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促河北水土保持跨越式发展

2018-01-30李树槐

中国水土保持 2018年12期
关键词:水土保持建设项目河北省

李树槐

(河北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处,河北 石家庄 050011)

河北省地处华北地区东北部,内环京津、外环渤海,国土面积18.88万km2,是北京和天津的生态支撑区、水源涵养区和重要水源地。改革开放初期,河北省有水土流失面积8.43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45%,水土流失形势十分严峻。改革开放40年来,河北省紧紧围绕水土流失防治、生态环境改善的主题,积极探索水土流失治理模式,不断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尤其是中共十八大以来,牢牢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机遇,紧紧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服务雄安新区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规范、强化监督管理,加快推进监测和信息化,大力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至2011年底水土流失面积减少到4.71万km2,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贡献了水土保持人的智慧。

1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成绩斐然

(1)治理理念发生了历史性转变。改革开放前,河北粮食短缺,在“与河争地,向荒山要粮”的指导思想下,生存的压力带来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改革开放初期,全省认真贯彻落实《水土保持工作条例》,将人工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逐步形成了“防治并重,综合治理”的理念。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治理工作更加注重自然恢复,注意协调预防保护与综合治理的关系,“预防为主、重点治理”理念深入人心。中共十八大以来,水土保持工作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完成了从战天斗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转变,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治理理念实现了质的转变。

(2)治理模式实现了整体转型升级。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北省水土流失防治工作主要是单纯修建拦挡工程,在遭受“63·8”特大暴雨灾害之后,开始总结综合治理经验,逐步发展为坡面、耕作、沟道相结合的“林、梯、坝”综合治理模式。改革开放后,陆续开展了海河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生态环境“十百千”示范工程、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大示范区建设等一系列国家和省级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耕作措施综合实施、集中连片治理,注重规模效益和综合效益,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逐步形成。中共十八大以来,水土保持工作主动顺应时代要求,认真总结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经验,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扶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等,积极探索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努力打造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升级版。

(3)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的融资模式。一是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及省级水土保持重点工程为依托,建立了政府财政资金投入为主导、群众投劳折资参与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长效机制。二是大力培育市场,发挥市场引导资源配置的作用,推行承包、股份合作、租赁和反租倒包等多种形式的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形成了以农户、村组,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企业等投入为主体,民间资本参与水土流失治理的多元投入机制。三是牢牢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机遇,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与北京市水务局合作,开展密云水库上游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保护水质、涵养水源、绿色发展,探索建立了京冀两地生态效益共享、保护成本共担、合作共赢的生态横向补偿模式。

(4)治理水平连上几个台阶。改革开放初期,全省各级政府财政投入有限,水土流失治理以建设沟道拦挡工程、修建梯田为主,综合治理效果不明显。从1980年开始,省政府拨出专项资金扶持山区水土流失治理,国家各种试点示范工程相继实施,全省水土保持工作逐步走上规模化、规范化轨道。40年来,全省水土流失治理规模和范围逐步扩大,治理工程已覆盖67个山区县,年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由1981年的605.8 km2增加到2017年的2 077.8 km2,提高了2.4倍,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投资由1981年的200万元提高到2018年的4.5亿元,投资标准达到了50万元/km2。

(5)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效显著。40年来,大力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先后实施了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中央预算内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工程等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共投入省级以上水土保持专项资金73.96亿元,吸引民间资本投入56.48亿元,累计综合治理小流域3 000多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7.54万km2,营造经济林8 345 km2、水保生态林2.85万km2,封禁治理3.21万km2,种草1 678 km2,修建各类梯田和坝地4 693 km2,配套建设小型蓄水工程34.03万处,林草植被面积大幅增加,蓄水、保土、减沙和涵养水源能力不断提高。全省水土流失面积从1990年的7.10万km2减少到2017年的4.01万km2,减少了43.5%;中度及以上侵蚀面积由2.98万km2下降到2.12万km2,削减了29%;工程区林草植被覆盖率普遍增加了30%,缓洪拦沙效益达70%,水土流失得到了基本控制,治理区坡耕地每公顷增产粮食1 500 kg以上,人均纯收入普遍比未治理区高出40%左右,助力打造出邢台“浆水苹果”、丰宁“黄旗小米”、围场“有机土豆”、迁西“京东板栗”、卢龙“孤竹红薯”、赞皇大枣、元氏石榴、涉县花椒、蔚县杏扁、涿鹿葡萄等全国知名品牌和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促进了绿色产业发展,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作出了贡献。

