金军攻下东京后,“斡鲁又被任命为南路都统,都统一职就成为金军的最高统帅。”⑥天辅五年,“十二月辛丑(1122年1月20日),以忽鲁勃极烈杲为内外诸军都统,以昱、宗翰、宗干、宗望、宗盤等副之。”⑦由此可见,都统府成为金军最高军事管理机构。到太宗伐宋的时候,将伐过去的都统府军事管理机构,改为都元帅府军事管理机构,最高军事统帅都统改为最高军事统帅都元帅。天会三年(1126年)十月,“诏诸将伐宋,以谙班勃极烈杲兼领都元帅,移赉勃极烈宗翰兼左副元帅,先锋经略史完颜希尹为元帅右监军,左金吾上将军耶律余睹为元帅右监军。”⑧天会四年六月,“庚申(1126年7月17日),以宗望为右副元帅。”⑨天会五年四月,“丙戌(1127年6月8日),以六部路都统挞懒为元帅左监军,南京路都统阇母为元帅左都监。”⑩在《金史》里都统府机构设置没有明确记载,但元帅府在《金史》里有明确记载。《金史·百官志一》载:“都元帅府掌征讨之事,兵罢则省。天会二年,伐宋始置。……都元帅一员,从一品。左副元帅一员,正二品。右副元帅一员,正二品。元帅左监军一员,正三品。元帅右监军一员,正三品。左都监一员,从三品。右都监一员,从三品。”{11}从史料看,作为都元帅府的军事管理机构的设置,较都统府更加完善。王曾瑜《金朝军制》,对都元帅府的特点做了归纳,认为“第一,都元帅府不一定是统一的中央军事机构,都元帅也不一定是握有实权的军事统帅;第二,都元帅府七个成员并非一定满员,时或出现空缺;第三,元帅府所在地经常变動,左副元帅一下亦可单独设府,故元帅府数额可在一个至七个之间,多少不等。”{12}海陵王政变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仿照宋朝军事管理体制,改都元帅府为枢密院。《金史·海陵纪》载:“(天德二年十二月)己未(1151年1月6日),改都元帅府为枢密院。……都元帅充为枢密使……元帅左监军昂为枢密副使”{13}。枢密院的机构设置为“枢密使一员,从一品,掌凡武备机密之事。枢密副使一员,从二品。签书枢密院事一员,正三品。同签枢密院事一员,正四品。”{14}从这则史料来看,海陵王改都元帅府为枢密院,减少机构编制,四品以上官员,由过去的7人,减少到4人,从而达到了将军事指挥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endprint

海陵王对最高军事机构改革后,对地方各级军事机关也进行了改革。“天德二年,省并中京、东京、临潢、咸平、泰州等路节镇及猛安谋克,削上中下之名,但称为诸猛安谋克。”{15}海陵王在省并地方军事机构的同时,为了消弱贵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对自太祖以来的上京路管辖的地方世袭万户军事管理机构进行了改革。天德二年八月,海陵王首先“改诸京兵马都部署司为本路都总管府。”①然后让会宁府尹“兼本路兵马都總管。”②九月,“又改乌古迪烈路统军司为招讨司,以婆速路统军司为总管府。”③“(天德三年)十一月癸亥(1152年1月5日),诏罢世袭万户官,前后赐姓人各复本姓。”④海陵王在诏书中说:“太祖开创,因时制宜,材堪统众授之万户,其次千户及谋克。当时官赏未定,城郭未下,设此职许以世袭,乃权宜之制,非经久之利。今子孙相继专揽威权,其户不下数万,与留守总管无异,而世权过之。可罢是官。若旧无千户之职者,续思增置。国初时赐以国姓,若为子孙者皆令复旧。”⑤此诏发布后,先后罢免了上京路管辖下的蒲与路、恤品路、胡里改路等3个万户府路。《金史·地理志》载:“蒲与路,国初置万户,海陵例罢万户,乃改置节度使。”⑥“恤品路,辽时,为率宾府,置刺史。本率宾故地,太宗天会二年,以 耶懒路都孛堇所居地瘠,遂迁于此。以海陵例罢万户,置节度使,因名速频路节度使。”⑦“胡里改路,国初置万户,海陵例罢万户,乃改置节度使。”⑧海陵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还对合懒路、济州(原黄龙府,后改为隆州)、肇州等进行了改制。《金史·地理志上》:“合懒路,置总管府。真元元年,改总管为尹,仍兼本路兵马都总管。”⑨“隆州,下,利涉军节度使。天德三年置上京路都转运司,四年,改为济州路转运司。”⑩“肇州,下,防御使。海陵时,当为济州支郡。”{11}到此,海陵王完成了上京路的军事体制改革,为加强中央集权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海陵王迁都

