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40年河南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效

2018-01-30石海波范彦淳

中国水土保持 2018年12期
关键词:连片水利部水土保持

石海波,范彦淳

(河南省水利厅 水土保持处,河南 郑州 450003)

1 主要成效

1980年9月,河南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山区经济政策若干规定》,恢复了济源、陕县、嵩县、密县、鲁山、南召、商城7个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1984年省水利厅成立水土保持处和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全面恢复了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监督检查和科研工作。1989年河南省进行了第一次水土保持普查,全省总土地面积16.7万km2,其中山丘区面积7.91万km2,水土流失面积6.06万km2。1993年《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出台,并陆续出台配套法规。2000年以后,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投入,河南省开展了多项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至2017年底,全省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3万km2,建设塘坝、谷坊、水窖等小型蓄水保土工程136万座,全省60%以上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年土壤侵蚀总量由2.33亿t减少到1.20亿t,年增加粮食生产能力1亿多kg、果品生产能力7亿kg,改善了生态环境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2 000多万人从中直接受益。与此同时,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不断完善。

2 特点与做法

2.1 依托重点工程全面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1)连片治理区。1987—1994年,河南省以小流域为单元,集中连片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共治理小流域800多条。20世纪80年代后期,形成集中连片治理区54片,总面积5 000 km2,初步治理面积近4 000 km2,各集中连片治理区水土流失治理程度均达到70%以上,成效较为显著的有济源王屋河、舞钢尹集、郑州五指岭等连片治理区。其中:王屋河水土保持连片治理区是河南省在济源市西南部浅山丘陵区选定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科学研究与自然资源开发的试点连片区。1989—1993年,通过集中连片综合治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产业结构,开发自然资源,使农、林、牧各业得到了全面发展。连片治理区内初步实现了生态效益的良性转化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大幅度增长,推动了山区经济高速发展,形成了“四线三区”的综合治理模式。“四线”是指四道防线:坡顶鱼鳞坑、水平沟与乔、灌、草结合的第一道防线;缓坡隔坡条田、反坡条田与经济林结合的第二道防线;坡脚梯田与沟坝地结合的第三道防线;沟道谷坊、塘堰坝、淤地坝结合的第四道防线。“三区”是指三个基地:以刺槐为主的坡顶用材林基地;以苹果、红果为主的缓坡经济林基地;坡脚粮烟基地。连片区内共营造水土保持用材林263 hm2,发展经济林453 hm2,完成坡改梯1 293 hm2,修塘堰坝26座、谷坊3 050座、水窖1 580座,新增坝地118 hm2,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3 km2。至1993年底,连片区治理程度提高到89.84%,蓄水效率达到58.4%,保土效率达到84.78%,年土壤侵蚀模数由治理前的1 573 t/km2下降到379 t/km2;林草覆盖率提高到43%,占宜林宜草面积的87.5%;基本农田增加151%,人均0.095 hm2,人均粮食707 kg,农业总产值由原来的1 544万元提高到3 302万元,增长114%,人均纯收入由原来的342元提高到683元,增长99%。

(2)“十百千”示范工程。1999年,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战略部署,保护水土资源,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充分发挥示范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健康发展,水利部和财政部决定在全国选择10个城市、100个县、1 000条小流域作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示范工程(简称“十百千”示范工程),并强化了建设和管理,专门制定了管理办法,明确了达标验收的标准。截至2003年,河南省共有10个县和112条小流域达到了验收标准,被水利部、财政部联合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十百千’示范工程”。这些示范县和示范小流域起到了很好的辐射、宣传作用,激发了周边群众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其中:2000年,新县被财政部、水利部联合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十百千’工程示范县”,新县八里畈、刚店、浒湾、吴陈河、苏河小流域先后被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十百千’工程示范小流域”。新县位于豫南大别山腹地,地处江淮分水岭,1984年被河南省水利厅列为全省水土保持重点县。受历史和人为因素影响,1980年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1 411 km2,占总面积的87.5%,平均年土壤侵蚀模数达3 340 t/km2,年土壤流失总量达344万t。1992年,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将新县定为淮河流域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重点县。从此,新县把水土保持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改善生态环境、开发山区资源上,采取集中连片治理与千家万户承包治理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结合、恢复土壤植被与培植发展支柱产业结合的方式,连年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1992—1996年多次被评为全国、全省水土保持先进县。把小流域综合治理与林果支柱产业开发结合,即县抓万亩连片、乡建千亩基地、村办百亩水土保持林、组户营造十亩新林的“万千百十”水土保持工程,是新县水土保持工作重要的特点。到1999年底,全县累计初步完成小流域综合治理面积876 km2,占应治理面积的62%,累计绿化荒山393 km2,森林覆盖率58.2%。

