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文化对外传播的总体策略研究*

2018-01-30施建平

关键词:苏州文化

施建平

(苏州市职业大学 学术期刊中心,江苏 苏州 215104)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冷战落下帷幕。以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为代表的学者声称人类历史进入了民主、平等的时代,西方主导的“普世价值”将在全球盛行。然而,以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P. Huntington)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精英并没有沉醉其中,而是不无忧虑地指出了“文明的冲突”将是21世纪大概率的事件——李慎之称之为“数量优势下的恐惧”[1]337。《文明的冲突》一书继承了汤因比的观点,将世界文明划分为西方文明、儒教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教文明、东正教(斯拉夫)文明、拉美文明、非洲文明等等,同时提出“文明间的断层线”的观点。[1]3341992年至今,从波斯尼亚、外高加索、中亚、克什米尔到中东、北非[1]335-336,以及近年的乌克兰、叙利亚等地发生一系列的战乱,大多印证了这一观点。当今中国的崛起和大中华文明圈的繁荣,也证明了亨廷顿在20世纪90年代发出的“西方文明只此一家,并非普遍适用”[1]338的断言。

2017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也到了一个势在必行的阶段。苏州作为吴文化(也可称“江南文化”)的重镇,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着自己独特的作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享誉海内外。因此,在世界经济、文化深度一体化的背景下,随着苏州经济“走出去”步伐的加快,苏州文化的“走出去”也应提上议事日程。

一、深挖苏州本地优秀传统文化,建立优秀文化资源的数字宝库

《意见》指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2]

在推进苏州文化对外传播之际,我们首先要摸清家底,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应付自如。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制订一个长远的规划,全力厘清传统文化的目录,深挖苏州本地的优秀传统文化。

第一,从历史文献中挖掘苏州传统文化,讲好苏州反封建的爱情故事。

例如风行海内外的《浮生六记》,其对爱情的执著、对平民生活的热爱、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和人生的思考,至今仍让人深受教益。其作者沈复(1763—1825),字三白,号梅逸,长洲(现江苏苏州)人,清代文学家,工诗画、散文。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他与妻子陈芸(1763—1804)志趣相投,情感深厚,愿意过一种粗茶淡饭却相亲相爱的美好生活,但因封建礼教的压迫,远走他乡,妻子早逝。《浮生六记》一书曾被译成英、德、法、意、日等多国文字对外传播发行。1935年,林语堂将《浮生六记》译成英文版(SixChaptersofaFloatingLife)时,称赞陈芸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浮生六记序》)。1943年,《浮生六记》曾在上海被排演成话剧,连演三个月,轰动一时。1947年,《浮生六记》被改编成电影,当时评论家称之为“一首哀婉悱恻的抒情诗”[3]。由于文化差异对认知的影响,跨文化语境下的文化传播需要符合中外文化审美心理,因而在向英语国家传播时,可称之为“18世纪苏州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从而让外国人了解、认同、亲近苏州文化。

第二,从民间婚嫁中挖掘苏州传统文化,讲好苏州浪漫的爱情故事。

例如苏州九如巷“张氏四姐妹”的故事,就是一个由“愚昧、专制、等级”观念向“民主、科学、平等”思想过渡的案例。大姐张元和,与小生名角顾传玠由恋爱而结为伉俪,后旅居美国。这一“浪漫故事”宣扬了民主、平等的理念。才貌双全的四妹张充和被誉为“民国最后的才女”,她拒绝众多追求者,最后成为美国耶鲁大学著名汉学家傅汉思(Hans Hermannt Frankel)*傅汉思是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之后,最早一批访华团的副团长,他与周有光、沈从文是连襟。教授的夫人,这是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中美两国之间的一段跨国婚姻,可称之为“苏州版的《傲慢与偏见》(Pride&Prejudice)”。因而,将“Hans Hermannt Frankel”“Pride&Prejudice”这些西方读者耳熟能详的文字、符号等元素融入苏州文化的对外传播,有利于苏州文化走向世界。

