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市水土保持成效和新时代发展战略思考

2018-01-30郭宏忠

中国水土保持 2018年12期
关键词:水土保持重庆市全市

罗 凤,郭宏忠

(重庆市水利局,重庆 401147)

重庆市地处长江上游三峡库区腹地,是长江流域的重要生态屏障和全国水资源战略储备库。作为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和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重庆肩负着保护三峡水库和长江母亲河,加快推进绿色发展和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重要使命。直辖以来,全市水土流失防治取得了显著成效,区域水土保持生态功能持续增强,但三峡库区、坡耕地集中区域、石漠化区域水土流失依然严重,水土流失治理任务依然艰巨,水土流失仍是制约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三峡工程长治久安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进入新时代,全市水土保持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要求,肩负着新的发展使命和重要任务。

1 重庆市水土流失现状

重庆市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坡耕地面积广,降雨充沛,土壤可蚀性强,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类型主要为水力侵蚀,局部地区存在重力侵蚀。据2016年水土流失遥感调查,全市水土流失面积28 707.71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34.84%,其中:轻度侵蚀面积10 101.74 k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35.19%;中度侵蚀面积9 242.02 km2,占32.19%;强烈侵蚀面积4 881.34 km2,占17.00%;极强烈侵蚀面积3 340.18 km2,占11.64%;剧烈侵蚀面积1 142.43 km2,占3.98%。平均土壤侵蚀模数3 169 t/(km2·a),年均土壤侵蚀总量9 097万t。从空间分布看,渝西方山丘陵地区地形平缓,耕地以水田和平坝旱地为主,水土流失相对轻微;主城区水土流失主要集中于城镇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区域,侵蚀强度高、危害大;三峡库区及其消落带是重庆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现有水土流失面积1.85万km2,占全市水土流失面积的64.4%,土壤侵蚀量占全市的66.2%,水土流失集中分布于涪陵及以东的中部平行岭谷区和东段平行岭谷区,特别是位于东段平行岭谷区的万州至巫山段最为严重;渝东南武陵山区林草植被覆盖率相对较高,但局部区域水土流失严重,且石漠化分布较广。水土流失是生态环境退化的集中体现,其破坏水土资源、造成泥沙淤积、加剧面源污染、影响生态安全,对三峡工程的长治久安造成不利影响,是制约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2 重庆市水土保持成效

直辖以来,重庆市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统筹推进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取得了显著成效。

2.1 水土保持顶层设计不断加强,法规制度保障体系日益完善

1997年11月,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重庆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2001年6月和2004年6月两次修正,2012年9月重新修订并于2013年1月1日起实施,为全市水土保持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法治基础。2002年,出台了重庆市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征收标准和使用管理办法;2015年7月,市财政局、市物价局、市水利局、中国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制定并印发了《重庆市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实施办法》和《水土保持补偿费收费标准》,建立和完善了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2017年5月,市政府批复《重庆市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明确了全市中长期水土保持工作的目标任务,为加快推进重庆市水土流失防治提供了基础保障和规划约束。近年来,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放管服改革的政策导向,因地制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全市水土保持法规、制度、政策保障体系日趋完善,为水土保持工作健康、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成效显著,水土保持生态功能持续提升

直辖以来,重庆市先后实施了“长治”工程、中央预算内重点治理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坡耕地治理工程、世行贷款/欧盟赠款项目、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土地整治项目、三峡后续项目等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水土流失面积由直辖初的5.20万km2下降到2016年的2.87万km2,减少了44.81%;中度及以上水土流失面积由3.90万km2下降到1.86万km2,减少了52.31%。蓄水保土能力不断提高,减沙拦沙效果日趋明显,全市现有水土保持措施每年可减少土壤流失量约1亿t。林草植被覆盖逐步增加,生态环境明显趋好,全市森林覆盖率由直辖初的21%提高至45.4%。治理区农业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渐趋合理,农业生产条件亦得到明显改善,土地生产力和农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都有较大的提升,治理区人均纯收入普遍比未治理区高出20%~30%,区域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3 水土保持监督管理不断强化,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直辖以来,全市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不断强化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和《重庆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依法行政、忠实履职,开展水土保持预防监督能力建设,形成了较完备的预防监督管理体系,严格落实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有效遏制了人为新增水土流失。近年来,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放管服”改革要求和减轻企业负担有关精神,将水土保持方案审批事项纳入全市统一网上行政审批平台,推进了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下放一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权限,及时调减了重庆市水土保持补偿费收费标准;深化市、区县水行政主管部门联动机制,采用遥感、无人机等先进技术和设备,开展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跟踪检查,切实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截至2017年底,全市累计审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1.5万余个,水土保持总投资约600亿元,落实防治责任范围3 200多km2,查处水土保持违法案件2 900余起,征收水土保持补偿费8.3亿元。

2.4 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初步建立,监测能力和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

截至2017年底,重庆市已建成由市监测总站、4个监测分站和15个监测点组成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体系,区域性水土保持监测和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同步推进,先后完成了重庆三峡库区移民迁建中水土流失状况调查、重庆市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状况调查、重庆市水土流失普查(2005、2011、2016年)等工作,并完成了监测站点信息化改造,连续11年向社会发布重庆市水土保持公报,水土保持监测评价能力逐步提高,初步发挥了监测预报和服务决策的功能。近年来,全市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基本建立起全市水土流失空间数据库,完成了全市小流域空间单元划分,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统全面应用,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和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信息化监管逐步推进,信息化水平快速提升。