金朝到海陵王统治时期,已经发展到与南宋跨淮而治,幅员辽阔的大金帝国。特别是此时金国封建化程度已经很高,地处上京的会宁府,毕竟相对偏僻,已不适应作为国都了。海陵王顺应形势,加之自己想摆脱女真贵族反对势力,于是决定迁都燕京。海陵王首先下诏让上至公卿大夫下至黎民百姓,上言议论可否迁都燕京。海陵王诏说:“昨因绥抚南服,分置行台,时则边防未宁,法令未具,非本永计。只是从权。既而人拘道路之遥,事有岁时之滞,凡申款而待报,乃欲速而愈迟。今既庶政惟和,四方无侮,用并尚书之亚省,会归机政于朝廷。又以京师粤在一隅,而方疆广于万里,以北则民清而事简,以南则地远而事繁。深虑州府申陈,或至半年而往复,闾阎疾苦,何由期月而周知。供馈困于转输,使命苦于驿顿,未可时巡于四表,莫如经营于两都。眷惟金燕,实为要会,将因宫庙而创官府之署,广阡陌以展西南之城。勿惮暂时之艰,以就得中之制。所贵两京一体,保宗社于万年,四海一家,安黎元于九府。咨尔中外,体予至怀。”{12}此诏发布以后,由于“绝大多数官员,都赞成迁都燕京。”{13}于是海陵王以“会宁府僻在一隅,官难于转输,民艰于赴诉,宜徙居燕山以应天地中会”{14}为由,在天德三年(1151年)三月“壬辰(4月9日),诏广燕城,建宫室。”{15}开始在燕京营建金中都。“四月丙午(4月23日),诏迁都燕京。辛酉(5月8日),有司图上燕城宫室制度,营建阴阳五姓所宜。”{16}贞元元年(1153年),海陵王正式下诏,改燕京为中都大兴府,原北宋故都汴京为南京,原中京改为北京。“三月乙卯(4月21日),以迁都诏中外。改元贞元。改燕京为中都,府曰大兴,汴京为南京,中京为北京。”{17}从此,金国的政治中心从上京路会宁府转移到燕京。长期以来女真贵族在金上京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势力,他们一旦远离故土,到千里之外的燕京定居,势必脱离原有根基,这就使得一些贵族对于迁都有强烈的抵触情绪,企图重新回到世代居住的龙兴之地上京会宁府。海陵王为了消除这些女真贵族的抵触情绪,首先在金中都近郊的房山一带,修建新的陵寝,将上京包括阿骨打在内的祖先灵柩,迁到中都附近。贞元三年五月“乙卯(1155年6月10日),命判大宗正事等如上京,奉迁太祖、太宗梓宫。丙寅,如大房山,营山陵。”六月“乙未(7月20日),命右丞相仆散师恭,大宗正丞胡拔鲁如上京,奉迁山陵及迎永寿宫皇太后。”①然后海陵王下令毁掉上京的一些宫殿等建筑,《金史·海陵纪》记载:“(正隆二年)十月壬辰(1157年11月3日),命会宁府毁旧宫殿、诸大族第宅及储庆寺,仍夷其址而耕种之。”②

与此同时,海陵王还把上京的大批人口,迁往中原地区。“贞元迁都,遂徙上京路太祖、辽王宗干、秦王宗翰之猛安,并为合扎猛安,及右谏议乌里补猛安,太师勗、宗正宗敏之族,处之中都。斡论、和尚、胡剌三国公,太保昂,詹事乌里野,辅国勃鲁骨,定远许烈,故杲国公勃迭八猛安处之山东。阿鲁之族处之北京。按达族属处之河间。”③海陵王把大批女真猛安谋克迁往中原以后,编成禁卫军,称为合扎猛安谋克。“合扎者,言亲军也,以近亲所领,故以名焉。贞元迁都,更以太祖、辽王宗幹、秦王宗翰之军为合扎猛安,谓之侍卫亲军,故立侍卫亲军司以统之。旧常选诸军之材武者为护驾军,海陵又名上京龙翔军为神勇军,正隆二年将南伐,乃罢归,使就佥调,复于侍卫亲军四猛安(旧止曰太祖、辽王、秦王猛安凡三,今曰四猛安,未详,岂太祖两猛安耶?)内,选三十以下千六百人,骑兵曰龙翔,步兵曰虎步,以备宿卫。”④周峰在《完颜亮评传》中,对海陵王迁上京路诸猛安谋克进行了统计,说有“总计42万余人”⑤迁出上京路。海陵王把上京路大批猛安谋克驻军,迁往燕京,造成了上京路的军事空虚。

(二) 迁都对上京路的影响

海陵王迁都燕京,从积极方面来看,顺应时代要求加速了女真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为中华民族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作用。但从消极方面来看,由于金朝政治、经济、军事重心南移,造成上京路经济萧条、文化落后,特别是军事空虚,给契丹族发动起义提供了机会,使得金朝腹背受敌。席卷金朝北方的契丹族大规模大起义,消弱了金上京路的军事力量,也给蒙古族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机会。endprint

