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因真实而崇高

2018-01-29毛经文

中国教师 2018年1期
关键词:孔子历史学生

毛经文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民族精神的主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凝聚之学、兼容之学、经世之学、致用之学。在儒学与孔子热的背景下,过度演绎孔子故事与传奇已让孔子面貌有些失真。中学历史教育有责任和义务基于家国情怀向学生传播一个真实的孔子,让孔子回归成一位可敬可爱、可亲可近、可圈可点、温柔敦厚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让学生感悟“至圣”也是在困厄与磨砺中产生与成熟的。把孔子定位于“人”而不是“圣”“神”来讲好孔子的故事,这是中学历史课堂对他最崇高的致敬,也是最有养育效果的家国情怀。

一、支点位移:让学生在驱离神坛中亲近历史

孔子不是神,也不是不可触摸的高高在上的“圣”,他之所以在后世能成“圣”,是因为他比普通人多努力了一点,多了一些专注与勤奋。如果我们的历史课堂能在立足于“人”的基础上,讲好孔子是“三种人”的故事的话,一个有血有肉、丰富丰满的孔子就相对全面、客观、公正了许多。这“三种人”是:1. “自然人”孔子。讲述他的出身、长相、身高、属相、星座、爱好、兴趣、特长等基本情况。2. “社会人”孔子。讲述孔子是如何社会化的,他的文化知识是谁教的,他的老师是谁,他的求学过程,他是一个怎样的“社会人”,他在当时的社会上干了哪些工作,他的事业是什么,获得哪些成就,是不是成功人士,遭遇到哪些困难和不幸,他为什么是个思想家,又为什么是政治理论家而不是政治家,为什么是伟大的教育家,相对家庭而言他是个好丈夫吗,是个成功的父亲吗,是个成功的爷爷吗,等等。3. “历史人”孔子。讲他是如何由先师变成至圣的,是如何由人变神的,他死后遭受了哪两次劫难,又是如何由神变鬼的,如何改变中国影响世界的,等等。

如果历史教学能够首先从孔子是自然人这一视角来研究和讲述他的故事,让学生理解他同样是在自然条件下诞生的人,是众多自然人中的一个,他的出身、身高与长相与其他自然人虽然有些差距与不同,但本质上没有区别,是一个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自然人”,甚至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平凡人,他就能走下被顶礼膜拜的神坛,变成一个温暖可敬的人,让学生有兴趣亲近他和研究他,并让孔子这一伟大历史人物不断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上佳的养育素养的“营养液”。

二、探寻孔子:让学生在神入情境中感悟历史

关注孔子的出身、身高和长相,是因为他与我们是一样的自然人与普通人,是千千万万自然人中的一个。正是基于他平凡人的身份与取得的不平凡成绩,他才成为一个影响历史发展的人。从探寻孔子“自然人”的兴趣点入手,让学生亲近历史,神入历史,重返历史现场,并进而感悟历史。

1. 关于孔子的家庭出身

孔子的出身,其实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表面上是含着金钥匙,但实际上是困厄重重。

孔子祖上是宋国贵族。周初三监之乱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命封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奉殷商祀。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五世祖。六世祖得孔氏,称孔父嘉。孔父嘉是宋国大夫,曾为大司马,封地位于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后来在宫廷内乱中被太宰华督所杀。孔父嘉子木金父,木金父生孔防叔,孔防叔的孙子叔梁纥即是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为避宋国战乱逃到鲁国的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定居,其官职为陬邑大夫。由此看来,孔子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即“官二代”家庭中。

孔子的母亲颜徵在嫁给叔梁纥时,不满二十岁,而叔梁纥已经六十六岁,年龄相差悬殊,老夫少妻。关于孔子出生年月有两种记载,相差一年,一般依《 史记· 孔子世家》说,于陬邑昌平乡诞生,由于正妻施氏一直不同意立嫡长,孔子不但是野合而生,而且还是非嫡庶子。

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葬于防。叔梁纥死后,生母颜徵在失去庇佑,被叔梁纥正妻施氏所逐,于是带孔子庶兄孟皮与孔子至曲阜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

