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生命教育的现实需求与实施路径

2018-01-29张瑞

大观 2017年12期
关键词:责任意识实施路径生命教育

张瑞

[本论文系:河南省教育厅2017年度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生命教育在幼专语文教育中的渗透与实施策略”(项目编号:2017-JSJYYB-172)阶段性成果。]

摘要:目前,大学生群体存在明显地漠視他人、他类生命的现象,自杀、杀人及残害动物等轻视生命、伤害生命的恶性事件常有发生。高校适时开展生命教育,既是基于部分大学生道德、法律与责任意识淡薄的现实,更是基于大学生全面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的需求。本该活力四射充满激情的年纪,却使生命戛然而止,它以触目惊心的方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这些案例让人感到生命的脆弱与沉重的同时,也引发笔者对生命和生命教育的思考,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已刻不容缓。

关键词:高校;生命教育;责任意识;实施路径

生命是宝贵的,它对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生命教育,即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生命教育的核心目标在于,通过生命管理让每一个人都能最终实现“我之为我”的生命价值,使人们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与天人物我之间的关系,学会积极的生存、健康的生活与独立的发展,并通过彼此间对生命的呵护、记录、感恩和分享,为社会、为人间焕发出自己独有的美丽光彩,由此获得身心灵的和谐,事业成功,生活幸福,从而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但近年来连续发生的安徽省南部某高校一学生跳江自杀,河北大学李某开车撞人案、西安音乐学院药某撞人杀人案、上海留学生汪某机场刺母案、东莞理工学院敖某强奸未遂杀人案等恶性伤害案件,震惊了社会各界。本该活力四射充满激情的年纪,却使生命戛然而止,它以触目惊心的方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这些案例让人感到生命的脆弱与沉重的同时,也引发笔者对生命和生命教育的思考,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已刻不容缓。

一、高校生命教育的现实需求

(一)有助于唤醒大学生的道德意识、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

开展生命教育,就是要唤起大学生的道德意识,认识到尊重他人生命是最基本的道德标准;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认识到违反了国家法律,必然会受到法律的严惩,从而提高自我约束管理能力。开展生命教育,还有助于扭转有些大学生责任意识下降的趋势,唤醒他们承担起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尊重他人的生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不因犯罪而给社会、家庭和自己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和无法弥合的心灵创伤。

(二)有助于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校开展生命教育,就是通过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人格健全发展、身心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认识生命的内涵,树立珍惜生命的意识,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通过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素质、明辨是非能力等综合素质,让他们树立积极、健康、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感悟生命的有限性、唯一性、不可逆转性,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三)有助于推进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建设

通过生命教育让大学生体悟生命的珍贵,善待自己的生命,并推己及人善待一切生命。通过生命教育,让大学生理解“人是一个共在体”,理解他人的存在对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学会尊重他人、关怀他人,学会宽容和接纳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提高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创造一个友好的人际环境。通过生命教育,引导大学生聆听内心的声音,了解自己真正的生命需要,做一个拥有崇高精神追求的有生命质量的人,不把生命当成实现利益的工具。这些教育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在未来社会生活中的行为,使他们变得人格更健全,更有道德规范意识,更奉公守法。

二、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高校生命教育的缺位与人文教育的失落

现今教师职前培养课程体系中,缺乏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的设置。据了解,目前高师院校开设的与生命教育相关的课程仅有“思想政治理论”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前者普遍开设而后者并没有在全国普遍推行。从有关的案例与调查的结果来看,大学生群体出现的心理与生命困惑现象,更多的是人生价值观发生了偏差以及生命伦理出现失范的问题。实用性的教育目的已取代了精神教化的育人目标,以关注人的心灵、信仰和人生意义为己任的人文教育日益萎缩和失落。

(二)生命意义迷茫、价值混乱、情感困惑、压力增大

入读高职的学生大都高考成绩不理想,自信心不足,读高职是他们的无赖之举,不理想,大部分学生对未来感到希望渺茫,他们开始犹豫和徘徊。调查显示,65.78%的学生对“生命是什么”一脸茫然,有37.05%的高职学生对“什么是生命价值”感到困惑,认为“集体主义与自己无关”,出现了生命价值的失落感。调查资料显示,有三分之一的大学生有过恋爱的经历,往往只能是“开花多,结果少”。为什么?“养分”先天不足,大多是“早熟的桃子早烂”,造成了感情的纠葛和困惑。许多高职学生对目前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方式还不适应,在求职择业上更加困难重重,他们感到很迷茫,压力增大。

(三)90后大学生主体自身的特点

我国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是一个战略性的问题,必须引起重视。独生子女群体强烈的自我意识,以自我为中心个人主义强烈,缺少挫折教育实践,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独立性和自理能力较弱,理想信念淡化,合作意识和集体意识淡薄,追求物质享受,功利心强,承受压力和抗挫折能力差,唯我独尊,集体意识差,骄傲任性自负,不懂得尊重他人甚至不懂得尊重父母等缺点。在工作或生活中不顺心,遇到意外和挫折时,表现得尤为明显,甚至是大学生选择偏激行为的主观因素。

