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梯田建设有力推进全省脱贫攻坚

2018-01-30刘晓峰

中国水土保持 2018年12期
关键词:旱作梯田甘肃

刘晓峰

(甘肃省水利厅 水土保持局,甘肃 兰州 730000)

甘肃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也是全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省份。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是甘肃的重要特征,全省有67个县(区)位于旱作农业区的范围,这一区域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80%,坡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70%以上。甘肃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全省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大多处于干旱半干旱的山丘区,这些区域也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方,耕地以坡耕地为主,生态环境脆弱,农业基础薄弱,群众生活困难。改革开放40年来,甘肃把梯田建设作为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农业基本条件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措施长抓不懈,将梯田建设与群众脱贫致富深度融合,经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梯田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截至2017年底,全省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6万km2,兴修梯田211.67万hm2,占全省坡耕地的67%,涌现了庄浪、宁县、安定、西峰等一批梯田化县(区)。梯田建设在治理水土流失的同时,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保障了粮食安全,以梯田为依托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提高了群众收入,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1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梯田建设历程

1.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甘肃把梯田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管理目标,按照“群众投劳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原则,实行了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制度,多渠道筹集梯田建设资金,稳定土地承包经营政策,实行以资代补、以物代补、以资促劳、以奖代补等政策,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开展了大量的梯田试验研究工作,制定出台了《甘肃省“三田”建设管理办法》,使梯田建设从设计到施工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技术、管理体系,走出了一条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发展之路。梯田施工从以往的季节性修建转变为长年实施,施工方式由以人工为主转变为人机结合修筑。全省每年兴修水平梯田达4.67万hm2。

1.2 20世纪90年代后期

从这一时期开始,甘肃梯田建设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级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对梯田建设在发展旱作农业上的巨大作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兴修梯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2001年,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加快全省梯田建设的决定,批准了《2001—2010年全省梯田建设规划》,制定了《甘肃省梯田建设管理办法》和《甘肃省机修梯田技术规程》,进一步推进了全省梯田建设工作。积极推行 “一事一议”办法,实行政府补助、地方配套、群众自筹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开展了机修梯田规范化建设技术研究。随着机修梯田技术的全面推广,梯田建设实现了由以人工修筑为主向人机结合、机修为主的转变。这一时期,全省每年兴修水平梯田达8万hm2左右。1998年,庄浪县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梯田化的县,被水利部命名为“中国梯田化模范县”,2009年安定、宁县、西峰3县(区)被水利部命名为“黄土高原梯田化县(区)”。

1.3 2009年以来

为进一步加快梯田建设,提高旱作农业区综合生产能力,2009年省委、省政府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这个核心,启动实施了33.33万hm2(500万亩)梯田建设工程,用4年时间在全省旱作农业区8个市(州)的38个县(区)新修梯田33.33万hm2(500万亩)。在提前完成33.33万hm2建设任务的基础上,2012年省上提出再新增梯田50万hm2的发展目标,2016年这项任务已全面完成。这一时期,甘肃梯田建设打破地界、村界,实行整村、整乡、整流域集中建设,走上了科学化、制度化、规模化的轨道,成功走出了一条“修梯田、调结构、兴产业、促增收”的发展路子。在前期工作、质量控制、规模建设、检查验收等方面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和制度,为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特色旱作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2 梯田建设助推扶贫工作成效

2.1 推动了旱作农业发展

甘肃是传统的农业大省,农业是全省群众脱贫致富依靠的主导产业。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最主要因素是农业基础薄弱,主要表现是水少、地薄,年均降水量仅为277 mm,70%的耕地是坡耕旱地,农民形象地称之为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农业生产一直处于小旱小灾、大旱大灾、年年抗旱的被动局面。改革开放40年来,甘肃将梯田建设作为农业发展的基石,累计兴修梯田211.67万hm2。这些梯田每年可拦蓄水16亿m3,拦蓄土壤2.1亿t,减少土壤有机质损失400多万t,使旱作农业区水土资源得到有效拦蓄和利用,极大地提高了土地产出率,使 “三跑田”变成 “三保田”,为实施全膜双垄沟播等旱作农业技术提供了载体,全省80%以上的全膜双垄沟播等农业种植技术都依托在梯田这一基础平台上。

2.2 提高了粮食保障能力

“不愁吃、不愁穿”是群众脱贫的首要条件。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是全省农业工作的重要任务。甘肃86个县有67个县属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坡耕地主要集中在这一区域,大量的坡耕地使这一区域土地生产力低下,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人均粮食占有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致使一方水土不能养活一方人。改革开放40年来,甘肃始终把梯田建设作为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的重要抓手。据测算,坡耕地改成梯田后,平均每公顷可增产小麦600~1 050 kg,以此推算,全省现有梯田每年可增产170多万t,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15%左右,每年可多满足400万人的粮食需求。梯田的增产作用明显,甘肃粮食产量也实现了历史性的十四连丰,从2011年开始连续六年稳定在1 100万t以上。与1978年相比,粮食总产量由510多万t增长到2017年的1 128万多t,粮食单产由1 704 kg/hm2增长到4 055 kg/hm2,人均占有粮食由260多kg增长到435 kg左右,有力地保障了粮食安全。