第三,从外籍人士熟知的景物中挖掘苏州优秀文化,讲好苏州的园林故事。

例如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留园,盛宣怀的父亲于同治十二年(1873)购得该园并安家于此,盛宣怀也由此踏上“洋务”之路,与张之洞、李鸿章等成为洋务运动的翘楚,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征程。如果把留园与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史联系起来,或把留园与日本的历史文化联系起来,将更能吸引境外、尤其是来自日本的游客。“留园”一词之所以在日本享有盛名,是因为以“留园”命名的饭店在东京俨然成为苏州文化的“地标”。盛宣怀的孙子盛毓度在东京经营的留园株式会社(留园饭店),以中国特色餐厅和中国料理而享誉海外。中国访日代表团常来此设宴酬宾,日本、美国等国的政界要人也多次光临,品味佳肴。盛毓度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他虽然长期旅居日本,但始终保留中国国籍,集企业家、学者风范于一身。20世纪70年代,在中日邦交正常化过程中,他还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观点,对双方建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4]在海外游客、特别是日本游客来苏州留园游玩时,可以通过留园(以洋务运动或近代工业文明为主题)和留园饭店(以美、日等国政要做客于此为主题)的图片展或画展等形式传播苏州悠久的文化和历史。

苏州文化是一座宝库,苏州的优秀传统文化还有待研究者继续挖掘。这就需要苏州相关政府部门(如宣传部)牵头,整合苏州地方志办公室、文化局、党史办、图书馆、苏州高校吴地文化研究所等官方资源,以及苏州历史文化研究协会、南社研究会等,通过定期开会、出版刊物,深入研究和发掘苏州优秀文化资源,梳理苏州优秀文化的目录,建立苏州文化宝库。

二、 借鉴其他国家对外文化传播经验,厘定苏州文化的传播理念

近几年,文化传播研究方兴未艾,苏州必须将文化对外传播纳入国际传播的视野。有关国际传播的研究成果值得我们借鉴,其中包括世界传播体系的框架及运行机制、国外重要媒体介绍、媒体信息的分类及量化、舆情分析模式、媒介事件与报道技巧、传播者形象与传播效果、国际文化交流、其他国家对外传播的技巧与策略等内容。

“9·11”事件以后美国官方公布的《美国2002—2007年对外广播战略计划》,对我们对外传播工作不无启发。这个计划的主题是“使命与市场相结合”,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美国对外广播电视的基本战略和政策,确定了美国对外广播的使命是“用准确客观的新闻和信息,向海外受众报道美国和世界,以促进并维护自由与民主”[5]。众所周知,随着世界形势的不断变化和美国全球战略的不断调整,美国的对外广播一直处于高速发展和改革之中。美国对外广播的战略与策略已经与冷战时期不同:它的对外广播语种设置、播出时间、目标受众、重点对象、广播节目的内容与形式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9·11”事件以后,美国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研究,终于确定了新的发展战略计划,这标志着美国无硝烟战争的新战略尘埃落定。

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文化立国”战略,21世纪初颁布《文化艺术振兴基本法》等,形成了传播政策体系,并以动漫、音乐、电影等为元素,打造“酷日本”主题,提出“文化力”概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6]

自20世纪90年代起,韩国文化在中国流行,其成功之处在于它采用了行之有效的“三位一体模式”——政府主导型模式、市场主导型模式、民间主导型模式,充分发挥了政府、市场、民间不同角色的作用。政府进行顶层设计,制定政策扶持文化产业。公益性、非营利性文化传播项目由政府相关机构承担,可盈利的文化传播项目则交给市场,充分发挥民间和企业专长。[6]这一策略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从《大长今》到《来自星星的你》《奇怪的她》,这些影视作品备受国人青睐,帅哥靓女、浪漫故事一度占据中国影视屏幕。

美、日、韩等国在文化传播方面的这些思路与战略规划,无论对于国家层面的文化传播,还是地方文化传播方略的制订,都有启迪作用,值得我们借鉴。

当前,苏州的城市定位是“四个名城”战略,即把苏州加快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名城、开放包容的创新创业名城、富裕文明的美丽宜居名城、古今辉映的历史文化名城。然而,苏州对外文化传播的战略似乎尚未清晰。基于此,笔者认为,应以“千年文明,吴风雅韵”为中心语,向海外受众报道一个“行进中的苏州”,一个“平等、法治、祥和的人间天堂”。