2 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实现了根本性转变

(1)管理方式实现了法制化。自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开始,全省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逐步迈入法制化轨道。按照试点先行、重点推进和规范化建设的原则,于1992、1994年进行了两次水土保持监督执法督察,树立了依法行政思想,严格遵循法定的步骤、时限、方式、方法开展工作。至2017年,全省8个山区市及所辖的67个水土保持重点县(市、区)已全面开展了监督管理工作。全省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实现了从依靠行政命令向依法监管的根本性转变。

(2)监督管理制度逐步建立。1994年,省水利厅与省地质矿产局联合印发了《关于河北省矿山企业办理采矿企业登记须编报水土保持方案的通知》,与省计委、省环保局联合印发《关于开办生产建设项目须编报水土保持方案的通知》,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工作逐步依法依规展开。40年来,省水利厅通过陆续印发《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山区水土保持工作的决议》《河北省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办法》《关于开办生产建设项目须编报水土保持方案的通知》《关于做好公路建设过程中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的通知》《河北省水土保持周转金管理暂行规定》《河北省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水土流失防治费计收管理暂行规定》《关于河北省开办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须编报水土保持方案的通知》,以及转发《关于加强煤矿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规章等,逐步规范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建立完善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监督检查、竣工验收、补偿费收缴等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以来,各级政府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纳入了行政审批序列,各级共审批水土保持方案15 000多件,监督检查生产建设项目3万多次,验收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13 300多个,建立水土保持示范工程300多处,查处水土流失典型案件2 500多起,征收水土保持补偿费约6亿元,督促生产建设单位落实水土流失防治资金近360亿元,治理人为水土流失28 000多hm2,提高了水土保持方案实施率和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率。

(3)监督执法不断规范。一是2002年组织开展全省水土保持执法大检查,对生产建设项目进行了拉网式排查,共查处水土保持违法案件178起,省水利厅重点查处省级以上大型建设项目违法案件14起,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应。二是2007年配合水利部开展全国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专项行动,共进行水土保持监督检查1 921次,检查生产建设项目2 749个,督促建设单位补报水保方案423个,落实整改项目1 003个,增加水保设施验收195个,出台文件、规章48个,强化了水保监督机构和人员的执法能力建设。三是认真落实中央“放管服”改革要求,将跨设区市和水利项目以外的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权下放到市级审批部门。服务雄安新区建设,下放省级水土保持管理权限到雄安新区,主动对接、热情服务,确保接得住、管得好;改变重审批轻监管的管理方式,把更多行政资源从事前审批转到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上来;创新监管方式,全面推进“双随机、一公开”和“互联网+监管”,加快推进水土保持监管信息共享,切实提高透明度;持续组织开展汛期水土保持执法检查和防汛安全督导检查,全省生产建设项目监督检查实现了全覆盖。

3 水土保持监测和信息化初步实现现代化

(1)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初步建成。2004年邯郸、张家口、石家庄三市监测分站先后成立,2005年保定市监测分站成立,2008年承德市和唐秦监测分站相继成立,2009年河北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成立,至此由省级监测总站、6个市级监测分站和27个监测站点组成的全省三级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体系初步建成。