(3)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投入,河南省实施了多项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1992年起,淮河水利委员会把平顶山市鲁山县、信阳市新县列为淮河流域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县,实施了一期、二期工程;1994年起,长江水利委员会在南阳市淅川、西峡等县实施了长江上中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三期、五期、六期、七期工程;1997年,黄河水利委员会在洛阳、三门峡开展了黄河流域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2002年在郑州、洛阳、三门峡开展了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2007年,水利部在南阳淅川、西峡实施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一期工程;2008年,水利部在河南省启动了革命老区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2012年水利部在南阳淅川、西峡、内乡,邓州,洛阳栾川,以及三门峡卢氏启动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二期工程;2013年,水利部开展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河南省鲁山、南召等7个县共21个项目区被列入水利部专项建设方案并分年实施。其中:①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涉及南阳、洛阳、三门峡3个省辖市和淅川、西峡、内乡、邓州、栾川、卢氏等6个县(市),流域面积7 815.34 km2,水土流失面积4 143.65 km2,是全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2007—2010年,国家分4批安排河南省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一期工程,涉及淅川、西峡两县21个项目区,共完成投资47 982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 126.46 km2。2012—2015年,国家安排河南省丹江口水库及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二期工程,涉及南阳市淅川县、西峡县和内乡县,洛阳市栾川县,三门峡市卢氏县,邓州市,共12个项目区,共完成投资23 318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75.63 km2,极大地改善了河南省丹江口库区周边的生态环境。②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河南省大别山片区、桐柏山片区和太行山片区是集革命老区、贫困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区于一体的区域。受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的影响,区域内水土流失严重,农业基础薄弱,生态环境恶化,水旱灾害频繁,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008—2012、2013—2017年水利部在太行山、大别桐柏山区开展了两期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先后在固始、商城、光山、罗山、新县、平桥、桐柏、确山、泌阳、舞钢、林州、安阳、淇县、辉县、卫辉等15个县(市)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共完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1 631.79 km2,使治理区内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2 吸引社会投资搞好产业开发

河南省是人口大省,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环境容量十分有限,要想实现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完全依靠国家投资是不现实的。早在1999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就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开发农村“四荒”资源 加快治理水土流失 建设生态农业的通知》,鼓励单位和个人积极参与荒山荒坡综合治理,努力增加水土保持投入,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机制。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省有500多家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大户或公司,完成水土保持治理面积1 000多km2,总投资超过50亿元,形成了一定的建设规模,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陕县二仙坡小流域依托三门峡龙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资金和技术,先后投资近1亿元,治理“四荒”面积387 hm2,发展果园267 hm2、用材林87 hm2,建设淤地坝2座,配套提灌站2处、蓄水池2个,铺设主管道9 060 m,架设滴灌带18万m,发展果园滴灌200 hm2,引进和培育各种生态苗木及经济苗木20余种15万株,并相继完成了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以苹果为主的二仙坡果业基地,年产精品苹果2 000万kg,年产值达8 000万元。基地实行“公司+农户”的方式对周边的农户进行果树栽培培训,对果树进行统一管理,形成从栽植、修剪、施肥、打药到包装、销售的一条龙服务,使当地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同时每年安排附近农村剩余劳动力400余人参与基地生产,增加农民劳务收入380余万元。

(2)驻马店市乐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采取独资开发、建设、管理模式,投资7.5亿元,对老乐山进行了综合治理,开发面积达68 km2,综合治理程度达到80%,坡耕地全部得到治理,土壤侵蚀强度降到轻度以下,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生活污水处理率均在7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96%以上,水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优美的生态环境促进了旅游和休闲农业的发展,拉动周边间接就业人员上千人,带动了周边农民增收致富,为当地脱贫致富及县域经济增长作出了贡献,2016年被水利部评定为国家级生态清洁小流域。

(3)商城县对规模大、集中连片的坡改梯工程积极推行产权制度改革,由项目区各乡村在贯彻落实土地顺延承包的基础上,本着“明细土地所有权,稳定土地承包权,用活土地经营权”和“依法、自愿、互利、有偿”的原则,鼓励善经营、会管理的优势产业种植大户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实行承包经营。同时,商城县还探索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新路子。2010年坡改梯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竣工后,由熊善铺牵头成立了“山乡油茶合作社”,种植油茶200 hm2,采取规模化开发、集约化经营、系统化管护,由农民以治理后的坡耕地自愿加入合作社,实行参股分红,为农民获取经济效益提供了一条新途径,受到了当地群众的广泛赞誉。