2. 关于孔子的相貌

在当今这个重颜值的时代,学生可能还未来得及了解孔子的成就与贡献,便想知道“孔子长得帅不帅”,想知道平凡的自己有没有可能向孔子靠近一点点。实际上,没有任何一本和孔子同时代的文献记载孔子的相貌,更没有孔子的画像、塑像流传下来,我们现在看见的孔子像,都是唐朝以后的人画的,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画的《孔子行教图》,流行较广,影响较大。下列几个辅助性的证据,可以证明孔子可能长得并不帅。

《史记》的记载。比孔子晚出生400年的大史学家司马迁,经过大量的文献考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对孔子的外貌有些描述:一是说他“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所谓的圩顶,根据司马贞《索引》的解释,就是“顶如反宇。反宇者,若屋宇之反,中低而四旁高也”。即孔子的头顶骨是中间低而四边高,这种头型的人,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还没有看到过。《孔丛子》也说孔子的面孔是长眼高颧骨的“河目隆颡”,有点类似于现代医学所说的“奔颅头”。二是通过故事从侧面描述了孔子外貌。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民间传说孔子出生后,曾因相貌丑遭到母亲嫌弃。由孔子弟子撰写的《论语·述而》,更侧重描述孔子的气质,用10个字概括: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按今人的思维,外形不帅而赞美其气质是弟子们情商高的表现,可能恰恰也证明了孔子真的不帅。

综合上述几个辅助性的证据表明:孔子的外貌有六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头部凹顶,突额。二是眼睛大。三是耳轮大而后翻。四是暴牙。五是长嘴,面黑,貌恶。六是身材个高背驼,上长下短,粗壮有力,如同莽汉武夫。孔子者,丑人也,虽不能确切这一说法,至少可以说

不帅。

2006年9月23日,在孔子诞辰2557年纪念日前夕,中國孔子基金会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向全球正式发布了孔子标准像定稿。孔子的标准像,是在原吴道子版孔子像即《孔子行教图》的基础上进行修改的。形象、服饰、姿势均以此为依据,年龄60岁至70岁之间,面部表情“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慈祥,宽鼻、阔嘴、浓眉、长髯,国字形脸,眼神温和,是一个具有山东人相貌特征的忠厚长者。标准版的孔子像重在表现他的形象、精神和气质,注重体现孔子“仁”和“礼”的思想内涵,表现他的博大儒雅。endprint

当然,这幅孔子的标准像并不一定就是孔子本人的长相,是几百代后人多方想象、对孔子进行大量整容的结果。

3. 关于孔子的身高

孔子到底有多高?主要资料源自《史记》。《史记》之所以成为信史,是因为后人相信司马迁的史识与史德。《史记》上说,孔子成年后“长九尺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九尺六寸”如果有三种推算方法的话,则是这样的:

一是现代标准计算,“九尺六寸”即320厘米,这种方法显然是错误的。

二是按孔子时代的标准计算,根据吴承洛先生《中国古代度量衡史》的推定,周尺一尺合今19.91公分,那么孔子的身高就当有今天的1.91米还要多一点。春秋时代不同国家长度标准不一样,这就增加了孔子身高的不确定性。

三是按西汉时代的标准计算,按西汉尺23.1厘米计算,是221.76厘米,与姚明个子差不多。

根据《史记》的记载,我们能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孔子是一个比当时男人高的男子,个子高得让人惊讶。具体是多高?现在已无法得出科学准确的结论了。顾颉刚先生在《春秋时代的孔子和汉代的孔子》一文中指出:“到了汉朝,真是闹得不成样子了。我们只要把纬书翻出一看,真是笑歪了嘴。他们说,孔子母徵在游於大泽之陂,睡,梦黑帝使请己。往,梦交,语曰:‘汝乳必於空桑之中。觉则若感,生丘於空桑。他们说他的头像屋宇之反,中低而四方高。身长九尺六寸,人皆称他为长人……”这些基本上是汉初方士化的儒生们臆想附会的“杰作”。