2.5 水土保持科技支撑能力逐步增强,宣传教育水平稳步提升

直辖以来,重庆市根据水土保持行业科技发展需要和工作实践中急需解决的关键性技术问题,联合市内外科研机构,先后从土壤侵蚀机理、水土流失监测评价、综合治理效益、水土流失危害等方面开展了多项水土保持科研课题研究,取得了良好效果,全市水土保持科技支撑能力逐步增强。同时,长期以来,全市通过水土保持进党校、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的方式,利用平面媒体、新媒体等多种平台,对水土保持法、水土保持科普知识、水土保持成效等进行宣传教育,使全社会的水土保持意识持续提升。

3 新时代面临的形势与要求

3.1 面临的形势

3.1.1 水土流失治理任务依然艰巨

全市目前尚有2.87万km2的水土流失面积,三峡库区、坡耕地集中区域、石漠化区域水土流失依然严重,水土流失治理任务依然艰巨;同时,水土流失治理标准不高,治理模式和措施配置不尽合理,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和投资体制有待进一步创新和完善,水土保持的综合功能和效益未能高水平实现,与新时代要求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尚有较大差距。

3.1.2 水土保持社会监管任务依然较重

随着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全市重要生态功能区、重要水源地等区域水土流失预防保护的要求不断提高;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人为水土流失防治和监管任务依然较重;与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要求相比,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尚未得到全面有效落实,生产建设项目“未批先建”“未验先投”的情况仍然存在,对生产建设项目监督检查尚未做到全覆盖,查处违法违规行为总体偏于宽、松、软。

3.1.3 水土保持监测和信息化能力还比较薄弱

全市水土保持监测站网尚不够完善,监测点自动化水平低,监测成果不够丰富,监测与管理需求结合不够紧密,监测预报和服务决策的能力还比较薄弱;水土保持信息化水平还不高,部门间的数据和信息共享还不畅通,水土保持精细化管理与当前大数据、智能化发展要求尚有较大差距。

3.1.4 水土保持行业能力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水土保持行业的管理模式和方法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传统的重治理轻预防、重审批轻监管、重应用轻基础等工作思路和管理方式已严重不适应新的形势要求;同时,各区县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参差不齐,基层工作人员专业素养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信息化、专业化管理装备落后,与精细化和现代化管理要求尚有较大差距。

3.2 新时代要求

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把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作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项目的优先选项,实施好水土流失及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河湖和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等工程,增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指出:保护好三峡库区和长江母亲河,事关重庆长远发展,事关国家发展全局;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使重庆成为山清水秀美丽之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全面落实河长制,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等都给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重庆市在全面落实河长制工作中,提出“近期治污、远期治浑”的工作方略,其中“治浑”就是要加快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减轻入库泥沙。2018年6月,在渝全国人大代表围绕长江流域重庆段“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有关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将“水土流失严重、治理任务仍然艰巨”作为全市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因此,新时代重庆市水土保持工作肩负着新的发展使命和重要任务。

4 新时代水土保持发展战略

新时代,重庆市水土保持工作将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共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发展战略,以加快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增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为总要求,以水土保持法和市政府批复的全市水土保持规划为总依据,坚持“注重预防保护、突出综合治理、强化监督管理、完善监测体系、创新体制机制”的总体方略,深化改革、依法防治,强化社会管理、严格督查问责,推进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创新发展,为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和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提供坚强保障。

4.1 注重预防保护,实施最严格的水土保持监管,坚决遏制水土流失增量

加强对现有森林植被和水土流失治理成果的管护和培育,实施封育保护,促进自然修复,全面预防水土流失,重点突出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重要生态功能区、重要水源地、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区和重要河流两岸的水土流失预防。围绕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实施最严格的水土保持监管,切实依法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严格落实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最大限度地控制人为水土流失,遏制水土流失增量。

4.2 突出综合治理,提升水土保持综合功能,加快减少水土流失存量

坚持系统思维,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湖草综合治理,把水土流失治理与流域水环境整治、生态旅游、农村产业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全面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打造新时代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升级版,在治理水土流失的同时,实现山青、水净、村美、民富,充分发挥水土保持综合效益。重点突出长江、嘉陵江、乌江及其重要支流水土流失区,坡耕地集中区域,石漠化区域和三峡库区消落带的水土流失治理。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水土流失率下降到32%以下,中度及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大幅减少,年土壤侵蚀总量控制在0.8亿t以下。

4.3 完善监测体系,提升水土保持信息化水平,精准把握水土流失动态变量

结合全面落实河长制要求,进一步优化水土保持监测站点布局,加快推进综合监测站点的升级改造,将水土保持监测和水文泥沙监测相结合建立水土保持协同监测体系;以区县为单元,实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开展年度消长评价,全面掌握全市水土流失总量和动态消长变量,精准及时发现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违法违规行为,为政府决策、行业管理和监督执法提供基础支撑。加快提升水土保持信息化水平,整合完善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统,全面推进水土保持信息化监管,加快推进数字水保、智慧水保建设。

4.4 创新体制机制,加强行业能力建设,推动水土保持事业创新加快发展

加快建立、完善区县人民政府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分解落实各区县水土流失防治年度任务,依法落实区县政府水土流失防治的主体责任和义务。充分发挥重庆市水土保持委员会的统筹协调作用,建立水土保持部门协作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深入开展多部门统筹综合治理和联合监督执法检查,加快形成政府领导、水利牵头、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水土保持工作机制。加快水土流失治理项目建设管理体制创新,探索实行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村民自建等建管模式,以财政投资为杠杆,撬动社会资金参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区县水土保持机构和队伍建设,改革和创新工作方法,强化创新引领和科技支撑,不断提升水土保持行业发展能力和水平。广泛深入地开展水土保持宣传,为全市水土保持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猜你喜欢

水土保持重庆市全市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水土保持监测
水土保持
铸造辉煌
——重庆市大足区老年大学校歌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