2.3 深入开展水土保持国策宣传教育

水土保持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河南省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国策宣传教育,除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等多种媒体进行经常性的宣传报道外,还采取专题讲座、街头咨询、编印画册、公益广告、送法上门、手机短信等手段,多方位、多角度开展集中宣传。为了让水土保持国策走进千家万户,深入到社会各个层面,从2003年开始,河南省还从全省各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单位或集体中陆续命名40家为河南省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其中孟津县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等12家被命名为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孟津县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郑州邙山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遂平县嵖岈山温泉小镇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被教育部、水利部联合命名为全国中小学水保教育社会实践基地。2010—2017年河南省陆续创建了1个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市——洛阳市,2个生态文明县(市)——济源市、义马市,1个生态文明工程——燕山水库,2个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综合治理工程——新县、西峡县,3条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小流域——信阳市平桥区郝堂生态清洁小流域、三门峡市渑池县柳庄生态清洁小流域、驻马店市确山县老乐山生态清洁小流域。

这些基地和园区是展示水土保持治理成果、宣传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窗口,充分发挥了示范、教育、辐射、带动作用,并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带动了社会各界参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积极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2011年洛阳市启动国家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围绕特色城市定位,坚持水土保持与文物保护、河渠治理、牡丹产业、环境整治相结合,打造了一批生态河道、景观水系、园林绿化、森林公园等精品示范工程。建成环市区森林区,巩固完善国家和省级森林公园4处,建成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基地1处、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2个,城市公共休闲绿地超过60处,城市水系沿线绿化长度与水系长度之比达到80%以上,市区人均占有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 m2以上。2012年11月,洛阳市被水利部评定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城市。

(2)孟津县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位于洛阳市孟津县城南侧,占地80 hm2,2000年3月动工兴建,2009年获得水利部命名,是全省唯一一个第一批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科技园建设以“提高品位、完善功能、展示成果、科教一体”为总体思路,建成标准径流小区4个、降雨气象自动观测站1个,兴建了科普展厅、植物模拟根箱、人工降雨试验场、工程措施展示18处,并制作水保文化宣传版面50余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示范区、科研科普区、生态修复区、植物园区、百花园区和休闲娱乐区6个区域组成了园区总体框架,彰显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同时为更好地做好水保普及教育,园区与县教育部门联合开展了水保普及教育进学校、入课堂、进基地的宣传活动,每年接待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达万余人次,园区已成为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和华北水利水电职业学院、河南科技大学等院校的教学实习基地,连续多年获得洛阳市城郊森林公园建设优秀单位,并荣获“河南省环境教育基地”“洛阳市孟津县南岭市级森林公园”“河南省科普教育基地”等称号。园区为洛阳市大中小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了解水土保持知识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台,成了豫西丘陵地区开展水土保持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水保科普教育基地和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

(3)西峡县地处豫西南边陲,豫鄂陕三省结合部,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核心水源涵养区。西峡县把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综合治理工程作为建设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县的主要内容,实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积极打造生态清洁小流域。2007以来,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 200 km2,形成了“生态修复、综合治理、生态防护”三道防线,打造了五里桥孔沟、丁河木寨、回车黑虎庙、军马河长探河、桑坪万沟等9条生态清洁小流域,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6.8%,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为全省水源涵养、水质保护、水生态环境优化研究奠定了基础。2014年8月,被水利部评定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综合治理工程。

2.4 加强水土保持监督监测工作

在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同时,全省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强化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管理,督促落实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建设。新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以来,全省共审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2 224个,工程区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 300 km2,累计减少水土流失量2.01亿t,有效遏制了生产建设活动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加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完善监测站点布局,开展监测站点标准化建设,推进了监测工作信息化,为水土流失消长分析提供了技术支撑。

3 思考与展望

改革开放40年,河南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效显著,60%以上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但是,全省还有2.03万km2的水土流失面积亟待治理,且已治理的区域限于当时经济技术条件,单位面积投资少、工程措施防御标准比较低,有些已经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步伐,不能满足周边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新需求,需要进一步完善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论,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南。总书记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全省水土保持工作将以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新思想为指导,全方位推进水土保持工作进入新时代。

一是牢固树立和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本方略,以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有效维护为目标,扎实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逐步构建科学完善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

二是建立水土保持投入稳步增长机制,推进以奖代补政策实施,完善水土流失治理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三是全面强化水土保持监测,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监测长效机制,实现水土保持监测全覆盖,为生产建设项目监督管理和生态文明宏观决策、安全预警、评价考核、责任追究提供有力支撑,推动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指出:“2018年,我们将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我们要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河南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将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不断向法制化、信息化、规范化、科技化和精细化方向发展,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书写河南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新篇章。

猜你喜欢

连片水利部水土保持
淮委贯彻落实水利部工作要求进一步部署近期防汛工作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6~23月龄婴幼儿贫血及生长发育现状研究
岳阳县某连片池塘养殖尾水冬季处理效果评价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水利部发布2019年度《中国水资源公报》
水土保持监测
水土保持
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反贫困综合绩效模糊评价
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反贫困综合绩效模糊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