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可持续发展教育视角下的“礼”文化学习

2018-01-29马丁一傅晓静王慧旻

中国教师 2018年1期
关键词:崇礼德育传统

马丁一 傅晓静 王慧旻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及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包括社会、环境、经济三个领域。一直以来,府学胡同小学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办学特色,将文化作为重要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领域,着力加以探索。

“‘可持续发展教育如果更科学规范的说是‘为了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为了人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为此,府学胡同小学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中心调整到“人的领域”,也就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为人的发展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我们期待在学校中,出现如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描绘的:“从今以后,教育不能再限于那种必须吸收的固定内容,而应被视为一种人类的进程。在这一进程中,人通过各种经验,学会如何表现自己,如何和别人进行交流,如何探索世界,而且学会如何持续不断地完善自己。”

一、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学生培养目标

学校不断深化对“可持续发展教育”内涵的理解,探讨学生“可持续发展”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对学生培养目标“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视角,进行了进一步解读。

“博學于文,约之以礼”八个字悬挂于府学胡同小学主教学楼入口处,取自《论语》。

关于“博学于文”,顾炎武说:“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自一身以至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顾炎武解读的“博学于文”不仅是讲广泛地学习文化知识,还包括家国天下大事的知识。不仅限于文化知识,还包括广闻博见和考察审问得来的社会实践经验。“博学于文”是府学学子的为学宗旨,即从自身到国家乃至世界的文化知识及实践经验,都是应该学习和实

践的。

“礼”是伦理要点,伦理是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处理这些关系的规则。以前,我们强调的“礼”是处理人伦的规则,而忽略了它也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我们认为,“礼”不仅能够由“自我”出发,关系“他人”“家庭”“社会”“世界”,也能关联“环境”与“自然”,“约之以礼”的育人目标是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相融合的。

二、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课程整体构建

将“人”即“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学校教育的起点与归宿,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所应具备基本能力的培养,提供课程资源与教育资源,让“可持续发展”这个重要变量去整体影响学校的教育改进与提升,是我们的推进路径。

三、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德育实践

府学胡同小学的传统文化教育具体体现在学生培养目标中,并集中体现在“崇礼”这一目标上。之所以将“崇礼”设定为育人目标的核心,是因为“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礼”要体现在人的行为举止上,而“爱国”“向善”“尚学”在行为上,也都要体现“礼”,即爱国之礼、向善之礼、尚学之礼。“礼”是学生培养目标的落实途径。爱国的核心是责任与忠诚,爱国之礼是忠诚之礼;“向善”就是仁,向善之礼就是仁爱之礼;尚学的核心是谦虚和崇尚真理,尚学之礼就是谦虚之礼、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明辨之礼。

1. 诵读经典,教育学生学会尊重

教育学生尊重人、关心人,是“礼”文化教育最基本的内容。班主任用校本教材《弟子规》里的四句话引导学生:“如果同学们有想不通的地方,想和长辈交流,应该用什么态度来说呢?”学生异口同声回答:“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继而引导:“父母有过错,要耐心劝说,让他们改正;规劝时,要和颜悦色,说话要轻声细语。这就是对长辈的尊重和礼节。”在学生中建立正确的言行准则和规范,并通过角色扮演,正确掌握“礼”的表现。

国学专职教师在讲授“克己复礼”一课时,从“礼”字演变入手,引导学生感知“礼”的含义。学生对“礼”有了深入了解,明白了“礼”是为满足人内心需要而产生的,这样就对“礼”产生了亲近感,从而进一步思考,“知礼”“学礼”“守礼”对自己有什么好处。

2. 建设特色班级,落实“崇礼”育人目标

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仅仅只靠一两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给学生提供多方面“礼”文化生活实践的机会。

有的班主任通过特色班集体建设这一途径,达成培养目标。根据府学胡同小学的校训“爱国、向善、崇礼、尚学”,结合本班实际,提出把班级建设成崇尚文明礼仪的“崇礼班”。这个目标一经提出,得到全体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响应和

支持。

教师带领学生查阅资料,理解“崇礼”的含义;发动学生和家长,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提出“崇礼班”的口号,即崇尚文明,扬府学传统文化;礼貌待人,做祖国优秀少年。形象设计即朵朵葵花向太阳,葵花象征班里45位朝气蓬勃、团结向上、崇尚礼仪的孩子;太阳象征着府学640多年的传统文化。班级倡议即建设“崇礼班”,争做文明人,并开展了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

3. 开展“三礼”活动,弘扬传统文化

一直以来,府学胡同小学的德育以“扬中华传统文化,养现代文明习惯”为主线,遵循“传统重在熏陶,现代重在体验”的原则,深入挖掘教育资源,并使之活化为学生成长的环境资源。学校开展了“入学礼”“祭祀礼”“毕业礼”的“三礼”教育活动。

每逢清明节,学校借比邻文祠的独特资源优势,组织祭祀文天祥—“三进文祠”系列活动,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礼”文化之“释典礼”“祭祀礼”—学习伦理知识;学习祭祀活动中应该遵守的礼仪—建立伦理理念;在 “祭奠文丞相”教育实践活动中,学习文天祥的凛然正气和爱国情怀—训练伦理技能;通过“清明扫墓祭祖”等日常生活实践活动—形成伦理能力。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年组织祭祀文天祥的教育活动,成为府学学子的一种精神追求和人生态度。此前中国传统“礼”文化,之所以给我们“刻板、教条”的印象,是因为把传统文化当成约束,没有在力行中活泼地运用传统精神,只僵在了文字表面。我们重视生活教育,重视在生活中获取知识、技能与经验。endprint

我们认为,今天的“礼”文化学习应该礼乐有常,因势利导;时雨春风,情意舒畅;言传身教,榜样垂范;润物无声,全其童真;学礼成德,完善自我。学校庞大的德育体系、庞杂的德育活动、复杂的道德教育需要从新的视角“可持续发展”開展研究,需要探索利于学生进行道德学习的范式、类型、风格和旨趣的德育。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是在学习成为“人”,每个人都是在生活实践中成为“人”的,每个人都是在与他人、社会的交互性实践中“成人”的。这就意味着,德育乃至学校教育都要向生活回归,因为教育就是要培植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践性品格。

以“可持续发展”视角开展基于学生生活的“道德学习”,使学生在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活动中,达成“礼”文化传承,在共同生活中认同并践行核心价值观—友善,才能使府学教育花园中绽开千姿百态、芬芳无比的“礼文化”之花。

将“可持续发展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创新的推动力量,塑造府学胡同小学“明天的教育”是不懈的追求。只有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植入“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时代性,学生才能逐步学会如何对待环境、资源与文化;如何对待自己、他人、家庭与集体,进而学会如何对待国家、社会、世界与自然,最终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坤民.可持续发展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

[2]时龙.不断创造实践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新方法[J].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2012(1).

[3]张卫光,孙鹏.中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为了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明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 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5]陶西平.进一步深化可持续发展教育[J].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2012(1).

[6]罗洁.可持续发展教育区域推进策略[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7]刘俊田,林松,禹克坤,译注.四书全译—论语[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规划“十二五”规划(2014年)单位资助校本研究专项课题(课题编号:BBB14042)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小学)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endprint

猜你喜欢

崇礼德育传统
崇礼雪国
崇礼当代词典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少年力斗传统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韩国:崇礼门
崇礼雪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