三、真史育人:让学生在拒絕虚假中践行历史

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标志性符号之一,孔子在《论语》中阐述的那些在他那个动荡杀伐的时代难以接受的思想观念,却在死后乃至今天成为建构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最重要的资源。基于时代精神和现实的迫切需要,我们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即历史的眼光去传播、传递和传承真实的孔子。从真史育人的宗旨出发,让学生在拒绝虚假中践行历史,是中学历史课堂保留、传承、弘扬与发展以儒学为主要内容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必由之路。

1. 真史养心

关注历史人物的外貌,是青少年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生的兴趣,教师引导学生研究与探寻孔子的出身、身高和长相,探寻一个平凡的孔子,实际上是关心学生的内心需求,让学生在过程中感悟历史人物的贡献大小与个人的自身条件并没有关系,出身咋样、身高多少、长相帅否等外在因素并不会影响他的巨大贡献与历史地位,从而让学生亲近历史名人,以历史名人为人生楷模。

脱离学生实际来宣传历史名人、伟人,以期学生认同祖国的历史文化并传承传统文化,是当下历史教学的误区。圣化孔子是古代帝王教化天下的需要,树孔子精神是当下中华文化传承的需要,而回归一个真实、平凡的孔子,则是让孔子走进学生内心世界的需要。孔子到底有多高或帅不帅,这只是个历史细节,我们不能因为他是伟人而拔高他的身高或长相,也不能因为他杀少正卯而降低他的身高或长相。我们应该尊重历史,纠正对历史人物不全面不准确的判断和认识,还原历史真实。既不能夸大、缩小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缺点,也不能夸大或缩小其优点,必须在彰显多元的基础上深化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只有当每一件历史大事或每一个历史细节都是真实无误时,孔子是伟人的这个结论才能真实可靠。

求真是我们在课堂上讲好孔子故事的“生命底线”。家国情怀之核心素养养育只有建立在真实历史的基础上才是神圣而崇高的,虚假的史实一定培养不出诚实的人。

2. 真史启智

为什么史书的记载或民间传说给人的印象是“名人都不帅,伟人都难看”?在中国古代,官方、民间甚至是史书都喜欢对皇帝、伟人、名人的相貌进行夸张描述,说其有“异相”,从源头上解释“为什么就是他”,这种天人感应式的唯心主义世界观贯穿了中国古代写史过程。基本的环节大约都是:母亲异孕、生下异相、少时异行、最后成为异人或帝王将相。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史籍记录及传说探究孔子的外貌,实是让学生理解这一历史文化现象,理解对孔子外貌描述的变化亦是孔子文化化、历史化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孔子的身高、长相没有确切的历史记载,所有的历史记录都只是接近历史真实,无论是吴道子的孔子画像还是中国孔子基金会发布的孔子标准像,都是对孔子这个“自然人”的一种历史解释。学生在探寻关于孔子外貌的记录过程中,理解了历史是一门关于解释的学科,理解了历史解释的主观性、时代性,进一步认识了历史学科的性质,培养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总之,对孔子的任何历史解释,包括孔子出身、身高、长相等,并不影响对孔子的历史评价。我们既不能因为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创始人,把孔子变成一份胜利者的宣言书、功成名就的化身,神化、圣化、美化、正统化、维新化、妖媚化孔子,把他捧得缩地戡天(这样的神化与圣化,无法让青年一代真正接受、认同孔子),也不能因为孔子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格格不入、是一个孤独的远行者、不成功的家长、“丧家之犬”,而把他变成一个失败者的墓志铭,丑化、矮化、僵化、妖魔化孔子,把他骂得天诛地灭。孔子就是孔子,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既有伟人所具有的优点和特色、特长和特点,也有普通人不可避免的缺点和错误。我们应该立足于当代社会需要,置身孔子当时所处的历史情境,思考历史事件与历史现象的重要性。通过对孔子“自然人”的属性进行实事求是地阐释与评判,形成我们自己对孔子的正确评判,把对孔子的本质性认识演绎成历史教学的灵魂与学生成长所需要的人文素养。

责任编辑:肖佳晓

xiaojx@zgjszz.cnendprint

猜你喜欢

孔子历史学生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