三、 整合各种传播方式,制订苏州文化对外传播策略

众所周知,在传媒界,国际舆论的主场基本被西方舆论所控制。面对广大西方民众,无论是广播还是电视,中国都缺乏较为得力的传播工具。西方媒体批判政府的传统,以及其惯有的歧视性视角,对中国的形象传播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从“黄祸论”到“威胁论”,国际舆论场合的噪音还很多。

苏州作为一个地级市,其传播对象主要以入境的游客和在苏州工作生活的外籍人士为主。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发展,苏州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也正在加快,这些驻外企业的员工和出境游的旅客也将成为苏州文化对外传播的一张名片。笔者认为,当前苏州文化对外传播的策略可以整合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等方式;传播的受众应以世界各国的青年人为主;传播的媒介应是新兴媒体为主,兼顾影视报刊等传统媒介。政府部门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制定有利于苏州地方文化对外传播的方针和政策,同时引入市场机制,孵化一批民间的文化传播企业,鼓励中外合作传播。

只有实现传播信息的统一、传播目的的统一和苏州文化对外话语权的统一,建立与国际受众的双向沟通,才能弘扬苏州文化,打造苏州文化品牌,抢占苏州文化对外话语的高地。

1.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即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它可以是两个人面对面地直接交流,也可以是以媒体为中介的间接交流,它是国外大众用得最多的一种交流方式,其信息反馈量大、速度快、互动频度高。随着信息社会、消费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地人们的休闲、度假活动越来越频繁,人际传播显得尤为重要,其社会影响力将日益扩大。因此,苏州如何利用自身的文化优势、打好广义的“旅游牌”,值得深入探讨。

首先,进一步修缮苏州藏在“深闺”的园林,结合其历史文化的底蕴,打造独特的苏州风味。如果把园林史与苏州地方史、苏州籍名人(爱国人士、著名学者、文人墨客、政治家等)结合起来,那么苏州的园林将会更加充满魅力,如可以挖掘耦园与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的渊源,曲园与俞樾、俞平伯的历史文脉,虎丘与南社柳亚子的联系,等等。这些文化资源体现了苏州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吴地文化的延续性,对那些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地区或对儒学感兴趣的人能起到较好的传播作用。

其次,通过古镇、古运河、历史街区等展现苏州独特的文化风貌,不仅能吸引国内的游客,也会让境外游客流连忘返。例如,在古镇、古运河推出体验式旅游,可以让游客划划船、摇摇橹,做一回船娘、当一回船老大;也可以玩“穿越”,做一回“唐伯虎”,一边写写诗、作作画,一边聆听苏州的昆曲、评弹。又如,在镇湖的刺绣一条街可以设立游客体验中心,游客通过体验刺绣的过程,感受苏绣的“精、细、雅、洁”。再如,在平江路、山塘街等历史街区进行玉雕、核雕、桃花坞木刻年画等“苏作”手工艺展示,让游客欣赏苏州传统民间艺术的精美。

最后,提供良好的旅游人文环境和服务。“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因此,要避免类似青岛的“天价虾”事件、哈尔滨的“天价鱼”事件对旅游环境造成的恶劣影响,就必须管控乃至消灭著名景区及车站附近的“黄牛”“野导”等浊流,杜绝老街、名街一些乱宰客的“黑店”“黑吧”“黑茶馆”等,净化人文环境,抢占文化对外话语体系的主动权。通过营造和谐文明的旅游氛围,让国外游客对苏州产生美好的印象,并且通过他们主动将苏州的美景、美食等“秀”在推特(Twitter)、脸书(Facebook)上,吸引更多的国外游客,从而将苏州的旅游文化、美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

2.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是指以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为主的传播方式,其在信息传播的覆盖面、公开性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是目前对外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而基于“以发展为前提,以扬优为手段”理念的融媒体将是大众传播的发展趋势。