2.3 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

群众要脱贫,增收是关键,而增收主要依靠的是产业发展。长期以来,甘肃农业结构单一,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以种粮为主,经济收入十分低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保粮、增收一直是甘肃农村工作的重心。改革开放40年来,甘肃大规模建设梯田,为农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发展带来了契机,农业生产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化经营发展,形成了“梯田+马铃薯”“梯田+地膜玉米”“梯田+经济林果”“梯田+中药材”等多种产业模式。定西依托梯田工程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20多万hm2,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加近600元。陇南将花椒由地埂种植改为梯田种植,发展花椒33.33万hm2,人均收入达到870元,占农民收入的40%。静宁县发展梯田果园2.53万hm2,农民年人均果品收入890元。由于梯田建设有效地推动了特色产业的发展,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10元增长到2017年的8 076元。

2.4 促进了农村生产力发展

群众要稳定脱贫,必须发展农村生产力,激发农村经济活力。发展生产力,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解放生产力中的人的因素。长期以来,甘肃广种薄收的农业状况,使大量劳动力被土地约束,面朝黄土背朝天,生产效率低下,发展能力不足。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甘肃梯田建设规模和质量的不断提高,农村经济焕发出新的发展活力。平整的梯田,使农业机械有了用武之地,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走出农村从事第二、三产业,创造更多财富。同时,大规模的梯田为土地流转创造了条件,一家一户的劳动关系被打破,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新的关系逐步建立。据调查,2015年甘肃黄河流域42个梯田建设重点县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了80%以上,解放和转移农村劳动力450多万人,实现劳务创收180亿元,通过梯田流转,建成苹果、花椒、桃、梨等产业基地17.33万hm2,组建专业合作社1 000多个,农民收入显著增加,农村生产力发展明显提高。

3 主要经验与做法

3.1 落实建设责任,强化行政推动

梯田建设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关系千家万户,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推动。甘肃历届政府明确认识,始终都把梯田建设作为解决广大山区“生态问题、生存问题、生产问题、发展问题”的头等大事来抓,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行政推动作用,坚持政府负责,县为主体的组织形式,将梯田建设任务纳入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建立行政技术双轨责任制,形成了“政府负责,部门配合,乡镇实施,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

3.2 坚持科学规划,推进规模建设

按照山、水、田、林、路、村统筹的原则,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科学规划,把梯田工程向贫困地区和深度贫困县规划,并尽可能向贫困村和贫困户倾斜实施。根据不同时期的发展要求,制定了梯田建设规划、管理办法、技术规程等相应的技术标准和办法。各市、县以梯田建设规划为依据,有效地整合各部门梯田建设项目,突出重点,集中连片,规模建设,整乡整村推进,为后续产业开发和土地流转打下了坚实基础。

3.3 加强部门协作,形成建设合力

坚持“水保搭台、政府导演、部门唱戏、社会参与”的建设模式,以巩固退耕还林口粮田建设、扶贫梯田建设、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及水土保持治理等项目为基础,以规划整合项目,以项目整合资金,统筹安排,做到各投其资、各负其责、各记其功,有效建立起部门联动体系,各部门工程有序管理。在建设中着力引导社会、群众投入梯田建设,使领导、部门、群众三方统一了认识,形成了梯田建设的强大合力。

3.4 树立典型示范,注重利益驱动

把树立典型、培育典型、发展典型、推广典型作为提升梯田建设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通过建设一批先进典型,以点带面,辐射带动,推动了全省梯田建设工作。梯田建设为后续产业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各地依托梯田,大力发展地域优势产业,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搭建了基础平台。如定西的马铃薯、天水的鲜果、陇南的花椒等特色产业的形成,都得益于规模化的梯田建设工程,梯田建设和农业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构建了农业持续增效、农民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极大地调动了群众参与梯田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甘肃梯田建设展望

改革开放40年来甘肃梯田建设的实践证明,梯田建设是实现粮食增产、发展旱作农业的根本措施,是推进脱贫攻坚、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载体,是治理水土流失、推进生态文明的重要工程。进入新时代,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甘肃梯田建设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下一步,甘肃梯田建设应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脱贫攻坚工作,在“提质增效”上下足功夫。要将梯田工程纳入大规模高标准农田建设,进一步提升质量等级,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基础;立足梯田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梯田优势特色产业,着力提高群众收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进一步强化梯田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中的作用,推进美丽乡村和生态文明建设。

猜你喜欢

旱作梯田甘肃
让“有机旱作·晋品”成为一张靓丽名片
有机旱作,倚“特”而立 向“高”而行
有机旱作落地生根 实用技术推广见效
甘肃梯田
在『有机旱作』上做出特色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晨云soho》《初晨soho》《漫漫云峰》《日出梯田》
《山区修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