(四)大学生重视自我生命,但却相对漠视他人、他类的生命

近年来,大学生群体中不断发生伤人和残害动物等恶性事件,显示出其对他人、他类生命的漠视甚至冷酷。调查发现,有63. 2%的学生认为自己身边的许多同学“自私冷漠,缺乏宽容,没有同情心”;有45.5%的学生尽管认同“摘折花木、捕杀动物等是一种伤害生命的行为”这一观点,但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出现这一类伤害生命的行为”; 有65.7%的学生“为了获得某种切身利益”, “会或偶尔会以伤害他人为手段”;甚至有近4%的学生直言不讳地承认自己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人生信条。endprint

(五)高校教育趋向于实用性和功利化,生命信仰缺失

随着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有些高职院校知识成了商品,学校成了知识的市场,教师成了出卖知识的卖主,而学生则是购买知識和文凭的顾客。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功利主义和个人价值的地位得到了显著的提升,随之而来的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蔓延滋长,从而使部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出现了偏差,形成了价值目标的短期化和价值取向的实用化,过于注重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淡化了对精神价值的追寻,对人生理想、精神信仰以及人文情怀等失去了求索的兴趣,生命意识与生命价值就逐渐被忽视、淡忘甚至被湮没。

三、高职院校生命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贯彻以人为本理念,设置生命教育课

首先,以人为本,创新生命教育理念。要加强对教师进行生命教育的普及培训,强化教师的生命意识,改变“重科技,轻人文”的生命教育缺位现状。其次,单独设置生命教育课程。如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的生命教育专题课、选修课,将生命教育融入到现有的语文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等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中去,形成一个合理的课程体系。再次,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要做到以人为本。要不断探索人性化的教学方法,改变教育方式,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需要,培养学生的现代型人格。最后,高校在日常学生管理中也要贯彻以人为本。要深入他们的日常学习生活和交往世界,重视其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让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关爱。对一些经济上或其他方面有困难的特殊学生,要给以及时的关注。

(二)融合各种教育资源,构建三位一体的防控体系

生命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必须建立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防控体系,夯实生命教育的根基。尽快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以各种专题讲座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或社团活动的形式渗透生命教育的主题。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评价机制,将生命关怀融于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家庭是大学生生命成长的摇篮,父母自身要以身作则,给孩子以良好的人格熏陶。加强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引导,充分发挥新闻、报纸、网络等传播媒体对生命教育的正面宣传,加强对“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主流生命意识的宣传力度,提高公民对生命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引导科学理性的生命价值取向。

(三)促进生命教育内化,加强心理素质教育

内化,是指生命教育的内容变成高职院校大学生自觉接受,并自觉转化成生命品质和生命智慧的过程。开展生命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生命教育的积极因素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转化率越高,教育的效果就越好。真正科学的生命教育态度,应该是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教育互动给学生充分的话语权,在尊重差异性的基础上,达成生命教育的认同或共识。因此,高职在进行生命教育过程中,建立生命教育的内化机制,让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轻松接受生命教育,并快乐地内化为自己的心灵品质。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必须重视心理教育工作,只有心理素质得到了提高,学生的思想才能得到提高。学校应当重视学生的自我动手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动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不断丰富教育方法和内容,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开展专题生命教育及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实施生命教育的阵地,生命教育要充分利用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法制教育等专题教育形式,开展灵活、有效、多样的生命教育活动。要从学生的兴趣、经验、社会热点问题或历史问题出发,结合区域、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力求将相关内容整合起来,形成校本课程。要注意围绕学生的身边问题,让学生通过行动研究来解决,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级各类青少年教育基地、公共文化设施开展生命教育活动,拓展学生的生活技能训练和体验。要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家庭生活指导,通过亲子关系沟通、青少年身心保健等方面的服务,帮助家长掌握家庭管理和人际沟通的知识与技能,提升家庭情趣,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

(五)加强绿色网络通道的建设和维护

建立生命教育的绿色网络通道,一方面,利用网络在传递信息方面的快捷优势,关注时事,引发大学生对生命教育热点问题进行关注和讨论,使教条理论化的生命教育具有生动性和吸引力,激发学生对生命教育的好奇,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生命教育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高校老师可以通过网络与学生沟通,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介绍有关生命教育的知识。通过网络途径还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生命文化活动,加强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树立正确的生命认知,促进大学生之间的相互监督教育。

【参考文献】

[1]陈建华.大学生生命观的调查与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2015(02).

[2]许海元.大学生生命意识及生命价值取向的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2016(08).

[3]张海.大学生生命观现状分析与教育对策[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01).

[4]艳冰.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实施途径研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科版),2013(04).endprint

猜你喜欢

责任意识实施路径生命教育
大学生恋爱过激行为分析
高校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成就最美善的生命
浅谈韩国犯罪题材电影中的特点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