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挑战与突破

2018-01-29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中国大学国际化留学生

杨 颉

(上海交通大学高校学科发展与评价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把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视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高等教育2030报告》中指出,在全球化的进程中,高等教育是知识更新、技术升级、跨境合作和文化理解的基石,所有与全球化相关的变革都会涉及高等教育,同时全球化进程也深刻地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变化。[12]

一、背景:新时代的新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系统地描绘了2035年中国全球化战略的崭新图景:在经济方面要形成全面开发新格局,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促进自由贸易区建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在外交方面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在文化建设方面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简而言之,中国将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随着中国政治社会经济发展全面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也面临着新的任务:一方面它需要继续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促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还必须服务和回应文化走出去、经济全面开放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国家战略要求。

二、挑战:新阶段的新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未来发展的新趋势将对高等学校办学提出以下八大挑战。

1.国际化办学定位。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全球高等教育国际化体系中一直扮演着国际高等教育资源“接受者”的角色,学习和模仿海外大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跟踪和引进国际先进科技和研究方法,借鉴和吸收办学理念和管理经验。从现在到2035年,中国高等教育的身份角色将不可避免地将从纯粹的“接受者”转变为全球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贡献者”,我们的不少大学还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一转变意味着什么,没有及时调整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及发展策略。

2.学术水平与声誉。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逐渐提升,越来越多的海外大学主动来华寻找高等教育合作机会,不少世界名校也加入这一行列中。这种形势的变化使中国大学在国际合作与交流中拥有了更多的机会和选择权,也越来越强调对等的地位和对等的交流。对等的地位来自对等的水平,学术水平和声誉是一所大学能否获得国际伙伴尊重的前提条件,学术水平的差距是中国大学获得更高级别国际交流的制约瓶颈之一。

3.教学质量与标准。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方面。近年来,中国大学在这一领域有突出的表现,学生短期交流交换规模迅速扩大,联合培养项目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增长,中外联授学位项目也不再罕见。但是透过这繁荣表象,我们可以发现我们的国际合作伙伴将目光更多地放在优秀的生源和中国高等教育市场上,而非对我国大学教学质量的认同,刘道玉先生曾指出,高等教育国际化从质量上说,强调各国要提高大学的水准,使各国大学教育的水平有可比性,并为国际社会承认和接受。[13]

4.留学生管理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来华留学生事业蓬勃发展,2016年来华留学人员总数达到44.28万,成为全球第二大留学生目的地国。若按平均年增长6%计算,2035年来华留学生总数可达到135万左右,届时不少高校的在校生中留学生比例将超过20%。目前,大多数高校对留学生采用的是与国内学生不一样的特殊政策模式,如学籍管理、课程选择、宿舍管理、就业指导等。这种特殊管理服务模式在留学生规模较小的发展阶段能较好地发挥作用,但是随着留学生群体扩大,分别面向中国学生和留学生的不同的教学和学生管理服务体系之间越来越在管理对接和资源分配方面产生冲突,留学生管理趋同化改革势在必行。

5.国际化校园环境。一所大学的国际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师生中的外籍人员比例,还体现在校园环境的国际化程度。未来中国大学的课堂上会出现越来越多来自世界各国的学术大师,在校园中会看到越来越多来自五洲四海的青年学生。我们有必要为他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便捷舒适的服务,中国大学校园环境的国际化程度有不少需要提升的方面,如缺少多语种的学校规章制度文本、各行政服务部门缺少可进行外语交流的服务窗口、学校外语网页上内容少且更新慢、校园内多语种的引导标识设置不够合理等。

6.学校国际影响力。国际影响力是指以学校间接或无形的方式来作用和改变人们对学校的认识,以提升学校的国际广识度和美誉度。在国际合作交流中,人们对某个国家高等教育的认识往往会聚焦在若干所顶尖大学,众多其他高校则没有获得与真实实力相匹配的国际影响力,在鼓励中国高等教育走出国门时,国际影响力显得尤为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如悠久的办学历史、众多的优秀毕业生、杰出的教师和学术贡献等。学校的主动策划可以促进国际影响力的快速提升,包括参与国际高等教育治理,积极参与国际大学联盟,组织或参与国际学术活动,其关键在于塑造良好的海外形象。

7.小语种外语能力。“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英语圈国家和欧陆国家,而是要有全球性的合作布局和全覆盖的交流能力。与“一带一路”国家开展合作交流的第一个障碍就是语言。长期以来,中国大学的外语教学只集中在英、法、德、日等若干大语种,不少学校只能教授英语,除外国语类大学外,很少有高校开展小语种教育。从目前公布的教育部属院校的“十三五”规划中,几乎没有学校提及对小语种外语教育的布局。此外我们也缺少对沿线国家的了解,大学在布局国别研究中心时往往对大国趋之若鹜,而对小国则鲜有问津。

8.海外的办学经验。举办海外校区是高等教育走出去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可预见的不久将来,举办海外校区将成为高校国际化办学的新时尚。然而海外办学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挑战,中国大学开办的海外校区还不多,缺乏足够的相关经验。学校需要充分了解办学地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需要解决办学经费来源和生源市场的问题,需要明确界定海外校区与学校本部之间的关系,需要系统设计管理和运行制度。

三、突破:新发展的新策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其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Rethinking Education:Towards a global common good?)中说“教育和知识应当被视为全球共同利益”[14]。未来的世界各国将会愈加相互依存,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只会加快不会放慢,时代潮流浩荡向前。[15]中国高等教育必将会以更自信的姿态加强与国际教育合作,以更积极的行动加强国际科研合作,以更开放的心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以更良好的环境促进跨国学生交流,以更广阔的胸怀开展教育国际援助。上述五个策略,已在笔者参与撰写的“走向 2030: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之路”(《中国高教研究》2017年第5期)中有较为详细的展开,在此就不再赘述。

总之,未来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道路上虽然充满了挑战,但是我们探索的勇气不会衰减,前进的步伐不会放慢。伴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高等教育也必将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

猜你喜欢

中国大学国际化留学生
聚焦港口国际化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银幕内外中的“慕课”
中国大学韩国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区域流动特征分析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