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建立“记得住乡愁”的医养结合农村互助养老中心

2018-01-30

中国社区医师 2018年29期
关键词:医养养老院养老

065000河北燕达医院检验科

我们“要记得住乡愁”,因为故乡有我们年迈的父母亲人。随着中国逐步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亟须面对。为此,党的十九大已做出战略部署,并于2018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成立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其职责就包括“拟订应对人口老龄化、医养结合政策措施等”。这其中涵盖九亿多的农民,包括众多的农民工以及他们远方年迈的父母。因此解决好农民养老问题关乎养老课题的大局,需尽早。

中国农村老人的结构及年龄分布

据联合国的预测,从2015-2050年,全球>60岁的老年人口数量将由9.01亿激增为20.92亿,而中国占世界人口的1/5。我国人口老龄化一个典型的特点是“未富先老”,另一个典型特点是人口结构的“恶化”。在中国的农村,由于年轻人大量外出打工,农村的老年人口比例事实上远高于城市。而且,城市老年人2/3有养老金,而在农村这一比例只有4.6%。在专家看来,没有经济上的独立,老年人就很难有相应的生活质量和尊严。因此,目前城市老人的在业率已经降到5%,但是在农村还有43%的老年人要在地里劳动[1]。此外,数据显示有4 700万老年人是处于丧偶状态,其中女性70%。考虑到老年人的婚姻状况结构,目前全国有空巢老人6 200万,合4 000万户,空巢家庭已经上升到老年人家庭总数将近48%~49%。专家认为,对老年人的监控已经不能再局限于独居老人,而应当覆盖到所有的空巢老人。当前应该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这就需要建立城市社区老年照料中心,布局农村互助养老中心。农村老龄化程度远高于城市,因此农村养老问题更加严峻。

农村老人养老面临的特殊性

农村老人养老压力更大:据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同2000年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0.5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6 995 327人,增长81.03%。而农民工的流动占比相当巨大,其背后是留守家乡的年迈父母。这些老人不但要接受孤独,有的还要照顾在外打工儿女的孩子。他们的养老待遇较低,大多数农村老人只享受几十元的新农保,对于养老简直就是杯水车薪。生活条件可谓捉襟见肘。而其子女由于自己子女的教育、住房、医疗等压力,在供养父辈养老方面也力不从心。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农村老人,直到七十多岁都还在当地打工,或从事着力所能及的劳动。

农村老人对居家养老情有独钟:除非万不得已,他们不会选择进养老院养老,这主要是因为养老院高额的费用和无法适应的环境。和动辄几千的养老院的费用相比,熟悉的居家养老要廉价的多,没事可以打理一下自家的农田菜地,在主食蔬菜方面基本自足。身体好些的还可以打些零工,或者进行一些小的经营活动。而农村户户相邻,彼此了解,推门即进的人居环境营造了城镇及养老院无法实现的和谐舒适的养老环境。

因此大多数农村老人情愿留在农村,也不愿和儿女同住在城市或选择养老院。这从另一方面造成了老人独居乡村的现状。因此结合农村现状及农村老人的特点,必须制定适合农村老人养老的对策。

如何解决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

以农村本地居家养老为主:在我国现阶段及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农村老人以家庭为单位的养老仍然是主流养老方式。这与当下农村家庭结构及子女分布的基本情况相关。同时也与老年人的年龄、配偶状况、子女状况(包括数量、职业、距离)有关。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其主动选择养老方式会变为被动,或随子女迁移,或进入养老院养老。

建立医养结合的农村养老中心

近几年来,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在全国已得到有效尝试[2,3],如靠近北京东的河北某医院结合自身区位优势,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春风,成立规模医院和老年养护中心,以点带面,在当地已形成规模影响力和医养结合示范效应[4]。而广大农民则应坚持农民的事依靠农民,早日为农村老人集体养老织好网、兜好底。以村为单位,依托已建立的农村社区卫生中心、村卫生室,利用现有就近空置的集体房或农房加以适当修缮,配备相应简单的设施,并给予农户适当补偿,即可成为农村初步的养老中心[5]。也便于推行医养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便于利用高科技技术,如智能科技、远程监护、大数据等。对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做到实时监控,定期进行体检,对病症及时救治。做到互相照看,互助养老,精神慰藉,抱团取暖,有效减少老年孤独,为远方的儿女解忧,既可“记住乡愁”,又能安心工作。同时依托村卫生室定期为他们体检,及时发现病情,安排治疗或转诊。为外出务工人员分忧,体现政府和社会对农村老人的关怀,加强党和政府的凝聚力。

开展老人参与劳动的养老模式

劳动是人的基本需求,老有所养不如老能自养。农村老人更加珍视自己的劳动能力。可在养老中心周边开垦一些荒地,种植蔬菜、花卉、果木,搞些养殖,发挥老年人的经验丰富的专长,既丰富了养老生活又带来了经济收入,从而慢慢实现养老中心自给自足,让老年人也为美丽新农村的建设出把力。对于农村高龄老人,与其到外面打工赚钱,倒不如在农村养老中心设置劳动中心,供他们劳动,实现自养,同时满足劳动的需求,有利于身体健康和延年益寿。除此之外可以开设棋牌、门球、广场舞等兴趣活动。同村同龄老年人一起劳动、娱乐也会增加归属感、趣味性。

在落实政府投入、社会捐助、志愿者参与、社会资本合理运营的基础上,以村级管理为主并引入必需的人才。在本人自愿的情况下,高龄老年人的土地可以选择流转、租让、儿女代种,或者在农村养老中心的名义下合种,农村老人可分得相应的收入。可以区分自留地和普通承包地。在权属不变的前提下,自留地由农村养老中心统一归集,由老人们集中管理耕种,普通地可以流转、租种等。既解决部分养老资金来源也盘活了土地资源。

因人而异为老年人养老分类指导

除上述情况外,对丧失劳动能力、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为了安全起见,应以子女养老照看为主,或者交由委托人看护,但是应享受农村医养结合养老的福利。对无子女失独老人,社区养老中心应有相应的安排,并给予看护人一定的经济补偿。仿照分级诊疗制度,初步构建分级养老机制,必要时可与大型医养结合机构联合,请他们参与农村老人的养老健康事业,将医养结合养老这张网织得更细致。

总之,农村养老的方式应该是以家庭养老为主,政府和集体主导,社会力量参与,民间资本适当介入[6]。依托现有条件成立农村互助养老中心,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技术完善资金来源、管理模式,达到良性循环发展,这将成为农村养老的理想业态。

猜你喜欢

医养养老院养老
医养当兴
日本Sakuragien-青森养老院
把幼儿园搬进养老院
有多少钱才能住进养老院
老太太养老院
养生不是养老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医养结合 我们这么做
养老之要在于“安”
医养结合真的难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