1.撒八领导契丹族大起义

正隆五年(1160年),海陵王诏令在各地征兵,准备南下侵宋。海陵王“派牌印苏赫(即燥合)、洋格(即杨葛)到契丹诸部,征集所有的丁壮从军。”⑥《金史·移剌窝斡传》载:“正隆五年,海陵征诸道兵伐宋,使牌印燥合、杨葛尽征西北契丹丁壯。”⑦当时所有契丹人“凡是二十岁以上,五十岁以下的,都在被签发充军之列。”⑧由于契丹人与北边邻国连年征战,结成仇恨,如果男丁全部充军,敌人来攻,剩下的老弱妇幼必定成为俘虏。于是契丹人以防御北方临族侵扰为由,请求免征。“契丹人曰:西北路接近邻国,世世征伐,相为仇怨。若男丁尽从军,彼以兵来,则老弱必尽係累矣。幸使者入朝言之。燥合畏罪不敢言,杨葛深念后西北有事得罪,遂以忧死。”⑨由于燥合不敢向朝廷上奏,并且继续加紧征兵。“契丹闻男丁当尽起,于是撒八、孛特補与部众杀招讨使完颜沃侧及燥合,而执耶律娜、没荅涅合,取招讨司貯甲三千,遂反。”⑩《金史·世宗纪上》载:“海陵南伐,天下骚动。是时,籍契丹部人丁壯为兵,部人不愿行,以告使者,使者燥合畏海陵不以告,部人遂反。”{11}在这种情况下,西北路找讨司译史萨巴等杀死招讨使完颜沃侧及燥合,推举都监老和尚为招讨使,率领契丹人发动起义。《金史·海陵纪》载:“(正隆六年)五月庚辰(6月8日),契丹诸部反,遣右卫将军萧秃剌等讨之。”{12}这次起义起点虽然发生在西北路,但是波及上京辖的乌古敌烈部以及信州和济州。这次起义山后四群牧,山前诸群牧,以及东北各地契丹民都群起响应。涉及上京路有乌古迪烈统军司境内的契丹族,杀死乌古迪烈招讨使完颜麻泼,参与撒八起义活动。《金史》在记载这次萨八起义时,说有“会宁八猛安牧马于山后,至迪谋魯,贼尽夺其马。”①上京会宁府8个猛安的马群,被撒八的起义军抢去。此外涉及上京路的还有”辟沙河千户十哥等与前招讨使完颜麻泼杀乌古敌列招讨使乌林荅蒲卢虎,以所部趋西北路,合与撒八。”②另外,还有咸平府谋克括里率2000多人发动起义。《金史·移剌窝斡传》载:“咸平府谋克括里,与所部自山后逃归,咸平少尹完颜余里野欲收捕扩里家属,扩里与其党招诱富家奴隶,数日得众二千,遂攻陷韩州及柳河县,……括里遂犯济州。会宿直将军孛术鲁吴括剌征兵于速频路,遇扩里于信州,与猛安乌彦查剌兵二千,击败扩里。扩里收余众趋东京”③括里引兵北上攻济州,中途与金兵在信州相遇,被金军打败,乃率众转道东京,最后于撒八回合在一起。在撒八率领契丹族起义中,涉及上京路境内的乌古迪烈部、济州和信州,都没有多大的战事,最后都败退到西北路境内,与撒八合在一起。

2.移剌窝斡领导契丹族大起义

海陵王伐宋,必须解除后顾之忧,先后两次派重兵围剿萨八所率领的契丹族起义。第一次派“枢密使仆散忽土、西京留守萧怀忠将兵一万,与右卫将军萧秃剌讨平之。秃剌与之相持数日,连与战皆无功,”④金朝两路大军围剿起义军,都没有镇压成功。在这种情况下,海陵王再次派“白彦恭为北面兵马都统,纥石烈志宁为副之,完颜毂英为西北面兵马都统,西北路招讨使唐括孛姑副之,以讨萨八等。”⑤这次联合镇压撒八起义,金调动了大批军力,同时任命两个西北面兵马都统。

《金史》载:“势不可支,谋归于大石,乃率众沿龙驹河西出。”⑥撒八起义军在强大的金军围攻下,深感很难取胜,于是决定沿着龙驹河(今克鲁伦河)向西,去投奔耶律大石的西辽政权。“萨八既西行,而旧居山前者皆不欲往,伪署六院节度使移剌窝斡、兵官陈家杀萨八、执老和尚、孛特補等。”⑦这里记载的山当指今天的大兴安岭,山后当指大兴安岭西侧呼伦贝尔草原,山前当大兴安岭以东,嫩江以西之地。这一广阔地区,自金初属于上京路所辖的乌古敌烈部居地。由于起义军大多成员世代居住在大兴安岭两侧,因此他们不愿意背井离乡,远离故土,这就使起义军内部发生了分裂。在这种情况下,“伪署六部院节度使”移剌窝斡杀死撒八,“至是,窝斡始自为都元帅,陈家为都监,拥众东还”,⑧继续与金兵作战。

移剌窝斡率领起义军东进后,在乌古敌烈地与金军发生了多次战事。海陵王为了围剿萨八和移剌窝斡起义,将乌古敌烈统军司改为乌古敌烈招讨司。由于移剌窝斡所率领的起义军声势浩大,整个临潢以北,包括乌古敌烈招讨司管辖地区,全部被移剌窝斡起义军占领。“正隆六年十二月己亥(1161年12月30日),窝斡遂称帝,改元天正。”⑨此时金设在乌古敌烈地的乌古敌烈招讨司,被迫迁移泰州城内。于是移剌窝斡在攻打临潢府之后,即攻打乌古迪烈统军司驻地泰州城。“泰州节度使乌里雅率千余骑与窝斡遇,乌里雅兵复败,仅以数骑脱归。贼势愈振,城中震骇,莫敢出战。贼四面登城,押军猛安乌古孙阿里补率军士数人,各持刀以身率先循城击贼力战,斫刈甚众,贼乃退走,城赖以完。”⑩移剌窝斡在攻打泰州城没成的情况下,遂率军攻打距离泰州较近的济州。“窝斡遂自泰州往攻济州,”{11}因为济州是金代上京路会宁府的西大门,济州如果被起义军占领,就直接威胁着金代上京路的安全,所以金朝为了保住济州,调动大批军队来与起义军作战。派“元帅完颜谋衍与右监军完颜福寿、左都监吾扎忽合兵,甲士万三千人,曷懒路总管徒单克宁、广宁尹仆散浑坦、同知广宁尹完颜岩雅、肇州防御使唐括乌也为左翼,临海节度使纥石烈志宁、曷速馆节度使神土懑、同知北京留守完颜骨只、淄州刺史尼尨古钞兀为右翼,至术虎崖,尽委辎重,士卒赍数日粮,轻骑袭之。”①移剌窝斡起义军,在金军联合攻击下败退。“窝斡率其众西走,谋衍追及之于霿松河。”②到此移剌窝斡起义军退出金上京路,进入北京路地区。

