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

2018-01-29张敏

卷宗 2018年34期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是高校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本质要求,是思政课教师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客观需要。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与科研不协调现状及原因分析,提出了协调发展的路径:重视教学与科研的统一,保持教学与科研的同时同步,学习教学与科研协调的方法。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

德国现代大学之父洪堡认为,大学是教学与科研的统一。这要求大学教师的两个基本职责就是进行教学与科研。作为高校教师的两翼——教学与科研理应协调发展,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努力探索攻克教学难关,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科研对教学的支撑作用。”[1]可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问题已成为必须引起重视并亟待解决的课题。

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1.1 是高校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本质要求

如果高校思政课教师都只做科学研究,那么与科学院和研究所无异,无法实现为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功能;如果高校思政课教师都只完成教学任务,完全不做科研,那么与中学和培训结构无异,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和学术中心的功能就无法发挥。

1.2 是思政课教师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客观需要

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钱伟长教授早在20世纪80年代谈到高校教师时就说过,不教课就不是教师,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2]没有科研底蕴的空洞教学,是没有灵魂的教育;没有教学需要的科研,是功利主义的孤芳自赏。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生存之道”,科研则是“发展之道”,两者缺一不可。

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与科研不协调现状及原因

2.1 教学与科研不协调现状

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曹洪军教授认为,如何平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成为广大一线思政课大学教师难以克服的魔咒。[3]北京交通大学林建成的研究表明,在思政课教师中,教学与科研的矛盾十分突出,在许多思政课教师那里处于顾此失彼的状态。[4]华中科技大学李宝斌博士选取了湖南、湖北三所高校,用实证的方法对高校教师进行教学与科研的分析,结果显示教学与科研存在失衡状态。[5]

2.1.1 重科研轻教学

假如把教学和科研比喻为天平的两端,第一种情况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科研这一头明显过重。这种情况发生在本科院校的可能性更大,尤其是高水平的本科院校,比如985、211院校。这类高校集中了许多高学历、高职称的优秀教师,常常伴随着高产量的科研成果,剩下从事教学的时间和精力却分配不够。李宝斌博士的实证研究发现不少拥有优秀科研成果的思政课教授、副教授们的教学评价并不高,或者有些干脆为了科研而拒绝承担教学任务。

2.1.2 重教学轻科研

另一种情况是教学这一头重于科研。这种情况多发生在高职高专院校。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高职学生逐年增加,而高职教师的增长速度远跟不上学生的扩招。虽然教育部明文规定了高校思政课生师比不能高于350:1的要求,但是大多数的高校并没有完全符合这一标准,高职高专院校的生师比更高。所以,绝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教师存在周课时超量,其他工作疲于应付的现象。思政课教师能保证教学质量已是不易,更别说挤出时间和精力开展科研。即便是发几篇科研论文有时候也是硬着头皮,完成科研任务,质量和水准堪忧。

2.2 教学与科研不协调原因

2.2.1 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所致

当前高校对于教师的考核评价制度,重视科研成果的量化,与专著、教材、论文、课题的级别、数量有直接关系,与教学效果的好坏关系不明显,便是为思政课教师发展的提供了导向。轻教学重科研、甚至不做科研,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受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的影响,思政课教师的科研必然带有解读、宣传意识形态的特点,学术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因此,思政课教师在发表论文、申请课题等资源时处于弱势,科研成果的级别和平台受限。鉴于思政课教学和科研的特殊性,高校需要在教师考核与职称、待遇等方面单独制定相应政策,不与其他专业课教师同台竞争为好。

2.2.2 当前社会功利主义的影响

当前市场经济遍布全国,高校也不能幸免。部分思政课教师在现行评价体制下,为了职称,为了前程,发文章、跑项目、评奖项,哪有时间和精力潜心教学呢?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更是如此。市场经济体制下可等不了这么长时间,所以即便是出了数量众多的科研成果,有时候未必高质量、高水准。更何况还存在部分学术腐败行为,负面影响不可低估。值得肯定的是,这类现象还是极少数的,绝大多数思政课教师品德高尚、勤勤恳恳、孜孜以求,把教育做成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2.2.3 教学与科研的矛盾与冲突

其一,时间和精力上的冲突,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都需要花费大量的功夫和心血,人的精力始终有限,两方面都能做好的教师不多;其二,教学和科研的有些要求不一样。教学强调教学内容的设计、语言的表达和课堂的有效组织等,科研更强调理性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性,两者的侧重点不同,每位教师的能力也有差异。但教学与科研都是以知识为中心,以服务于学生为目标。如果能把教学的学术性与科研的教育性结合起来,两者可以相得益彰。

