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海省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综述

2018-01-30祁永刚孙世权刘伟伟

中国水土保持 2018年12期
关键词:监测站三江监测数据

祁永刚,孙世权,刘伟伟

(青海省水土保持局,青海 西宁 810001)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回顾历史,青海省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传统手段到现代高科技手段的跨越,进入了快速健康发展的历史新阶段,监测技术支撑保障水平显著增强,监测能力和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取得这样的成绩和进步,主要得益于我国持续深入地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得益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科技实力的显著提高,得益于坚持正确的发展理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一直以来,青海从实际出发,围绕水利部治水中心任务和全省生态立省战略、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总体部署,不断强化生态保护的责任担当,提高站位、深入认识、创新思路、精心谋划、主动作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推动全省监测工作向纵深发展,发挥了水土保持监测在政府决策、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公众服务中的技术支撑作用。

1 建立站网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夯实监测基础

青海省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自2004年启动以来,共实施了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信息系统建设一期、二期工程,以及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项目,开展了三江源区生态建设与保护一期及二期工程、青海湖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工程、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治理工程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依托项目,采取边建设、边补充、边优化、边巩固提升的办法,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水土保持监测站网体系。目前,全省建立1个省级监测总站、9个州(市)级监测分站,设立32个固定监测站(点),其中2个综合观测场、7个控制站、11个径流场、4个风蚀监测点、2个冻融侵蚀点、利用水文站6个,布设区域巡测点66个、工程跟踪点16个,初步形成了覆盖全省的地面监测与遥感监测相结合、点面互补、天地一体的监测格局。

与此同时,参与制定了《三江源生态监测技术规范》《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生态效果评估技术规范》,编制了《青海省水土流失监测方法与流程(试行)》,在地面监测、遥感监测、生态环境状况评价、工程成效评估中确定了17项水土保持生态监测与评价指标,初步建立了符合青海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保护实际的监测评价指标体系。

监测站网体系和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为了解和掌握全省水土流失动态、开展水土保持监测预报、及时发布水土保持公报等奠定了基础。

2 加强技术协作,提升监测工作水平

多年来,青海省加强横向联系与协作,在区域遥感监测、系统研发等方面积极与青海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等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合作,加大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和应用。2005年,首次将“3S”技术引入到三江源区水土保持监测中,开展了项目区的土壤侵蚀遥感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利用GPS进行测量定位,快速、高效地把调查的样本单元落实到地面上进行观测和调查;采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壤侵蚀信息提取,以地形图和数字化地图为基本工作底图,并与各种专业图件(如地貌图、植被图、土壤图、土地利用图等)及水文气象资料相结合,以专业化遥感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人机交互解译、GIS空间分析等为技术手段,结合野外路线调查、典型样方调查,在建立解译标志库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多光谱、多源图像处理技术,实现了坡度、植被覆盖度、水土保持分区、侵蚀强度等土壤侵蚀信息提取,为项目区的水土流失状况分析评价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以遥感为主的“3S”技术在青海湖流域、祁连山等重点区域的生态监测项目及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项目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逐步形成了天地一体、点面结合的技术路线,全省水土保持生态监测技术体系日趋完善。

随着各生态监测项目的持续推进,监测数据快速积累和不断增加,如何有效管理和使用数据就是摆在眼前的问题。为此,依托青海三江源等生态监测项目,建成了“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数据平台”“青海三江源生态环境监测站点信息管理系统”“三江源生态监测综合服务平台”。将年度监测数据录入相应平台,实施数据信息化管理;借助 “水土保持公报数据上报系统”,将青海省水土保持公报数据上报水利部;利用“监测点数据上报系统(水蚀)”,将省域内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项目的4个典型小流域及监测点的监测数据按时上报黄河流域监测机构,从而提高了数据管理效率,提升了监测的支撑能力和服务水平。

3 成果应用日益广泛,服务功能逐步增强

认真分析、准确把握水土保持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紧紧围绕国家在青海实施的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精心谋划,主动作为,自2005年开始,陆续开展了全省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监测与评估项目,三江源地区生态建设与保护一期、二期工程,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祁连山地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工程,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等项目水土保持专项监测工作,通过遥感监测、地面定点观测和抽样调查等技术手段,完成专项监测报告20多个,获得三江源区、青海湖流域、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地等比较系统完整的水土保持监测数据,初步掌握了这些区域水土流失动态变化及发展趋势。同时,利用监测数据,分析项目区存在的水土流失问题和隐患,科学、客观地评估项目区生态环境状况和各项生态治理措施的实施效果,为重点生态保护项目与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成效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

2013年,国普办下发青海省水土保持情况普查成果,经青海省政府批准,省水利厅、省统计局在普查成果的基础上联合发布了《青海省第一次水利普查公报》。目前,水利(水土保持)普查成果已被广泛用于全省环境资源相关部门的规划和环境防治工作中。

2004年以来,青海按照水土保持法和水利部的有关要求,积极开展了年度水土保持监测数据上报和水土保持公报编制与发布工作,共计发布全省水土保持监测公报11期,为政府决策、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提供了服务。

4 直面困难问题,坚持需求导向,努力推动监测工作迈向新台阶

近年来,青海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发展迅速,取得显著成绩,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监测工作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比较突出,三江源地区受人员编制限制,水利、水土保持专业人才极度匮乏,现有人员业务能力普遍较低,工作基础薄弱;二是基础监测数据指标、监测设备、监测方法、数据整编等不统一、不规范,影响了数据的标准化管理和深度挖掘使用;三是水土保持监测信息化能力薄弱,数据传输网络和共享机制还不健全,目前尚未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全省统一的监测数据平台,影响了监测成果的实时共享与即时应用;四是各级财政困难,监测站点自动化水平低,运行保障差,监测数据的获取能力有限,现有部分监测站点急需升级改造;五是县级水利部门未设立专门的监测机构,县级水土保持监测工作难开展。

今后,要继续坚持以行业管理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注重水土保持监测的公益职能,增强监测工作的系统性和协同性。推动水土保持动态监测全覆盖,进一步强化监测数据分析和成果应用,提高信息化水平和高新技术应用。全面提升水土保持监测服务能力,更好地发挥水土保持监测在政府决策、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公众服务中的作用。为此,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利用机构改革契机,健全监测机构,加强基层监测技术人员培养;二是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全省监测站网体系和监测评估指标体系;三是加大对监测站点的升级改造力度,逐步实现监测设施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全面提升数据采集能力;四是全面开展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消长评价,为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考核、生态安全监测预警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提供支撑;五是大力开展监测信息化,对全省生产建设项目实行“天地一体化”监管,对重点水土保持工程实施“图斑精细化”管理,为行业监管提供支撑和服务;六是继续实施好三江源区、青海湖流域、祁连山等重点区域生态监测项目,为全省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做出应有的贡献;七是积极构建水土保持监测大数据平台,努力实现监测数据实时共享、监测成果广泛应用。

猜你喜欢

监测站三江监测数据
它们的家乡——“三江源”
GSM-R接口监测数据精确地理化方法及应用
三江并流
广东佛山国家粮食质量监测站 多元化 多层次 助力佛山质检
守护绿色陶都的“幕后英雄”——走进江苏省宜兴市环保局环境监测站
人贵有恒,业贵以专——记河南省济源市环境监测站总工程师卫海林
GPS异常监测数据的关联负选择分步识别算法
河口地区水文监测站网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长江口为例
基于小波函数对GNSS监测数据降噪的应用研究
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月度监测数据(2008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