撒八和移剌窝斡率领的契丹族大起义,席卷金北方,给金朝统治者以沉重的打击。撒八和移剌窝斡的起义之所以给上京路部分地区造成严重破坏,是由于海陵王大量迁移猛安谋克进入中原,上京路空虚。

五、弘吉剌(广吉剌)部叛金与金长城的修建

金初蒙金之战结束,金军队为了集中力量攻打南宋,被迫退守兴安岭以东。与蒙古高原的弘吉剌部直接接触,由于弘吉剌部与蒙古部存在世婚关系,弘吉剌部叛金附蒙。弘吉剌部叛金附蒙后,蒙古的势力强大起来,更加威胁金源内地上京路的军事安全。在这种情况下,金世宗开始缓解与南宋的紧张关系,为加强金源内地上京路的军事安全,开始大规模修建金东北路界壕边堡。金长城的修建在一定程度上,虽缓解了金蒙之间的关系,但最终也没能阻挡灭亡的命运。endprint

(一)弘吉剌(广吉剌)部叛金附蒙

居住在乌古敌烈统军司,后改东北路招讨司境内的弘吉剌部,是蒙古草原上的游牧部落。在金朝集中军事力量攻打南宋,以及撒八和移剌窝斡率领契丹族大起义时,东北路招讨司被迫置于泰州,这给弘吉剌部提供了发展的机会。弘吉剌部强大起来后叛金附蒙,最终融入到蒙古等游牧民族势力当中,成为蒙古等游牧民族势力的重要力量,为蒙古族的统一与强大,做出了贡献。

1.弘吉剌部的发展与壮大

关于弘吉剌部的称谓,不同史籍对其有不同的称呼。《辽史》中称其为王纪剌,在《金史》中称其为广吉剌或光吉剌,《元史》中还称弘吉剌、弘吉烈或瓮吉剌、雍吉剌等。在12世纪前,弘吉剌部居金东北克鲁伦河下游到额尔古纳河一带,是蒙古草原较大的游牧部族。孙秀仁等考证:“弘古里惕是从辽、金时的乌古部发展而来,弘吉刺惕是从辽金时的于厥里部发展而来。”③“辽代乌古部这一名词的汉语记音很不统一”④、于厥⑤、羽厥⑥、乌古里⑦、乌虎里⑧、于厥里⑨、于谐里⑩等都是这个部族的称呼。“金末元初的弘吉刺部就是乌古部、于厥里部发展而来的。”{11}塔塔尔、王吉利两大部落唐时都属于室韦部落,入辽称乌古敌烈部,后称为塔塔尔和弘吉刺部,在辽时这两个部落经常联合起来反辽。有辽一朝,乌古迪烈部就举行了4次反辽斗争,辽朝为了统治这两个部族,在其地设有乌古迪烈部统军司。《辽史》记载:“乌古迪烈部有国内和国外之分”{12}这两个部族不好统治,乌古、敌烈部族经常勾结在一起反辽扰边,金天辅元年(1117年)克泰州后,虽然一度降金,但之后不久也经常与金朝发生小规模战争。

由于金初把主要军力用于对付两宋,放松了对东北部蒙古等游牧势力的控制,采取消极防御措施,这给弘吉剌等部提供了发展壮大的机会。到海陵王时,时弘吉剌部的势力从克鲁伦河下游发展到东北路界壕边堡。因此,到金世宗时期,蒙古草原上的弘吉剌等诸部,势力逐渐强大起来,弘吉剌部势力范围达到“西南与塔塔儿相接,东南靠金朝边堡,西邻蒙古乞颜部。”{13}甚至有时弘吉剌部越过金界壕,侵犯金界壕以里的金源内地。而这些草原上的民族并非是一个整体,而是分为多个部落。彼此之间也有着亲近或者是敌对的复杂关系。

2.弘吉剌部与蒙古之间的关系

弘吉剌部与蒙古之间有世婚关系,元朝建立后,这一世婚关系一直没有改变。“有旨:‘弘吉剌氏生女世以为后,生男世尚公主,每岁四时孟月听读所赐旨,世世不绝”。{14}弘吉剌部与蒙古部的世婚关系由来已久,成吉思汗的太奶奶就是弘吉剌部人,“成吉思汗的曾祖母,合不勒的妻子就出身于弘吉剌氏。”①早在成吉思汗九岁时,随父亲也速该求亲时,在路上遇见了德特禅。“也速该携带帖木真去求亲时,路上遇见了弘吉刺部的薛特禅时,一见面薛特禅就称也速该为忽答(汉意为亲家)”②“而且还说我们弘吉刺部自古 以来就凭外甥的容貌,女儿的颜色,不争人众,把容貌美丽的女子给你们当合罕的人作合屯(后妃)”③上以弘吉刺部先为婚亲,遣使谓其长帖木哥阿蛮部曰:“汝若来顺,则女子面容,外甥资质俱在……”④内蒙古大学的白拉都格其认为,这两段话都说明“弘吉刺部与蒙古乞颜部为互称亲家,互为甥舅的关系。

弘吉剌与蒙古存在世婚关系之外,他们还是同一个祖先。据《史集》载:“所有蒙古人都是远古传说中的涅古思和乞颜二兄弟的后裔,他们原来住在额尔古纳山崖中的草原,以后子孙繁衍,形成蒙古迭儿列斤和蒙古尼仑两个集团。弘吉刺是涅古的后代,属于蒙古迭儿列斤集团”⑤“弘吉刺部是最先离开额尔纳山崖的。他们都是从一个黄金器里生出的三个儿子的后代。弘吉刺出自长子一系。”⑥由此可见,弘吉剌与蒙古同是一个祖先的后代。