(2)监测工作稳步推进。一是定期发布河北省水土保持监测公报。从2005年开始,每年发布水土保持监测公报,定期向社会公告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和分布状况、水土流失危害及发展趋势,以及水土保持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印发了《河北省水土流失动态监测规划(2018—2022年)》,明确了近期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主要内容和建设目标。二是开展了全省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工作。1990、2000年对全省水土流失状况进行了两次遥感调查,2010年结合水利普查开展了全省水土保持调查,并决定自2018年开始每年开展一次全省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工作,以掌握全省水土流失分布和消长状况。三是开展了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监测工作。全省的大中型生产建设项目和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均开展了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为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落实和重点工程治理效益评估提供了技术支撑。四是积极研发水土保持自动化监测设备。经过省水保监测总站技术人员的刻苦钻研,2012年自动化监测设备初级产品研发成功,经过不断试验、优化、改进,2014年升级产品成功定型并通过省水利厅组织的技术鉴定,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3)信息化工作加速推进。一是在水利部统一部署下,初步建成了水土保持信息化网络系统,完成了历史数据补录,及时完成了水土保持信息录入和更新,提升了水土保持信息化水平。二是印发了《河北省水土保持信息化工作2017—2018年实施计划》,对近期的水土保持信息化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三是利用卫星遥感和无人机等先进手段,在承德市围场等7个县和秦皇岛市卢龙县开展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信息化(天地一体化)监管试点工作,在石家庄市行唐县、承德市围场县开展了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信息化(图斑精细化)监管试点工作。

4 水土保持基础工作不断夯实

(1)水土保持队伍逐步发展壮大。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为加强对水土保持工作的领导,同年省水利厅成立了河北省水土保持工作总站,省政府成立了河北省水资源水土保持委员会;1994年,省编办批准省水利厅增设水土保持处;2009年经省编办批准成立了河北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和6个监测分站;邢台、邯郸、石家庄、保定、唐山、秦皇岛、承德、张家口8个山区市和衡水市,以及60多个山区县(市、区)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均成立了水土保持管理机构,平山、围场等部分县还专门成立了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站。全省共有水土保持行政管理机构71个424人、监督执法机构75个635人、监测机构7个59人,有水土保持行政、事业管理人员998人,省、市、县三级监督监测管理体系基本形成,水土保持队伍不断壮大。

(2)配套法规逐步建立,法制体系初步形成。为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3年河北省率先颁布了《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2014年修订),此后省、市、县三级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强山区水土保持工作的决议》《河北省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办法》《河北省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水土流失防治费计收管理暂行规定》《河北省治理开发农村四荒资源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暂行办法》等300多个规章、规范性文件,全省水土保持配套法规制度体系初步建立,从政策、法规、制度上保证了水土保持工作的顺利开展。省政府批复实施《河北省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编制完成了《雄安新区上游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方案》,为新时期全省和雄安新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科学支撑。

(3)国策宣传形式多样,良好氛围逐步形成。40年来,充分发挥传统媒体优势,不断创新宣传形式和手段,拓展宣传载体,积极发挥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新兴媒体作用,广泛宣传水土保持在改革开放、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成就。结合水土保持法纪念日、“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活动,发放宣传材料40多万份,印制宣传品8万多个,悬挂张贴宣传标语20多万条,制作展板2万多块,结合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粉刷宣传标语100多万条;积极开展水土保持国策宣传教育进党校工作;举办水土保持摄影比赛、知识竞赛、“携手呵护景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等系列宣传活动105场;充分发挥邢台前南峪和易县清西陵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的示范辐射效应,向各级领导、群众和中小学生等进行科普宣传;通过《人民日报》、《河北日报》、《河北经济日报》、《中国水利》、《中国水土保持》、《河北水利》、中央电视台、北京市电视台、河北省电视台等传统媒介和河北水利网、河北新闻网、新华网、中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网、燕赵水利公众号等新兴媒介,广泛宣讲水保好故事、发出水保好声音,累计刊发宣传稿件5 000余篇,制作播放宣传片近30部;培训党员干部12 638人次,参与和受教育人数60万人次,影响社会人群1 000万人以上。保护水土资源、防治水土流失的观念和意识逐步深入人心,全社会支持和参与水土保持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

进入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任务更加艰巨、责任更加重大。全省水土保持工作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坚持生态为民、生态利民、生态富民的思想,全力做好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中国建设作出新贡献!

猜你喜欢

水土保持建设项目河北省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基于环保竣工验收对建设项目环评的分析
2020年河北省对外经济
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
河北省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河北省
水土保持监测
水土保持
推动工程建设项目“非禁即入”普遍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