(1)传播对象:众多在苏州生活的外籍人士

随着苏州国际化程度的提高,苏州已成为全球优秀人才集聚的热土,并连续多年入选“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十大城市”。资料显示,目前苏州外籍人口近3万,加上其家属和小孩,数量接近7万人。其中苏州工业园区约有5万人,新区约1万人,其他地区约1万人。这些在苏州工作、生活的外籍人士将是推动苏州文化对外传播的生力军。

(2)传播内容:外籍人士喜闻乐见的事

例如,被称为“波特兰小镇”的德胜(苏州)洋楼有限公司是美国联邦德胜公司在中国苏州工业园区设立的全资子公司,该公司年销售额四五亿元,员工不到1000人,占据了国内木结构别墅70%以上的市场份额。其“不搞商业贿赂”“报销不用领导签字”“培养骨子里的高尚”的企业文化名传四方,成为苏州的一张名片。公司曾花费400万对全身烧伤90%的员工坚持不懈地抢救,最终挽回员工生命。这一真人真事彰显了公司的一流品质,这种以人为本、道德与法治并重的管理风格,既给苏州本地企业上了很好的一课,也是一个传播企业文化的很好案例。[8]因此,可以拍摄微电影《美国人在苏州》,既让这一善举得到世人的肯定,又打开了一扇向境外展示苏州文化的窗口。

(3)传播形式:依托广播、电视、报刊,创新融媒体

苏州文化的对外传播,目前在广播、电视方面基本处于空白,而《苏州日报》原有英文版,随着纸质传媒的衰落,现在也难以为继。笔者对苏州11家政府网站的调查发现,苏州工业园区的政府网站做得最好,不仅有英文版、日语版、韩文版,开通了“两微一端”(微信、微博、客户端),还有移动终端官方门户——“非凡城市 SIP”的上线,全方位地服务市民;县级市的政府网站中,常熟、昆山有英文、繁体页面,开设了客户端,张家港、太仓也有英文版页面。当前,苏州市政府应该一方面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另一方面孵化民间的苏州文化传播企业或推出一些致力于弘扬苏州优秀文化的公众号、自媒体平台等,进一步推动苏州文化的对外传播。例如,电视台在开设英语频道的同时,利用“两微一端”向特定外国人发送相关讯息。《苏州日报》可以增加英语版的出版频率,也可以申请Twitter、Facebook等对外籍常住居民进行文化传播。“国际在线”“江苏外事”等官方媒体可以设置宣传苏州文化的栏目,扩大苏州文化的国际话语权。又如,随着《舌尖上的中国》在海外热播,苏州的“枫镇大面”“得月楼点心”“苏帮菜”等一大批美食展示在世人面前,苏州的美食文化也逐渐为人所知,如何引导苏州各媒体“借力打力”,“接力”传播,值得深思。

3.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因其组织的层级关系,具备内部协调、指挥管理等功能,因而在决策应变、凝聚共识、处理公关危机等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

笔者认为,组织传播应该统筹国内外全局,做好苏州文化对外宣传、对外传播,使苏州文化对外传播的顶层设计从官方到民间都能发出一致呼声。苏州宣传部门应与外事、商务、文化等部门共同制定苏州“走出去”战略下的对外文化传播政策,掌握苏州海外企业、驻外机构等在当地的话语权。无论苏州企业还是苏州市民走出国门,都要向世人展示苏州文化中美好的一面。

一是通过开会、办节等渠道进行传播。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办节(如苏州旅游部门举办的各种节日)、办会(如体育赛事、太湖文化论坛、文化演艺)、办展(如国际电子展、动漫展)、办学(如培养留学生、短期类培训)、办刊(如积极扶持《苏州杂志》《现代苏州》外文版)、办网站(如“吴文化网站”)等方式,把相关内容导入Twitter、Facebook网站,有效传播苏州的优秀文化。近年来,苏州举办了一系列国际性会议,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例如,2017年苏州工业园区举办“iSING! Suzhou 2017国际青年歌唱家艺术节”,iSING!是中国第一个国际性声乐艺术节,是中外文化交流与汉语国际推广的重点项目,也是传播优秀文化成果、宣传推广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通过本次艺术节活动,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歌唱家们充分地领略到古今苏州不同的风貌。[9]