由于金对蒙古草原诸部族采取挑拨离间、分化瓦解的策略,使得蒙古草原诸部民族关系复杂。“约1200年,弘吉剌部与合答斤等五部在阿雷泉盟誓,攻成吉思汗和汪罕,弘吉剌部长迭夷告变,成吉思汗和汪罕遂起兵败合答斤等部于杯赤烈川(《史集》作捕鱼海子)。”⑦其后不久,弘吉剌部依附成吉思汗,1203年,弘吉剌各部都归附成吉思汗。以后弘吉剌部跟随成吉思汗起兵,完成了蒙古诸部的统一,弘吉剌部为成吉思汗统一各部,做出了贡献。也因此弘吉剌部首领德特禅,受到成吉思汗的特殊待遇。《元史》记载:“特薛禅,姓孛思忽儿,弘吉剌氏。世居朔漠。本名特,因从太祖起兵有功,赐名薛禅,故兼称曰特薛禅。”⑧

(二)金东北路界壕边堡的修建

金把主要兵力用于两宋王朝,放松了北方防御,尤其是海陵王大举南伐,把上京路大批猛按谋克迁往中原,使北方军事空虚,给金朝北边蒙古等游牧民族势力有机可乘。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时,金朝不得不把修筑北方军事防御,提到议事日程。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三月,“世宗遣大理司直蒲察张家奴等往视其处置。于是东北路自达里带石铺子,至鶴午河地分,临潢路自鹤午河堡 子至撒里乃,皆取直列置堡戍。评事移刺敏言:东北及临潢所置,土背樵绝,当今所徙之民逐水草而居,分遣丁壮营毕,开壕暂以备边,上令无水草地官为建屋,及临潢路诸堡皆以放良人戍守。四月,遣吏部郎中奚胡失海经画壕堑,旋 为沙雪堙塞。不足为御。”⑨这一史料说明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金朝所开始修建金界壕的大致过程。首先是派蒲察张家奴到东北及临潢路察看,经过省议,后于四月派奚胡失海主持修筑东北路及临潢路的界壕边堡工程。由于多风沙,到了冬天所挖界壕多被沙雪堙平,起不到防御的作用。于是金朝决定“沿边筑二百五十堡,堡日用工三百,计一月可毕,粮亦足备,可为边防久计。”⑩我认为金东北路界壕边堡,在大定以前就筑有边堡,只是原有边堡参差不齐。原有边堡应为是金兀术,在1147年主持所修筑的,或是大定十七年(1177年)世宗派人主持修筑的。界壕是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派蒲察张家努察看后挖掘的。当时的界壕不够宽也不够深,起不到防御作用。第二年又在所挖的东北路及临潢路壕堑内侧,修筑二百五十个边堡。

金章宗时期,金朝北部边患,日见危机,尤其是“游牧部落广吉刺、阻卜(塔塔 尔)、合底忻、山只昆等部族经常骚扰”{11}寇掠北边,北边修筑界壕一事,又被提到议事日程。明昌元年(1190年),讨论北方边事时,徒单克宁和完颜守贞主张用兵,章宗采纳徒单克宁和完颜守贞的意见,任命枢密副使夹谷清臣为东北路兵马都统使,但是当时很多大臣不同意用兵。时值北边侵扰,翰林修撰移刺益说:“太尉克宁锐意用兵,益言天时未利,宜候后图”①御史中丞张万公持反对意见。“会北边屡有警,上命枢密使夹谷清臣发兵击之,诏百官议于尚书省,遂罢兵。”②由是金章宗不得不考虑经济困难,以及大多数官员反对,也就暂停对北方用兵及修筑界壕。蒙古入侵,一直是章宗皇帝的一块心病,特别是原乌古迪烈统军司境内的蒙古、弘吉刺等,经常联合起来扰边,危胁金朝的统治,所以时隔不久,章宗又把修筑东北路界壕边堡一事,提到议事日程上。明昌三年四月戊午(1192年5月29日),“诏集百官议北边开壕事。”③范军、高锋《金章宗传》认为:“随即,界壕的修筑就开始了。但是很快又终止了。”④五月癸酉(6月13日),“罢北边开壕之役。”⑤由于党怀英等十六人反对,“明年议开边防壕堑,怀英等十六人请罢其役,诏从之”⑥所以修筑东北路界壕一事有停止了。但停止的时间并不长,就又断断续续地修起了,修筑时间也不长就又停止了。《金史·张万公传》载:“初,明昌间,有司建议,自西南、西北路沿临潢达泰州,开筑壕堑以备大兵,役者三万人,连年未就。御史台言,所开旋为风沙所平,无益于防侮,而徒劳民,上因旱灾,问万公所由致。万公对以劳民之久,恐伤和气,宜从御史台所言罢之为便。”⑦这里是指明昌三年(1192年)后,断续所修界壕的事情。endprint

