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教师的角色分析
——基于十九大精神体育元素的理解

2018-01-29李翠琴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学区强国全民

李翠琴

十九大是我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召开的。体育作为在社会上发挥重要作用的一种独特文化,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筹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对体育以32字诠释。

传统意义上的高校体育教师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者,体育健康课程的开发者和设计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报告中的体育要求,高校体育教师的角色发展应赋予新的含义,高校体育教师的角色必须多元定位,以不断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1.十九大体育元素的内涵

1.1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关键词“广泛”意为:方面广,范围大,普遍性。第一次把“全民健身运动”改为“全民健身活动”,把全民健身变成了一种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全民健身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紧密相连的。没有全民健身就没有全民健康,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没有全面小康就没有健康中国,没有健康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体育是培养高素质国民不可或缺的手段,一个国家的强盛,不仅是取决于文化素质,还取决于身体素质,取决于国民的综合素质,体育可以为国民强健体魄、健全心智、塑造人格,培养国民综合素质打下深厚的基础。

1.2 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关键词“体育强国”体育强国的内涵主要涉及大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科教、体育产业、体育文化这五个领域,亦即体育综合实力。体育强国更强调全民体育,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是中华民族新时期的新追求,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每个人的梦想、体育强国梦都与中国梦紧密相连。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

1.3 筹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关键词“筹办”、“好”,“筹办”意为:预测--计划--实施--指挥--掌控五个方面,“好”就是“精彩、非凡、卓越”。在2022年这个时间节点举办冬奥会,更好展示我们这个大党、大国的风采,这是中国发展与奥林匹克运动的携手共进,从另一层面来说,申办冬奥会就是为了进一步普及与发展我国冬季运动。

2.十九大体育元素提出背景分析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殷实富足,人民的健康水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家把人民的健康放在首要位置。分别于1995年颁布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到后来的《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我国的全民健身事业一步步稳步推进,取得很大的成就。我国人均寿命已由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2015年提高到76岁,但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扩大、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生态环境及生活方式变化等,也给维护和促进健康带来一系列新的挑战,根据2017年权威机构发布的健康大数据,触目惊心,慢性疾病人数的增多,生活质量下降,造成巨大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高血压人口有1.6亿多人,高血脂的有将1亿多人,糖尿病患者达到9240万人,超重或者肥胖症7000万--2亿人,血脂异常的1.6亿人,脂肪肝患者约1.2亿人,每年因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经费达到3000亿人民币元人民币。因疾病而导致生产力丧失,2005年—2015年间给中国造成55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中国青少年健康大数据显示:青春期贫血的发病率达38%;全国肥胖儿中脂肪肝发生率40—50%;小学生近视率32.5%,初中生59.4%,高中生77.3%,大学生80%。学生体质健康力量、耐力、柔韧30年持续下降。各类疾病出现年轻化趋势,主流城市的白领亚健康比例高达76%,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人比例不足3%。在“健康中国”目标引领下,2016年6月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

五十年代毛主席发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号召,我们甩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八十年代我们追求金牌“零”的突破,揭开了中国竞技体育的新篇章,08年北京奥运会彰显了中国的魅力,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如今在十九大报告的指引下,把体育强国梦与中国梦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体育—这首用人类的热血和爱心铸就的生命乐章,必将魅力永存!

3.高校体育教师角色多元定位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是号召、是方向、是进程,这是总书记对体育战线发出的动员令,吹响的冲锋号,是党的领袖对体育工作沉甸甸的政治嘱托。作为高校体育工作者,我们既感到无上光荣,更感到责任重大。体育事业是党的事业,就要把党的领导放在首位,要毫不动摇地去坚持、去加强、去落实。高校体育教师成为学校体育的引领者,社会体育的指导者,学区体育的管理者,立足学校体育教育,对接社会体育,推进全民健身的开展。

3.1 学校体育引导者

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指出:把青少年作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人群,大力普及青少年体育活动,把提高体育素养和健康行为的养成作为学校教育的重点内容[2]。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链接纽带,也是学校体育的最后环节,为全面有效落实全民健身、体育强国国家战略,探寻适应时代背景下的高校体育课程未来发展,确立发展目标、选择教学内容,以满足社会体育需求。全面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创新高校体育课程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休闲体育的融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要健身、会健身、进而形成一支可持续健身、可传播健身的队伍,为国家的发展构筑坚实的底座。

3.1.1 利用学校体育课内外平台,努力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根据生理学原理和体育学科特点,体育是维护健康的最直接手段和最基本功能。青少年生长发育的需要、新陈代谢的需要、适应自然环境的需要[1]决定体育必须成为青少年的一种生活方式。