二是通过中外媒体合作进行传播。与在苏州的国外媒体企业、记者合作,通过策划关于苏州的一些节目来传播苏州的传统文化和城市形象。例如,日本富士电视台2012年拍摄的《世界水纪行·中国苏州》把湖光山色与亭台楼阁融为一体,把生意盎然的自然美和创造性的艺术美融为一体,把苏州的众多美景、悠久的历史和苏州人悠闲的慢生活展现在国际舞台。

三是通过教育办学进行传播。办会、办刊是以一种“短、平、快”的方式进行着文化的传播,而以留学生教育的方式进行的文化交流传播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知苏州文化的无穷魅力。目前,苏州范围内的几所高等院校(如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大学、常熟理工学院、苏州市职业大学)每年都招收数量不等的外国留学生。如苏州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的外国留学生每年近1000人,来自世界50余个国家和地区。另外,一些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如世界联合学院中国常熟分校)的外籍师生也是文化交流的使者、苏州文化的传播者。

此外,苏州还有一项独特的传播方式——园林传播。苏州物质文化资源十分富足,园林就是其独特的文化载体。20世纪后期,日本在全世界义务建造日本园林,把它作为永久的文化使者,取得了良好的文化传播效果。早在改革开放初期,作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的苏州园林就开启了出口海外之旅,至今已有40多座苏式园林先后落户30个国家及地区,成为传播苏州文化的“长驻文化使者”。其中,有落户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明轩,有落户瑞士世贸组织总部、被称作“中国花园”的瑞苏园,有落户美国亨廷顿图书馆的流芳园,有位于美国波特兰的兰苏园,等等。[10]苏州文化“走出去”的尝试初见成效。2012年江苏省两会上,省人大代表、苏州园林设计院院长贺风春提交了一份《关于发挥苏州园林魅力,加强中华文化传播的议案》。她在议案中提出“加强江苏传统建造技艺(古建、园林)的活化传承研究工作”[11]等建议。可见,以园林进行对外文化传播是苏州独有的一种方式。我们希望能在海外建更多的苏式园林,让苏州园林精湛的造园艺术、优美的园林形象为全世界人民服务,让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广泛传播。

四、结 论

苏州文化的对外传播是一项长远战略。《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开展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的通知》显示,苏州已入选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行列。借鉴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成功做法,统筹规划文化的对内、对外传播,可以有效培育苏州新的经济增长点。

笔者认为,当前应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精神,以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从法治的高度为苏州文化“走出去”建章立制。苏州市政府可设立“苏州文化对外传播领导小组”(或“对外文化传播联席会议”),利用“两微一端”,以入境游客、在苏外籍人士等为对象,融合各媒体、全方位地进行苏州文化的对外传播;注重为“走出去”的企业提供相关的文化服务,用文化产品(如园林、玉雕、核雕、桃花坞木刻等)充当文化使者,为传播对象国带去苏州的文化气息;注重留学生的培养,为苏州文化的对外传播培养更多的“民间大使”。

苏州文化的对外传播,不仅让世界认识苏州、了解苏州、喜爱苏州,而且为苏州企业的“走出去”提供文化的黏合剂,这对苏州“软实力”的增长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亨廷顿.文明的冲突[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3.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1-26(6).

[3]黄天熊.永远的黄贻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32.

[4]宋路霞.细说盛宣怀家族[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280-288.

[5]胡耀亭.《美国2002—2007年对外广播战略计划》说明了什么?[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3(10):8-11.

[6]霍步刚.国外文化产业发展比较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9.

[7]牛林杰.韩国文化国际化战略的三种模式[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6(10):28-33.

[8]刘丹,吴佩华,施建平.“一带一路”视域下苏州高职院校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对策[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5):123-128.

[9]iSING!Suzhou 2017国际青年歌唱家艺术节开幕[EB/OL].(2017-07-31)[2017-10-28].http:∥difang.gmw.cn/js/2017-07/31/content_25331415.htm.

[10]王伟健.苏州园林落户海外[N].人民日报,2017-08-17(15).

[11]陶冠群.苏州园林:走出去传播中华文化[N].苏州日报,2012-03-23(C02).

猜你喜欢

苏州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园林之城——苏州
谁远谁近?
苏州大冢:十年磨一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