承安三年(1198年),金“北方有警,命宗浩佩金虎符驻泰州便宜从事。”⑧宗浩到泰州的时间,应与完颜襄到临潢路相当。完颜襄出军临潢时间是承安二年九月,他遣宗浩出军泰州应在他出军前。也就是说完颜宗浩出军泰州,应在承安二年以前,宗浩到任已是入冬季节。《金史》载:“宗浩以粮储未备,且度敌未敢动,遂分其军就食隆、肇间。是冬,果无警。”⑨这则史料说明宗浩对北方游牧族的作战策略是十分对的。在此期间宗浩抓紧备战,转年春天(承安三年),宗浩与完颜襄协商“乘其春暮,北部广吉刺马弱击之”⑩完颜襄认为“若攻破广吉刺,则阻卜无东顾之忧,不若留 之,以牵其势。宗浩奏:国家以堂堂之势,不能扫灭小部,顾欲藉彼为捍乎?”{11}于是完颜宗浩请求朝廷允许“先破广吉刺,章在上从之”{12}完颜宗浩首先征服广吉刺,然后“命人赍三十日粮,报撒会于移米河(今伊敏河)共击敌,而所遣人误入婆速火部,由是东军失期。宗浩前军至忒里葛山,遇山只昆所统石鲁、浑滩两部,击走之,斩首千二百级,俘生口车畜甚众。进至呼歇水,敌势大蹙,于是合底忻部长白古带、山只昆部长胡必剌及婆速火所遣和火者皆乞降。”{13}《金史》载:“泰州军与敌接战,宗浩督其后,杀获过半,诸部相率送款,襄纳之,自是北陲遂定”{14}完颜襄是承安三年十一月丁酉(1198年12月3日),完成了临潢的修筑工程,回到中京的。承安三年十一月辛亥(1198年12月17日),金“以边事定,诏中外,赐左丞相襄以下将士金币有差”{15}承安四年三月丁酉(1199年4月2日),同判大睦新府事宗浩为枢密使,封崇国公。{16}

《金史·章宗纪三》:“冬十月壬子(1203年11月22日),右丞仆散揆至自北边,丙辰(26日),当至香阁慰劳之”{17}这则史料正好与《金史·宗浩》合军击入塞撒里相吻合。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宗浩已督其役,所筑的界壕在金界壕当中属于哪一路呢?当时临潢路已于承安三年,由完颜襄负责筑完,西南路已于承安三年由仆散揆筑完,西北路已于承安五年由独吉思忠筑完,而独没有记载东北路于什么时间由谁负责筑完。我们知道宗浩被完颜襄遣至泰州,到时已是入冬了,当时已不可能开壕事了。第二年不顾完颜襄的策略战术,宗浩独军深入乌古部腹地,大败所居各部,取得了很大胜利。《金史·宗浩传》记载:“初朝廷置东北路招讨司泰州,去境三百里,每敌入,比出兵追击,敌已遁去。至是宗浩奏徙之金山 。以据要害,设副招讨二员,配置左右,由是敌不敢犯。”①宗浩把东北路招讨司向北移到金山,这里的金山当指金山县,离界壕边堡较近,对广吉刺等部族起着威慑作用,此时广吉刺等已不对金朝有重大威胁,王国维在《金界壕考》撰文认为“缘当时北部入寇,泰州临潢首当其冲,诸路界壕皆于承安三年竣工,不应最要冲之东北路独迟至泰和三年始修也。”②我认为王国维没有考虑金界壕大定十七年(1177年)至二十一年(1181年)已开始挖掘了。东北之要冲,在当时就应较为完善,其它三路不是最为要冲,修筑的可能就不那么下功夫,后来才于承安年间完成。金在东北路界壕的修筑上最为投入,熙宗就开始筹划,大安年也是先修东北路,当时西南、西北还没有修界壕的打算,从大安二十一年(1181年)到承安三年(1199年),不到二十年,东北路界壕边堡应保存较好,还能起防御作用。因此在修筑其它三路界壕时,没有修筑东北路界壕。从中可以推断金东北路的界壕修筑时间,应在泰和三年(1203年),而不是王国维大师所推测的在承安元年至二年。日本学者外山军治在《金朝史研究》东北路界壕边堡修筑的时间问题,前后矛盾,没有说清楚。他承认王国维说宗浩传的“命宗浩行省事,以督其役,与宗浩传开头的北边有警,命宗浩佩金虎符驻泰州便宜从事是一回事。”③宗浩传开头所言的北边有警,浩佩金虎符驻泰州与命宗浩行省事,已督其役是两码事,宗浩传开头的北边有警,命宗浩佩金虎符驻泰州,应是承安二年,而宗浩传的命宗浩行省事,以督其役是泰和三年,前后相距七年,如果按外山军治的理解,那么宗浩行省事,以督其役所修筑的就不是泰和三年了,而应是承安二年以前。宗浩传开头所言的北边有警,佩金虎符驻泰州,便宜从事应与《金史·襄传》里的时议北讨,襄奏遣同判亲府事宗浩出军泰州是一回事,而与宗浩行省事,以督其役修筑金东北路界壕边堡是两回事。宗浩是被丞相襄于承安二年遣出军泰州的,到时入冬,没有修建界壕,第二年北伐成功,也没有修界壕,宗治主持修筑东北路界壕边堡,是在其后的泰和三年(1203年),可以推定宗浩于泰和三年三月壬申(1203年4月16日)议筑金东北路界壕事之后,赴东北泰州主持修筑东北路界壕边堡,到九月壬辰(1203年11月2日),诏右丞相宗浩还朝时已修完。

金东北路界壕边堡的修建,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蒙古对上京路的侵扰。特别是使成吉思汗,没能东侵转而西去。东北路界壕边堡的修建,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劳民伤财,加剧了女真族与各族的矛盾,虽然缓解了金国与蒙古等游牧民族势力的矛盾,但最终没能阻止腐朽金王朝灭亡的命运。

六、耶律留哥抗金与蒲鲜万奴叛金

金末年,上京路发生了耶律留哥抗金和蒲鲜万奴叛金事件。这两个发生在上京路的重大事件,沉重打击了上京路的军事力量,动摇了金朝在上京路的统治地位,从此上京路一蹶不振,为上京路陷于蒙古埋下了伏笔。