大学生体质健康出现30年的下滑现象,分析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一: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物资饥荒的年代营养不足现象早已成历史的谈笑,但因物资丰富带来营养不良或肥胖因而引起的一系列慢性疾病已严重影响健康。分析二:科技网络化社会的到来,打破了时间、空间的距离,跨时空的的全球性交流、学习、娱乐带来了很多便捷,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人机对话”的模式减少了很多以往日常的步行、骑行、休闲娱乐,有部分青少年因沉迷虚幻的网络游戏很少参加体育锻炼,如颈椎、腰椎等退化变形,进而机体功能性下降。

为遏制大学生体质健康下滑,需从培养体育意识、体育能力方面着手。加大学校体育宣传力度,使学生的锻炼变被动为主动,营造人人锻炼的氛围,把课堂教学作为主阵地,熟练掌握2—3项运动技能,使之成为体育锻炼的基础,避免产生“习得性无助感”,搭建多种运动技能竞赛,在公开、公平、公正的赛事环境下,激发人的潜能,追求更高、更快、更强,内化为精神内涵,形成积极向上的的校园风貌。

3.1.2 利用学校体育课内外平台,培养一批体育专业人才。随着“健康中国”理念倡导以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颁布,2016年6月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健康中国是我国的发展蓝图,全民健身是全民健康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数是3.6亿人,社会体育指导员数约70多万,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缺失是我国全民健身开展的瓶颈,大力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是全民健身活动开展助推器。高校利用学校体育资源,构建政府与高校协同的、资源整合的新型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模式,为我国全民健身的开展展奠定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3]。

3.2 社区体育的指导者

社区体育是社会体育的发展主流,是提高公民身心健康的重要组织形式。社区体育的开展有效促进身心健康,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居民关系,维护社区稳定、保持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学校体育工作者是体育健身的倡导者和指导者,是实现全民健身的有力保障,其价值应由学校辐射到社会,指导社区体育的开展。

3.2.1 加强体育健康知识宣传。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过上殷实的生活,人们渴望健康,以健康的品质提高生活质量,因而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增多,运动的项目以跑步、散步、广场舞等,运动形式基本处于自发形式,而大部分人并没有受过专门的体育知识学习,对自己的身体健康不能很好的评估,应该练什么?怎么练?等等,没有经过科学的设计,凭借对运动的感情或一段时间不锻炼、或一段时间运动量激增。据相关新闻报道,2016年跑步损伤发生率已高达 92.4% ,不正确跑步方式伤害高达40%[4]。如上海某男子坚持半年每天挥汗如雨的跑步后膝关节不能活动了,检查的结果是半月板严重磨损,只能实施切除。学校体育工作者作为体育专业人才,应打造学校与社区体育协同共建模式,宣扬日常健身文化,提供科学健身知识,实现由不健身到爱健身再到科学健身的转变,使群众受益于科学健身。

3.2.2 指导社区健身活动

目前,我国参与体育锻炼的人口及年龄呈“马鞍”形分布,表现为参与体育锻炼人口主要是19岁以下青少年和60岁以上老年人两大群体,分别占比41.5%、33.9% ,而处于青壮年、中年人群参与比例少 。 一方面因青壮年、中年人群体工作压力大,闲暇时间少,另一方面,社区为这部分群体营造的健身环境不够。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重点集中在舞蹈、太极、武术等养身、保健类项目,适合中青年竞技性、健身性项目偏少。学校体育工作者应把良好的专业技能服务社区体育,满足社区居民多元化的锻炼需要,根据社区区域性环境的不同,比照工作性质、年龄、身体状况、经济基础开发不同的健身项目,协助社区组织策划形式多样、参与广泛等有益身心的健身活动,充分调动居民的积极性,使社区体育呈现生活化、特色化。

3.3 学区体育的管理者

社区是现代城市的行政管理体制下的街道层次划分,高校是城市管理下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而两者地域交错在一起,按优势互补原则,构建高校与社区体育互动的“学区体育模式”[5]。

3.3.1 搭建学校与社区体育管理机构,成立学区体育管理委员会。学区体育管理委员会由社区体育管理委员会、高校体育教学部、学生代表、社区居民代表组成,学区管理委员会负责学校、社区的协同管理。

3.3.2 搭建高校体育与社区互动平台,成立学区体育俱乐部。根据高校的资源优势和社区人多地广的特点,成立学区体育俱乐部,按资源优势组织常年运动队,以健身为目的,加强日常锻炼。策划高校、社区共同参与的不同类型、不同年龄组的竞赛活动,相互交流学习,提高技能,弘扬全民健身理念,增加体育人口的质和量,推动全民健身,加快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迈进,为实现健康中国打下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学区强国全民
茅以升 立强国之志 建强国这桥
全民·爱·阅读
学习强国”积分兑奖党员学习“比学赶超”
全民阅读 让师生遇见更好的自己
加强乡镇学区建设 提高幼儿园管理水平
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学习强国”礼赞
秦晋争霸
学区房就是一面照妖镜
学区房