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的路径

3.1 重视教学与科研的统一

3.1.1 教学对科研的引領作用

有些思政课教师认为教学对科研的作用,不如科研对教学的作用明显。可能的一个原因是没有意识到教学本有的引领和展示作用。具体来说,科研行动前,教学为科研提供了研究的内容;科研成果出来后,教学又搭建了研究成果实践的平台。如果思政课教师关起门来做纯学术研究,当然可以,但未免有孤芳自赏之嫌,为科研为科研,为职称为科研,久而久之,容易造成闭门造车,理论与实践脱节,自己也慢慢丧失了科研热情和使命感。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教师一旦评上教授,就很难再提起科研的兴趣了。而事实上,评上教授或许恰是高水平科研的开始。如果发现教学的巨大引领作用,就会明白“输出就是最好的输入”这一道理。思政课教师为了给学生讲清讲透某一个知识点,必须要查阅丰富的资料,进行深入的思考,才能让自己的教学内容做到深入浅出,有理有据。没有科研的深入,是不能做到上课时浅出的。上课时能够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接受教师的授课内容,入脑入心,是一件令教师感到无比自豪和幸福的事情,成就感和使命感会日积月累地积攒起来。从而让思政课教师认识到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重要意义和满足感,成为克服职业倦怠的一剂良方。或许这就是教学为科研提供持续动力的意义所在。

3.1.2 科研对教学的提升作用

有些教师认为思政课教学门槛低,行政管理人员、辅导员都能兼任思政课教学。这话不假,但要把思政课真正上好,入脑入心,却非常不易。钱伟长教授认为,讲好课有两条,一要有学问,二要有好口才。有学问比好口才更重要。因此,教师必须搞科研,才能增长学问,这是培养好教师的根本途径。[1]思政课教师如果没有科研的长期积累,上课就只能照本宣科,当个党和国家政策的传声筒了。久而久之沦为教书匠,产生职业倦怠,失去教学热情与魅力。教学没有科研作为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没有灵魂的教学。在中小学还能凑合,高校思政课教师肯定不行。特别是现在大学生多为95后,甚至00后,他们个性十足,思想见识与之前的大学生不可同日而语。高校思政课教师如果没有科研作为支撑,课堂上是难以服众的。通常大学生认为思政课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如果上課只是说教,容易引起反感,而科研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学术性和思想性,让思政课堂具有知识上的丰富性、视野上的开阔性和逻辑上的严谨性,从而更具吸引力和说服力,有助于大学生接受和认可思政课教师讲授的内容。长期而持续的科研训练,还能提升教师的思维能力和理论水平,反过来更好地开展教学。

3.2 保持教学与科研的同时同步

要克服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分离,就要使二者无论从时间还是内容上时刻保持同时同步。有些教师的通常做法是,学生在校时间只专注教学工作,学生一放假,就潜心做科研,美其名曰时间上安排得天衣无缝。但事实上,这样做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教师同仁们可以试试边教学边科研,在备课和上课的同时整理着科研的思路。而内容方面也可以做到有机结合,一次思政课下来,认真总结和梳理教学内容,或许可以形成一篇研究论文或其中的一个部分。一个章节下来,有可能为申报一个课题项目提供了启发和思路。尽量避免照本宣科的空洞教学或是纯学术的孤立科研,防止二者的脱节,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相互衔接和统一。

3.3 学习教学与科研协调的方法

有些思政课教师已经认识到了科研的重要性,但是苦于科研实践较少,常常不知道如何开展。其实,高校教师本身的高学历学位、专业化背景已为科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不要怕,如果肯花时间和精力,每一位思政课教师都是可以做出科研成果来的。对科研不要有反感情绪,也不要有畏难心理。中国人民大学张雷声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科研大致有四种类型:理论科研、宣传科研、教学科研和行动科研。[6]教学科研包括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教学规律的研究,使思政课教师教书匠与研究员融为一体;理论科研是指就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政课教学内容开展研究,为了讲好某个内容,非做一番深入研究不可;宣传科研体现了思政课教师作为党和国家政策、方针、路线维护者的一种阐释能力,教师需要将艰深的理论用生动的、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便于大学生接受、信服;行动科研的特征是边研究边实践,边实践边研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用实证的方法论证研究的可行性。具体来说,思政课教师既可以选择马克思主义理论问题,也可以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现实问题和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还可以选择思政课教学法研究。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就哪种类型展开,都要与教学结合紧密,否则便失去了思政课科研的重要意义。

总之,教学与科研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来说,是一个统一体。当然也不是说,两者必须平均用力。因为每位教师具有个性差异,每个人擅长的领域不尽相同。有的教师更擅长教学,有的则更擅长科研。教师自身的专业背景也不一样,有学思政专业的,也有学哲学、史学、法学等专业的,专业背景的不同也可能导致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差异性。思政课教师可根据自身的特长和专业背景,选择以教学为主,科研为辅,还是反之。值得注意的是,无论以任何一方为主,另一方决不可偏废。

参考文献

[1]中宣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Z].教社科[2015].

[2]钱伟长.大学必须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J].群言,2003(10).

[3]曹洪军.在科研改进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

[4]林建成,陈树文.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与科研的矛盾及其解决途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5(3).

[5]李宝斌,许晓东.高校教师评价中教学科研失衡的实证与反思[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

[6]张雷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科研类型和方法[J].思想理论教育,2015(10).

作者简介

张敏(1980-),女,湖南衡阳人,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课部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