(一)耶律留哥抗金

1.耶律留哥抗金的原因

耶律留哥抗金的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其主要原因是金政权对契丹等非女真民族,采取的残酷剥削和统治。早在金初熙宗皇统时期,金熙宗就取消契丹族猛安谋克世袭制,并把他们的兵权转移给女真人。《金史·兵志》:“熙宗皇统五年,又罢辽东汉人、渤海猛安谋克承袭之制,浸移兵柄于其国人。”④金对被征服的契丹人这种残酷统治及不信任,导致了正隆末年撒八和斡窝领导的契丹族大起义。到金世宗时,为了加强对契丹等民族的统治,再次罢黜一些契丹人的猛安谋克。《金史·世宗纪》:“大定三年八月戊寅(1163年9月19日),诏罢契丹猛安谋克,其户分隶女直猛安谋克。”107由于契丹等存在一定的军事力量,金防卫北边又离不开契丹,所以不久就又恢复了契丹的猛安谋克。《金史·完颜兀不喝传》:“世宗以诸契丹未尝为乱者与来降者一概隶女直猛安中,非是。”⑤虽然如此,也没有放松对契丹等民族的防备,于是金朝将契丹民族的猛安谋克,迁徙到别地,以降低其反抗金朝的能力。金世宗为了防范契丹人叛乱,加强了对契丹人的监管力度。《金史·兵志》:“(大定)二十一年,敕诸所,马三岁者付女直人牧之,牛或以借民耕,或又令民畜羊,或以赈贫户。时遣使阅实其数,缺则杖其官,而令牧人偿之,匿其实者监察举觉之。”①金朝对契丹民族所采取的这种监管方法,极大地损害了契丹人的利益,使契丹人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样就是契丹族爆发了此起彼伏的反金斗争。金朝统治者为了缓和民族矛盾,转移其经济困难局面,采取印发纸币的办法,来愚弄契丹人。《金史·食货志》:“国虚民贫,经用不足,专以交钞愚百姓。”②这样乱发纸币的貨币政策,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使契丹人民更加贫困。endprint

大安年间,成吉思汗发了起对金的军事行动,金廷为了防止契丹与蒙古联合,加强了对契丹的控制。卫绍王下令监视契丹人的行动起居。《金史·耶律留哥传》:“太祖起兵朔方,金人疑辽遗民有他志,下令辽民一户,以二女真户夹居防之”。③金朝对契丹人民的态度,与成吉思汗对契丹人民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成吉思汗说:“山后百姓与本朝人无异,”这里山后百姓指的就是契丹人,成吉思汗从政治上,将契丹人与蒙古人给予平等的地位,为契丹人叛金附蒙成为可能。成吉思汗为了拉拢契丹,给予契丹宗室贵族一定的优厚待遇。《元史·耶律留哥传》:“被赐金虎符,仍封辽王”④。金与蒙古这种对待契丹态度的反差,促使了契丹人叛金附蒙事件的发生。

2.耶律留哥抗金经过

大安三年(1211年)九月,元军围困金中都。《金史·卫绍王纪》:“九月,……大元前军至中都,中都戒严。”⑤金廷为了加强中都防卫,将上京路和泰州境内的守军调防到中都。《金史·卫绍王纪》:“上京留守徒单镒遣同知乌古孙兀屯将兵二万卫中都。泰州刺使术虎高琪屯通玄门外。”⑥金庭将上京路和泰州境内的守军调往中都,这样就造成了上京地区守备空虚。耶律留哥乘此时机,发动兵变叛金。《元史·耶律留哥传》:“岁壬申(1212年),遁至隆安、韩州,纠壮士剽掠其地。州发卒追补,留哥皆击走之。……数月众至十余万,推留哥为都元帅,……营帐百里,威震辽东。”⑦耶律留哥叛金,至宁元年(1213年),金朝派出帅右监军兼咸平府路兵马都总管、辽东宣抚使完颜承裕前往镇压。《元史·耶律留哥传》:“金人遣胡沙(完颜承裕)帅军六十万,号百万,来攻留哥,声言有得留哥骨一两者,赏金一两,肉一两者,赏银亦如之,仍世袭千户。”⑧当时蒙古将领按陈那衍,已攻入辽东境内。《元史·耶律留哥传》:“太祖命按陈那衍、浑都古行军至辽东,遇之,问所徙来,留哥对曰:我契丹军也,往附大国,道阻马疲,故逗遛于此。按陈曰:我奉旨讨女真,适与尔会,庸非天乎!然尔欲效顺,何以为信?留哥乃率所部会按陈于金山,刑白马、白牛,登高北望,折矢以盟。”⑨于是耶律留哥与按陈那衍联合对抗完颜承裕,并将其打败。《元史·耶律留哥传》:“帝命按陈、孛都欢、阿鲁都罕引千骑会留哥,与金兵对阵于迪吉脑兒。留哥以侄安奴为先锋,横冲胡沙军,大败之,以所俘辎重献。”⑩

金贞祐元年(1213年),耶律留哥在澄州(今辽宁省海城市)称王建国。《元史·耶律留哥传》:“癸酉(1213年)三月,推留哥为王,立妻姚里氏为妃,以其属耶厮不为郡王,坡沙、僧家奴、耶的、李家奴等为丞相、元帅、尚书,统古与、著拨行元帅府事,国号辽。”{11}贞佑二年(1214年),金廷看到以武力难以征服耶律留哥,派广宁知府温迪罕青狗招降耶律留哥。《元史·耶律留哥传》:“甲戌,金遣使青狗诱以重禄使降,不从。青狗度其势不可,反臣之。”{12}温迪罕青狗不但没有招降,反而投奔耶律留哥。金廷再派辽东宣抚使蒲鲜万奴,讨伐耶律留哥。《元史·耶律留哥传》:“金主怒,复遣宣抚万奴领军四十余万攻之。”{13}蒲鲜万奴又被耶律留打败,逃入东京辽阳府。至此,耶律留哥占据了辽东绝大部分州县。

贞佑三年(1215年),耶律留哥攻占金东京辽阳。《元史·耶律留哥传》:“乙亥(1215年),留哥破东京,……既而耶厮不等劝留哥称帝,留哥曰:向者吾与按陈那衍盟,愿附大蒙古国,削平疆宇。倘食其言而自为东帝,是逆天也,逆天者必有大咎。众请愈力,不获已,称疾不出。”①耶律留哥拒绝部下劝其称帝之后,前往蒙古觐见成吉思汗。耶律留哥见到成吉思汗之后,成吉思汗给予耶律留哥很高的待遇。《元史·耶律留哥传》:“因问旧何官,对曰:“辽王。”帝命赐金虎符,仍辽王。”②成吉思汗赐给耶律留哥金虎符,并封其为辽王,标志着耶律留哥由叛金到附蒙。

(二)蒲鲜万奴叛金

金朝镇压耶律留哥,在先后派完颜承裕镇压和派温迪罕青狗招降失败后,又派遣蒲鲜万奴率军讨伐耶律留哥。《元史·耶律留哥传》:“金主怒,复遣宣抚万奴领军四十余万攻之。留哥逆战于归仁县北河上,金兵大溃,万奴收散卒奔东京。”③蒲鲜万奴败走东京辽阳之后,叛金自立。《金史·宣宗纪》记载:“辽东贼蒲鲜万奴僭号,改元天泰。”④《元史·太祖纪》亦记载:“冬十月,金宣抚蒲鲜万奴据辽东,僭称天王,国号大真,改元天泰。”⑤

蒲鲜万奴建立大真国,以东京为根据地,逐渐扩大势力范围,先后占领咸平、沈州、澄州、婆速路、曷懒路。由于金中都被蒙古围攻,金对蒲鲜万奴无能为力,只能采取曲赦策略。《金史·宣宗纪》:“(贞祐四年)三月丙子(1216年4月11日),曲赦辽东路。己卯,处士王浍以右谏议大夫复迁中奉大夫、翰林学士,仍赐诏褒谕。”⑥蒲鲜万奴四处攻掠,东京辽阳空虚,于是东京被耶律留哥攻占。蒲鲜万奴在蒙古与耶律留哥联合压力下,投降蒙古,将儿子贴哥送到蒙古作人质。“冬十月,蒲鲜万奴降,以其子贴哥入侍。”⑦

贞佑四年(1216年),辽东局势发生变化。金婆速路兵马督总管纥石烈桓端、上京行省蒲察五斤,先后被调离辽东,这就减轻了蒲鲜万奴的军事压力。而在此时,耶律留哥建立的辽国开始分裂,这给蒲鲜万奴提供了时机。宣宗兴定元年,蒲鲜万奴脱离蒙古,定都开元,建东夏国。《元史·太祖纪》:“既而复叛,僭称东夏。”⑧万奴叛离蒙古,金蒙忙于交战,无暇顾及东夏,蒲鲜万奴很快占领金曷懒路、恤品路、胡里改路。东夏国疆域北接混同江、南到高丽、东临大海成为辽东强劲的力量。东夏国存在长达十几年。窝阔台五年(1233年),蒙古军擒蒲鲜万奴,东夏国亡。

七、金上京路被蒙古军占领

蒙古攻打金国,首先把主要军事目标放在华北。《金史·卫绍王纪》:“大安三年九月,大元前军至中都。”⑨蒙古围困金中都,金蒙从大安三年(1211年)九月到贞祐二年(1214年)三月,展开了长三年的战争。此时金中都附近的一些城镇,被蒙古占领。金派尚书右丞相兼都元帅定国公完颜承晖到蒙古议和。《金史·宣宗纪》:“贞祐二年三月辛未(1215年3月3日),遣承暉诣大元讲和。”⑩蒙古军利用讲和之机,开始征讨辽东。《元史·木华黎传》:“从围燕,金主请和,北还。命统诸军征辽东”。{11}

木华黎征讨辽东几乎没有遇到多大的阻力。贞祐三年(1215年),金朝为了阻止蒙古攻打上京路,派蒲鲜万奴为辽东宣抚使,驻防沈州以阻止蒙古军北进上京路。《金史·宣宗纪》:“(贞祐三年)三月庚午(1215年4月11日),谕辽东宣抚使蒲鲜万奴选精锐屯沈州、广宁,以俟进止。”{12}贞祐四年(1216年),“广宁刘琰、懿州田和尚降,……拔苏、复、海三州,斩完颜众家奴。咸平宣抚蒲鲜等率众十余万,遁入海岛。”{13}至此,蒙古军基本上占领了金东京路、北京路、咸平路等地方。至于金上京路所辖会宁府、肇州、隆州、信州、蒲与路、合懒路、恤品路、曷苏馆路、胡里改路、乌古迪烈统军司等地,由于在此之前,已经被耶律留哥和蒲鲜万奴占领,基本没有发生战事。耶律留哥占领区域自然归于蒙古版图之内,蒲鲜万奴的东夏国,在蒙古军抓获蒲鲜万奴的过程中,先后投降于蒙古。元朝建立,金上京路改归辽阳行省管辖。至于金上京路境内的大部分治所废置,那是忽必烈镇压乃彦叛乱的事了。

〔责任编辑:张 港〕endprint

猜你喜欢

军事研究
军事鬼才
公司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谜底大揭秘
军事幽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